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事畜牧的民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承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

材料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经过周初大分封,形成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地诸侯共同拱卫王室的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同时,由于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为婚姻的姻亲关系,也使得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从强化中央统治及促进与地方诸侯间的联系来讲,分封制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郭炎《浅谈分封制得与失》

材料二   从制度建设而言,秦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确立,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这一革新的关键内容是官僚制的成长。在这一制度下,官僚从君主手上领取俸禄,对君主负责,还要接受考核,官僚之间也以科层制形成官僚体系。就郡县内部而言,郡设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郡尉是郡守的副职,监御史直接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县一级,大县设令,小县设长,领有县丞、县尉。自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中间经由汉武帝予以稳定,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郡县制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基石。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并谈谈你对二者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农产品和手工工业品日益丰富,商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流入市场的产品日益增多,还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富商大贾。

——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品中心,一些新兴城市的商业功能也开始显现。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有贸易分工十分细致的市场,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各地都市的崛起,以及遍布“百郡千邑”的“市邑”,为社会增添了数以万计的城镇平民,也为城市平民和农村人口提供了经商的便利条件。春秋战国时期以富商大贾作为经典化身的商人资本,集聚大量的货币财富,“家聚千金”“赀拟王公”者比比皆是。

——摘编自陈朝云《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内”,指的是中央政府或中央政权。所谓“外”指的是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分权。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内轻外重”,反之则为“内重外轻”。内轻外重可能引发割据分裂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的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灭国的危险,这是宋、明两朝的结果。因此,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轻重相维,也就是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使地方有适度的分权…轻重相维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因此历史总是循环不已,周而复始。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县分布的变迁

西汉西晋隋代唐前期
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2县会稽等5郡57县会稽等7郡43县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豫章郡19县豫章等6郡58县豫章等7郡19县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建安、晋安2郡14县建安郡、临川半郡5县福州等5州28县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行政区划的变革从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整县改市,撤县设区到以乡建镇,走的是一条通过城乡整合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的道路。但变革的期望绩效与实际绩效存在一定差距,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并存。

——摘编自杜蓓蕾《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种演变趋势的根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县变迁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主要因素。
2022-10-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一欧洲学者估算的19世纪的欧洲国民生产总值,但这样的估值在细节上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表1部分欧洲国家的成人识字率(百分比)

国家1850年900年
苏格兰8094
苏格兰和威尔士67-7096
法国55-6083
普鲁士8088
意大利20-2552
西班牙2528

表2部分欧洲国家的小学入学率(每万人)

国家1830年1850年1900年
德国170016001576
英国90010451407
法国7009301412
西班牙4006631038
意大利300463(1860)881

——以上材料均出自(美)龙多·卡梅伦等著《世界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欧洲国民经济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样的估值受到质疑的原因。
(2)能否根据材料二论证材料一?请说明你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历史研究中收集史料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2022-10-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宣布实施“新政”,她在集权与放权之间踌躇不前,只能以传统的统治之术和仅存的权威勉强维持岌岌可危的政权。……很多政府官员对新政“应喜者不喜,应惧者不惧,相与漠然置之”。满族贵族在新政中不断削弱汉人和地方督抚的权力,使权力日益向自己倾斜。……在保路运动中,地方实力派、民族主义者、激进的立宪派和负担太重的贫苦农民等利益集团竟然在反对路权国有化的口号下空前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反政府的政治大同盟。

——摘编自史成虎、张晓红《亨廷顿改革理论视域下的清末新政败因》

材料二   城市的情况虽有了根本变化,但原有的社会权势阶层未被触动,封建残余势力依旧剥削控制群众,阻碍政府与群众的直接联系。1951年,中共开封市委决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城市”打造成新的“人民的城市”。在工厂要铲除不合理的旧的封建把持制度;在行业中铲除封建把头制;在区镇街道清除保甲统治的余威,建设区镇政权。在每一方面都选取重点,然后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摘编自霍晓玲《城市民主改革运动与新中国初期的政权建设——以河南开封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民主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2022-10-1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最为要紧:一是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在第一层次中的考虑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则。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根据材料一,结合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都城的历史,说明材料二观点。
2022-10-13更新 | 30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毛泽东立即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同时期“鄂豫皖,湘鄂赣……根据地,也贯彻六大的决议精神,制定土地纲领和政策”,开展“分田运动”,“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到1930年夏,全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大约十万人开辟了大小几十块根据地,分布在……等十多省的一百多个县。”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进革命,适时地在根据地上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从而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使革命战争获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土地问题的正确解决,才能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从而争取更大的发展和胜利。

——摘编自白竹林、胡克洋《抗日根据地与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之比较》

材料二   在重庆谈判和后来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疯狂地进攻解放区并抢占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对于蒋介石所采取的这些行动,中共以自卫战争抵制国民党的进攻并且建立广大的革命根据地。…在战争进行的时候,中共十分重视人民军队的兵源补给问题。在广大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以保证人民军队的兵力之源,为以后的战略决战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王金领《试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展的原因并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爬梳剔抉”,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人类历史演变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史料,而这些史料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可以借助这此信自土接近历史的真相。

图片1交河故城               图片2唐朝《职贡图》                       图片3唐蕃会盟碑

材料二   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允许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也是保证中国数十个发展既不平衡,经济文化又有很大差异的民族能够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的重要原因。

——摘自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图片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2)概括材料二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清代前期历史相关知识加以分析。
2022-10-0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朝素以天命自居,但最终被周所代,究其原因,在于“德”之有无。西周政权把天与德、德与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为指导,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以及“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周公认为,“慎罚”作为“德”的前提内容,执政者实施刑罚手段统治国家必须相当慎重,即“慎罚”,这样,西周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家国伦理思想,并把“德"这一抽象的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礼乐教化中,在周人看来,要想“享天之命”,不被“天命”鄙弃,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以民意关怀为旨归。

——摘编自赵索依《论西周明德慎行的提出对中国后世治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西汉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种局面迫使汉初统治者阶级深刻反思,他们检讨了法家“专任刑罚”、“重刑轻罪”主张的弊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主张。他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礼法并用”,以“德治”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