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令为。自称曰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B.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C.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D.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举行。
C.阳,古人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文中“上自太山阳至颠”指从泰山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
D.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礼记·曲礼》中这样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2)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5.秦始皇为什么将儒生“坑之咸阳”?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说明。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至常州,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摘编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B.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C.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D.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是年号纪年,“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
B.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C.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D.高宗,赵构的庙号;庙号是帝王为自己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敬尊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友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奏请驱逐那些侮辱应试士人的巡视考场的宦官。
D.苏轼施政有据,改正治水疏漏。苏轼到颍州后,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调整,彻底治理了开封各县的水患。
4.苏轼后来被封谥号为文忠(与欧阳修同)。请根据选文内容说明其中的原因。
2021-11-0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粵,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B.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C.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D.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宋高宗年号名,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后也作地名。
B.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来掌管学校与赋税等事。
C.“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每年进行祭祀,“社稷”后借指国家。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任职丰富。他考取进士进入仕途,曾被张浚推荐给朝廷,后曾受陈俊卿、虞允文推荐任国子博士,被僚属推荐为太子侍读。
B.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在集市张贴逃避赋税者的名字,就收完赋税,县里大治。
C.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他亲自率兵讨平,被称为“仁者之勇”;请求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
D.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多人的名字进献上去,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宋史·杨万里》)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5.听闻韩侂胄对金用兵的事,杨万里为何失声痛哭?请简要概括。
2021-11-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李斯、姚贾毁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摘编自《史记·庄周、申不害、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B.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C.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D.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言,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B.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古代祭祀对所用牲畜的通称为“牺牲”,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刑名,指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之为“刑名之学”。
D.下吏,又称属吏、低级官更;也指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贾谊的《过秦论》中有“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下吏”与此处意思相同,都是低级官吏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学识渊博,却不为世用。他的文章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但都是他随心率性之言,因此当世那些掌权的王公大人都不愿意重用他。
B.庄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楚威王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他却笑着拒绝了,他只想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C.申不害出身卑微,却政绩卓著。他本是郑国一个低级小吏,学了一些儒术后便去韩国求仕。在他执政的前后十五年间,国家安定,军队强大,没有谁敢侵犯韩国。
D.韩非不善言谈,却能著书立说。秦王见到韩非所著的一些书后,十分想与他交往,秦国攻打韩国就是为了得到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3)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后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赍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照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几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后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后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后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后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代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
C.践阼,践,履踏;阼,阼阶、主阶。践阼指即帝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御极”。
D.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
B.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
C.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前伪王子苏干刺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
D.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夺外番。
5.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
2021-10-1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侍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B.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C.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D.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即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可以取“字”了,同于“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冠”。
B.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而“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
C.“更衣”是上厕所的“讳饰”说法,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比如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
D.《易》指《易经》,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和《论语》同属“五经”。
3.下列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口服心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②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5.王勃的创作过程是什么样的?从中可见王勃怎样的性格特点?
2021-10-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C.《诗》即《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首诗,又称“诗三百”。
D.宰,原指贵族的管家,后也作县令别名,如“家君作宰”,本文为第一种含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断绝粮食,但依然坚持教学。
B.子路面对困境,主张反省。他认为孔子的学说得不到当权者的信任,有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够,应该加以改进。
C.子贡面对困境,主张妥协。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确实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
D.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也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不被接受,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4.翻译下面语句。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避纰,则所用之异也。(《五石之瓠》)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
2021-10-03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八中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5.在韩信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列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后幸洛阳,次蹈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就惧成约,奈何令人悔为不者。若以为足,今不管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说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十七年,疾甚。帝将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及旦,。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襜帷,无涂车、刍灵。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闻者媚之,毁短百为。征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纤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征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太子指李建成。②秦王:王爵封号,此指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B.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C.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D.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洗马,意思是在马前作前驱,本作“先马”,太子出行时为先导,为太子属官。
B.薨,古代对皇帝及其妃嫔、子女或封王的贵族死去的委婉说法,文中指魏征死去。
C.陪葬,皇帝把皇陵余地赐给亲属、功臣、将相用于安葬,陪葬对臣子来说是种荣耀。
D.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高阁,阁内共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魏征经历曲折,曾经几易其主。他早年跟随隋末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后来又追随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直到遇到李世民,才得以尽展其才。
B.魏征忠贞为国,深得皇帝信任。唐太宗经常让他进入自己的卧室商谈事情,魏征知无不言极尽忠心,前后上奏二百多条建议。由此得到提拔重用。
C.魏征正直肯谏。劝课很有成效。太宗出巡谴责地方官招待不周,他以隋亡的典故劝谏,唐太宗欲纳郑氏女为嫔,他劝谏皇帝为民着想,都被采纳。
D.魏征死时荣耀,死后遭到猜忌。魏征去世,太宗把公主赐婚魏征之子,临哭,美朝,赠官,亲写碑文;但后来太宗心生猜忌,停婚约,推倒墓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2)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
5.文末说,唐太宗后来对魏征心存不悦,停子女婚约,又推倒其墓碑,简析其原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