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131 道试题
1 . 有学者考订了关中地区部分地名的由来,其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如南大康、北大康均是由于康居国人曾定居于此,以国命名而来;再如邱木村与鲜卑改汉姓有关。这类新地名的形成(     
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彰显了汉文化的包容力
C.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2 . 下表所示为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诗句。这些诗句反映出(       

安得雨连朝,一为兵戈洗

《西坡寓斋作》

读到新诗怀旧雨,兵戈无处问平安

《读润生纪难草书,此代跋,兼寄澹斋》

A.太平天国重视军事B.民众渴望社会稳定
C.太平天国逐渐衰败D.农民阶级思想保守
2023-12-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工业化的历史分期,学者们历来众说纷纭。 比利时雅克·斯佩伊博士主张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工业革命阶段称为工业化第一阶段,将电气化阶段称作工业化第二阶段。将工业化第一阶段前的手工工业时期称为工业化前阶段,将工业化第二阶段以后时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阶段称为工业化后阶段。 苏联斯·阿·海因曼以工业的机器体系为中心,把工业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建立时期,把电气化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进一步扩大时期,把现代科技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自动化时期。德国于尔根·库钦斯基认为,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是1540—1640年,第二次革命是1760—1860年的伟大的工业革命,第三次革命是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气技术革命,第四次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

——摘编自文暖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分期问题当议》

材料二在18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英国,但总量仍然与英国有差距。 下面两个表格是两国在18、19世纪某些时候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

表1   1700年左右与1789年左右英国和法国的人均收入(单位:英镑)

总体农业工业与贸易
英国法国英国法国英国法国
1700年左右7.284.383.983.273.281.18
1789年左右11.957.75.315.296.512.42
增长幅度(%)6576346199120

表2   英国棉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

印度的手工纺纱者(18世纪)50000(100磅棉花纺纱需要的小时)
克朗普顿的骡机(1780年)2000
100锭的骡机(约1790年)1000
动力辅助的骡机(约1795年)300
罗伯特的自动骡机(约1825年)135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者们在工业化历史分期主张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划分工业化的历史分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1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二战结束后,东欧和西欧都想构建一种为本阵营国家所共有的身份认同,二战记忆被有意识地利用以致歪曲。在西欧,个人记忆和逐渐建立起来的官方记忆都倾向积极向上和容易被接受的东西,比如军民齐心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等广为流传,而空袭等惨剧则被选择性“遗忘”。这从侧面反映出,二战结束后(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价值被忽视B.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
C.欧洲民众淡化了对于世界和平的追求D.国际关系新秩序逐渐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河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统一活动扩大自己的支撑区。尼罗河也使古埃及文化选择了带状延伸,形成由南向北的多元一体化模式。这可以用于说明,古代埃及(     
A.形成统一集权国家的因素B.自然地理环境左右历史进程
C.法老掌握重要权力的渊源D.文化传承助推社会形态演进
2023-12-16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作为洋务企业中的“督办”“会办”“总办”“帮办”等,他们难以避免因“官”“商”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一系列冲突,结果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洋务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有限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
C.洋务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存在弊端D.民族工业无法抵御列强商品输出
7 . 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如顺治帝在即位之初即遣使拉萨,往迎达赖喇嘛;雍正帝更是强调“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的观点,驳斥了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满洲是“异族”,特别指出不论何地何人何种族,都有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清朝统治者这些做法意在(     
A.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
C.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D.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8 . 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制造和使用磨光石斧、石铲、木铲、骨耜、双齿木耒、石锄、石刀、陶刀、骨镰、蚌镰等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牲畜饲养业也迅速而普遍地发展起来,且牲畜的饲养由原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材料所述状况(     
A.密切了氏族之间的联系B.造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出现D.易导致贫富分化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清代政治家纪昀(1724—1805年)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强调道德说教甚至因果报应思想,对于朝政和官场亦有所揭露和抨击。这表明了纪昀(     
A.对传统礼教的反叛B.兴利除弊的入世情怀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023-12-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六校(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茂中)2024届高三12月联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经历了多年低谷后,于1921年进入复苏时期,这也是民国茶叶对外贸易仅有的繁荣时期。 1923 年后,苏俄设立协助会,在上海、汉口接洽购茶。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滞销茶也处理得差不多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又开辟了北非绿茶市场,这些均对中国茶叶外销起到促进作用。1923年,中国茶叶出口801417担,比上年净增22 534 担,占出口总值第9位。1925 年起,出口数量持续增长,保持年均80万担以上的水准,19281929 年分别达到 926 022 担和947 730 ,代表着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巅峰。

材料二   中东路事件后(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事件),中苏交恶,销苏茶叶大受挫折,后又逢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中国茶叶外销数量随之大跌,1930 年减为 694048担。一直到1938年,茶叶外销数量大多数年份徘徊在60万担。193910 月,日军占领武汉后,上海、汉口两大茶市中心被日军占领,福建海岸又遭日军封锁,茶叶运输困难,出口数量大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陷,茶叶出口受阻,只得辗转西北出口,但数量极为有限。 而福建海口被敌封锁,福州至厦门、泉州等地海运被切断,茶叶运输耗费至可惊人,中国茶叶贸易陷入绝境,外销几乎停顿。抗战胜利后,各国经济凋敝,茶叶市场不畅。 尤其是随着内战爆发,法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宋子文又实行外汇钉牢政策,致使茶叶出国后的价格反而低于国内价格,茶商无利可图,茶叶生产、贸易均走进了死胡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陶德臣《民国时期的茶叶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