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第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溢嚣尘,不可以,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履践。”景公为是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它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得暖衣[A]饱食[B]弊车[C]驽马[D]以奉[E]其身[F]于臣[G]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
B.“当”指正对着,与《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的“当”意思相同。
C.“居”指停留,与《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意思相同。
D.“省”指减少,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4.请把下面课内外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5.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暮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俱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B.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C.东门有人其颗/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D.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和《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不同。
B.己丑,己为天干,丑为地支,天干地支按固定顺序互相配合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C.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是古代最隆重的一种祭礼。
D.世家,是《史记》的“五体”之一,主要是记载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年少贫穷,长大后求仕处处碰壁,不但在鲁国没得到任用,在其它各国也不受待见,最后又重新回到鲁国。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重要的是选用人才,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C.孔子想恢复周朝礼制,探寻三代以来的礼乐制度,把三百零五篇诗入乐歌唱,礼乐教化的遗规因此有可称述。
D.孔子的弟子非常敬爱孔子,司马迁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他格外推崇孔子,“至圣”是对孔子取得成就的完美概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2)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5.颜渊从哪些方面高度评价了孔子,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孔子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累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累/
B.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累/
C.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累/
D.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省官员”中的“省”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意思不同。
B.“但患遗而不知耳”中的“遗”与《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中的“遗”意思相同。
C.辟召,亦称“辟”,指由公卿、州郡长官等征调某人为掾属,是自上而下选任官吏制度。
D.“皆矜能伐善”中的“矜”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B.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C.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D.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023-06-03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啖以巍甲:诱以科考高中。③薰炙:喻盛气凌人。④留都:古代迁都后,旧都仍置官留守,称留都。⑤刺: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⑥蹠戾:乖舛,谬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B.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C.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D.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烦/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或者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或者关联补充。汤显祖的名与字的意义关系属于最后一种,与白居易的相同。
B.“曹偶犹等辈也。”(《索隐》·司马贞),按此,曹偶即侪辈、同类,与“什令徒属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徒属”意义相同。
C.《南史·隐逸传》记载,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神武之冠”用此典故表辞官归隐之意。
D.《牡丹亭》所代表的传奇指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有别于唐文言小说、宋话本小说和元杂剧中的传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2)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
5.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2023-06-0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邑之王,是常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潜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缩B甲C则D可E不F然G则H愿I待J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做人质。诸侯国之间为了维持信誉互派人质,一般都是诸侯的儿子。
B.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弊,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与“以兴利除弊”中“弊”含义相同。
D.矫,假托的意思。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接受齐王的放归条件,愿意献出东地五百里只是权宜之计,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并不真想把土地献出去。
B.楚襄王善纳言,善用人。在齐国使者前来索要东地的时候,他召集群臣谋划;并利用三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帮助解除危机。
C.子良、昭常、景鲤三人虽然在是否应该献出东地的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
D.楚国深知只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御齐国,于是联合秦国共同对付齐国,终使齐国畏惧退兵,楚国不战而保全了东地。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齐王放归楚太子的原因表述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06-02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 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欲立其子。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日抚军,守日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 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安用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里克不对而退。见太子,太子曰:“吾其废乎?”对曰:“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太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里克谢病,不从太子。狐突御戎,先友为。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之! 偏躬无愿,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梁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有常服矣,不获而龙,君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龙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 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 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羊舌大夫曰不可。太子将战,狐突谏曰:“不可,昔辛伯论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婴子配嫡,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于难。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君B之C嗣D嫡E不F可G以H帅I师J君K失L其M官N帅O师P不Q威R将S安T用U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文中是受宠爱,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的“嬖”意思相同
B.誓,文中是“约束”的意思,和《伶官传序》中“誓天断发”的“誓”意思不相同。
C.右,文中指执兵器立于车子右边的武士,称为车右,又叫骖乘,可御敌也可力役。
D.勉,文中是“努力、尽力”的意思,和成语“勉为其难”中的“勉”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一项的是(     
A.晋侯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B.晋侯派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认为率军作战、决断行军的谋略等不是太子的职责,因此坚决反对并据理力争。
C.申生率军队出征时,晋侯为他准备左右异色的军衣和金玦,狐突、先友等人随行,而里克却以生病为由,没有陪同。
D.太子准备作战,狐突制止了他,并举了辛伯劝周桓公的事例,让他明白自己当前的处境,并且给他指出了具体的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
(2)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
5.对于晋侯赏赐给太子的礼物,大臣有什么不同看法?
2023-05-3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八中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已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

(选自王安石《材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子阳令A官B遗之C粟D数十E秉F子G列子H出I见J使者K再L拜M而辞N使者O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
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
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如文王虽是诸侯却能得到太公,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
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所以无法忍受晏子对自己的傲慢无礼。
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列子宁愿贫苦也不愿“受人之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
(2)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5.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为政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乎!”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

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稍止。

子产使都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移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标题为命题人所加)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名相。②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③丘赋;郑国军赋制度。

1.久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标号涂黑。
子为晋国A四邻B诸侯C不闻D令E德F而G闻H重I币J侨L也L惑M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取名,成人取字,“侨”是子产的名。按古代礼仪,名用来自称或供长辈称呼。
B.“无亦是务乎”和“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相同。
C.“社”本指土地神,“稷”本指谷神,是中华民族的原始禁川,“社稷”后来泛称国家。
D.“子产使都鄙有章”和“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认为用人必须谨慎。子皮任用忠诚于自己的尹何治理封地,子产认为尹何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B.子产推行丘赋,意志坚定,不为民意的异议而动摇,这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相近。
C.子产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用“猛”弃“宽”,继任者子太叔却采用“宽”政,郑国有很多盗寇,子太叔出兵剿灭崔苻泽中的盗寇,盗贼活动才逐渐平息。
D.子产推行礼法,赏罚分明,一度受到激烈的批评和诅咒,执政满三年却得到赞颂。选文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5.子产阐述为政之道,用了哪些方法增强说服力?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本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节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孙子兵法·九地篇》《孙子兵法·计篇》)

材料二: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本名仁亶,以睿宗音近避之。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下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禽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有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景龙二年,封韩国公。还朝,卒。仁愿为将将吏信伏按边抚帅赏罚必真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 A 愿 B 为 C 将 D 将 E 吏 F 信 G 伏 H 按 I 边 J 抚 K 帅 L 赏 M 罚 N 必 O 真 P 功 Q 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旧时指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名字,张仁愿因本名与唐睿宗之名音近而改名。
B.穷,指寻根究源,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字意思相同。
C.摄,指暂代,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字意思不相同。
D.烽候,即烽火台、文中指为了侦察敌人、以点燃烟火的方式示警的军事防御设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仁愿具备文武才略,武则天时期就受到重用、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详细询问孙承景破敌的情况,结果发现孙承景欺君罔上,虚报战功。
B.当张仁愿提出在黄河以北修筑三座受降城时,唐休璟表示反对,认为这些城池最后都会被突厥人攻占,在张仁愿坚决请求下,唐中宗才同意。
C.张仁愿上表请求留下满足年龄条件的士兵来帮助筑城,但两百名咸阳籍的士兵逃跑,被他抓住后予以严惩,在这之后服役的人全都尽心尽力。
D.张仁愿战功显赫,治军严明,被封为韩国公,在他去世之后,后世之人十分怀念他,在受降城为他建立祠堂,每次朝廷军队出征都前往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
(2)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5.《十七史百将传》是按照《孙子兵法》的理念编写的,对后世影响深远。张仁愿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中《孙子兵法》的理念?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谱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候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候。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B.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C.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D.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冠,我国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C.“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D.专国权的“专”指专擅,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专”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通晓经书,曾被征召教授《谷梁春秋》,在石渠宣讲《五经》,也曾编撰《新序》《说苑》等著作。
B.刘向带领一起辅助政事的萧望之、周堪两人请求皇上罢免身居高位的骄纵外戚和玩弄权术的宦官。
C.刘向编纂《列女传》来警诫天子注重教化,多次上书谈论利害,陈述法则戒律,弥补遗漏的过失。
D.宣帝选用贤才时,刘向进献了几十篇赋颂;后来皇上多次想任用他做九卿,但始终没能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
5.关于礼仪教化,刘向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