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0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汪教授写了一部关于海洋的科普著作,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部分)、试读内容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

第六章   祸从海底来

第一节   地震与海啸

第二节   海底火山爆发

第三节   海底漏油和漏气

第四节   海底滑坡

第七章   深海藏宝

第一节   多金属矿

第二节   烃类资源

第三节   生物资源

第八章   无风也起浪

第一节   深海权益之争

第二节   海底的保护

第三节   权益之争与深海科技

第四节   人类与深海

试读内容

早期的人类社会,与海洋只有零星的关系。16世纪人类在平面上进入海洋,通过航海导致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当前的21世纪,人类正在垂向上进入海洋,向海洋深处进军。那么这次人类和海洋关系的变化,是不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未来的事,只能由历史自己来回答,当前我们能做到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目光,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处理好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

回顾人类历史,其实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史。在新石器时代里,人类在陆地上从狩猎转向农牧,摆脱了动物世界的“丛林规则”。现在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准备开发海洋的深处。估计不用上百年的工夫,就有可能将深海、海底纳入人类社会生活的范畴。但是,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远没有学会如何和海洋相处。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人类需要学好海和陆两种学问,才能和它们处好,把它们用好。人类对陆地的认识已经获得了大学文凭,开始读研;而对海洋的认识至多有个小学毕业的水平,还没有考入初中。

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开发深海”决不能学当年的“淘金潮”一拥而上,浮夸、急躁不但无济于事,而且隐患无穷。“殷鉴不远”,墨西哥湾漏油就是前车之鉴,根源在于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最为可怕的是以“万物之灵”的身份,摆出“征服自然”的架势,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还没有弄明白深海有些什么,更不知道和深海如何相处,就忙着要发“深海财”。

进军深海的另一条原则,是要处理好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这里重要的是汲取历史的教训。15—16世纪,欧洲人越洋远航,通过海面航道的开拓将世界各大洲联系起来,发展了殖民经济,为自身带来了几百年的繁荣。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的海上探险家、发现家,至今世界地图上许许多多海湾和海峡的名称,都在铭记着这些欧洲开拓者的贡献。

宏观地说,16世纪的所谓“地理大发现”并没有改变人类依靠陆地的原则,只是借海面的舟楫之便,跨海到另一个大陆去掠夺,海洋开发的本身,依旧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即便如此,这已经产生了扭转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人类那一次进入海洋,带有浓重的血腥气。虽然几百年前的历史,经过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留下来的是被人称颂的英雄事迹,可是历史本身并不会消失。近年来有人旧事重提,说到“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惨剧。从15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从葡萄牙开始,欧洲人在四个半世纪里将上千万个奴隶贩运到拉丁美洲开矿种地。他们像牲口般被锁在船舱底部,在途中大量死亡。

这里并不是想说几百年前的悲剧还会重演,只是21世纪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也会给人类社会本身带来新的挑战。新一轮进军海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显然这是百年,或者几百年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指出方向: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如果人类依然把大洋当作地球的“垃圾桶”,如果核废料和有毒废料的投放得不到控制,海洋就有可能变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负面因素。如果世界各国在深海的开发利用上不能协调合作,如果将16世纪的掠夺伎俩搬进深海,海洋就有可能沦为地球上的“火药桶”。

进军深海,为华夏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历史上看,具有大陆性质的华夏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海洋文明,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直到15世纪初,中国海军的实力仍远远超越欧洲。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行早90年,郑和的船队超越哥伦布一两个量级,郑和的航程是哥伦布的5倍,但是改变世界历史航程的却是哥伦布的航行,中国的“海禁”和欧洲的海上崛起都是在此之后。随后的几百年里,这两种文明各行其道,直到19世纪的碰撞,中国的大陆文明败给西方的海洋文明,中国沦为次殖民地。现在,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国策已定,但是华夏文明的大陆性质留存至今。华夏振兴的道路需要翻山越岭,考验之一就是要过“海洋关”。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意义。

读者评论

小慧:华夏文明具有大陆性质,作者也说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我认为保持对深海的神秘感,不要过多地打扰深海,其实就是对它的最好保护,我们不必在深海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1.以下不符合试读内容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向深海进军需要处理好人和海洋的关系,以及进军海洋进程中人类内部的相互关系。
B.地球表面只有陆地与海洋两个部分,就目前而言,人类对陆地的认识远远超过对海洋的认识。
C.“地理大发现”只是借舟楫之便跨海掠夺,带有浓重的血腥气,并没有对海洋进行开发。
D.华夏文明和地中海海洋文明的性质不同,从历史上看,两种文明的发展轨迹也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发生,与当事者在进军深海时对深海还不够了解就急躁冒进有关。
B.文本提及“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惨剧,意在提醒人类,要警惕人脑记忆的“长距离筛选”。
C.21世纪人类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必须特别重视海洋的保护和海洋的合作。
D.对比哥伦布航行,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但对世界史的影响没有前者大。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书目录判断,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八章,小节标题是“人类与深海”。
B.遵循自然规律,不发“深海财”,应该视为人类进军深海的重要原则之一。
C.麦哲伦海峡、库克海峡等海峡名称,是对欧洲航海开拓者贡献的一种纪念。
D.要避免海洋成为“火药桶”,人类就必须加强协调合作,处理好深海权益之争。
4.材料提及的“进军深海”,是人与海洋的特殊关系的一种反映,下列不属于“进军深海”的一项是(     
A.中国海上钻井平台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
B.“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载人下潜深度纪录。
C.我国对位于西北太平洋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进行勘探。
D.大连、深圳等沿海城市通过填海造地拓宽了城市有限空间。
5.请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梳理可以用来反驳读者小慧的要点。
2024-04-1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既然艺术鉴赏是主客体的感情交流活动,那么,鉴赏者就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感染者。作为审美主体,他有很大的能动性,是艺术形象创造的积极参与者。当然,他不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而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王朝闻把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叫作再创造。他说:艺术形象,其实不过是借有限的但也就是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

②既然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活动,那么,不同的鉴赏者对于某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正如鲁迅所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当然,因为鉴赏的是同一部作品,作家所提供的信息——诱导物是相同的,所以鉴赏者的再创造也不至于离题万里;而是大同小异。

③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先是鉴赏者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在感受的基础上,就进入体验。体验是鉴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因为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没有体验,就不能深切地感受形象的情感精神。鉴赏者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活动,而再体现在头脑中。体验是以本人的记忆为基础的。演员在体验角色的感情时,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情绪记忆;读者在鉴赏艺术形象时,也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形象记忆。这就要求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那就无从体验,也就无从再体现再创造。但即使在同一或相近的社会形态中生活的人们,其人生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就必然有所差别。所以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④艺术鉴赏的另一重要心理因素是想象,想象在创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鉴赏活动中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鉴赏者总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丰富艺术形象。生活是无限广阔和无限复杂的,而艺术则只能用有限的画面和有限的笔触去表现它,作者选取典型情节和典型人物,抓住特征性的几点,加以勾勒,诱导读者、听众用想象加以补充,这样才能余味无穷。如果写得太实,不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那倒反而索然无味了。马远的绘图《寒江独钓图》,只画一个老人坐在小船头上独钓,画面很简单,但能引起读者的想象:这大概是一个高士,避开世俗的纷争,独钓寒江,恬然自得。欣赏音乐,想象的作用就更大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里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写的就是欣赏音乐时的想象和联想。如果连最起码的想象力也没有,那是根本无法欣赏艺术作品的。电影里有蒙太奇的组接,小说里的情节也有跳跃,没有想象就连续不起来。至于象征主义作品,意识流艺术等,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更不行了。当然,鉴赏者的想象是以艺术形象所提供的信息为,基础的,不能离开它而胡思乱想。否则就离谱了,那就不叫艺术鉴赏。

⑤艺术鉴赏还有一种心理因素;叫移情作用,艺术作品是以情感人的,审美主体被感动之后,激发起了相应的感情,又将这种感情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去。这就是情感的交流。当然,这种交流是有条件的。首先,审美对象作为客体,它必须是美的,然后才能打动审美主体。但是,若把鉴赏活动仅仅看作是审美客体以美感感情打动审美主体,而审美主体似乎完全是被动的,那也不合乎事实。因为移情作用实际上是存在的。杜甫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鉴赏自然美时移情作用的例子。鉴赏艺术美也是一样。人们常常进入角色,与之同喜同悲,同笑同哭,为古人担忧。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记载:一个英国老太婆看《哈姆莱特》,到最后决斗的一幕,大声警告哈姆莱特说:当心呀!那把剑是上过毒药的!类似的例子尚多,这都说明观赏者的感情是外射到审美对象上了。当然,完全达到物我同一,失却了理智,也并不好,枪杀演坏人的演员就是极端的例子。布莱希特提出了间离效果的表演理论,要求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从而避免使群众把对角色和演员本人的感情混合,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样,就必须要求鉴赏者亦情亦理,既能放纵感情,又能控制感情。

⑥艺术鉴赏不但是感受的过程,同时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所以在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中,还有再认识 再评价的因素。作者将他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表现在作品里,鉴赏者则通过作品对生活做出再认识和再评价。鉴赏者的认识水平可能低于作者,这样他就不能全部领会到作品的思想意义,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但是也有可能鉴赏者的认识水平高于作者,他可以从作者所描写的生活画面认识到更多的东西,这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就是指这种情况。正因为艺术作品的思想不是直接说出的,而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有可能提供一些客观情况,让鉴赏者做出再认识与再评价。

(摘编自吴中杰《文艺鉴赏的审美特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鉴赏这一主客体的感情交流活动中,鉴赏者不是被动的受感染者,而是具有主导地位的艺术消费过程参与者。
B.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因此,不同的鉴赏者对于同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见仁见智,绝不可能相同。
C.只有生活经验越丰富,体验才可能越深切;因此,读者生活经验的丰瘠程度就决定着他的鉴赏艺术形象能力的高下。
D.艺术鉴赏既是感受的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鉴赏者认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他对艺术作品思想意义认识的深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阿Q正传》中刻画阿Q这个典型形象,勾勒他的癞疮疤、瘦伶仃、黄辫子等外形特征,以此引导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人物形象。
B.京剧舞台上通过演员的趟马动作来表现战马的驰骋,通过演员的划船动作来表现涉水,这些都是通过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而达到的。
C.“飞流直下三千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这两句诗词名句中都可以看出人在鉴赏自然景物时的移情作用。
D.歌剧《白毛女》演出时,饰演黄世仁的演员因为表演太过逼真,差点被人枪杀,这足以表明移情作用在艺术鉴赏中是确实存在的。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④段的主要论点的一项是(     
A.“为使想象臻于完整,只有普通的生活经验、普通的认识和观察是完全不够的。”(布罗夫)
B.“想象是创造力,亦即综合的原理,它的对象是宇宙万物与存在本身所共有的形象。”(雪莱)
C.“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巴尔扎克)
D.“想象不断地吸收感觉里的养料,就愈有吸引力;它愈和理性结合,就越发高贵。”(歌德)
4.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包含哪些因素的作用?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5.什么叫“形象大于思想”?试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2024-04-09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圆之日被作者曹雪芹赋予了残缺和破碎的悲剧意蕴。第十八回中,元春于元宵节回贾府省亲,所点的四出戏大有深意——《一捧雪·豪宴》讲恩将仇报的故事;《长生殿·乞巧》表达高处不胜寒和对人间真情的渴望;《邯郸梦·仙缘》写人生福祸相依,蕴含人生智慧和超脱精神;《牡丹亭·离魂》表达对死亡的预感。概而言之,其中的意蕴就是盛极而衰,人生无常。

元春的眼泪仿佛浸湿了书中每一个团圆之日她没有出场的元宵节猜灯谜中秋赏月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件即将发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运。灯谜所呈现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气氛,赏月时闻笛落泪的预感,都照应着树倒猢狲散的终局。

曾雪芹用多种方式设置伏笔与隐喻,使之和贾府命运相互照应。节日的喜庆气与家族、个人的悲剧命运相互作用,形成了戏剧性的张力,丰富了《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红楼梦》中,元春在省亲之后的元宵节,让宫人送来灯谜让大家猜、同时要求贾府众人也各出一首灯谜附和,贾政看过灯谜之后,顿感不祥之兆,后来果然一语成谶。请从下面的灯谜中选择一个,指出谜底并简述它的“谶语”。
①贾元春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②贾探春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2024-04-09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等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修撰写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泷冈阡表》和《欧阳氏图谱》。其中,《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成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

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同居共爨”已然成为值得表彰的美德。《宋史·孝义传》就记载了若干个几代同堂、几百人的大家族。规模达到几百人的一个团体,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各有家丁数千,“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虽然也考科举,“乃假儒也”。可见,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邓家也有衰落迹象,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年水泊梁山上势力强大的宋江团队最难对付的其实不是官府,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史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从“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他晚年闻知韩侂胄北伐,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忠襄公”。杨氏家族到了元代开始设立专祠祭祀他们家族中的名人,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并立碑“刻世系、祀田、祭器、牲币、酒仪、设科条于碑阴”,正式变成了祠堂,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祠堂中立高、曾、祖、祢四世牌位。祠堂不同于家庙,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所以只能祭四代。可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

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一些有地方控制力的几百人规模的大家族转变为了有祠堂、族谱和祠产但由众多独立生活家庭组成的宗族。宗族,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

(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

材料二

《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但通声气、济有无的范围却可以远过于五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水纹一样,圈圈相连,牵牵扯扯,是网络结构。而士绅阶层处于关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有不少地方的士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只适合读书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由士人承担的。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国家意识形态、条文法规传达到民间。罗志田曾指出士人通过寓正德于厚生的方式构建下层民间社会,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   所起的榜样作用。
B.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 “差序格局”内涵一致。
C.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D.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
B.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C.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
D.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
B.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
C.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
D.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
4.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4-09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等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或)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动,静以养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想象始于,还必经于,方可从。在中国哲学中,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我思的写作转化。

因此,《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应分别对待。把外物之转化为内心之,实现从外到内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写作如牛马反刍,若没有外之积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无法形成艺术之;而没有内心之,则无法摆脱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无法实现游于艺的艺术欣赏,更无法达到逍遥游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两忘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伴随着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意象赋形转化过程。

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聚、成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从思到言,过程曲折艰难,于是沈辞弗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方面,通过运思活动来进行语言表述,虽然如重渊之中游鱼衔钩般不易,但终能穿破层云,准确击中飞鸟,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沈辞浮藻在此均可指形于的过程;另一方面,沈辞浮藻之顺畅、之凝涩形成鲜明对比,从沈辞走向浮藻,体现出在其中的根本促发作用。以,还需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荡涤文思是为以言行事做充分准备,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

总之,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写作赋予抽象物以具体形态,面对无声物则给它以声响,言、象、意在这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过程中协调共鸣;以至小之文统摄至大之辽阔神思,既是展现的载体,又构成的内在根据。同时,为基础,又以为表征。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赋》《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B.陆机《文赋》中的“想象”始于“观”,经于“游”,即先有外“观”之积累,再经过内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艺术之“象”。
C.外在的物象是经过了“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的过程,才转化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具体“意象”。
D.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通过曲折艰难的运思活动,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早于西方相关学者,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之卓越先进并不局限于文艺作品层面,也体现在理论层面。
B.《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可见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应当分清问题场域。
C.“眼前之竹”能转换成“胸中之竹”,可见文学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想象的赋形功能,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
D.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文学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机统一性。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了陆机《文赋》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三段在论述时,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陆机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赋》中的语句,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慎的研究态度。
D.文章紧扣《文赋》的内容、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文赋》一书中诸多运用精妙比喻修辞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强了本文的文化内涵。
4.请简要概括“想象经于‘游’”部分的论述思路。
5.班级举行“古典研习·写作寻法”主题班会,交流从古代经典中学习到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请你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割 玉 米

张淑清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棵湿漉漉的,像落了一场雨。

刀,昨天找三叔磨的,试过,锋利无比。虽不能削铁如泥,也是干脆利索。

丈夫大刘不在家,每年秋收回不来。五亩地,为方便管理,我统统种玉米。卖一些,剩下的春天去集市口买头猪羔子,选几只小鸡仔。粮食养猪养鸡鸭鹅,牲畜拉的粪施肥种粮食,周而复始。

屯子有一百多户人家,前几年,有男人去省城工地打工;赚了钱回来,西服穿上,领带系上,手机也换成智能手机。老婆出门,脖颈上那串金项链,刺人眼。烟也换了十块钱一盒的。往哪儿一走,身边聚拢很多人,问长问短,问东问西。大刘就是那次被晃晕的。思来想去,大刘跟他们走了。

庄稼由我一人收割,雇的是绰号瞎贵的马车。瞎贵不瞎,先天性近视,小名贵子,大家就叫他瞎贵。割玉米前,必须和瞎贵约好马车。

割玉米,一把镰刀不行,备一把。我不会磨刀,一磨就钝。磨刀只得找一墙之隔的三叔,他和公公同姓不同宗。两家之前在地界上闹过矛盾,针鼻大点儿的事儿。我们不计较,三叔三婶倒不好意思了。平时,炖个鸡,烤个鸭,包点儿饺子,码着墙头送一盘子,我和婆婆回敬点儿瓜枣梨葡萄什么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就将彼此的心焐热了。

三叔来的时候,蹲在门槛上的狸花猫,喵了两声。三叔站在后门口,叫我舀一瓢水,然后直奔院里矮墙上泊着的磨刀石。三叔磨刀细致,慢悠悠的,不惊扰面前果树上停着的喜鹊。磨一会儿刀,用手试试刀刃,再磨一会儿。磨刀石和刀刃发出嚓嚓嚓的声音,天籁和谐,与蓝天白云相互陪衬。刀磨好,举起,让风过一遍。光影弥漫,令人眩晕。

割玉米,夜露不轻,玉米像洗了个天然澡儿。清晨,棵上住着蜘蛛,网织得很大。蜘蛛,不仅仅是黑色、白色,花花绿绿色、大大小小的都有。我曾被一场蛇和蜘蛛的大战惊惧到。蛇不知怎么爬进蜘蛛织好的网里,那会子拇指甲大的蜘蛛正在网上睡大觉。蛇在网里挣扎了几下,却缠得越来越紧。蜘蛛爬过来,和两尺长的蛇厮杀在一起。蛇张着嘴想将蜘蛛吞下去,蜘蛛敏捷地绕到蛇背后,一边吐丝一边缠住。蛇努力摆脱却被越缠越紧,最后窒息而死。我赶紧喊紧挨着我家玉米地的三叔,把死蛇埋了。

割玉米要穿长袖衣裳,高腰鞋,否则玉米叶子会划伤皮肤。即便全副武装,下了田,玉米棵的露水也能瞬间湿了衣服鞋子。十月的早晨,清冷,萧瑟,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人也受不了,镰刀上下左右翻飞,拉拽,一会儿一身汗。汗水和露水纵横交错,冷一阵儿,热一阵儿。垄很长,一眼望不到头。埋头割,割得玉米棵梨花带雨,纷纷倒下。玉米棵像屯里的一棵大树,一个人,一匹老马,一头牛,一只羊。玉米棵倒地的声音,震动大地,玉米香一浪一浪扑来。我的身上,我的皱纹里,我的每一次呼吸,均是玉米的清香。

割累了,坐下来,和一朵花说说话,同一只蜘蛛对视良久。这时的喜鹊是不怕人的,还有麻雀,它们成群结队飞来,吃落在地上的玉米粒。以前,人们的肚子是饿的,总是不舍得一粒粮食,落在地里的玉米、大豆都是要带回去的。眼下,日子愈来愈好,遗落在大田内的玉米、稻穗,就不捡了,留给鸟儿和田鼠吃。

风大了,有五级吧。站着的玉米棵哗哗哗响。太阳一毒辣,玉米棵就变焦脆,一碰叶就碎。不割吧,唯恐明天下雨。割吧,腰酸背痛。再看一眼天气预报,说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有小到中雨!不能停!我换了另一把月牙刀,线手套早磨出大窟窿,勉强戴着。速度明显慢了,割不动。割三五步,喘口气。割了十几米,听得地那头的玉米棵哗啦哗啦响,倒地的声音划过来。我揉了揉眼睛,看见有个人挥舞镰刀咔嚓咔嚓放倒玉米棵。谁?我喊了一嗓子。风紧,听不到。我握着镰刀,迎上去。

竟是三叔!三叔说:中午,你三婶看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催我帮你割完,装车拉回家。一个女人家家的,不容易。三叔没再说话,抡圆膀子,大踏步割了下去。

有人助力,我也来了精神,一鼓作气,将五亩玉米棵全部放倒。三婶也来了,三个人剥到日暮西山,总算剥完。

三婶说等瞎贵的马车要到半夜,不如你三叔开三轮车拉回来得了,三轮车还快。

三轮车往大田里开,不踏实,跌跌撞撞的,好在三叔是老司机,我和三婶装车,他负责开车,前前后后,拉了五车。

婆婆煲了十个鸡蛋洛水,三叔四个,三婶四个,我两个。真是饿了,三叔没拒绝,接过大海碗,风卷残云造了,三婶细嚼慢咽。三叔吃完,抹抹嘴,走了。三婶走时,摘了伙墙上的南瓜,回去包菜饼子吃。我胳膊和腿上红彤彤一片,婆婆找来豆油,让我抹点儿,缓解疼痛。周身每处关节都难受,我倒在炕上睡了。

割玉米,夜露不轻,风雨前玉米拉回家。电话中,我和大刘约定,年老落叶归根,回老宅度过余生,土地收回来,农具擦拭干净,重新做回农民。等我们老了,也要睡在公婆那里,守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守着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守着那两棵参天白杨,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节选自《胶东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收时,丈夫大刘不能帮忙是因为他去打工了,地里的活儿需要“我”来张罗。
B.文中先说割玉米前要约好瞎贵的马车,然而拉玉米时却又没有约瞎贵,令人费解。
C.“我”家与三叔家的矛盾最终在我们的不计较和彼此的互敬互爱中烟消云散了。
D.在割玉米时见到的蛇蛛大战令“我”震惊恐惧,最后还是三叔帮忙处理了死蛇。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实写前几年屯子里外出打工的其他男人赚钱回来后的变化,交待丈夫大刘外出打工的原因。
B.三叔磨刀的情节,既与文章第二段呼应,又体现了其磨刀技术高超,“光影弥漫,令人眩晕”这一描写细致入微。
C.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野菊花冻得鼻涕嘴歪”“小草耷拉着脑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十月早晨的清冷萧瑟。
D.文中写玉米棵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玉米棵倒地的声音与玉米香时则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3.本文是如何描写风大时“我”在玉米地里的场景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中多次写道“割玉米,夜露不轻”,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小题。

点绛唇·桃源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大肆打击元祐旧党。秦观接连被贬杭州、处州、郴州等地。这首词可能作于词人被贬郴州之时。据传郴州以北有桃花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漾”一句中的“醉”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喝醉酒,也指词人陶醉于眼前美景。
B.“烟水”两句勾勒出一幅壮阔而迷蒙的黄昏景象,“茫茫”“千里”给人天涯漂泊之感。
C.“山无数”“烟水茫茫”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致使词人“无计花间住”。
D.“乱红”句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花纷纷飘落的唯美画面,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2.这首词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写了“桃源”,但抒发的情感有同更有异。请结合两首诗歌对其情感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
2024-04-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孟著作知济阴

司马光

圣主焦劳意,谁云百里轻?

东州比灾害,剧令选精明。

水去良田阔,人归旅谷生。

闾阎还旧观,鸡犬变新声。

盗散疲民活,奸穷老吏惊。

政成知不日,双耳为君倾。

【注】①著作:在唐代,著作郎主管著作局,宋代沿用。②旅谷: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皇帝因东州连连出现灾害而焦虑忧愁,形势的严峻衬托出朋友能力之强。
B.结尾两句写诗人不知朋友政事管理能否成功而忧心忡忡,并表示自己会倾起双耳好好打听。
C.虽是送别朋友,但从中也能看出诗人对民情的关注,暗含对朝廷任选良吏的欣慰之情。
D.诗歌紧扣送别叙事抒情,线索清晰,笔法简练,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融汇着真诚深挚的感情。
2.诗歌五到十句是如何向朋友表达真挚友情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4-04-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的正剧

宗璞

它是一只绿毛龟,出自楚地云梦泽①,族谱无可考。绿毛龟的家在泽地边缘一处洞穴中,上有巨石和林莽。它在这里或游泳,或散步,或伸颈而食,或缩头而眠,生活自由自在。

若它只在出生地附近游荡,大概不会出什么乱子,也就没有这篇小说了。但它是一只浪漫的龟。它想到云梦大泽的深处,看看那里的水和天,听说那里的水和天是无边无涯的。可是一只龟没有什么方向,盲目地爬呀爬呀,居然爬到一条路边。

“一只乌龟!长着绿毛呢!”它还没有来得及四处张望,几个孩子便扑上来,将它捉住了。孩子们把它卖给一个路人。路人把它送给一个朋友。几经周转,它到了老老先生手中。

“老老先生”这称呼有点特别,破译出来就是“姓老的老先生”,尊称为“老老”也可。老老到楚地考察水利,历经三月,如今要回京。楚人想不出什么东西可送,众多脑筋一齐开动后,决定送上这只绿毛龟。龟可以算和水利有关,而且此龟形态特殊,有观赏意义。

绿毛龟被放在一个白瓷深盆里端上来。老老果然高兴,说:“我正想要一个活物,不管是什么,只要活的就好。”

因为都知道老人鳏居多年,儿女都在海外。人们自作多情地想表露同情,却被随同的年轻人岔开了。年轻人姓贾,人称“小贾”,又称“贾秘书”。小贾用一支筷子挑衅,绿毛龟伸出头来,一口咬住筷子,两个小绿豆眼骨碌乱转。

老人伸手拍拍龟的头。人们一起惊呼。倒也没有发生咬伤手指的事。绿毛龟放开筷子,伸长脖子对老人望着。它的小眼睛里装满人形,它很闷气,它想看敞亮的天空,茫茫水天相接的天空。如果它会说话,它要向老人提出要求,放它回云梦泽。

“这龟有些灵气,”老老说,“是从云梦泽来的罢。”这么关心云梦泽,一只龟也想到云梦泽。(1)几个人同情地笑了,几个人很感动,还有几个人绷着脸。

绿毛龟随着老人和小贾上了火车。它的居处是一个厚纸盒,盒盖上扎了几个小洞。火车鸣笛,开动了。

火车“哐当哐当”飞跑,车身摇摆,绿毛龟如坐摇篮。它听见上面两层的人在讨论什么。

“云梦泽说什么也得搬家。”这是那小的声音。

“改造自然要有分寸。得罪了大自然,那是给子孙造孽啊!”这是老的声音。

“您再说也没有用了。”小的声音。

“没用也得说!”老的声音。

后来他们睡了。他们太累了。火车还在起劲地向前开。

“云梦泽!云梦泽!”忽然一声喊叫,声音又尖锐,又嘶哑。这是老人在睡梦中发出的。小小绿毛龟全身都震动了。“云梦泽”三字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它心神不定。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把它和老人联系在一起。

绿毛龟随老人下了火车,上汽车;下汽车,上电梯;下电梯,进房门。家中只有老老和它。它的住所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盆;后来在盆里兴造假山、洞穴、水池、泥地,成为小小的王国。不时有客人来访,总要把它夸上两句,说它真好看,说它伴着老人,是有功之臣。这样的生活,龟复何求!

而且它渐渐懂得老老了。有时老老出外回来,气鼓鼓地大声叹气;有时人们在家里面红耳赤地争论,它都觉得老老需要它的支持,可是它无法表示,只能用小绿豆眼看看老老。

它渐渐习惯了,习惯于和老人一起过日子。如果它来生仍是一只龟,它还愿意在这小王国里生活。美丽神秘的云梦泽消失了,如天空上的那片云,飘过天空的那缕烟。

然而老老没有忘。他接连在睡梦中惊呼:“云梦泽!云梦泽!”使得正在入静的绿毛龟颤栗不已。

一天,小贾来了,说要去给云梦泽搬家。他打开提包拿出些资料,要和老老做最后的核对。老老双手扶头不说话。绿毛龟在屋里巡行,好奇地爬进提包,觉得很舒适。

材料核对完成。小贾很高兴,说云梦泽会听话的。他要老老好好休息,不要想不相干的事,还殷勤地为老老倒了一杯水,拎起提包走了。

他乘车驶往机场,一路打瞌睡。忽然有什么东西碰了他一下,他随即看到提包一凸一凸的。他沉住气,吩咐停车,小心地把提包拎出车外,然后万分警惕地拉开拉链,迅速向后跳开,好像里面装着定时炸弹。

小小绿毛龟伸出头来,小眼睛滴溜溜转。

“是你!”小贾又好气又好笑,恨不得打它一顿。

“等从机场回来,我给老老送去吧。”司机建议。

“拿什么装它呀?”小贾说。这时龟已经伸开四脚,爬出提包。

“这样吧。”他撕下一张纸,写了字,贴在龟背上。

“要是路人捡了去,它就回不了家了。”司机提醒。甲鱼的价格涨得太快!一只龟被称作“甲鱼”时,它的命运就注定了。

“活该让它去做药材吧。”小贾要去搬动千千万万包括人在内的生灵,一只龟真算不了什么。他们上车走了,留下一阵汽油味。

绿毛龟在路边发愣。它背上的白纸在阳光下很耀眼,上面几个大字:此龟属于老老先生。下端小字写着地址,很详细。

它渐渐明白,终于到了最宽广的天空下。它那如烟逝去的梦凝聚了起来,成为眼前现实的天空。没有云,没有烟,一片蔚蓝的高爽。绿毛龟在路边数十丈内来回爬了三遭,又观赏了星空和月色。忽然想起了老老和云梦泽,两者在它是一回事。它还没有见到云梦泽的大水面,也许老老会带它去。

在它盼着见老老时,一个好心人捡起了它,把它送还老老。屋子里气氛很不对。好几个陌生人在忙着什么。一个漠然地说:“又送甲鱼来了。”接着问:“多少钱?”

陌生人指指龟背上已经破损的纸条,默然离开了。

那人把它放在水管下,哗哗地冲掉它身上的泥垢,包括那纸条,丝毫不注意它并不是普通的龟。它本能地缩着头。后来人不管它了。它悄悄伸出头颈,想看看老老。

(2)老人在另一间房里,双颊通红,还在低声呻吟,不时吐出几个字。人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绿毛龟是懂的。老人不可能送它回家,因为老老和云梦泽都正在消失,像那一片云,像那一缕烟。绿毛龟用力把头颈伸得长长,身上的绿毛都竖起来。它再一次看看老老,想大声叫出来:“你们留住!”

“这一只伸出头了!好药材!”那人说。手起刀落,把绿毛龟的头砍下了。

一九九四年五月中旬

(有删改)

【注】①云梦泽:湖北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绿毛龟想看看云梦大泽无边无涯的水和天,但不仅没有实现这个目标,还断送了性命。小说以此告诫人们不要追求不切合实际的目标。
B.人们知道老老鳏居多年,儿女都在海外,孤身一人难免孤独,于是把绿毛龟送给了老老;老老欣然接受,表示自己“正想要一个活物”。
C.小贾说“云梦泽说什么也得搬家”,老老则坚决反对,主张“改造自然要有分寸”,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种观点的激烈交锋。
D.小贾是个处事圆滑、不择手段的人,他为了让老老完成对搬迁云梦泽材料的最后核对工作,又是劝慰老老好好休息,又是殷勤地为老老倒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地之一是楚地,故事情节围绕云梦泽的搬迁展开,部分人物以“楚人”指代,小说以此拉开了和现实的距离,含蓄蕴藉。
B.小说多次写老老在睡梦中惊呼“云梦泽!云梦泽!”,体现了老老对云梦泽搬迁的反对和不能释怀,使老老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
C.“有时老老出外回来,气鼓鼓地大声叹气”,有时连绿毛龟都觉得“老老需要它的支持”,小说以此写出老老遇到的阻力之大。
D.云梦泽、老老、绿毛龟,三者命运相连,小说以此构成了主要矛盾冲突,推动情节逐步发展,最后以悲剧结局,给人强烈震撼。
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中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1)几个人同情地笑了,几个人很感动,还有几个人绷着脸。
(2)老人在另一间房里,双颊通红,还在低声呻吟,不时吐出几个字。
4.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请分析这种讽刺效果是如何达成的。
2024-04-0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