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减)


(注)①算器:竹器。②推毂:荐举。③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B.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C.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D.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官名。汉代以舍人为皇后、太子及公主的属官。亦可指豪门贵族的门客。
B.洗沐,即休假。汉制,官吏五日一休沐,沐浴休息,因借指休假。唐宋时延为十日一休。
C.守,代理官职。文言文中有类似用法的词语还有行、署、权、假、摄等。
D.太史公曰,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补叙史事,表达作者思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名声远扬。他因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在梁楚一带名声远扬;因推贤纳士、为人谦逊被山东士人交口称赞。
B.郑庄喜好交游。他常常在长安城郊存放马匹,邀请并酬谢宾客,夜以继日,唯恐不周。
C.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遭司马安诬陷,曾一度被贬为平民。
D.郑庄生性淡泊。他喜好黄老学说,廉洁奉公,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后家中没剩什么财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021-12-0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大中祥符初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受诏撰《封祀坛颂》,加兵部尚书。会契丹修和,西夏誓守故地,二边兵罢不用,其宗以无事治天下。旦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帝久益信之,言无不听,凡大臣有所请,必曰:“王旦以为如何?”旦与人寡言笑,默坐终日,及奏事,群臣异同,旦徐一言以定。归家或不去冠带,入静室独坐,家人莫敢见之。旦弟以问赵安仁,安仁曰:“方议事,公不欲行而未决,此必忧朝廷矣。”天下大蝗,使人于野得死蝗,帝以示大臣。明日,执政遂袖死蝗进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旦独不可。后数日,方奏事,飞蝗蔽天,帝顾旦曰:“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耶?”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旦疾甚,遣内侍问者曰或三四,帝手自和药赐之,年六十一。帝临其丧恸,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又别次发哀。

(选自《宋史王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大中祥符初/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
B.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大中祥符初/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
C.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日/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大中祥符/初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
D.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大中祥符/初为天书仪仗使从/封泰山/为大礼使/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的年号,一般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宫禁,一指宫中的禁令,二是汉以后称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三借指帝王后妃。文中是第二个意思。
C.陛下,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就成了臣子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尊称。
D.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大臣的死,也可用于皇帝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旦年少好学,仕途通畅。王旦小时候沉默寡言,却好学不倦,颇有文才;进士及第,步入仕途,深受真宗的器重,成为皇帝的肱股之臣。
B.王旦深谋远虑,劝帝慎改。契丹倡和,西夏与宋朝边境的军队被解除,真宗以无事治理天下。王旦认为祖宗的法制都在,务必谨慎地有所改变。
C.王旦作风正派,不喜逢迎。发生了大蝗灾,皇帝把得到的死蝗虫给大臣看,大臣当即说蝗虫死了,应该庆贺,唯独王旦不同意,几天后蝗灾又起。
D.王旦雅量过人,宽厚惜才。寇准多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皇帝也直言其事,王旦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还推崇寇准,认为是忠直的表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与人寡言笑,默坐终日,及奏事,群臣异同,旦徐一言以定。
(2)帝以是愈贤旦。旦疾甚,遣内侍问者日或三四,帝手自和药赐之。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子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官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丧,即护送灵柩。不同于服丧,后者指长辈或平辈亲属死亡后一段时间戴孝表示哀悼。
B.总裁,意思是“汇总裁决其事”,后逐步演变为政府、商业组织机构中的一种职位。
C.诏檄,诏书和檄文。檄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D.降榻,意思是下榻,原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此处指皇帝离开坐榻迎接,表示对臣子的重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幼时好学不倦,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方孝孺力主抵抗,终未成功。燕军起兵之初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方孝孺忠正耿直,誓死不屈。明成祖请他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2021-11-1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9-20高三上·广东·期末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土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左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B.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C.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D.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2)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2021-11-05更新 | 197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B.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C.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D.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邑,指爵位和食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一万户的侯爵。
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
C.中书内省,官署名称,即中书省或中书门下省的简称。唐朝时就有中书门下省,宋朝初年,中书门下省沿用唐制。
D.炀帝,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就如同选用器具一样,选取其长处就可以了。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见到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要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2021-10-1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一中,阜阳一中,合肥八中等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B.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C.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D.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系着丝绳的短箭,因系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即刘恒,汉高帝刘邦的儿子,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超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之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贬斥老子的学说。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2021-10-1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长而好学,美姿表,为人庄重。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本寺丞。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逾年,为翰林学士,迁右谏议大夫,以齐衰丧去官,有诏夺服,号诉不见听。累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进承旨兼侍讲学士,擢同知枢密院事,迁户部侍郎,遂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陕西用兵,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兼枢密使,辞所加官。时西夏设言邀隙,得象阴使人往察之,折敌谋。拓跋叛宋,公谓贼地褊,战则亟弊,乃按甲毋出,以饱士气,既割刈,不克,遂止。

庆历五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薨。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盖公之纳忠也,至故报礼也。赠太尉兼侍中,文宪。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凡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仁宗锐意天下事,进用韩琦、范仲淹、富弼,使同得象经画当世急务。富、韩俱少年执政,颇务兴作。章郇公位丞相,终日默然,如不能言。或问郇公:“富、韩勇于事为何如?”曰:“得象每见小儿跳踯戏剧,不可诃止。俟其抵触墙壁,自退耳。方锐于跳踯时,势难遏也。”后富、韩二公,阅历岁月,经涉忧患,始知天下事不可妄有纷更。而王荆公年少气盛,强项莫敌,尽取祖宗典制变乱之,二公不可救止而去,始叹郇公之贤也。

(摘编自《宋史》列传·卷七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B.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C.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D.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使契丹/遂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第,特指古代科举考试考取进士,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而得名。
B.夺服,官员逢直系尊长的丧事,家居守丧时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后,侍郎是尚书的属官,在文中即此意。
D.谥,古代帝王、贵族等去世后,依生平事迹封的称号,皆为赞誉之意。
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得象胸襟开阔,不重钱财。与他人游戏,赌输负债巨万,但依然能够酣睡自如;赢钱也只把财物随意放置。
B.章得象用兵多智,备受重用。他官运亨通,曾因为暗中派人去察看局势,拆穿敌人的阴谋而受赏,被封为郇国公。
C.章得象正义凛然,举贤避亲。太后派遣宦官来到学士院,他正色以待之,掌权时压制宗族亲朋而不予推荐任用。
D.章得象老成持重,受人称赞。面对难以遏止的改革之势,得象保持沉默,不顾虑误解,最终受到他人的赞叹钦佩。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
(2)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跬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徵,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复奏。”五复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复,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有功之人,皆须犯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
B.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
C.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
D.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文中“贞观元年”指唐太宗执政的第一年。
B.西汉时期,光禄勋设置谏大夫;到了唐代,谏议大夫是门下省的官职,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
C.三公,指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唐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之事。
D.极刑,也称死刑,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中国古时死刑执行方法颇多,如诛、焚、凌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以卖棺木的人渴望发生瘟疫而获利为例,指出执法部门官员为了博取好的考核成绩,审理案件难免有失公允,王跬建议奖励判案准确的法官。
B.唐太宗仿照古制,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高官及尚书九卿来议处重大案件,达到避免冤狱滥刑的目的,使得贞观四年全国只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刑。
C.张蕴古与狱囚博戏,泄露太宗旨意。太宗盛怒之下下令处死了他,事后觉得量刑太重,规定死刑五复奏,由门下省复审,情有可原的将案情抄录奏报。
D.秦王府的功臣高甑生由于违抗李靖的节制调度、诬告李靖谋反被流放到边远地方,唐太宗坚持原则,拒绝宽免高甑生罪行的请求,维护了法律的公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
(2)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乾道六年,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莫枕楼、繁雄馆。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专听帅臣节制调度。

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B.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C.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D.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
B.绍兴,宋高宗逃至越州时,想要让宋朝复兴,打败金军,就以绍兴为年号。
C.江右,指长江以西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又称江右。
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身处乱世,忠心不改。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并起,他就在耿京幕府里做节度使,并奉劝耿京定下南归决策。
B.辛弃疾实绩突出,平乱有方。湖湘和两广的盗贼都被他平定,他曾上疏皇上,指出平叛不力的原因,主张建立一支统一领导的部队。
C.辛弃疾体恤百姓,顾全大局。他受皇上指令,到江右处理饥荒之事。到任后,他禁止囤积和强卖粮食,并且拨运米粮到信州,受到皇帝嘉奖。
D.辛弃疾坚持原则,识拔英才。做长沙帅时,有的士人上告考官渎职,辛弃疾予以查实,然后批阅《礼记》卷子,发现豪杰之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素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5.请根据材料第一段,简要概括辛弃疾“有大略”的表现。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成帝初即位,宣为中丞,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阴阳不和。臣窃伏思其一端,殆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开私门,听谗佞。”宣数言政事便宜,举奏部刺史,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栎阳令谢游自以大儒有名,轻宣。宣独移书显责之曰:“告栎阳令:吏民言令治行烦苛,贼取钱财数十万,给为非法;令详思之,方调守。”游得檄,亦解印绶去。

频阳县北当上郡、西河,为数郡凑,多盗贼。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职不办。粟邑县小,辟在山中,民谨朴易治。令钜鹿尹赏久郡用事吏,举茂才,迁在粟。宣即奏赏与恭换县。二人视事数月,而两县皆治。宣因移书劳勉之。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宣出教曰:“盖礼贵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一笑相乐,斯亦可矣!”扶惭愧。官属善之。

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便安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吏民称之,郡中清净。迁为少府,共张职办。宣子惠亦至二千石。始惠为彭城令,宣从临淮迁至陈留,过其县,桥梁邮亭不修。宣心知惠不能,留彭城数日,案行舍中,处置什器,如窥园菜,终不问惠以吏事。惠自知治县不称宣意,遣门下掾送宣至陈留,全掾进见,问宣不教戒惠吏职之意,宣笑曰:“吏道以法令为师,可问而知。及能与不能,自有资材,何可学也?”众人传称,以宣言为然。

(节选自《汉书·薛宣传》,有修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便安/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
B.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便安/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
C.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便安/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
D.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便安/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原指皇宫台阶的地砖,后成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B.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代官员将之佩戴在身上,也借指官爵。
C.贼曹,官署名,西汉丞相府所属诸曹之一,主管盗贼事物,东汉沿用。
D.邮亭,古代传递官府文书的信使沿途休息的处所,也可指驿馆或驿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宣不畏权贵,敢于进谏。汉成帝即位后,薛宣担任御史中丞,他向上级陈书揭露部刺史不守规则、为政烦琐严苛、敛取钱财的行为。
B.薛宣心思缜密,知人善用。薛宣根据频阳县、栗邑县的百姓特点和各自县令的特点,上奏请求将两人互调,结果两个县都治理的很好。
C.薛宣关心同僚,崇尚礼仪。贼曹属官张扶休假日还到管署办公,薛宣开导他,认为休假日属官应回家陪伴妻儿,宴请邻里,享受快乐。
D.薛宣言辞犀利,辞退谢游。薛宣被大儒谢游轻视,薛宣发公文给他,指责他治理政务烦琐苛刻,做不法事,要他反思,谢游自己离职。
4.把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数言政事便宜,举奏部刺史,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
(2)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职不办。
2021-10-1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