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材料   汉代的刺史握有行政、司法、人事、军事方面的大权,形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唐代的节度使同样也是因为掌握了地方过多的权力而导致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宋代吸取了汉唐教训,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宋代的诸路监司之间实行分权管理,互不统属,且相互监督,有利于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削弱州县长官的权力,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加强行政监督,不但有效地实施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对廉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地方政府的腐败问题有所遏制,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操守廉洁、注意为民除害的地方官。宋仁宗时的蔡襄记载当时的官场风气说:臣自少入仕,于今三十年矣。当时仕宦之人粗有节行者,皆以营利为耻。虽有逐锥刀之资者,莫不避人而为之,犹知耻也。

——摘编自屈超立《宋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 . 读图,完成习题。

(1)将图中七位思想家按学术派别归类, 并列举各学派的核心思想或主张。
(2)依据上图,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所学,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
(3)依据各学派的思想主张, 概括“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即位之初,将军陈武等主张对南越和匈奴动兵,“以一封疆”,但汉文帝反对,其理由是对周边敌对民族不能轻易出兵,应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对南越,妥协和讲义并重,答应赵佗提出的“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等不失原则的要求,并表示和平的愿望。对匈奴,即使非要用武力不可,民族冲突以后,也力争与匈奴化为兄弟。南越与匈奴降附后,设置属国,《汉书》云:“因其故俗为属国”。

材料二   唐太宗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北疆的胡人、稽胡、契丹,西疆的吐谷浑、党项、羌人,南疆的诸蜜、僚族等,相继附而复叛,其中威胁最大的是突厥。唐太宗慎重地采取了众生一体、共治天下的原则。大唐帝国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相当于世袭封建。唐太宗执政时的唐朝廷是多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突厥、吐谷浑、吐蕃、契丹等)分享天下。唐太宗与异族分天下,还有更深一层考虑,“把敌国变成异族自治,留住外部监督,不留边祸,则外有制衡,内不失道”。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

——摘编自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中国商人往来于东海航路,在此背景之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达。

——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政区有两次大变动。首先是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一级政区,将施行了 400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的二级制。平陈以后,即把州、县二级制推行于全 国。此时全隋有州二百六七十,县一千五六百。平均一州辖县不过六七,幅员太小。于是隋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并省、州、县,并因仰幕汉朝制度,复改州为郡,并在诸郡之上派十四 刺史分部监察。

——摘编自徐志平《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材料二武德(唐高祖年号)初年改隋郡为州,又因政治军事需要而大量权置州县,并以数州合置一总管府以统军戎;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州为 郡,肃宗时又改郡为州。贞观元年(627年)曾以山川形便分天下为10道,开元二十年(732 年),置10道采访处置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定为常制。次年又分10道为15道。

安史之乱引起唐代政区的大变动,其主要表现是在府州一级统县政区之上加了“方镇一 道”一级高层政区。711年,始有以边州都督充节度使者,节度使所领兵及其防区均称为方   镇。安史乱起,节度使扩散到内地。758年,罢去十五采访使道,改在各镇置观察处置使。 这样就把唐前期的道与都督府辖区合而为一,亦称道,亦称镇,不过却既不是单纯的监察区, 也不仅仅是军政区,而成为一级新型的高层政区。

——摘编自《地方行政制度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政区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行政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时期科学技 术的发展是非常突出的。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一些文集中也保存了不少科技方面的内容。

医药学:宋真宗时期,王唯一的《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针灸的穴位;南宋理宗时,宋慈编的《洗冤录》是法医学上有重要成就的著作。

农学:南宋陈勇写的《农书》是我国农学史上十分重要的著作。

天文学:宋朝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中记载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元朝的郭守敬修订《授时历》,精确度相当高。

三大发明:火药到了宋代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宋仁宗时曾公亮和丁度编撰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种火药的配方。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异开始制活字印书。北宋末年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了当时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作为辨别航向的仪器。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2022-11-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明史》说他“智勇有大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藩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宣德五年(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由南京启航,于宣德八年(1433年)驰返刘家港。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大纲》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简表(部分)

次数时间所到国家(或地区)
第一次140512—14079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尼爪哇)、旧港(今印尼巨港)、暹罗(今泰国)、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苏门答刺、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等地。
第五次141712—14197奉命伴送15国使团返国,所到国家有占城、爪哇、满剌加、彭亨、锡兰山、柯枝、古里、忽鲁漠斯、阿丹(今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也门之亚丁)、刺撒(今亚丁附近)、木骨都束、麻林、卜刺哇等地。
第七次143112—14337所到国家有占城、满剌加、苏门答刺、逼罗、锡兰山、溜山、小葛兰、加异勒、柯枝、古里、忽鲁漠斯、天方、祖法儿、刺撒、阿丹、木骨都束、竹步(今非洲东海岸朱巴河一带)等地。

——整理自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编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成祖时期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七下西洋的国际意义。
2022-11-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农民使用的铁制犁铧多样化,主要有尖头和圆头的两种,用以耕作不同土质的土地。安装铁锌的耧车,在北方普遍使用,提高了播种速度。河南地区耕牛不足,有人创造了人力翻土工具——踏犁,可代耕牛之功半。鄂州农民创制了插秧工具——秧马,一日可插千畦。修复了汉唐以来许多废弃的渠堰,又新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农田垦辟,耕地面积逐渐扩大。越南传入的占城稻,这时在福建普遍种植,又推广到江淮地区和淮河流域。茶的栽培遍及大半个中国,桑麻作物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摘编自王士立《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是明清时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同时,人们还加紧对盐碱地,冷浸田、低产田等的改良和利用。甘薯传到中国,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省都有栽培。至迟到16世纪中期,玉米已传入中国,马铃薯也是明清传入的新作物之一。18世纪中叶后,山东、河北、陕西关中等地较普遍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南方多熟制也发展成熟。明清时期,肥料的种类和积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主要的肥料有厩肥(养猪、养羊积肥)、熏土、泥肥、饼肥、磷肥(骨灰和灰粉)、绿肥等,施肥的方法也有所改进,明末沈氏提出了著名的“看苗施肥”技术。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1571年通过了一个使韦兰河通往大海的议会法案。1571年通过了第二项议会法案,授权伦敦市的公司给通往伦敦北部的利河改造提供资金。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国船只装载外国货进入英国港口。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运河兴建过程中出现的购买土地、江河改道、穿越公路等问题,国家统一协调。有许多运河获得政府资助。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订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民国元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分为总务、路政和邮电三股,船政由邮电股兼管,不久设航政司专管。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从船舶登记法川内河航运章程》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水路运输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变法初期,商鞅通过“徙木立信”获取了秦国百姓的信任;此外,当秦国太子违法时,商鞅秉公执法,让太子的老师代太子受罚,使秦国自由散漫、藐视法令的风气被一扫而净。在其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经济相关,但这些措施最终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孝文帝拓跋宏亲掌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改革,尤致力于文化、习俗等思想意识方面,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他推行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固在于“移风易俗”,而“移风易俗”的深层目标,则在于提倡和追求儒家的传统价值观。但是,当孝文帝全盘接受了这一传统的价值观念之后,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置于这一价值观念的束缚和制约之中。

——摘编自庄辉明《从“去故崇新”看北魏孝文帝的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风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举措及其实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2022-10-2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