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确立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巡视制度。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巡视主要有皇帝巡狩、州刺史“行部”和大使巡视几种方式。地方政府的行政巡视主要有郡国守相“行县”和督邮、廷对郡县辖区的分部巡视,职权分明,各负其责。这种分层和分部相结合的巡视制度,互相补充,使行政巡视的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摘编自刘太祥《试论秦汉行政巡视制度》

材料二   魏晋时期,行使巡视职能的御史台脱离少府,成为中央独立的监察机构,但因朝代更选频繁和皇权受阻,巡视制度的总体作用有限。尽管如此,朝廷还是不断派遣御史不定期巡查监督各级地方官吏,并提升御史的地位和职权,以推动巡视制度走向独立化和系统化。

——摘编自邹林佑《中国巡视制度的历史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行政巡视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巡视制度“总体作用有限”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教皇和皇帝的大一统理念在宗教和世俗的两个层面上不断地发展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的西欧逐渐地出现了与之相反的政治区域化。由于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民族国家到15世纪已出现。与此同时,西欧各种区域化的政体之间缺乏任何法律或权威的制约,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跃来越频繁。《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第63条规定“巴塞尔城和其他瑞士各州同过去一样享有充分的自由,并解脱同帝国的关系,因此它们在任何方面都不须服从帝国的法庭或判决。”《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在确定王权在政治上的正统性的同时,对另一种政治实体也予以法律上的承认。该条约的第6条规定“对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所有选侯、邦君和各邦……应完全恢复他们在一方或另一方过去所享有的,或是可合法享有的教会或世俗领地上的一切,即使在此期间作出了任何相反的更动。”第64条则确定“为防止今后在政权国家内产生任何争端,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乱。”

——摘编自吴忠超《<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与近代民族国家体系建立的新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来,“封贡制度”下的中朝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但壬辰倭乱后,中日长期处于国交断绝的状态,商船的往来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由于日本不在藩属之列,故没有向清朝朝贡以便乘机直接贸易的途径。但由于中国丝织物品质优良,因此日本国内需要量极高。康熙元年(1662),荷兰失去中日贸易中介地台湾以后,进口到日本的只有在京丝、弁柄丝、波斯丝,同时,康熙二十四年(1685)日本的生丝进口特权,又被细分为白丝、黄丝、下等丝等类,并且同年生丝交易量只被分配为贸易总额的1/3,因此长崎的生丝进口贸易也急剧下降,根本不能满足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于是,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日本需要通过与朝鲜的“中介贸易”,来获取所需的丝等中国货物。这样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供给途径,这条商路对日本具备独特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段光达《东北亚地区各国间近代贸易关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东亚封贡秩序下,由中、朝、日彼此需求的丝、银、人参等物品,串结起来而形成乃至繁盛的国际商路,将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区域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在当时国际环境束缚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维系商路的物品失去往日的价值,商人们便因利益的缺失而慢下了忙碌的脚步,随着商人们为追逐商品利益而另辟蹊径,这条商路亦便渐失往日的繁华。但它曾经负载的意义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在倡导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今天,还有值得借鉴的现实作用。

——摘编自费驰《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商贸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东亚商路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布劳特认为,西方世界的烟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理大发现后列强对美洲、非洲和亚洲人民的残酷殖民掠夺与盘剥,是殖民地人民的累累白骨和美洲等地的贵金属及种植园造就了西方世界的整体崛起。到19世纪末,随着德国、日本等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殖民瓜分的行列,要求分享“阳光下的地盘”。这不仅引发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非洲和亚洲的瓜分狂潮,也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殖民体系也孕育了促使其自身最终走向灭亡的种子。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和解放,殖民体系因此逐渐瓦解。在这一进程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发生了变化,老殖民主义政策演变为新殖民主义政策。“新殖民主义不进行直接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隐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体系中的现代民族国家,不仅把民族国家体系的范围扩大到全球,而且使民族国家体系成为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三类国家体系。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经济根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殖民体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除了丰富的物态文化之外,更具有精神上的内涵,人们常以茶表达敬意、展示礼仪和明确志向等,中国茶文化就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文化。……是一种经济作物,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喝之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入药可以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可以美容养颜。同时民间有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习俗,因此茶文化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茶文化又是一种怡情文化,可以茶自娱、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等。

——摘编自盛敏《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材料二   英国安妮女王是一位茶叶推崇者,她常举办茶会,屋内饰以屏风,桌上摆有.中国瓷器,以便能冲出芳香的中国红茶。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英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工业发达,农业繁荣,市场扩大,贸易昌盛。在这一大背景下,英国的茶叶消费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随着饮茶生活的日益家庭化和社交化,女性在饮食消费生活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茶文化为英国女性参与社会交往提供了必要场.所-家庭茶室和社会茶园。18世纪后,英国国内对茶叶的巨大消费刺激了英国对外贸易发展。茶叶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英国的货币财富,丰厚的茶税收入一度是英国国库的主要来源。

——摘编自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饮茶之风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雍正皇帝表示:“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又认为所谓“夷狄”仅是地域上的一种划分,“本其所生而言,犹今人之籍贯耳”,“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否认这是“中外”划分的标准,并认为“尽人伦则谓人,灭天理则为禽兽,非可因华夷而区别人禽也。”

——摘编自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提出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会议的主张。1912年颁布的《参议员选举法》和《众议员选举法》中,在参众议员的分配问题上,还规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

——摘编自刘卫宁《民国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党在早期工作中就比较关注民族问题。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19365月发布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中提出了党的民族平等主张及对回族解放的关切。193610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权。虽然存在时间很短,却写下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

——摘编自郑彦卿、陈卫鹏《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帝对于传统“华夷观’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涉及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并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落实民族政策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世纪末,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皈依罗马教会,并强制臣民信仰天主教,开启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时代。751年,丕平通过捐赠教皇大量土地,成功窃取法兰克王国王位。至9世纪时,不仅教会占有西欧全部土地的1/3以上,教皇也成为欧洲“精神王国”的首领。9世纪后,随着法兰克王国的解体,欧洲封臣逐渐获得其封地的世袭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领主,甚至皇帝(国王)也被迫屈服于大封建主。虽然教会的腐败一度削弱了其统治的实力,但在克里尼派改革家,如教皇利奥九世的领导下,不仅推广了禁欲主义,也打击了世俗领主的势力。

——摘编自张劻娟《试析中世纪天主教鼎盛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虽然使大量古罗马典籍遗失,但部分作品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得到了保护,散失在民间的典籍则因神职人员的收集,而得以在教会组织乃至西欧各地流传。随着十字军东征,教会不仅收集了大量古希腊及阿拉伯典籍,还收获了一批懂得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学者,既填补了中世纪欧洲缺失的希腊文化,也使阿拉伯文明得到一定流传。遍布欧洲的修道院不仅培养了大量从事文化学习和学术研究的神职人员,也为这次翻译运动提供了有力支持,且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社会化,形成了大学,如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就是从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学校演变而来的。

——摘编自陈文滨刘开艳《天主教会与西欧中世纪文化的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鼎盛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天主教会对西欧文明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西德已经超过战前德国的生产水平,而到1958年,它更是成为西欧头号工业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西欧国家也经历了“经济奇迹”。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西欧人享受着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法国人也有所谓“光辉的三十年”的说法。英国经济受老工业部门和丧失海外市场的拖累,因而落在其他国家后面,但它的增长速度也快过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年代。

材料二   当持续的经济增长导致劳动力短缺时,西德和其他国家就开始引进外国劳工加入本国的劳动大军。战后欧洲殖民帝国纷纷瓦解,亚洲、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前欧洲殖民地的移民也大批涌入。客籍工人和移民成百万地涌进欧洲,后来导致了新的社会冲突和社会不满,在经济状况欠佳时尤其如此。大型移民社群越来越多,导致新的、经常具有种族因素的社会摩擦,考验着种族和文化上日益多元化的欧洲社会的适应性和宽容度。

材料三   西欧在经济上扩张的同时,它在一个整合程度更高的经济体系中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过无数关于欧洲联合的提议。二战后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也强化了一个理念,即西欧的未来在于一体化。有一些欧洲领导人曾经强烈呼吁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1949年来自10个国家的国会的代表在斯特拉斯堡建立了一个欧洲理事会,希望它成为联合起来的欧洲的立法机构。尽管欧洲理事会的成员国数目逐年增加,并继续支持欧洲联合的思想,但它从来没有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9 . 工业革命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材料一   两次工业革命重大成果

成 果       时 间

发明人             国 家

飞梭       1733

凯伊(织工)             英国

珍妮纺纱机       1765

哈格里夫斯(勤俭工)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理发师)             英国

骡机       1779

克隆普顿(纺纱工)             美国

复式蒸汽机       1782

瓦特(修理工)             英国

水力织布机       1785

卡特莱特(工程师)             英国

汽船       1807

富尔顿(工程师)             美国

蒸汽机车       1814

史蒂芬孙(矿工)             英国

发电机       1866

西门子(工程师)             德国

电动机       1870

格拉姆(发明家)             比利时

电话       1876

贝尔(发明家)             美国

汽车       1885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家)       德国

柴油机       1887

狄塞尔(工程师)             德国

飞机       1903

莱特兄弟(科学家)             美国

材料二 1914年,美国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已有365个,拥有近万名科技人员,同时美国的科研机构大部分是由企业家和发明家出资建立的。德国大学由单纯教学型逐渐转向教学-学术研究型,大型的工业公司都筹建有独立的研究部门。

——据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改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期的节点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来居上的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22-07-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进程的特点是在时序中的绵延、在联系中的变化。

材料一 封建制的核心是领主附庸关系。这种关系有一个关键点:统治是有限度的统治,效忠是有限度的效忠,即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附庸违背了契约,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如果领主违背了契约,附庸认为他们同样可以不承认领主。因此,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中有“忠诚”,同时也有“撤回效忠”,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据侯建新《早期欧洲文明建构及影响》整理

材料二 在英国,“议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谈话”,本指国王与贵族交谈和谈判。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此后的议会都以该年的议会为榜样,那届议会因此被后世称为“模范议会”。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英国议会的发展体现了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的什么变化。
2022-07-1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