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佑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

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权度支。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B.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C.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D.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为州郡”与“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可以”含义相同。
B.“驿召赴阙”与“略无阙处”(《三峡》)两句中的“阙”含义不同。
C.“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两句中的“属”含义不同。
D.“给士卒为灯具”与“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句中的“为”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年仅十八岁的他就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赏识,被提拔任用。
B.许仲宣精明强干,政绩斐然。征伐并门时,他负责钱财和粮食供应,能保障军需;曹彬需要数万陶器给士兵做灯具,他能预先料到,按数交付。
C.许仲宣审时度势,决策果断。征讨交州时,未得到朝廷答复就分驻军队,打开国库赏赐士卒,并起草文书晓谕交州。
D.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掌管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逮捕了县府所有小吏,最终找到了县印,受到了众人的钦佩。
2023-03-13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八中南校2022-2023学年高一1月线上检测(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举进士,调西京推官。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

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一日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B.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C.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D.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京,宋初沿袭五代旧制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以开封府(今开封市)为东京。
B.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指以文字技艺等供奉于朝廷的官吏的泛称。
C.四夷,古指西夷、东戎、南蛮、北狄,与《苏武传》“为降虏于蛮夷”中“蛮夷”义同。
D.文中“布衣”,与《过秦论》中“以愚黔首”中“黔首”“氓隶之人”都指平民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文名远扬。他从小读书过目成诵,中举后与梅尧臣交游,吟诗作歌,相互唱和。
B.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欧阳修因此被贬官。
C.欧阳修很受器重,谨守职分。他论事恳直得到皇帝的嘉奖,皇帝想让他再任谏官,他以不愿言事谢罪。
D.欧阳修遭人忌恨,屡受陷害。有小人利用他外甥女的案件罗织罪状、甚至伪造其奏章来诬告和陷害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②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5.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人不可罢用?请简要加以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煜字重光,璟第六子也,本名从嘉。少聪悟,喜读书属文,工书画,知音律。初封安定郡公,累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建隆二年,璟迁洪州,立为太子监国,是秋袭位,居建康,改名煜。立母钟氏为圣尊后,以钟氏父名泰章故也,妻周氏为国后。遣户部尚书冯谧来贡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纱罗缯彩三万匹,且奉表陈绍袭之意。太祖诏答焉。自璟画江内附,周世宗贻书于璟,至是,因煜之立,始下诏而不名。

会昭宪太后葬,煜遣户部侍郎韩熙载、太府卿田霖来贡。三年,诏煜应朝廷横海、飞江、水斗、怀顺诸军亲属有在江表者,悉遣令渡江。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造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煜有母妻之丧,亦遣使往吊。乾德元年,煜上表乞呼名,诏不许。二年,又诏江北,许诸州民及诸监盐亭户缘江采捕及过江贸易。先是,江北置榷场,禁商人渡江及百姓缘江樵采。是岁,以江南荐饥,特弛其禁。

会岭南平,煜惧,上表,遂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为江南国印。又上表请所赐诏叫名,许之。煜又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降封诸王为国公,官号多所改易。

五年,长春节,别贡钱三十万,遂以为常。太祖以从善为泰宁军节度,赐第留京师。是岁,煜又贡米麦二十万石。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战备。太祖虑其难制,令从善谕旨于煜,使来朝,煜但奉方物为贡。六年,赐米麦十万斛,振其饥民。

王师渡江,煜委兵柄于皇甫继勋,委机事于陈乔张洎。又以徐温诸孙元禹等为传诏,每军书告急,多不时通。八年冬,城陷,曹彬等驻兵于宫门,煜率其近臣迎拜于门。诏并释之,赐冠带、器币、鞍马有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造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
B.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造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
C.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造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
D.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造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在职务任免和调配上的书面语,指调任。《琵琶行》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B.监国意为监管国事,太子代君主管理国事称“监国”,也指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户部待郎掌管稽核版籍、赋役征收等会计、统计工作,为户部长官。
D.藩臣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可以是宗室也可是外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是李璟六子,少年时聪颖多才艺,最初被封为安定郡公,建隆二年继位后改名为李煜,立母亲钟氏为圣尊后,封妻子周氏为国后。
B.李煜派遣冯谧来宋进贡,并进奉表章陈述继承父位的意思,愿意划江为界内附,希望周世宗像赐给李璟书信一样,太祖下诏回答他。
C.岭南被平定后,李煜惧怕太祖,上表后把唐国主改为江南国主,把唐国印改为江南国印,后又进行改制,降封诸王为国公,改变官号等。
D.太祖八年冬天,都城被攻陷,李煜率领亲信大臣在城门口迎拜,太祖下诏释放了李煜,并常赐冠带、器币、鞍马等。
4.有人说,李煜是因为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绝命。从本文看,他绝命的原因是什么?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张仪曰: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於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於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弱国之救,忘疆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於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於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赦不诛,又欲听其邪说,率先事秦。夫匹夫犹不忘仇雠,况君乎?未得秦欢,而先触天下之公愤,臣窃以为非计也。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B.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C.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D.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媵指先秦时期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与《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的“媵”含义相同。
B.鱼肉指像鱼肉一样任人宰割,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鱼肉”意义用法相同。
C.苏秦是战国时纵横家,提出“合纵”抗秦策略,与《过秦论》中“有苏秦之属为之谋”的苏秦是同一人。
D.仇雠意思是仇人,仇、雠两个词语同义,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仇雠”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为了得到黔中土地,尽管不忍开口,但想把献出张仪作为交换条件之念,符合“暴秦之欲无厌”的认识。
B.郑袖认为楚王对秦国没有尽礼,不仅没有献地,还要杀张仪,必然会导致秦国报复,成功混淆了楚王的视听。
C.张仪死里逃生,也不忘记自己策士身份和游说目的,用秦国优越地理位置、强大军事实力等游说、威逼楚王。
D.楚王目光短浅,不辨忠奸,释放张仪,不顾屈原劝阻,献出黔中之地,冒犯天下结好秦国,犯了不知人之错。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
(2)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5.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资治通鉴《周纪三》)请结合选文与《屈原列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张仪不符合孟子口中“大丈夫”的原因。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捣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内侍,古代指在皇帝宫廷或在宫中供使唤的人,一般指宦官;亦指官名(主要为宦官之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2023-01-0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①梁王,即魏襄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
B.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C.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王答应了韩国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秦武王的近臣诽谤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
(2)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5.在张仪看来,秦武王如何才能成就“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高傲),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召杀之。崇韬谏曰:“贯坐桥道不修,法不至死。”帝怒曰:“太后灵驾将发,天子朝夕往来,桥道不修,卿言无罪,是党也!”崇韬曰:“陛下以万乘之尊,怒一县令,使天下谓陛下用法不平,臣之罪也。”帝曰:“既公所爱,任公裁之。”拂衣起入宫,崇韬随之,论奏不已;帝自阖殿门,崇韬不得入。贯竟死,暴尸府门,远近冤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B.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C.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D.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而在宫廷中授予官职的伶人又称为伶官。
B.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用为士大夫的代称。
C.藩镇: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事大权,五代沿袭。
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庄宗喜欢音乐,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廷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的艺名。
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
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
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权贵嫉恨,遭到诋毁,因此下狱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
5.课内文言文翻译。
(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2022-12-15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

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元杰知书好 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瘳,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改卫尉少卿,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诲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

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第,是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第在古代还可以说登科、登进士第。
B.“汝等皆朕所慎简”中的“简”的意思,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意思不同。
C.薨,是死的一种说法,一般指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高位兼掌低职曰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4.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2022-12-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滕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子即位,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切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桓范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负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默然不从。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于是收爽、羲、胜并桓范皆下狱,动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B.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C.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D.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授与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B.鹿角,一种防卫性工事,将带枝叉的树木削尖半埋入地围截敌人,形似鹿角。
C.“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中的“假”,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中的“假”意思相同。
D.黄门,原指宫禁,秦汉时宫门多漆成黄色,故名。文中则指出入黄门的宦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能装善忍,故意在曹爽的心腹李胜面前制造自己行将就木的假象,还向他托付后事,以此来迷惑曹爽。
B.司马懿暗中密谋诛杀曹爽,趁其与弟跟随皇帝外出之际,率兵占领了武库,并占据了他们的军营,弹劾其罪行。
C.曹爽得知司马懿奏章到了皇帝手中,因想不出办法而窘迫不安,就挟持皇帝到了伊水南边,派屯田兵保护自己。
D.桓范苦劝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向天下发号施令,曹爽兄弟并未听从。曹爽让皇帝下诏免去自己的官职,送帝还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2)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5.曹爽最终被夷三族的原因在前文中已见端倪,请结合第一段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

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诸子遵守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课内《五石之瓠》)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2022-12-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一中新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