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4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论言论者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AB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CD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EF

问题:(1)根据上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问题:(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       原因。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问题:(3)以上材料反映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问题:(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的认识它?
2 . 黄斡(11521221)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黄宗羲
3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这一人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可见,朱熹认为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
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 . (明史》曾这样描述过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
A.直达本心
B.格物致知
C.慎思明辨
D.否定帝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以前,印刷刊行的主要是日历、佛经。宋初,在宋太宗的主持下,大量编印出版典籍,并着手编纂一套权威版本的经典文本。至继任的宋真宗时,刊印了《七经义疏》,共165卷。民问刊印儒学经典的数量也大量增加。以上现象
①推动了活字印刷术日臻完善
②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③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④强化官营印刷业的垄断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的认识,提出为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内心的体认、省察去“剥落心蔽”,“发明本心”。这一人物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
2017-05-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17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加试题】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称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对此认识最合理的是
A.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日久自然见真知
B.思想观点复杂多变,愈争辩则愈明朗
C.文献记载掺杂主观,史料考证极重要
D.过去与现在相纠缠,历史解释显立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A.主张加强君主专制B.提倡格物致知之法
C.强调教育循序渐进D.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