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如表为罗马部分官职“任职者身份规定”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说明此时的罗马(     
官职设立或改变时间任职者的身份规定
军政官前445年无论贵族还是平民皆可担任
财务官前421年由2人增至4人,并对平民开放
执政官前367年两位执政官之一须为平民担任
前342年两位执政官皆可由平民担任
大祭司前300年由4人增至9人,所增加的职位由平民中选出
A.平民参政促使民主制度形成B.贵族特权受到政治体制制约
C.对平民开放的官职权力较小D.平民和贵族政治权利已趋同
2 . 从贞观至开元的一个多世纪里,定居西域的康氏,其墓志铭书写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郡望从康国改为内地,埋葬地点亦由临近康国之陇右(如武威)改为中原(如洛阳),而且悄然奉周朝康叔为其得姓始祖。这种变化(       
A.缘于边疆民族不断内迁B.反映了族群认同的加强
C.缓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D.体现了唐朝疆域的扩展
2023-09-28更新 | 318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3(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3年,陶行知与朱经农共同编写了《平民千字课》,作为推行平民教育的教材。教材共有三套,课程主要内容是识字。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课读书第二课报名第三课平等
我也来
你也来
他也来
农人 工人 商人
大家来
来读书
我来报名
我姓万
名多识
今年十五岁
住在万家村
你是人
我是人
不分贫与富
不分卑与尊
同是中国人
人人该平等
第五课   读书好第六课   工读第七课   自立
读书好   读书好
读书不分老和小
你读书   我读书
大家读书要趁早
会写信 会记账 会看报
知识才能思想也都好
你读书   我读书
大家读书知识高
你作工   我作工
大家努力生产丰
又工作   又读书
每天作完工   读书一点钟
依赖人的人
不算是好汉
我自己的事
应当自己干
流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摘编自刘学英《浅析晏阳初平民千字课》

材料二 1989年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已经到达终点,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在2014年的专著《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中说道:“政治的发展永远是进行时,每种制度都需要演变,因为世界变化很快,国内国际形势都如此。政治体制也需要演变。因此我不会对中国或美国做关于未来的预测。”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等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战与和、乱与治、分与合、危与安等重大抉择,各国唯有从人类命运与共的前提出发,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平等互鉴、携手共进,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摘编自曲柏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平民千字课》的特点并简析其时代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山观点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公民教育的认识。
2023-09-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4 . 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对西方人及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   

A对外国人的称呼变化B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
时间称呼时间文件称呼
鸦片战争之前“夷”晚明《职方外纪》“以西把尼(西班牙)东北为拂郎察(法国)。”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初期“鬼子”晚清《圆明园失宝叹》将法国与俄罗斯分别称为“佛狼西”与“罗刹国”
民国初年和新中国初期“外国佬”1901《过渡时代论》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 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 方舟联队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耶? 攘臂冯河而渡者,其美利坚、匈牙利耶?”
改革开放后“老外”;信息时代网称“歪果仁”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炼材料中关于“中国对西方人称呼的变化”或“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A类或B类材料展开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14更新 | 268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6(16+3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二战后法属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形势,戴高乐组建“非洲事务处",授意雅克,富卡尔等人与非洲各国元首地下交易;法国合作部通过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等“民事”项目,为道达尔等跨国公司开采石油提供便利;借口防止共产主义渗透而长期驻军,充当“非洲宪兵”;效仿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非洲法郎”制造对法国的经济依赖;成立“法语国家组织”,输出法语文化产品,这些措施共同塑造了广受诟病的“法非特殊关系”。

——摘编自彭姝神《从戴高乐到马克龙:法国的非洲政策变化轨迹与内在逻辑》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非洲是斗争的前线……我们的斗争你们支持,你们的斗争我们支持。”1963年,周恩来宣布“不附带任何条件”、“推动受援国自力更生”、“保证受援国人员充分掌握技术”等对外援助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合作不断深化,非洲人口规模、耕地面积、资源禀赋等潜能持续释放,与中国资本、产业和技术的优势相得益彰。2013年以来,中非之间还在共建“一带一路”、治国理政经验分享和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交流互鉴。

——摘编自李安山《中国的非洲政策:一洲之策与全球方略之互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非特殊关系”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这一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非洲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两国非洲政策的历史启示。
2024-03-19更新 | 182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期,家国同构。自秦汉而下,宗法活动以社会上层贵族为中心展开,魏晋门阀士族是其代表。至隋唐,贵族型家庭制度逐渐瓦解。北宋时,“近世名门鲜克永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一些士大夫成为新宗族组织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带头呼吁,以尊祖睦宗为要旨,团结宗亲。其他社会阶层后来也开始效仿,慢慢地发展起了一种新的宗族形态——“平民型宗族”。

——摘编自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

材料二   10~16世纪间,中世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地位和血统的执着是当时的标志之一,法定地位是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标志,贵族观念是这一状况最明显的表现。但是,欧洲社会不断涌现出掌握新财富乃至实力的新贵,他们无法在既有的等级体制中找到容身之处,便向传统发起挑战。他们很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社会形态、行会、传说和团体,使商人的社会身份拥有了新的定义。商人阶级的兴起几乎完全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并因此向城镇授予特许状和特权。

——摘编自[英]J.M.罗伯茨《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宋代出现“平民型宗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这些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指出宋代“平民型宗族”和西欧中世纪后期新贵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
2024-03-15更新 | 375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1,16+3模式)-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2024·全国·模拟预测
7 . 如表描述了古代中国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文书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     
朝代主要种类
秦代“制”(重大命令)和“诏”(一般命令)
汉代策书、制书、诏书、戒书、诏记(皇帝亲笔书写)
唐代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论事敕书、敕旨、敕牒,还有皇太子的“令”和亲王、公主的“教”
明清(在以前基础上)增加了“谕旨”;雍正年间明发谕旨和寄信谕旨,区分了例行文书和机密文书
A.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体现了文书行政管理的严密
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日益成熟
2024-04-17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全大会上的外交报告》称:“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复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否则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这说明(       
A.国民党坚定抗战的决心B.国民党对日态度有所变化
C.中日民族矛盾即将成为主要矛盾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金石学开始向古器物学发生转变,近代考古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开始萌芽。近代有识之士开始探讨中西之间的差距,重新深刻地反思中国历史的发展,寻求救国图强之路。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史料,促使中国近代考古学自诞生起就肩负着重建古史的使命。西方学者在中国主持的大量考古发掘也推动了中国学者走出书斋,进入田野,开启了中国考古发掘的时代。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诞生。1926年,由留学回国不久的李济主持的山西夏县西阴村发掘,则开创了中国学者独立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先例。

——摘编自钟江华《李济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之构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步入正轨。国家设立了文化部文物局,对全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进行统一管理。1950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考古研究所,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的国家级考古科研机构。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在培养考古专业人才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以郭沫若、尹达、夏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成为中国考古事业的核心领导者,缔造了中国特色的考古学。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特色考古学解读:百年中国考古学史之思考》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考古学学科体系建设得到极大提升,考古事业迅速发展,走向繁荣。史前考古遗址发掘数量不断增多,新材料不断涌现;关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国考古学者的学术话语权显著增强;以古代都城和陵墓为核心的历史时期考古学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受到世界学术界瞩目。

——摘编自刘国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重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考古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考古学肩负的时代重任。
2023-05-03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杰斐逊初稿谴责奴隶交易,明确承认奴隶也是人,并攻击英王,说英王侵犯了黑奴作为人本应享有的所谓的天然的自由权利,但这些话并未出现在《独立宣言》最终定稿中。出现这一变化原因是(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奴隶贸易B.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意见不一
C.《独立宣言》否定天赋人权观念D.杰斐逊态度改变,赞成奴隶贸易
2024-02-15更新 | 17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