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相关论文)

材料二:

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主持人:清末时期,传统书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化为新式学堂。历经沧桑后,如今得以完整保存的书院可谓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又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打造“活的书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书院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为主体精神,若背离这一主体精神,就不能称之为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条去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总之,针对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反省,不做“两脚书橱”式的人,不做“嘴长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做社会的“看客”“说客”,以内化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当现代社会和书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时,书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主持人: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肖永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书院文化传千年”系列报道)

材料三:

谈剑桥,可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着眼,就教育制度来说,剑桥的特色是她的书院制。剑桥大学不止是一大群“学部”的组合,更是一大群“书院”的结合。她是一个由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团体,故剑桥亦称为“书院式的剑桥”。剑桥现在共有30个学院。最老的圣彼得书院已经有七百年的高寿,最新的罗宾逊书院则刚刚诞生不久。30个书院,有30种风格,30种情调。从伦敦去剑桥,你心目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到了剑桥,你只看到一个个书院。诚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王子复仇记》漏了丹麦王子。

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剑桥书院重视居息一堂,重视生活性情之陶冶与知性之启发,实值得借镜取鉴。剑桥书院制是成长的,不是创造的。刻意模仿,大可不必,亦难有功,但如能取其精神,配合本土社会文化而模铸之,则宜为有心于大学教育者所深思。

(选自金耀基《剑桥书院制的特色》)

1.下面有关我国古代书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心营造人文环境,寓教化于生活之中,楹联文化就直接体现了书院的儒家文化。
B.书院的创立者都主张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作为培养人才的目的。
C.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将自然美纳入书院之中,使之成为道德教化的一部分。
D.教师中有学范德高的大儒,引领、感召学生,学术上师生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肖永明和吴国富都认为,书院可以带给现代大学教育很多启发,如书院的教育宗旨、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手段可用来改善现代教育。
B.吴国富认为,只要以“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为主要指标来衡量书院教育效果,就能在新时代打造“活的书院”。
C.肖永明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以更好地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
D.金耀基认为,现代大学向“综集大学”趋进,因此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等问题出现。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访谈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紧密围绕“传统书院”和“现代”两个关键词,不枝不蔓,并且有其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B.三个开放式问题给予受访者较高的作答自由,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
C.主持人在提问时使用了“传道授业解惑”“名家大儒荟萃”“缘何”“凤毛麟角”这样典雅的语言,符合受访者身份。
D.主持人在第二次提问时,使用了“活的书院”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既切合谈话主题,又激发了受访者畅谈的兴致。
4.材料一是如何论述书院楹联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现代大学教育与“书院制”结合的现实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链接材料:千年岳麓书院一直在湖南大学弦歌不绝;2016年9月10日,中美合作成立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110名学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产业是指以生产和提供语言产品为主的行业,可分为语言教育、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文能力测评等。这些行业都是将语言作为加工对象,以提高消费者语言文字能力(包括第二语言)为最终目的。

语言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具有低耗能、无污染、科技附加值高等优点。语言产业不但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服务语言生活的社会效益,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产业。在新一轮的智能产业浪潮中,信息技术在传统的语言企业转型升级当中将发挥巨大作用,促进语言产业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信息科技正在孕育、孵化新的语言产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正在为语言产业带来无限机遇和挑战,改变了竞争格局。谷歌最新产品Duplex”已经能够使用一种完全自然的人声,在各种实际的生活环境当中进行自主流畅地交流,语言产业不断向科技化、智能化、产业化迈进。比如,人机自然对话技术突破了传统语音技术范围,产生了智能问答、在线客服、自动导航、医疗教育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为日常生活应用打开了广阔空间。将新的语言技术和传统工业产品如耳机、音响、手表、眼镜、教育机器人乃至家电相结合,促进传统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改造,实现万物终端的产业调整,从而实现跨领域的竞争。经过科技升级和改造产生的语言产品,科技附加值更高、盈利能力更强、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语言企业可借助信息科技发展为集语言智能、语言教学、语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信息科技培育新的语言产业模式。信息技术对传统语言产业进行互联网+的升级和迭代,更能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比如,纸质本《现代汉语词典》因其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广受青睐,但也存在体积大、页数多、查询慢、不便携带等缺点;而开放编辑的互联网电子词典往往涉及侵权,并且是对其他词典的复制和拼接,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规范词典的融媒体智能出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融媒体智能出版将传统辞书的权威性和互联网的智能便捷性有机结合。将传统的辞书转变为语言学习工具、知识增值工具、知识服务平台,充分整合传统辞书企业和新兴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打造精品互联网辞书。

信息科技为语言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生态。产业结构升级遵循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路径。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未来会出现智能密集型。信息技术堪称工业革命的顶峰,人工智能则可能超越这个顶峰。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教育产业的生态系统,带来产品形态、盈利模式、产业链条、教育模式的全面升级,语言教育也经历了从线下到线上,从直播到定制的发展阶段。信息科技的进步也能为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智能工具和解决方案,如针对视障群体的无障碍阅读,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地区的人工智能语言教师等。信息技术和语言教学深度融合能够帮助语言教师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更好地因材施教,从而实现高效的语言教学。深度知识追踪通过语音识别、课堂学习效果即时检验等方式,在收集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为用户的学习过程建模、分类,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流程体验。智能时代,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开发者、管理者,依托新兴技术因材施教,回归教育本质。

(摘编自李磊《语言产业,你了解多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产业是以语言为加工对象的行业,这些行业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第二语言水平。
B.语言产业是新兴的科技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各国将会争相发展。
C.“融媒体”智能出版融合了传统辞书的权威性和互联网的智能便捷性。
D.智能密集型语言产业的出现,为语言产业带来了产品形态、盈利模式等的升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对语言产业进行界定,随后指出其特点意义,最后论述信息科技对其产生的影响。
B.文章以语言产业为核心进行论述,结构严谨,先总后分,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C.文章第三段提及人机对话技术,最终是为了论证信息科技能够孕育、孵化新的语言产业。
D.文章第四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术语、观点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客服、交互式智能问答等能使用自然的人声根据实际自主流畅地交流,属于科技孕育出的新的语言产业。
B.经过科技升级和改造的语言产品,盈利及市场适应能力会更强,传统的企业可能发展成为综合性企业集团。
C.一些传统的纸质版的词典因体积过大、不便携带等,急需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否则将会被弃置。
D.人工智能语言教师能够解决以前难以解决的教育问题,可以推知,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将会继续深入融合。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区间,这一阶段可类比美国“二战”后繁荣和日本三大景气时期,居民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家庭耐用品逐渐实现普遍覆盖,国家生育政策下家庭规模继续减小。这一时期1980-1994年出生的一代大多已步入青少年,而Z世代正值童年,因此相比1980—1994年出生的一代,整体而言Z世代出生以来家庭的基础物质条件相对丰富,成长在城镇的比例也更高,其消费更多聚焦于个体的、升级类的需求满足,“随性购买”的比例也更高。

Z世代成长于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千禧年代,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2010年后步入成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习惯使用互联网渠道搜集和分享消费信息,关注社交媒体,重视各类平台的消费者反馈,是“种草”“拔草”式消费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注重消费的社交/圈层属性,以消费为社交货币,实现个性化表达。

材料二

Z世代大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还在学校学习,社会阅历不足,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促销手段和虚假宣传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容易在消费中被误导或上当受骗。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单只价格百元左右的棉花娃娃圈子,制作、生产、销售棉花娃娃就面临着娃厂普遍不愿签合同、肆意拖欠欺骗、未成年人开团售卖、售后维权艰难、娃贩子倒买倒卖炒高价、娃圈收入无税监管等问题。

向往精致生活,陷入炫耀式消费。“喝杯咖啡、看场演出、买新款电子产品、抢购限量版球鞋,都是生活必需""收入不高,也要对自己好一点"……很多Z世代向往一些自媒体文章中描绘的“衣着时尚、生活精致”,不管自己是否能力所及,宁愿借贷,也要实现那些基于美好想象的生活图景,不少人陷入“精致穷”、炫耀式消费的怪圈。

崇尚个性、兴趣多元、喜爱社交的Z世代,偏向圈层消费,而圈层中不同阶层的爱好者身份是存在区隔的,并且形成一条鄙视链。站在鄙视链最高端的是金钱,即谁消费水平最高谁便最有地位,不少人力图通过炫耀式消费来实现自我认知和圈层划分。很多Z世代被炫耀式消费带来的虚幻快感和美好想象所裹挟,攀比消费等助长了所谓“先花后挣”的享乐主义消费观,亟须进行合理引导。

(摘编自《消费新力量   年轻新态度——Z世代消费行为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后环节,Z世代催生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风向标”价值。某购物平台发布“虎年春节十大新年货”,分别为洗地机、大厨预制年菜、滑雪服、剧本杀、低卡零食、春节智能手机壳、创意春联、年宵花抱抱桶、虎头帽、宠物新年衣服。由此可见,Z世代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让更多"小而美"的细分市场迎来广阔空间,为中国经济活力焕发注入了宝贵动能。

对企业而言,为产品找准精确的消费群体至关重要。正像是知名餐饮店推出自热锅、速食米线等产品,为的是迎合年轻人宅家消费的需求;正像是“如虎添翼”黄金饰品、“鸿运升升”服装饰品等国潮年货产品之所以能强势“圈粉”,就在于紧扣了弘扬国粹、回归国产的时代潮流。识别人群、找准用户,持续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企业才能在商海起伏中行稳致远,消费需求也才能健康持续提振起来。

(摘编自《“Z世代”崛起,引领消费市场新潮流》)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正值童年的Z世代,比1980—1994年出生的一代家庭物质条件更加丰富,对个体的、升级类需求的关注度更高,更喜欢随性购买。
B.四个国家的数据统计显示,只有中国的Z世代中倾向于个性化产品与定制服务的人数占比过半,其次分别是韩国、澳大利亚和日本。
C.Z世代与全网用户相比,移动互联网日均使用时长更长,月均使用App个数更多,表明他们更习惯使用移动互联网。
D.Z世代了解商品的第一渠道是朋友口头推荐的占比最高,表明他们注重消费的社交(圈层)属性,爱把消费作为社交媒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龄偏低、对促销手段和虚假宣传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使Z世代成为在消费中被误导和上当受骗的主要人群。
B.圈层消费存在区隔,也形成了鄙视链,消费水平最高的人在鄙视链的最高端,通过炫耀式消费来实现自我认知。
C.Z世代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引发了市场的新变化,而新变化也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提振带来契机。
D.所有企业应针对“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大力开展生产,因Z世代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就在这里。
3.Z世代的消费带来哪些忧患与机遇?请概括说明。
2022-12-03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检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叙事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当归类于类型文学,或是将其当作入口,但由于它借助虚拟空间进行传播,改变了以往的读写关系模式,因而在类型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套新的美学范式,其标志是审美的大众性、娱乐性,阅读的碎片化、扁平化,传播的流量化、同质化。如果想要弄清楚网络文学叙事的成长和发展,仍然有必要回到类型文学的基点去察看和分析。

类型文学发端于东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神话传说和民间叙事,其故事场景、人物设定、审美趣味等均承袭于古老的传统,如西方的吸血鬼故事、东方的狐仙故事等,叙事形态虽然经历千变万化,仍然保留了故事原型的精神内核。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类型文学逐渐脱离神学范畴,向民众日常生活靠近,报纸的出现将类型文学定型为对固有阅读人群的叙事。阅读的分层不仅指向因读者文化修养高低不一所造成的兴趣差异,更主要的是,读者对叙事领域的关注反向推动创作。类型文学在特殊领域的专一化叙事,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切地认知和感悟生活。

网络文学脱胎于类型文学,不仅在故事类型上,更重要的是其面向大众的叙事方式,及其与当代精神的深度切合上。如网络小说《悟空传》的写作灵感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电影《大话西游》。作者借用了前者的人物关系、渊源,提取了后者的叙事方式、语言,以古代西游人物演绎现代西游情节,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悟空传》不仅在人物形象、基本设定等显在的方面取材于《西游记》,并且继承了《西游记》中隐而不显的、基本主题上的结构性矛盾。如果说《西游记》是《悟空传》的精神之父,那么孕育并生产了它的网络空间,则是文本之母。网络世界的自由、开放意识与创新动力,为《悟空传》寻找新的话语方式提供了可能。《悟空传》以《西游记》的结构性矛盾为原始出发点,采用蒙太奇式的叙事方式,以不断跳跃、对话式的情节推进、微妙的心理描写和悟空自身的精神分裂状况将这一矛盾极端凸显出来,与《西游记》形成一种意义上的互文。这一游走在古代传统与现代精神领域的叙事方式,成为网络文学的经典叙事模式。

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网络文学走出了一条借助类型文学叙事方略,但在表现形式上更丰富多元、更富有时代精神、更贴近读者需求、更符合市场规律的道路。评论家贺绍俊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类型小说所包含的思想性和精神价值并不见得非常深刻独特,可能是一种公共性的思想,是一种常识性的表达,因为公共性的思想和常识性的表达能够争取到更广大的读者的认同。其实,文学作品即使是传达一些公共性的、常识性的思想,其社会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2003VIP在线付费阅读模式建立之后,网络文学进入了以长篇小说为主体的时代。在付费模式的引导下,其篇幅越写越长,叙事也由精神性主导逐步向情节性主导过渡,由于人物众多(通常有几百人),叙事核心由人物塑造转向了事件的铺陈和描述。从若干流行范本中可以发现,网络文学叙事具有相对完整的空间概念,而时间则被淡化、模糊化乃至重组,成为不具有限制力的碎片。

(摘编自马季《中国网络文学叙事探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类型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美学范式,使得网络文学异于其他类型文学。
B.读者的兴趣差异和对叙事领域的关注反向推动创作都是阅读的分层造成的。
C.《西游记》中的结构性矛盾不仅被《悟空传》继承,还被它设法凸显出来。
D.类型小说之所以会表现公共性的思想,可能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读者的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中国网络文学叙事的分析,证明了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优于类型文学。
B.文章第三段以《悟空传》为例,论证了网络文学的叙事并未放弃现代精神领域。
C.文章末段谈到付费阅读模式的建立,论证网络文学进入新的时代与付费模式相关。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引用论证,让人们明白网络文学的社会作用不容低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改变了以往的读写关系模式,在审美、阅读、传播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特点,但它仍归类于类型文学。
B.从最初的神学范畴向民众日常生活靠近,再发展到对固有阅读人群的叙事,类型文学的发展有迹可循。
C.虽然网络文学对类型文学的承继是多方面的,但仍然可以说网络空间是网络文学的文本之母。
D.在付费模式下网络文学叙事的主导性和核心都发生了转变,该转变某种程度上跟其空间和时间特点有关。
2022-12-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检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话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叛神的形象。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间治水的鲧,后被天帝命火神祝融杀于羽郊,神话说他化为黄龙而入于羽渊。这个叛神很有点近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过有书说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率众造反。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发的水神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之山,把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娲炼石补天,积灰理水。这里有敢和黄帝争战的刑天,失败后,被黄帝砍下脑袋。断头的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拿着干戚作战。

在叛神的诸神中间,以环绕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话说当尧之时,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无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来他爱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宓妃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诉于天帝,而失败于天帝,这时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达天都,他西上昆仑取得不死之药,但是不死药带给后羿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的妻子嫦娥因为不死的诱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药,飞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爱的学生逢蒙的桃木杖下。逢蒙认为天下能胜过自己的唯有老师后羿,所以设下埋伏,杀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师,古代后羿的神话是由叛逆而组成的悲剧。

古代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它已不再浮现神话所含有的原初隐喻和象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大都体现为诗词创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现,流露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而在具体的文化规约下,这种倾向又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回归自然是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理想。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尤其是进入明代以后,这种市民精神又主要以爱情婚姻的题材出现,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许仙与白娘子的民间传说等。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的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之中,清代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

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固然明确了文学的特指内涵,但随着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的占统治地位,所观照出的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价值的世界、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个善恶可辨的世界。这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

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剔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

神话是集合了许多无意识活动的群体思想,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则呈现出它的特指涵义,因为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摘编自蔡翔《叛神世界》)

材料二: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如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留遗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即其例矣。

(摘自鲁迅《神话与传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从而充满叛逆带来的悲剧性。
B.《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
C.人文意义的加强使后代文学更强调社会价值判断,丧失了神话原初的混沌与无序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D.随着后世对神话的演说,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鲧偷天帝“息壤”而被杀和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造反的不同讲述,反映了神话在后世演说中会有改变。
B.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
C.《封神演义》中殷效的结局之所以呈现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是因为他的叛逆体现了人的不可选择性。
D.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对古代神话进行改易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掘出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形象的婚姻或爱情不能体现叛逆思想的一项是(     
A.王英与扈三娘(《水浒传》)B.贾宝玉与林黛玉(《红楼梦》)
C.张生与崔莺莺(《西厢记》)D.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4.两则材料都对神话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请分别概括其内容要点。
5.有评论认为,从大闹天宫到修成正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审美力量是逐步减弱的。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皆是有情有理的。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2022-12-03更新 | 454次组卷 | 27卷引用:整本书阅读《红楼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选自马祖云《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袭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家风,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州省眉山市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良好家风,其实就是榜样意识。家,就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庭或者家族中的长辈,如果以身作则,严以自律,处处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关注重视下一代教育,那么对家庭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无可替代的教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心,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文明有承继。

良好家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我们说的家风是日积月累,经过岁月的反复淘洗积淀才形成的。家风好的家庭,下一代才会更优秀,国家才会拥有更多的人才,也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途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起点几乎都与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因此唯有搞好家风建设,才能让世世代代从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

良好家风,最终是国家民族发展动力。有正气、存善良;守清廉、重担当;知礼数、持节操。这样好的家风多了,一定会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以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正所谓上行而后下效,家风对家的影响巨大。我们一定要教导下一代,每个人都应该对亲人有宽厚兼爱之,对朋友存往来之,在家内家外要有自律之,为人处世则拥有明晰是非之,而在待人接物方面,应需有轻利重诺之。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以往,社会正能量和好风气才会不断得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选自龙玉然《家风建设很重要》,有删改)

1.下列对家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良好的家风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大多被赞美和传承。
B.家风,是家庭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它以显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举止都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
C.家风不等同于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家规是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规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D.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但也要善于借鉴外国优秀的家教家风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行善之家,必恩泽及于子孙,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如耕读、忠厚、清廉等。
B.“正家而天下定矣”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相通的。只要端正了家道,天下就能安定。
C.《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家风对家族子弟“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过程。
D.“仁义礼智信”,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助力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论证了“上行而后下效”的观点。
3.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白灵均。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引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请结合材料和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珊瑚礁长得像树林,硬的像石头,外貌千姿百态,可珊瑚虫却是真真正正的动物,和另一海洋生物水母是同门兄弟。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存在历史近五亿年。珊瑚虫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单个珊瑚虫身长几毫米,长有不少触手,主要用于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和捕食细小浮游生物。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一般情况下,珊瑚虫的共生藻类虫黄藻是什么颜色,珊瑚虫就呈现什么颜色。经研究,光照影响着珊瑚内共生的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在自然界中较明亮位置珊瑚虫的生长速度是较暗位置珊瑚虫生长速度的三倍。不过,光照过强也会抑制珊瑚虫生长。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存在近5亿年!关于珊瑚的这些知识了解一下》)

材料二:

不是所有的珊瑚虫都可以制造珊瑚礁。一般来说,珊瑚虫分为造礁非造礁两大类。造礁珊瑚虫主要生活在浅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一般适宜温度为2030ºC

珊瑚虫的身体由两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困着底层栖息地。

(摘编自中华自然科学网《珊瑚》,有删改)

材料三:

科学家们多年研究认为,到本世纪末,人类可能将面对一片没有珊瑚的海洋。这一预测并非危言耸听。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珊瑚的减少?主要源于体内共生的虫黄藻,这种单细胞生物能为珊瑚虫提供能量物质。当珊瑚遭受温度过高、海水污染、过度捕捞等环境剧烈改变时,这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就可能被瓦解,珊瑚就会失去共生藻或光合色素而变白,造成所谓的白化现象。失去虫黄藻这一重要的能量来源,珊瑚虫只能面对死亡的结局。

全球性的珊瑚白化浪潮越来越频繁,每五六年就会出现一次。不过,气候变化造成海水温度上升,导致高纬度海区原本寒冷的海水升温后可能就会变得适宜珊瑚虫生长了,所以这并不是珊瑚面对的最大危机。

与海水温度上升相比,海洋酸化才是珊瑚虫无处可躲的困境。海洋酸化也是由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攀升,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越来越多。实际监测表明,全球海洋表层的pH值已经从工业革命初期的8.2下降到了8.1,而到本世纪末很可能会降到7.8

(摘编自叶盛《假如海洋里没有珊瑚》有删改)

1.下列有关造礁珊瑚虫的图解,最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B.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珊瑚虫与水母是同门兄弟,它们千姿百态,长得像树林,硬的像石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
B.珊瑚虫本身透明,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共生藻类虫黄藻决定的,它的触手主要用于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和捕食细小浮游生物。
C.珊瑚虫无头与躯干之分。由于弥散神经的存在,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会有反应。
D.当下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这导致全球海洋表层的pH值比原来有所下降,到本世纪末很可能降到7.8。
3.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美丽的珊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12-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与画,以艺术品种来说,虽然殊途,但在人生活中的作用,却有共同之处。一幅画供人欣赏,一幅字也无二致。我曾误认文化修养不深的人,不擅长写字的人必然只爱画不爱字,结果并不然。一幅好字吸引人,往往并不少于一幅好画。书法在一个国家民族中,既具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经历,直到今天还在受人爱好,必有它的特殊因素。又不但在使用这种文字的国家民族中如此,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并不使用这种文字的兄弟国家民族的艺术家们注意,为什么?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书法艺术所以起如此作用,有如此影响的原因,把这个“因”和画类同样的“因”相比才能得出它们的真正关系。这种“因”是两者关系的内核,它深于也广于工具、点画、形象、风格等外露的因素。所以我想与其说“书画同源”,不如说“书画同核”,似乎更能概括它们的关系。

有人说,这个“核”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甚至应该探讨一下它是如何形成的。现在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索:①民族的习惯和工具:许多人长久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由于种种条件,使他们使用共同的工具。②共同的好恶:无论是先天生理的或后天习染的,在交通不便时,久而蕴成共同心理、情调以至共同的好恶,进而成为共同的道德标准、教育内容。③共同的表现方法:用某些语辞表达某些事物、情感,成为共同语言。用共同的办法来表现某些形象,成为共同的艺术手法。④共同的传统:以上各种习惯,日久成为共同的各方面的传统。⑤合成了“信号”:以上这一切,合成了一种“信号”,它使人看到甲联想乙,所谓“对竹思鹤”、“爱屋及乌”,同时它又能支配生活和影响艺术创作。合乎这个信号的即被认为协调,否则即被认为不协调。

所以我以为如果问诗书画的共同“内核”是什么,是否可以说即是这种多方面的共同习惯所合成的“信号”。一切好恶的标准,表现的手法,敏感而易融的联想,相对稳定甚至寓有排他性的传统,在本民族(或集团)以外的人,可能原来无此感觉,但这些“信号”是经久提炼而成的,它的感染力也绝不永久限于本土,它也会感染别人,或与别的信号相结合,而成为新的文化艺术品种。

当这个信号与另一民族的信号相遇而有所比较时,又会发现彼此的不足或多余。所谓不足多余的范围,从广大到细微,从抽象到具体,并非片言可尽。姑从缩小范围的诗画题材和内容来看,如把某些诗歌中常用的词汇、所反映的生活加以统计,它的雷同重复的程度,会使人吃惊甚至发笑。某些时代某些诗人、画家总有爱咏、爱画的某些事物,又常爱那样去咏、那样去画。也有绝不“入诗”、“入画”的东西和绝不使用的手法。彼此影响,互相补充,也常出现新的风格流派。

这种彼此影响,互成增减的结果,当然各自有所变化,但在变化中又必然都带有其固有的传统特征。那些特征,也可算作“信号”中的组成部分。它往往顽强地表现着,即使接受了乙方条件的甲方,还常能使人看出它是甲而不是乙。再总括来说,前所谓的“核”,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中由于共同工具、共同思想、共同方法、共同传统所合成的那种“信号”。

(节选自启功《谈诗书画的关系》 2022 年第 3 期《半月选读》)

1.下列对文中“信号”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号”是多方面的共同习惯所合成的一个共同体;与别的信号相结合,就会成为新的文化艺术品种。
B.“信号”是经久提炼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甚至寓有排他性的传统,本民族的人,可能无此感觉。
C.“信号”可以从广大到细微,从抽象到具体,和本民族以外的民族相比较,体现出彼此的不足或多余。
D.“信号”是一个民族日久形成的共同的包含了习惯、工具、好恶及表现方法的传统合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书法受到不使用这种文字的国家民族艺术家的注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B.第二到五段重点分析书法艺术有如此影响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书画同核”问题,并加以阐释。
C.第三段从五个方面详细地阐释“核”的内容及形成的过程。其中第⑤个方面与前④个方面属并列关系。
D.第六段总结全文,辩证地分析了书画彼此影响,互成增减的观点,明确了“书画同核”“核”的核心内涵。
3.下列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也无二致”表明书画在人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都可供人欣赏。
B.中国书法不仅受到国人爱好,兄弟国家民族的艺术家们也非常喜欢。
C.作为殊途的书与画,不擅长写字的人必然只爱画不爱字,反之也是。
D.一民族与另一民族“信号”相遇,彼此影响补充,常出现新的风格流派。
4.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对竹思鹤”现象的理解。
2022-11-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高三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有关古代天文、气象观测的记录、传说和故事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历代官方组织或地方民间编写的许多史志、典籍,都有天文、气象、物候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观测记载。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气象观测方面原始档案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经研究发现,殷墟甲骨文卜辞中不但有各种天文、气象、物象等观测文字,还有天气预测和实况的记载。从著名的考古学家对1936年出土的一片殷墟卜辞进行研究表明:公元前1217年中国不仅已作出10天的天气预报,而且还有连续10天的天气预测及实况记录。

盛唐时期,国泰民安,气象观测技术也有较大的进步。唐太宗时期的科学家李淳风所著的《观象玩占》一书中,曾详细介绍了当时观测风的方法:“凡侯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以鸡羽八两为葆,属竿上。侯风吹葆平直,则占。”这里指出测风的场地要求,同时也说明了风观测器的构造。

宋代在天文、气象方面的发明和学术文献也非常多。其中突出的有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首创天池测雨、竹器验雪等测量降雨量和降雪量的测算方法。

明清时期,建有“观象台”,进行天文、气象观测,其中有著名的北京古观象台和南京鸡鸣山观象台。此外,各地州、县,也负有观测任务,凡有灾异现象,特别是风灾、雨灾等气象灾害,都必须呈奏。在清代,许多地方都要定期上奏《晴雨录》《雨雪粮价》等报告,各地官员也有大量的有关当地天气、气候及气象灾害的奏折。如今,在我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珍藏有大量的古代雨雪粮价、黄河水文灾情、气象灾害、自然现象及天文地理方面的档案。

(节选自中国天气网《我国古代的气象观测》)

材料二:

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形成地、空、天基观测手段互补、协同运行、交叉检验的一体化观测体系,其中气象卫星、雷达等监测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0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近6万个,乡镇覆盖率达96%。成功发射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8颗在轨运行,218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组成了严密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初步建立了生态、农业、环境、海洋、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监测网。

基于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建设,各地打通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公众预警信息覆盖率提升至85.8%。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已集成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手段,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时效缩短到5分钟至8分钟,为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赢得了时间。

目前,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智慧气象已成为强化气象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转变气象发展方式、打造气象现代化“升级版”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节选自中国气象局《探探当代气象尖端科技》)

材料三:

本报北京81日电(记者林英)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于新文今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北京市气象局730日晚对奥运会开幕式彩排场地鸟巢降雨天气的预报较为准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气象部门7年来开展一系列奥运科研专项攻关工作得到的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在倾力为北京奥运保驾护航,同时也提高了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灾害性天气短时预报预警能力。

于新文介绍说:“现在北京周边有7部固定雷达、2部移动雷达来监测天气,每6分钟扫描一次发回资料;天上有4颗卫星,每15分钟发布一次云图;还有183个自动气象站,每5分钟发布一次资料。再加上从全国抽调了36名预报员、从国外请来13名专家到北京参与气象服务,从软件到硬件我们都有了很大提高。”科研专项攻关完善了北京地区的灾害性天气短时预报预警业务流程,全面提升了奥运气象预报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 2008080202版)

材料四:

119日,中国气象局召开分钟级降水预报进展汇报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2021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有关部署,推进分钟级降水预报工作。中国气象局总工程师黎健出席会议。

预报精准关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分钟级临近降水预报在突发重大灾害决策应对、重大活动保障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需求愈加迫切。发展分钟级降水预报,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对于实现精准精细、实时高频滚动更新预报预警至关重要。

会议强调,推进分钟级降水预报工作要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于气象观测自动化、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统筹谋划好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发展布局,做到精细化预报无缝隙、全覆盖;进一步解放思想,向强天气预报、全要素预报方向迈进,探索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全链条自动化、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各单位业务技术优势,凝聚合力、分步实施,不断优化业务体制,促进推广应用。

(节选自《中国气象局推进分钟级降水预报工作提高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能力》)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记载了最早的气象观测方面资料,不仅有天文、气象、物象等观测文字,还有天气预测和实况的记载。
B.据记载,盛唐时期人们在周围“高平远畅”地,主要利用鸡羽等物品制成“葆”,悬挂在高秆之上用来测风。
C.南宋时期的秦九韶首创天池测雨、竹器验雪等测量降雨量和降雪量的测算方法,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D.明清统治者很重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社会安定的影响,由《雨雪粮价》一书的书名可以直接看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三说明了我国在气象研究领域方面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我国人民及历代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重视。
B.材料三着重从奥运会开幕式的角度,谈及我国气象服务从软件到硬件都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C.分钟级降水产品是雷达综合多种资源的公众服务产品,对其推广应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D.材料三、四都是新闻文体。导语部分都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材料四的关键词:落实部署,推进工作。
3.结合所给材料,谈谈我国在精准预报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你有什么建议?
2022-11-1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高三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