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责建本而重立始。

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者不在一族,可谓不权势矣。此皆《春秋》之义,而元年之本也。

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不闻瞽叟甲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学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注】①畸:歪斜。②隰:低湿的地方。③芸:通“耘”,除草。④瞽叟:上古人物,舜与象的父亲。⑤箠:刑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之行莫大A于孝B孝行成C于内D而嘉号布E于外F是谓建之G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常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文中与《公羊传》中“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的“元年”皆为此意。
B.文中“距”指“抵抗”、“据守”,这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词义相同。
C.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来引申为掌权或执掌权力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
D.“内”指“接纳”,这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内”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引用孔子名言,强调“本”的重要性,然后引用《诗经》和《易经》中的话,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建立根本的观点。
B.吴子认为“国君必慎始”,国君要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这与《老子》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达的意思相同。
C.曾参因在瓜田锄断了瓜的根恭顺地对待盛怒的父亲的棍棒击打,选文运用这一事例,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
D.舜在父亲用小的刑杖打他时就防备,用大的刑杖打他时就逃走,孔子认为舜的行为是可取的,他是用坚守道义的方式来行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2)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
5.文中第二段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途径和目的,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裹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未          济:渡河
B.不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待其已          陈:列阵
D.绛皓          驳:纯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B.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3.把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2023-10-1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2.有关加点词的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人关于死有不同的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妻子,古代的妻子和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指的是妻子儿女。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如升级叫迁谪、左迁,降级叫右迁。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B.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C.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2023-10-1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史公传循吏,自春秋尽周末几数百年,然为之传者,四五人而已。何其难也?盖有其人而事不传者多欤?如麴令、何易于,使无人焉见于诗歌文字,亦没没于后世矣。居高明者易彰,而卑困者寡述,势固然欤?或曰: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任峻、邓艾、杜元凯之流,其兴利与召信臣等,而功名之意居多焉。君子亦探其心,而不欲与以是名,则副乎循吏之名者,盖其难哉!

近今之世,吾得一人焉,曰石家绍,字瑶臣。翼城人,道光二年进士,官江西知县,终铜鼓营同知。自大吏僚友、搢绅先生、士民卒隶,无不以君为循吏也。入都时,除夕饮余斋中,论《史记》不绝口,问君所行事,则笑谢不自言。及卒,见其友所为传,皆为民吏者所当为,人或怠焉伪焉,独力诚行之以尽其心。

江西尝大饥,钱粟未办,而饥民集西山者已数万,齐声呼赈,巡抚署屋宇皆震,大吏不知所为。或曰:“急檄石令。”石令至,万众皆迎伏跪拜曰:“愿听处置。”是赈也得缓而无变。夫啼呼抢攘之时,见一人则帖然服者,惟婴儿于慈母则然,而君能得之数千万汹汹饥迫之众。且君之于民,非能解衣而遍衣之,推食而遍食之也。而若此何哉?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然而非父母其心者,则不能为,此君所以得此于民者欤!

尝自记曰:“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故自号曰“民佣”。嗟夫!父母之保抱其子者,盖曰为佣而不自知也,是则君所以自处者矣。

(选自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B.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C.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D.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指司马迁,其著作《太史公书》至东汉末年才被称为《史记》。
B.知县,一县之长,掌管一县政治、经济、科举等,没有掌管军事的权力。
C.搢绅,也作“缙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D.巡抚,明代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的军政大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瑶臣虽然被官民认为是一个循吏,却拒绝谈论自己尽心为百姓所做的事情。
B.在江西遭遇严重的饥荒、官府缺少钱粮赈灾时,石瑶臣主动到来,平息民愤。
C.石瑶臣认为好官员就像百姓的父母一样,并进一步标明自己甘为民佣的想法。
D.本文夹叙夹议,刻画了一个不图名利、爱民如子的循吏形象,表达赞美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
(2)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
2023-10-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辱,耻辱。
1.乙文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晏子至A楚B王C赐晏子D酒E酒酣F吏二G缚一人H诣王。
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围绕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卓见。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3.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23-10-1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中写出字母。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2023-10-07更新 | 287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云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2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阎毗,榆林盛乐人也。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颎言之于上,特蒙赐帛。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擢拜起部郎。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朕欲减之,从何为可?”毗对曰:“今宪章往古,大驾[注]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以为差等。”帝曰:“何用秦法乎?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寻以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明年,兼领右翊卫长史,营建临朔宫。及征辽东,以本官领武贲郎将,典宿卫。时众军围辽东城,帝令毗诣城下宣谕,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卒事而去。从帝征辽东,会杨玄感作逆,帝班师,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不及。政据高丽栢崖城,毗攻之二日,有诏征还。从至高阳,暴卒,时年五十。帝甚悼惜之,赠殿内监。

(选自《隋书·阎毗传》,有删改)

[注]“大驾”“法驾”“小驾”都是天子出行的不同等级的车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
B.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
C.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
D.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篆书,书体。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和草书等,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
B.受禅,原指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后来王朝更替,也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C.旧事,常有两个意思,一是往事,二是以前的典章制度,本文中取第二个意思。
D.母忧,也叫“丁外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需离职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毗爱好读书,多才多艺。他喜欢经史,从师学习《汉书》;擅长书法绘画,是当时的妙手。
B.阎毗治军有方,获得赏赐。大阅兵时大多数队伍不整齐,只有他的队伍严肃认真,受到赏赐。
C.阎毗深受信任,督管要务。在由洛口至涿郡通漕及营建临朔宫的过程中,朝廷均任命他督管。
D.阎毗服从命令,参与平叛。他奉命率军追赶叛逃的杨玄感和斛斯政,未果,后攻城时被召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
(2)帝令毗诣城下宣谕,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卒事而去。
5.隋炀帝对天子车驾的属车持什么态度?最后怎么处理?请简要分析。
2023-09-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父早亡。勖依于舅氏。岐嶷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从外祖魏太傅钟繇曰:此儿当及其曾祖。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军事。

②高贵乡公欲为变时,大将军掾孙佑等守阊阖门。帝弟安阳侯干闻难欲入,佑谓干曰:未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族诛佑。勖谏曰:孙佑不纳安阳,诚宜深责,然用刑不可以喜怒为轻重。乃免佑为庶人。时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勖言于帝曰: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杖正义以伐违贰。而名以刺客除贼,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帝称善。

③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勖曰: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帝即出镇长安。主簿郭奕、参军王深以勖是会从甥,少长舅氏,劝帝斥出之。帝不纳,而使勖陪乘,待之如初。先是,勖启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及蜀中乱,赖瓘以济。会平,还洛,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晧,帝用勖所作。晧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居职月余,以母忧上还印绶,帝不许。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诏视职。勖久管机密,深得人主微旨,不迕争,故得全其宠禄。太康十年卒,谥曰成。

(选自《晋书·荀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B.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C.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D.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孙,亲属称谓,指儿子的孙子,或称孙子的儿子,也就是三世孙。
B.主簿,古代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C.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也借指官爵。
D.太康、文帝,前者是皇帝的年号,用来纪年;后者是皇帝的庙号,用于奉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勖善写文章。孙晧因见到荀勖写的文书而顺服,可见荀勖的文章胜过十万大军。
B.荀勖敢作敢为。曹爽被诛,门生故吏没人敢去探望,只有荀勖前往,众人才跟从。
C.荀勖深受信任。钟会谋反,主簿郭奕等人劝文帝将荀勖贬斥出去,文帝待之如初。
D.荀勖尽责尽责。母亲去世,荀勖本想辞官,皇帝派周恢晓喻,荀勖继续奉诏留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孙佑不纳安阳,诚宜深责,然用刑不可以喜怒为轻重。
(2)勖久管机密,深得人主微旨,不迕争,故得全其宠禄。
5.请结合二、三段概括并分析荀勖的哪些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023-09-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几,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以B禁军C戍边D白昼E为盗F于市G主将H斩之I事J之常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指掌权,其中“用”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庸,表示反问语气,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作用相同。
C.学士,最早指在学校读书的人,后来成为官职名称,现在是一种学位名称。
D.成绩,指成功的业绩,与成语“成绩斐然”中的“成绩”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德明在杭州没有受到李及的厚礼相待,怀恨在心,当面出语威胁李及,李及不为所动,坦然面对。
B.曹玮久在边疆,治理有方,多有建树,后来多次上奏请求派人替代自己,王旦向皇帝推荐了李及。
C.李及在处理禁军白天抢劫的案件上,表现出了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改变了朝廷官员对他的观感。
D.王旦解释了他推荐李及的原因:李及不会自作聪明,改弦更张,而会谨慎地守护曹玮制定的制度。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
(2)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
5.两则材料都记叙了李及的事迹,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09-2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
B.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
D.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
B.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
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
5.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