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的帝国权利意识源于法国早期作为一个殖民强国身份的记忆。尽管拿破仑的失败损害了法国的扩张主义政治,但重新点燃了帝国的扩张野心和荣誉感。许多自由主义者转而相信法国应当在世界大国占据恰当的位置。“文明使命论”为法兰西帝国的海外殖民事业蒙上一层道德想象和理论基础。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言:“我们来到这片古老的罗马土地,不是为了给我们的军队灌输野蛮,而是为了给整个民族灌输文明;我们来到非洲不是为了带回非洲,而是为了把欧洲带到那里”。

——摘编自刘文明《自我、他者与欧洲“文明”观念的建构》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以后,将非洲人从“贵族暴政”中解放出来,奴隶的废除成为第三共和国在西非重新进行殖民扩展的重要理由。随着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扩张加剧,现代化的道路、诊所、学校、农业等建设被打上“文明使命”的新愿景。欧洲的殖民统治也借此加以合法化。随着殖民教育事业和精英主义政策的开展,法国在西非和北非的殖民统治逐步稳定下来。20世纪,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迅速瓦解了法国的殖民体系,迫使殖民者调整殖民宗主国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重塑一种全新的殖民形式。

——摘编自张玉友等《法国“文明使命”的话语霸权及其历史陷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文明使命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宣扬“文明使命论”带来的影响。
2024-05-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卷)
2 . 从1890年代中期开始,具有西方中心与线性发展特征的“文明”观念迅速传播,清末兴起了一股“文明史”翻译、书写之风潮。1910年代后期至1920年代初期,聚焦于中国自身特质的“文化”概念日益兴盛,催生了文化民族主义。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近代民众思想启蒙逐渐加深B.中国共产党掀起爱国救亡热潮
C.民族经济发展催生民族意识D.一战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2024-05-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卷)
3 . 欧阳修《新五代史》关于“皇后储立”的叙述称:得其正者,称“以某妃某夫人为皇后”;立不以正,称“以某氏为皇后”。这一叙史方式(     
A.展现了修史者的客观立场B.真实再现了历史原貌
C.严格贯彻纲常伦理的原则D.详实记载了典章制度
2024-05-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唐宪宗时《元和国计簿》记载:全国分为48个方镇,有15道不申户口,每岁赋入仅有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8道49州144万户。8道赋役户是天宝时的四分之一,需要供养的军队比天宝时增加了三分之一。这反映出安史之乱以后(       
A.南方财政强度减弱B.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北方饱受战乱摧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创作旧体诗的热潮,创作了《太行春感》(朱德)、《满江红·悼左权同志》(叶剑英)等名篇,这些作品宣扬了中共或誓死抗战、或顾全大局、或一心对外的形象。根据地旧体诗的创作旨在(       
A.宣泄抗日军民的个人情感B.塑造全新的政党形象
C.提高根据地民众文化素养D.宣传全民族抗战路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明初学者的笔下,“华夏”一词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魏校“我太祖再造华夏”
黄珣“皇明之兴,高皇帝以神灵睿圣,不阶尺土而统一海宇,再造华夏”
胡应麟“元都平,四海清,鬼神受职,万方庭列。大藩置神京,汛扫风烟,混一区寓,再造华夏开文明”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扩大
C.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D.具有革故鼎新的政治寓意
8 . “考迪罗”是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普遍出现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统治的独裁者的专制制度。“考迪罗”一般集军阀、大地主、教主于一身的三元寡头统治,拉美各国独立后,虽然部分“考迪罗”在人民压力下作出了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逐渐成为拉美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这反映了“考迪罗”统治的实质是(       
A.奴隶制下的贵族寡头政治B.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C.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表现D.殖民者进行政治渗透的代理人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材料一:清政府将代表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的保甲、汛塘等移植至改流后的地区,并且设立国家军队,施行儒家教化,责令习读《圣谕广训》等儒家经典书籍,逐步培养他们的忠君观念和君臣尊卑思想,以实现王朝国家权力所不及地区与内地早日实现一体化。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并派驻内地流官对基层深入治理,加之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与内地治理模式差异较大,或因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清政府通常做法是“土流参治”,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生产生活所延续下来的行为方式,甚至会吸纳当地曾经的土司头人协同治理。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二: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材料三: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基层社会的乡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主体,充当了政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之间的中介人。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基层乡绅“治理”角色的出现,成为近代中国“自治”观念传入的社会背景。当士绅这一群体离开庙堂回归基层社会的时候,就成为基层社会中集民望、学识、威望和能力于一身的领导者,成为道义上和实际上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乡绅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家族组织,政府给予乡绅及其家族组织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并利用这些基层组织获取资源、履行维持秩序和劝课农桑等重要职责。

——摘编自刘凤雪《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材料四:195012月至1951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1956年和1958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支部建在生产单位”等经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国家建设。

——摘编自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加强“改土归流”地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乡绅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探索乡村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石申是战国中期魏国的天文学家,他非常重视天文观测,为了准确测定天体的坐标,他自制了一个“天体测量仪”,石申用它测量了120颗星在天空中的坐标,创造了120个星宿(星座)。他把这些观测成果制成了一部《石氏星表》,这个星表比西方最早的《托勒密星表》还早出现几百年。石申利用他的观测仪器,测量了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道,这个轨道叫作“黄道”(意思是“光明之路”)。经过多次测量,石申发现黄道相对于天赤道是倾斜的,他测得的倾斜角与当时的实际数据23°44’仅仅差了23’。石申还留下了最早的“黑子记录”,他记录道:“日中有立人之像”。不仅如此,石申还发现了太阳边缘的“日冕”。石申对不定时出现的彗星进行了观测,他用“索”(绳子)“拂星”(轻轻甩动的样子)“扫星”(笤帚)和“彗星”(大扫帚)四个名词给彗星归类。后来,它们被统称为“彗星”。

——摘编自赵之珩《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和甘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石申取得的科学成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申能获得这些科学成就的原因。
2024-04-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联盟团队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国乙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