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刘)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秀因留真定,纳杨甥郭氏为夫人以结之。进击元氏、防子,皆下之。至鄗,击斩王郎将李恽。至柏人,复破郎将李育,育还保城,攻之不下。

②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秀怒,命收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③或说大司马秀以守柏人不如定钜鹿,秀乃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肴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④耿纯言于秀曰:“久守钜鹿,士众疲弊,不如及大兵精锐进攻邯郸,若王郎已诛,钜鹿不战自服矣。”秀从之。夏四月,留将军邓满守钜鹿,进军邯郸,连战破之,郎乃使其谏大夫杜威请降。威雅称郎实成帝遗体,秀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威请求万户侯,秀曰:“顾得全身可矣。”威怒而去。秀急攻之二十余日,五月甲辰,郎少傅李立开门内汉兵,遂拔邯郸。郎夜亡走,王霸追斩之。秀收郎文书,得吏民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秀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更始遣使立秀为萧王。

⑤还至中山。诸将复上尊号,王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王不许。行至鄗,召冯异问四方动静。异曰:“更始必败,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会儒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来诣王,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请。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大赦。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遂定都焉。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注:①奔命兵,汉时郡国,皆有材官骑士,若有急难,权取骁勇者,闻命奔赴,称为奔命兵。②遗体,此处指亲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
B.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
C.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
D.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后主簿作为事务官,重要性减弱。
B.甲辰,干支之一,甲属天干,辰属地支,甲辰可用于纪年、月、日,但不可纪时。
C.尊号,即给尊者所加的号,用以表示对皇帝、皇后的尊崇褒美,尊号起始于秦代。
D.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的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想方设法削弱王郎力量,进入真定后娶了已投降的刘杨之甥女郭氏为夫人,借以笼络刘杨,在后来的战斗中,重创王郎两员大将。
B.刘秀借察看地图之机,向邓禹说明当时形势,天下之大却仅得区区之地,对于邓禹认为自己先前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表示不解。
C.杜威向刘秀请降,强调王郎是汉成帝的嫡亲,其意在攀附关系,为自己争取宽大处理;杜威后来又请求刘秀为己封侯,结果都遭拒绝。
D.刘秀检查王郎的文书,发现自己的官吏有向王郎表示效忠的,甚至还有诽谤自己的,刘秀为安抚人心,公开烧毁那些奏章,智虑深远。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根据原文中的内容,概述促使刘秀最后称帝的直接原因有哪些?
2022-01-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①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渝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①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②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B.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C.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D.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B.布衣,指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黔首、庶民、黎庶、黎元、氓等也是百姓的称谓。
C.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同昆仲,指兄和弟。从弟则是堂弟的意思。
D.顿首,古代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称为“叩头”。其形式略同稽首。后来引申为书信语的开头或结尾,其意思如同现代书信语的“向您问好”“致敬”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深得刘邦宠信。淮阴侯被杀后,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为保护萧何安全,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
B.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C.萧何是谋士、战略家。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都不敢再说什么。
D.萧何眼光远大,深谋远虑。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将领们忙于争分金帛财物,而萧何却首先收取秦王朝文献档案,将其珍藏,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
2022-01-2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汉有余延业者,上见之,因问其国政事,延业具言累世奢侈残酷之状。上惊骇曰:“吾当救此一方之民。”道州刺史王继勋言南汉主刘鋹肆为昏暴,民被其毒,又数出寇边,请王师南伐。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九月己亥,乃遣使发诸州兵伐岭南。当是时,南汉旧将多以谗死,宗室剪灭殆尽,掌兵者惟宦者数辈,城壁壕隍但饰为宫馆池沼,楼舰器甲辄腐败不治。闻王师至,内外震恐,主帅郭崇岳本无将才,但昼夜祷祠鬼神而已,数战皆大败。辛未,王师次白田,南汉主素服出降,遂并岭南,置州郡。辛卯,诏岭南诸州烦苛赋敛并除之。民饥者发廪赈之,诸军俘获悉还其主。署官并仍旧,取书判稍优者授上佐、令录、簿尉。俊士奇士所在询访。峻辞挺节,耻仕伪邦者,长吏以名闻。三月庚子,禁岭南民买良人面为奴婢庸雇取直。丁巳,诏岭南诸州长吏察伪政有害于民者以闻,当悉除去。昔民有逋赋者,或县吏为代输,或于兼并之家假贷,则皆纳其妻女以为质,诏严禁之。释刘鋹罪,封恩赦侯。鋹性绝巧,尝以真珠结鞍勒马为戏龙之状,尤为精妙,诏示官署诸工匠,皆骇伏。上给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遂习以成性,傥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鋹在国时,多置酖以毒臣下。一日,上诏鋹宴且赐后酒,鋹疑之,奉杯泣曰:“臣拒违朝廷,罪固当死,今见太平,愿延旦夕之命,以全陛下生成之恩,臣未敢饮此酒。”上笑曰:“朕推心置人腹,安有此事!”命取鋹酒自饮之,别酌以赐鋹,鋹大惭,顿首谢。

(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
B.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
C.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
D.上犹未欲亟/加以兵乃遣/使致书南汉答/书甚不逊上/始决意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指农历每月初一。一般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称为“望”,最后一天为“晦”。
B.州郡制,是指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隋立国后,罢天下诸郡。
C.黥,刑罚名,在脸上刺字或记号并涂墨。文中指在奴婢脸上刺字,以防逃跑。
D.顿首,“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叩头须触地停顿。常用于书信结尾表致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汉国主昏庸残暴,荼毒百姓,还多次侵犯大宋的边境。太祖出兵征讨南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拯救南汉百姓于水火之中并维护国家尊严。
B.辛未年间,宋朝军队进驻白田,南汉国主见势不妙穿白衣投降,于是宋朝统一了岭南。当时有饥民抢粮仓的粮食,太祖仁慈下令让各军都释放了。
C.宋太祖平定南汉后,在其地设置州郡,并且下令废除之前的各种陋习弊政,例如将良家百姓变成奴婢来牟利,逼迫百姓抵押妻女来借贷交租等。
D.刘鋹在位时常用毒酒杀害大臣。太祖宴请他时赐他一杯美酒,刘鋹以己度人,以为是毒酒,于是向太祖哭求饶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见之,因问其国政事,延业具言累世奢侈残酷之状。
(2)昔民有逋赋者,或县吏为代输,或于兼并之家假贷。

4 .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注]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敏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2)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家世衣冠,早,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①给璧。是时阴就为少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南阳大饥,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删改)


[注] ①少府:东汉时期,掌皇太后宫私府库藏出纳,地位与九卿相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B.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C.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D.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指士人服装,亦用来专指礼服,还可代称缙绅、士大夫、世族,文中即取此意。
B.孤,幼年失去父母或母亲。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鳏,年老无妻;寡,年老无夫;独,老而无子。
C.朔旦,旧历每月初一,亦专指正月初一。如《后汉书·顺帝纪》:“三朝之会,朔旦立春。”
D.掾属,辅佐治理的官吏,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官职一般较低,魏晋后改由吏部任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晖自小颇有胆识。路遇群盗,挺身而出,义勇之气受到了盗贼的欣赏,最后放过了他和同行的亲属。
B.朱晖是有气节的志士。他闭门不受新阳侯阴就的礼物,后受到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的征召,连皇帝都赞赏他的义气。
C.朱晖智勇双全。从恃贵而骄的少府卿阴就的主簿那里拿到璧玉,刘苍认为他有蔺相如之风。
D.朱晖为官刚直且乐善好施。南阳饥荒时,他扶助乡里,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百姓和上下官员的一致好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2)自去临淮,屏居野泽,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南阳大饥,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
2022-01-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魏相持积旬,赵王麟将慕舆嵩等以垂为实死,谋作乱,奉麟为主。事泄,嵩等皆死。宝、麟等内自疑。冬,十月,辛未,烧船夜遁。时河冰未结,宝以魏兵必不能渡,不设斥候。十一月,己卯,暴风,冰合,魏王引兵济河,留辎重,选精锐二万余骑急追之。

燕军至参合陂,有大风,黑气如堤,自军后来,临覆军上。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暴迅,魏兵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宝以去魏军已远,笑而不应。昙猛固请不已,麟怒曰:“以殿下神武,师徒之盛,足以横行沙漠,索虏何敢远来!而昙猛妄言惊众,当斩以徇!”昙猛泣曰:“苻氏以百万之师,败于淮南,正由恃众轻敌,不信天道故也!”司徒德劝宝从昙猛言,宝乃遣麟帅骑三万居军后以备非常。麟以昙猛为妄,纵骑游猎,不肯设备。宝遣骑还魏兵,骑行十余里,即解鞍寝。

魏军晨夜兼行,至参合陂西。燕军在陂东,营于蟠羊山南水上。魏王夜部分诸将,掩覆燕军,士卒衔枚束马口潜进。西戍日出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将东引顾见之士卒大惊扰乱纵兵击之燕兵走赴水人马相腾蹑压溺死者以万数略阳公遵以兵邀其前,燕兵四五万,一时放仗敛手就禽,其遗迸去者不过数千人。太子宝等皆单骑仅免。杀燕右仆射陈留悼王绍,生禽鲁阳王倭奴、济阴公尹国等文武将吏数千人,兵甲粮货以钜万计。

燕太子宝耻于参合之败,请更击魏。司徒德言于燕主垂曰:“虏以参合之捷,有轻太子之心,宜及陛下神略以服之,不然,将为后患。”垂乃以清河公会录留台事,领幽州刺史;命隆、盛悉引其精兵还中山,期以明年大举击魏。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六》,有副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丙戌/日出/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将东引顾/见之/士卒大惊扰乱/纵兵击之/燕兵走赴水/人马相腾蹑/压溺死者以万数/
B.丙戌/日出/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将东引顾/见之/士卒大惊扰乱/纵兵击之/燕兵走赴水/人马相腾蹑压/溺死者以万数/
C.丙戌/日出/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将东引/顾见之/士卒大惊扰乱/纵兵击之/燕兵走赴水/人马相腾蹑压/溺死者以万数/
D.丙戌/日出/魏军登山/下临燕营/燕军将东引/顾见之/士卒大惊扰乱/纵兵击之/燕兵走赴水/人马相腾蹑/压溺死者以万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未,为天干地支之一。我国古代既可用它来纪年,也可用它来纪日,这里是纪日。
B.斥候,指侦察兵。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我国古代重要兵种。
C.殿下,本指宫殿之下,后为中国古代对皇帝、帝后、帝妃及太子、公主、亲王的敬称。
D.衔枚,古代秘密行军时,常常命令兵士嘴里横衔着枚,防止说话出声以致被敌方发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后燕与北魏两国互相对阵僵持之时,慕舆嵩等人图谋叛乱,后消息泄露被杀,这让后燕军内部不团结,削弱了战斗力。
B.慕容宝率军焚烧战船后撤退回国,他认为北魏部队不能渡过黄河,但黄河很快结冰,导致其军被魏军过河后火速追赶。
C.慕容宝对支昙猛的劝说置之不理,后虽派骑兵打探北魏军情,但骑兵走出十几里地就人卸甲、马解鞍睡觉,足见治军无方。
D.慕容宝深受参合陂兵败之奇耻大辱,于是他请求进攻北魏,虽遭到慕容德讥笑,但后燕国主慕容垂仍准备第二年进攻北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徒德劝宝从昙猛言,宝乃遣麟帅骑三万居军后以备非常。
(2)燕兵四五万,一时放仗敛手就禽,其遗迸去者不过数千人。
2021-12-31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等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面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欣欣如也:恭谨戒慎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
B.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
C.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
D.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指改变居住地,也可指官职的调动。还有很多关于古代官职的词,如举、迁、拜、除、改、调、左迁、致仕,它们指授予官职或官职的调动改任。
B.美人,指容貌美好女子。古代也经常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还可用来比喻君王。汉唐时期也是中等级的妃嫔称号。
C.九卿,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每个朝代有所不同。西汉时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可指古代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的毕恭毕敬的大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奋虽然不通晓儒学,但待人恭谨。汉高祖喜爱他的恭敬,把他的姐姐封为美人,他因为姐姐的缘故还升任大中大夫。
B.石奋对子孙教导有方。他以孝谨之道教育后人,他四个儿子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而得到重用。
C.石奋极恭敬守礼。他的子孙哪怕是做小吏的,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
D.石家看重子孙的品行。石奋的少子石庆,有一次喝醉了,归家时在里门未下车,后来虽然肉袒谢罪,石奋仍然责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2)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
2021-12-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邑,指爵位和食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一万户的侯爵。
B.社稷,即是国家。“社”指农作物之神,“稷”指土地神。古代国家的国君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
C.太子少师,是中国古代官名。太子少师与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多为加官赠官的官衔。
D.炀帝,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炀、灵为恶谥,文、宣为美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该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如同选用器具一样,取其长处就可以了。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是造弓的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见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2021-12-1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三月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为。若其无知,孤自尊而饰让,平生素心所不为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夏四月,炀帝凶问至长安,唐王哭之恸,曰:“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隋将尧君素守河东。上遣吕绍宗、韦义节、独孤怀恩相继攻之,俱不下。庞玉、皇甫无逸自东都来降,上悉遣诣城下,为陈利害,君素不从。又赐金券,许以不死。其妻又至城下谓之曰:“隋室已亡,君何自苦!”君素曰:“天下名义,非妇人所知。”引弓射之,应弦而倒。君素亦自知不济,然志在守死,每言及国家,未尝不欷歔。谓将士曰:“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若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可横生心也。”君素性严明,善御众,下莫敢叛。久之,仓粟尽,人相食,又获外人微知江都倾覆。君素左右薛宗等杀君素以降,传首京师。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若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可横生心也/
B.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若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可横生心也/
C.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若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可横生心也/
D.吾昔事主上于藩邸/大义不得不死/必若隋祚/永终天命/所属自当断头以付诸君/听君等持取富贵/今城池甚固/仓储丰备/大事犹未可知/不可横生心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B.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时间上指尧与舜的时代,空间上则指代中国中原地区。
C.少帝,指被废黜了的皇帝,文中即隋恭帝杨侑。少帝也可以用来指称新登基的皇帝。
D.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东起商洛,南到巴蜀的各郡县长史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请求归降唐王。
B.唐王李渊拒绝了九锡之赐,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些人为了迎合他才这么做的,而隋恭帝本人并不知道。
C.闻知隋炀帝的死讯,唐王李渊认为自己作为臣子却不能在炀帝有失道义之时加以挽救,哭得十分悲痛。
D.尧君素坚守河东,多次打败唐军的进攻,不顾他人和妻子的劝告,坚守道义誓不降唐,最终却被随从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
(2)君素亦自知不济,然志在守死,每言及国家,未尝不欷歔。
2021-12-15更新 | 28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观殷夏礼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B.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C.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D.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即姬将,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哀”这个谥号既含有同情,也含有批判。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即《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
C.已丑,已为天干,丑为地支,天干地支按固定顺序互相配合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D.世家,是《史记》的五体之一,主要是记载自西周至西汉初期各世袭封国的诸侯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求仕处处碰壁,终不见用。在鲁国没得到任用后离开,到齐国受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又受围困,重新回到鲁国。
B.孔子深知用人之道,任人唯直。他认为治理国家重要的是选用人才,选用贤能者担当治国理政重任,就能使他人正直起来,合乎民心民意。
C.孔子重视礼乐教化,执着复礼。他想恢复周朝礼制,探循三代以来的礼乐制度,把三百零五篇诗人乐歌唱,礼乐教化的遗规因此有可称述。
D.司马迁十分景仰孔子,誉为至圣。司马迁把孔子当作师法的楷模,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格外推崇孔子,“至圣”是对孔子取得成就的完美概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