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历史上的杭州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城概况
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外城约630万平方米。

墓葬玉器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水利工程
古城外围延绵20余千米的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二   杭州见于记载始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称钱唐。秦汉六朝八百年间它只是普通小县。隋完成统一后,改置州于余杭(杭州之名始此,即得名于州治余杭),就浦西凤凰山麓之地,肇建新城。至此,杭州具有了“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适宜于都市发展的优势。后经历任良吏修筑海塘、屯田筑堤、开筑六井、治理西湖等,杭州得以持续发展。唐昭宗时,杭州“东眄(望、看)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唐末五代干戈扰攘,在吴越钱氏经营下,两浙并为一个政区,晏然无事者垂九十年;北宋时有“东南第一州”之誉。高宗定都临安,杭州更进一步而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

材料三   杭州是明代四大图书聚散地之一。图书市场上除了本地刻书外,还有私人藏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刻书的书坊众多,注重刻印质量。图书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及其注释或解读;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化”,如《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八股文范本的选编,甚至“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经商指南类图书,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士商要览》(亦题作“天下水陆程图”)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的特点,简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州”的重要因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明代杭州出版业反映出的社会状况。
2024-01-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古今国家治理

明法度(法令制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卷87《李斯列传》

(1)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

元朝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朝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者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措施及作用。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

(3)概括材料中明朝选拔人才的特点,并列举出三项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19569月,中共八大宣布:“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4-01-2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秦直道。

材料一   秦直道与长城呈”正确”形架构,相互支撑、遥相呼应。秦在直道沿线设有严密完备的配套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兵站、驿站、烽火台等。前方有事,大军三天三夜即可从咸阳疾驰到河套前线。秦直道基本沿山脊布线,地形相对平缓、顺直,所经地区植被繁茂,道路隐蔽性好。直道路基底部最宽达60米,顶部宽30米至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层现今仍有6米以上。直道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选线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建设。

——摘编自何吉成《震古烁今秦直道》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直道的特点。

材料二   汉武帝刘彻多次沿秦直道北击匈奴,巡视朔方。飞将军李广从秦直道快速进军,让匈奴骑兵措手不及。汉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许多迹象表明,呼韩邪单于当时是循“直道”南下。昭宣之后,汉匈关系转向缓和,双方使节来往频繁,多次从直道经过。王昭君北上经行“直道”之说,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直道连接“北边道”,匈奴获得中原丝织等商品后,与西域各族和希腊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商业交换。

——摘编自王子今《文化史视角下的秦直道考察》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直道在汉代发挥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据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融进俄语中。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

——摘编自王晓华《俄语外来词的多维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上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使俄语词汇不断丰富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因素。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3)材料三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4)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的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017-07-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史上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指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
(1)结合所学,说明“秦汉至隋唐是中国民族和文化重整时期”这一观点。
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2)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2016-07-0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水道是罗马城建设的核心工程,对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论水道》是一部关于罗马水务的专著,作者弗仑提努斯(35年左右—103年或104年)在担任罗马水利总监期间,撰写了该书。书中各条水道的输水量、水管的规格、水务相关的法令法规等信息都源于官方档案,前辈学者的文献也是资料来源之一。在使用前人的记载时,他认真分析和比较,提出较为正确的解释。他测量出每条水道的实际流量和供水量,纠正原有官方档案存在的错误。据弗仑提努斯记载,公共用水免费,私人用水要缴纳水费……维修水道时,如果从个人的地产上取用了物资,则由最诚信的人对其进行估价,国家予以补偿。

——摘编自张尧娉《弗仑提努斯<论水道>及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

第一阶段对古罗马水道的研究始于1516世纪。中世纪罗马城破败不堪,供水短缺。1453年,教宗尼古拉斯五世修复了古代的维戈水道。为配合重建工程,学者们研究水道,其兴趣主要在于文本研究,把古典作家对水道的叙述收集起来,并未对罗马城的水道遗迹进行考察与研究。(当代学者)泰勒评价道:“通病是不加批判地使用文献……易于相信传闻和未经证实的记载”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城市考古学的繁荣,古罗马水道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870年,意大利国王建立罗马古建筑发掘与保护的总监部,1875年,创建考古学院,考古发掘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兰西阿尼将罗马城发掘出的输水管上的铭文进行汇总,尽可能多地获得水道的信息;托马斯·阿什比通过寻找从罗马城水道中清理出来的沉淀物,追溯水道的路线。……拿破仑征服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促使许多国家将罗马文化当作建立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对本国罗马行省水道遗址给予特别关注

——摘编自张尧娉《古罗马水道研究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从可信度和研究价值两个方面论述《论水道》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一个阶段,概括古罗马水道研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8 . 中国古代史上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指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1)结合所学,说明“秦汉至隋唐是中国民族和文化重整时期”这一观点。
(2)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2016-03-1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测验历史试卷
9 . 律令制度是日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元700年前后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从归国的遣唐使、留学生口中得知唐朝“法式备定”后,统治者决意改革政治制度,编纂法典。757年开始实施的《养老律令》(“养老”为当时天皇年号)篇目与唐《永徽律》完全一致。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日本律的条文与唐律差别不大,只是做了轻微修改,如减轻刑罚。令是行政制度和规则,日本在唐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日本班田收授规定贵族的属民、奴婢按农民标准的三分之一授田,而唐朝均田制奴婢不授田,这是由于唐朝奴婢数量少,没有必要专门作出规定;日本贵族占有大量奴婢,为减轻贵族对新制度的反抗,需要给予适当宽限。再如唐朝州、县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命,日本国、郡、里三级地方行政长官除国司由中央派遣外,郡、里长官都由当地有势力的豪族地主担任。

——摘编自何勤华主编《中华法系》等

阅读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日本律令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以上特点形成的背景。
2022-07-10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在历史进程中,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不同时代又赋予它不同的涵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
材料二: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2)依据材料二说明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拿破仑法典》中有这样一些条文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3)上述条文规定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以英、美、法为例,简要说明法律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2016-11-27更新 | 8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