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尼采惊世骇俗地宣告了上帝之死,他相信这揭示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这是很悲剧很可怕的处境吗?尼采的回答是,未必!如果能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那就不会陷入绝望,反而会激发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力量。这就是他的“超人学说”。

孙周兴概括了尼采的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超人学说就蕴藏在这三个命题当中。

首先是人生虚无。尼采的意思是说,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理或者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这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如果你带着这种幻觉去探索,那么你注定会幻灭,然后你会感到悲观。但是,如果你从来就不相信这种幻觉,也就无所谓悲观了。

打个比方,比如你参加一次马拉松长跑,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要是把这个奖杯当成目标,满怀希望跑到终点,却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根本没想过奖杯的事儿,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感到失落了。

麻烦的是,自古以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他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和绝对信仰,掩盖了“人生本来虚无”这个真相。这就是理论虚假。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全部砸碎,让人成为真正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

好了,现在人赤裸裸地站到了虚无面前,人生没有意义,理论都是虚假,安慰都是幻觉——到这个地步,人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他还拥有什么呢?尼采的回答是,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的生命力。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

虚无这个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从虚无到消极,有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就像前面说的那个不存在的奖杯。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你就会感到悲观绝望。这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但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而且,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所以,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面对虚无的人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得不承认,对一般人来说,后者太困难了。但尼采说,“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吗?就算哪怕试一试也不行吗?”尼采呼唤一种新的人类,他把这种人叫做“超人”。

(摘编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材料二:

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这一种人,从前本可以夷到九族,连累邻居;现在却不过是几封匿名信罢了。但意志略略薄弱的人便不免因此萎缩,不知不觉的也入了“数麻石片”(江苏方言,大约是没有本领便不必提倡改革,不如去数石片的好的意思)党。

所以现在,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至于多人继续的研究,前仆后继的探险,那更不必提了。国人的事业,大抵是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

中国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以至老死。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但我不懂,何以从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变人,却到现在还留着子孙,变把戏给人看。还是那时竟没有一匹想站起来学说人话呢?还是虽然有了几匹,却终被猴子社会攻击他标新立异,都咬死了;所以终于不能进化呢?

尼采式的超人,虽然太觉渺茫,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到那时候,类人猿上面,怕要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摘自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虚无的困境,于是尼采向世人宣告上帝已死,揭示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
B.人们无法通过探索发现人生的客观真理或意义,从而产生幻灭感,并陷入悲观绝望,这种状态就是人生虚无。
C.有人相信世界的表象背后存在绝对本质,并可据此找到价值和意义,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可被归入积极的虚无主义。
D.彻底否认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凭借强健的生命本身创造价值,这是尼采推崇的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虚无是人生的真相,人只要能够直面虚无,就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B.生命本身强健有力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强健的体魄是成为超人的必备条件。
C.认识到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有可能收获创造价值的自由。
D.鲁迅认为炬火对青年并无意义,所以希望青年在黑暗里发出自己的光热。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鲁迅所说“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的是(     
A.在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和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
B.电影《无问西东》中,在民族危难时刻,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飞行员,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
C.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率领受压迫的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
D.为了制伏肆虐的涝、沙、碱三害,焦裕禄带领调查队,用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一整套关于兰考“三害”的具体详细的资料。
4.鲁迅虽然认为尼采式的超人太过渺茫,但也未完全失去信心。请简要概括鲁迅在思想上与尼采超人学说的契合之处。
5.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3-01-06更新 | 159次组卷 | 5卷引用:三轮冲刺卷2-【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也要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创建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创造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

文化自觉强调要重新认识文化传统,以传统为基础建设新的中国文化。社会和国家是从自己独特的历史精神和传统中成长出来的,并不是人为理性地设计出来的,所以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自身所处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也就是明白自身所处文化的历史精神和传统;明白了其历史精神和传统,就有利于明白其所具特色,并预测它发展的趋向。这样,才能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就认为如果要建立新的中国,首先就要认识旧的中国,也就是中国自己的乡土文化。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的确,中国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担负着“守正创新”的时代使命,要通过“温故知新”,实现“推陈出新”。

文化自觉“也不主张‘全盘西化’”。在中国这个有着数千年传统文化根基的社会,实行“全盘西化”必然会引起文化的混乱和不适,甚至是“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要在避免“复旧”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在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又要避免“全盘西化”,通过“融化开新”,重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

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告诉我们,如何辩证地看待和应对所谓的文明冲突和世界危机,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路,构建一个和谐共荣的大同世界。百年大变局下的中国,需要在“文化自觉”下正确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一基本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重温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对我们坚定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徐平《从两个“大变局”看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

材料二:

1944年,费孝通出访美国,面对生机勃勃的美国社会,他痛感中国传统文化之保守,随后写作了《初访美国》一书。他写的是美国,萦绕于心的却是祖国;表现在文本上,就是它隐含的中西(美)对比的思路。这样的思路也同样存在于《乡土中国》。《初访美国》明写美国,暗嵌中国;《乡土中国》则与之相反。可以说,在中西文化的联系与对比中,中国文化的特点才能充分显现,这恰恰是走向文化自觉的必由之路。

《乡土中国》的立意,从根本上看,就是思考传统文化的“根”在何处,我们从何处而来,我们究竟应该往何处去。乡土是传统文化的根。从对乡土的审视,走向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理解与反思,这是费孝通文化思考的基本路径。《乡土中国》试图给乡土生活与传统社会一个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中国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一切都好像天经地义。但是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 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这样生活会为我们带来什么结果?在费孝通看来,理解这些问题,是走向文化自觉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重塑的过程。

费孝通的解释之旅从“乡土”开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费孝通的解释思路切中了唯物史观的精髓,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看作“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在传统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基于血缘的家族则是“人自身的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是能将这两个“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关联起来的核心概念,它既是土地所衍生的必然,也是家族运行的必需。

差序格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血缘等级制度,“血缘”给“等级”打上了浓厚的情感与伦理的烙印,甚至笼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从此出发,可解释传统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乡土中国》涉及的家族、礼治、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即使在《暴风骤雨》这类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中,尖锐的阶级对立也往往与血缘伦理纠合在一起,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红楼梦》中,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与贾氏家族的其他子弟,构成了一种等级与温情兼在的关系。贾芸尽管卑微贫寒,与宝玉却是叔侄关系,因为宝玉的一句玩笑话,贾芸甚至可以夤缘而上,将叔侄关系上升为“父子关系”。

源于乡土社会的行为方式与观念,成为儒家文化生长与发育的肥沃土壤。儒家文化的根基正在于血缘伦理。《论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儒家政治与道德秩序的建构逻辑——“孝”乃为人之本,归根到底也是政治秩序之“本”。儒家道德理论关注的是人,首先就是血缘意义上的父母与兄弟。做到这一点,便立定了“根”,就可以推己及人;而推己及人就足以“平天下”了。

近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尤其是当改革开放之后,与费孝通作为“模型”的传统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乡土中国》对于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已远不如前,它的价值更在于引发我们对自己所存身的这块土地的文化回视与反省。

(摘编自余党绪《理解〈乡土中国〉的三个维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时代使命,要在正确认识自身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融化开新”。
B.基于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我们可以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其、天下大同”的思路看待文明冲突。
C.《乡土中国》明写中国,暗嵌美国,有利于通过中西文化的联系对比,充分显现中国文化的特点。
D.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下,费孝通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危机,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实现文化自觉,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和保持世界的稳定和平至关重要。
B.综合材料一的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符合费孝通对“文化自觉”的理解。
C.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儒家文化的社会道德秩序及儒家士大夫阶层进行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政治秩序
D.两则材料都能够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立论审慎,具有学术批判精神,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论述内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4段论点的一项是(     
A.《水浒传》里梁山好汉讲究“义”,但“义”多局限在群体内部;他们对群体外的人,未必厚道。
B.《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用“结义”表达“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志向情谊。
C.《红楼梦》中刘姥姥利用女婿王狗儿家与王夫人家同姓的关系进入贾府,从乡下婆子晋升为“姥姥”。
D.《边城》中傩送和哥哥天保都爱上了翠翠,他们商量着以唱歌的办法来决定谁能获得翠翠的爱情。
4.两则材料都论及“文化自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材料二说“《乡土中国》对于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已远不如前,它的价值更在于引发我们对自己所存身的这块土地的文化回视与反省”请结合材料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2022-12-25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西南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

人们越来越认同,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引领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美育之“用”。器识为先,必崇德明理;文艺其从,更启智润心。美育绝非“无用”,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慕。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的高度认识美育、对待美育,才能超越应试或传授技能的局限,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不断优化美育环境。

以美育人难以一蹴而就,必须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宁采《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

材料二:

美育与所有教育门类和学科均有联系,但与艺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湖到古希腊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美育思想达到高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康德认为,人具有理性和感性两大思维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往往难以调和,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基于这一思想,席勒提出人的“游戏冲动”作为纯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从而保持人所应有的完整性。受席勒等人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曾谈道,“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并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如今,从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到美术馆、艺术馆里儿童的身影,无不显示着美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一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规模、高质量实施美育成为可能。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

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就个体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我们应理解个体审美差异,也要承认社会存在主流审美观。对个人或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应予以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同时,在教育中应通过美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精神的主流审美观,以保持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健康向上。

(摘编自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具有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
B.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做少年儿童向美而行的引领者,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美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的。
C.当前所说的美育之“用”已不是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而是指美在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等非功利层面的意义。
D.美育思想在西方历史悠久,直到18世纪康德才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席勒在康德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游戏冲动”意义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钱学森、陈从周、袁隆平等名家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对书画、文学、音乐等艺术美的热爱,激发了研究灵感,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B.在以美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形成合力,且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C.美育在一个社会中的发展程度往往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前伴随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迎来了实施美育的大好时机。
D.个体因生活、经验等的不同会形成审美上的差异,可以通过对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功能的一项是(     
A.在《短歌行》中,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B.通过欣赏海峡两岸各持的半部《富春山居图》,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
C.在《千里江山图》中,可以领略到锦绣河山的壮丽和创作者纯真质朴的爱国之情。
D.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新的文艺形式。
4.作者在文中为何要写到苏轼的《琴诗》?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美育的发展过程。
2022-12-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2022年超高清视频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二:

通过视频网站“追剧”“刷综艺”,已成为许多人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为了收看热门电视剧或综艺节目,很多人开通会员。根据《2021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的数据,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哔哩哔哩5家平台占到88.3%的市场份额。腾讯2021年年报显示,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为1.24亿。

与此同时,长视频平台长期面临投入大、成本高的行业痛点。在版权价格和演员片酬等因素影响下,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前期投入巨大,在高运营成本及营收压力影响下,提高会员费成为眼下直接有效的办法。爱奇艺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中国长视频行业已经进入新阶段,尤其注重追求减亏、盈利,而不是之前的追求市场份额与高速增长。

会员费上涨后,长视频平台如何才能留住用户?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应秉持“内容为王”理念,深入调研并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加大作品原创力度,提高内容质量;珍惜原创资源,加强技术保障,防止盗版、盗播、盗链等侵权行为;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通过虚拟现实、弹幕等各类沉浸互动技术满足用户多维度观影需求。

(摘编自《视频平台,提价更要提质》)

材料三:

在会员制下,网络视频内容有了新的回报模式,可以更加准确地完成与用户之间的反馈和循环,促进创作者创作出更多样、优质的产品。同时,通过会员模式,用户有了对内容更直接、更有效的投票权和选择权,每次付费与否都是在行使着对内容和服务的肯定权或否定权。

正是这种双向的改变,十年来,视频网站虽然面临种种预期之中和预料之外的困难和调整,但依然推出了优质视频作品和节目,扩大了VIP用户的规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视听内容产业的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准,推动了中国视听内容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故事和中国内容更加自信地进入了全球流媒体平台的竞争和互鉴。

会员制不仅在内容上促进了发展,还促进了用户体验的不断升级和平台技术的不断改善。为了增加内容供给,优化用户体验,让优秀作品能够重获新生,视频平台通过超级分辨率视频增强、AI机器学习等技术,使上千部经典影视作品得到高清修复,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

会员制虽然不过是流媒体平台跨出的一小步,却可能是中国视听内容产业迈进的一大步。观众越来越习惯“没有免费的午餐”,并且更加珍视自己手中的“投票权”,而平台也真正意识到“内容为王”的硬道理,行业则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能源。生产者、平台、内容、用户之间形成了有效互动,推动了内容品质的提升,满足了用户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了内容、题材、类型、形态、技术、体验的创新,也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了积极效果。当然,用户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网络视听内容、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永远会继续存在;人们对优质内容产品和观看体验的需求永远会超前于供给。所以,视频平台未来还需要长期在用户的选择、反馈、督促中,不断地调整、完善和开拓。

(摘编自尹鸿《视频平台会员制推动内容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图表显示,2020年、2021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90000万人,与2019年相比,2020年同比增长22.1%,增幅最大。
B.长视频平台想要留住用户,应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精准定位市场需求,提高内容质量,满足用户多维度观影的需求。
C.爱奇艺等5家平台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付费会员人数较多,需要转变思维,注重追求减亏、盈利。
D.视频平台要不断调整、完善和开拓,就能解决用户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网络视听内容、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3.视频平台会员制给中国视听内容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并非生而高贵,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和验证过程,才形成了今天的儒学风貌。儒家智慧贡献给我们一系列概念,比如“仁义”,既提倡仁爱,又强调要在正义的范畴内施行;比如“孝悌”,既提倡在家里孝顺父母,又提倡在社会兄友弟恭:比如“礼乐”,既提倡礼以节人、规范秩序,又强调乐以和情、安和内心;比如“中庸”,既提倡用中道、不极端,又强调保持自我、和而不同。

儒家在当今最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之一,就是“忠恕”,它不仅是历史贡献给今天的,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忠,是中人之心,尽心待人、忠于本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要极尽所能,“恕”是要量体裁度,所以“忠”与“恕”,与“仁”与“义”一样,是一对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

这样的理念,关乎体谅、诚恳、理解、尊重的品质,随着历史河流的向前推进,常常是越来越沉入了河底,其踪奋杳。两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识分子,他们虽不同而和、虽不比而周,他们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难,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尽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践行着儒者的光荣与梦想,体察万物,悲悯苍生。

“忠恕”确实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在今天提供给世界的智慧准则。早在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周恩来总理为联合国大厅带去了两幅语录,其一是“以和为贵”,另一条就是关乎“忠恕”的解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请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让人终身依照的一个准则?孔子便回复给他这一句照亮万世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是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昭显于联合国面前的行事信条。

可见,“忠恕”正是对“和谐”的达成,而“忠恕”也不仅是古代很多知识分子个人修为的守则,更是当代政治风云涌动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准则。比如,旷日持久的巴以战争,是宗教信仰的冲突;国内的贸易顺差与国外的反倾销举措,是经济体制的冲突;文化输出与文化侵略的论争,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代沟,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旧有事物对创新态势的打压,是思维模式的冲突……所有这些文明的冲突,究其避免和解决之道,都可在“忠恕”的心态中寻找答案。如此,就不会再用固执去拒绝异类、用偏激去反对异见、用自大去打击新生、用霸权去迫害弱势。

所以,纵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今天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中国智慧,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摘编自曹雅欣《儒学古今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经过历史的检验,由一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
B.“忠恕”的“忠”是忠诚尽己,去付出和助益;“恕”是宽容待人,去换位和体谅。
C.孔子的“忠恕”思想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与联合国的行事信条是一致的。
D.“忠”与“恕”是一对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二者结合能促成“和谐”的达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简述“仁义”“孝悌”“礼乐”“中庸”等概念内涵,在于强调儒家思想具有辩证性。
B.文中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为例,证明了儒家“忠恕”思想的作用。
C.文中通过举例和对比论证,指出当代各种冲突实质都是文明的冲突,需要达成和谐。
D.文章重点阐述了儒家“忠恕”思想的现代价值,在论证时兼顾了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智慧贡献中“仁义”“孝悌”“礼乐”“中庸”“忠恕”等都体现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B.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尽管性情、出身、成就不同,但都遵循“忠恕”,践行儒者的追求。
C.“忠恕”是中国智慧,可以提供给世界作为指导准则,有助于解决当代各种文明冲突。
D.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能使我们具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
B.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
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
C.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
D.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
B.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C.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D.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5.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才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价值中的“真”为艺术真实,是创作者主观想法与客观生活真实的辩证统一成果。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较为不同的是,前者主要将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与事作为直接参照,而后者产生于内蕴自我人格与情感评价的客观对象,是创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面貌的“诗意揭示”。

“合情”意味着文学作品必须反映人们真实、诚挚的感情及意向。如李白所作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句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化沉重的忧愁为三千丈的白发,将其壮志难酬的暮年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

“合理”一是指文学作品要符合现实世界的本质性和规定性东西,或是恩格斯所言的人类社会真实的“现实关系”。例如小说《机器岛》,凡尔纳设想了一个名为“标准岛”的人工世界,但在这虚构的岛屿中却蕴含着“合理”的现实性因素: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纠纷、人类面对利益时的信仰沉沦、资本家内部不断尖锐化的矛盾斗争……作品中诸如此类的“诗意揭示”与客观存在的“现实关系”紧密相连,凝结了创作者对工业社会的批判与反思。除此之外,“合理”还意味着与人类积极健康的理想相符合,通过虚构的方式可以表达人在社会规律下的美好心愿。《格列佛游记》通过虚构的幻想展开荒诞离奇的情节叙述,真实地表达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迫切愿望等现实世界问题的否定性评价,赋予了真实以艺术的表现力。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理”不一定达到与现实社会的本质或物理规律完全相合的要求,更多合乎的是人们共通的逻辑与理性能力。换而言之,不是合乎一种既存的事实之理,而是合乎一种人们将如何存在于世的“未来之维”。如米兰·昆德拉的作品,集中探求“人之存在”的问题,蕴涵着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生命存在本质的索解。他运用更加真实并且贴合生活的视角,看待人的精神及行为的存在方式,将存在的真实指向“未来的真实”,而这指向未来的维度即是“理”的所在。

——摘编自李苏宁、武岳《“审美化真实”视野下试析文学价值中美与真的关系》

材料二:

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艺术家、美学家,在文艺实践中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极力提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他认为文词的华美,想象的奇特都不能有损于文艺的真实。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基于创作经验断言:“获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实”,“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俄国杰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别林斯基则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多,“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不可分割”。

真实性对文学艺术创造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首先即是对生活现象虚构的合理性,即艺术的真实。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在根本上受社会现实生活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又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这是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心理意识归根到底都是主体心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人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总要把作家虚构的世界去同社会生活相对照,寻找其间的联系,看其是否达到虚构世界与真实生活的“幻想的同一性”,这并不是说作家必须正面、直接描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指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任何夸张、变形、抽象,都可以让读者在想象的世界中理解和相信。有许多作品所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和存在的。如《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但它“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小说中孙悟空七十二变时从身上拔下的毫毛,本来是实际生活中猴类身上的实有之物,只不过对它的功用作了审美的歪曲而已,但这样的歪曲、虚构却总是用真实情感,把人们带到一个与现实生活不即不离的艺术天地,让人反思、体味,从而体现出其虚构的合理性。

其次,真实性是由客观性,而非主观决定的。我们所说的真实即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它不受某个人或某个阶级的主观意志所决定。应该说,客观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唯一源泉,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当它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时才可以称之为具有真实性。因此,检验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标准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客观的现实生活。

文学艺术创造的真实性是结合其特点来谈论的,它是艺术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统一。这种真实性是文学作品所应具备的最高品质,也是我们衡量文学作品的客观标准。

—摘编自范欣欣、石宏伟《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生活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是现实世界的诗意表达,蕴含了创作者的自我人格与情感评价。
B.文学作品的合理是指需要符合现实世界的底层逻辑,不能出现违背社会存在的虚构内容。
C.艺术真实受到现实世界的制约,又由于其能充分发挥想象而可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
D.客观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唯一源泉,检验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只能依据客观现实世界来评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合理不一定需要完全符合社会的本质,但需要蕴含人文主义的关怀与理性能力。
B.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词的华美不能有损于文艺的真实,表明他反对创作虚构的作品。
C.艺术家的使命是赋予塑造的角色以鲜活的生命,情感越真实,与读者内在情意的联结越深刻。
D.衡量文学作品的客观标准是艺术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统一,作家对现实的改造需要让读者信服。
3.下列选项,对于材料中例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利用夸张的手法写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满足了作品反映人们真挚情感而合理。
B.凡尔纳在《机器岛》中融合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纠纷等现实性元素,使得作品具备合理性。
C.《格列佛游记》描绘的故事通过虚构的幻想展开,但是贴合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的现实世界逻辑。
D.《西游记》的真实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蕴情感的真实;二是借助实有之物为载体进行创作。
2022-12-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重点高中新百年竞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舞台艺术还是影视剧,给人带来欢乐的喜剧总是颇受欢迎,欢笑间不仅获得了审美愉悦,也缓解了精神压力。随着创作实践深入发展,喜剧形成了一些创作模式和评价标准,其中,笑中带泪被认为是高级的喜剧。于是观众看到,不少本来很好笑的作品,总会有一个悲情乃至刻意煽情的尾巴。这常常令人疑惑:这是喜剧吗?

什么是喜剧?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黑格尔则认为,喜剧就在于指出一个人或一件事如何在自命不凡中暴露出自己的可笑。总体来说,在欧洲传统观念中,喜剧主要是对负价值的讽刺和暴露,以此实现对正向价值的认可。相较而言,从中国古典的喜剧创作、喜剧理论来看,以肯定审美客体的价值来寄托理想的乐观主义精神,则占据主流。

可见,优秀喜剧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在笑声中传递温情、催人泪下当然没有问题,在笑声中反思自我、观照世界,也颇有价值。不同的诉求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仅仅是偏好差异。其实,观众对艺术作品的风格、类型通常比较宽容,他们在乎的是质量是否上乘、观感是否优越,至于笑中是否带泪,则并不是重点。相比之下,容易自我画地为牢的反而是创作者。毕竟,主创处心积虑的“引导”,配合音乐渲染、舞台技术手段辅助,让观众哭出来实在是太过容易,“喜头悲尾”“耍贫嘴十强行拔高煽情”这类能够快速上手、批量生产的套路,已经引起不少人的厌倦。

更进一步来说,一部看起来笑中带泪的喜剧取得了成功,人们可能就想当然地认为,其成功秘诀就在于笑中带泪,但实际上果真如此吗?未必。一部作品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靠的是高品质创作带来的情感与价值认同,观众记住一部作品,并非因为自己看的过程中流了多少眼泪,而是作品中的人和事,与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达成了有效的共情与共鸣。主创在创作的时候,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故事讲好、把情感表达好,而不是煞费苦心地琢磨怎么让观众笑中带泪。

说到底,喜剧创作不能从单一的预期效果出发设置相应的桥段,而是要从创作规律出发、从生活出发,抓住生活中那些值得赞扬的、需要批评的点,心怀温暖善意,用喜剧的手段将其表现出来,只要观众会心一笑,带不带泪又有什么要紧呢?

(摘编自夕君《喜剧未必都要笑中带泪》)

材料二:

喜剧意识是喜剧的灵魂。喜剧意识的鲜明与否是判别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喜剧性及其审美价值高低的主导性因素。喜剧意识是喜剧的审美主体以鲜明的主体意识,反思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丑恶、缺陷和弱点,发现其反常、不协调等可笑之处,从而实现对自我与现实的超越。这里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反思是主体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喜剧较之于悲剧而言,更需要主体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虽然悲剧与喜剧都以给精神提供自由为目的,但喜剧比悲刷具有更加独立了题材的审美价值,喜剧创作主体相对于悲剧创作主体更需要一种自由的审美心境。喜剧中的反思,就意味着对对象进行评价和剖析,既对生活的真实也对人类自身的真实予以揭示,从中发现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普遍存在的弱点与弊病。作家将某种理想或某种尺度作为评价标准,考察人生事相,发现其中的荒谬与反常,并将之表现出来,喜剧的欣赏者便能通过笑声对作家的理想或评价尺度予以肯定,人类便能愉快地获得自我确信和精神解放。西方传统讽刺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莫里哀、果戈理、契诃夫、马克·吐温等,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讽刺喜剧,对社会弊病及人性弱点进行反思和揭露。现代喜剧则体现出人类的自嘲的特征,作家把嘲笑的矛头指向包括自己在内的处于荒谬境地的人类整体。从这一点而言,现代喜剧作家更需具有一种深邃的反思意识。

其次,喜剧是人类智慧的高度显现,只有在人的思维能力达到相当高度阶段时才会出现。卓别林所谓“未开化的民族没有喜剧”是非常精辟的。喜剧的创造者都是智者,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而不露声色地揭穿对象的矛盾,以使喜剧作品引人发笑,并引人深思。

再次,喜剧需要反思与智慧,而反思、智慧与自由、超越有着必然的联系,反思的目的就是实现对自我与现实的超越。人类通过反思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喜剧作家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享有比悲剧作家更大的创作自由,喜剧比悲剧更能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使人在其中得到比悲剧更直接、更愉快的自我确信和精神解放。

喜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不同。悲剧精神既体现在悲剧人物身上,也同样存在于悲剧的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身上。但喜剧意识则为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所具备,而喜剧人物不一定拥有。喜剧的创作者以高扬的主体意识,站在一定时代与社会的高度,居高临下地审视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丑恶、缺陷和弱点,从而使自己从对象世界中解放出来,实现对自我与现实的超越。同时,他也将欣赏主体提升到自己的地位,一起来观照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失调,使之在自我肯定中,理性认识得以加强;或者作家通过对欣赏主体判断力和思维模式的嘲弄,使之“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在自我否定中,理性认识得到超越。

(摘编自苏晖《喜剧美学特征的现代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与欧洲在传统喜剧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以肯定审美客体的价值为主,欧洲以讽刺和暴露审美客体的负价值为主。
B.相较而言,喜剧比悲剧具有更加独立于题材的审美价值,喜剧创作主体更加需要一种自由的审美心境,以及强烈的反思意识。
C.材料二中卓别林“未开化的民族没有喜剧”的论断,从人的思维能力发展角度来看是十分精辟的,但难免带有种族歧视的偏见。
D.喜剧意识为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所具备,喜剧人物不一定拥有;这与悲剧精神存在于创作主体、欣赏主体和悲剧人物中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质疑笑中带泪是否是高级的喜剧,原因可能是有些喜剧从单一预期效果出发而忽略内容,不能获得观众共鸣和认同。
B.喜剧主创者的“引导”,再加上音乐渲染、舞台技术手段辅助所生产出的“喜头悲尾”式喜剧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而终将绝迹。
C.现代喜剧作家应当具备高扬的主体意识和深邃的反思意识,以便把嘲笑矛头指向包括自己在内的处于荒谬境地的人类整体。
D.喜剧欣赏主体在创作主体的引导下,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中加强理性认识或超越理性认识,实现对自我与现实的超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话剧《阳台》没有一味追求“笑中带泪”,而因其严密精巧、嬉笑怒骂、极具魅力且发人深省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B.舞蹈《双截棍》搭配说唱元素与中国传统功夫,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将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而赢得观众的青睐。
C.某部笑中带泪的喜剧成功后,追随者竞相效仿,改变情节的原有逻辑,赋予作品“让人哭出来的尾巴”,艺术精神可圈可点。
D.舞台小品《你好,李焕英》展现出真挚而又充满遗憾的母女深情,它在笑中带泪的思路上达到了很高的完成度,这值得点赞。
4.材料二认为,喜剧意识“包含三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喜剧工作者应当如何践行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 000多年以前,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彩陶艺术,彩陶上面的鱼纹、网纹、鸟纹、太阳纹等图案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祭祀、祈佑、崇拜、吉祥等含义。早期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界,有太多的畏惧和害怕,不懂得刮风下雨的原因,不知道雷鸣电闪的奥秘,不明白生老病死现象,只能求助于神灵,于是便出现了图腾崇拜,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从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器,到后来的漆器、金银器、木器、纺织品等都不乏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人们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图案纹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广泛,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或神秘威严,或浪漫绚丽,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繁复,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无所不包。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赏心悦目。

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动物类的装饰图案大多是一些祥禽瑞兽,龙、凤最为常见,常用的还有被当作长寿仙鸟的鹤、被当作报喜鸟的喜鹊等。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大象性情柔顺安详,象驮花瓶图案寓意“太平有象”。鹿也被认为是长寿仙兽,常被用来表达祝寿、祈寿的意愿。作为装饰图案,竹不仅常与松、梅组成“岁寒三友”,还可与松、萱、兰、寿石组成“五瑞图”; 桃又称寿桃,寓意长寿,常与蝙蝠、双钱组成“福寿双全”。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月季四季花开不断,瓶插月季常用来寓意“四季平安”。葫芦以其子多蔓长而被当作子孙绵延的象征,蔓谐音万,蔓上结葫芦寓意子孙万代。

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器物也是常见的装饰图案,如“八宝”“八吉祥”“如意”“八卦图”等,这些器物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取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吉祥文字类图案是以吉祥祝语直接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如寿字、喜字、百福图。

除以上题材外,几何图形、神话故事以及山水、楼台、人物等也用作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大都具有意境,有一定的思想渊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由祭祀、崇拜、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特性的装饰图案,古代人们在陶器、石刻、木雕、玉雕、年画、刺绣、建筑物、家具、服饰等物品上用线条表现、色彩渲染,运用借喻、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手法,最终形成一定格式的图案,寄予吉祥如意、喜庆幸福的美好寓意。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随处可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更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摘编自严旭《中国传统装饰图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最早是原始人在彩陶上记载生产、生活情况的各种纹样,这些纹样包含了祭祀、吉祥、祈佑等方面的内容。
B.传统装饰图案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及越来越多样化,寄寓人们越来越多的美好祈愿。
C.寿、喜、福等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有节奏,书法有美感,和其他题材的装饰图案相比,它们的装饰效果更佳。
D.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象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这些图案巧妙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情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产生的原因谈起,然后论述了装饰图案的题材,最后挖掘出其内涵。
B.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谈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的广泛,领起了第三、四自然段,这部分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形式。
C.文章为了论述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
D.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装饰图案的题材,目的是突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意”“八卦图”等器物图案在装饰图案中极为常见,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可见佛教、道教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B.造型各异的装饰图案形神兼备,意趣横生,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文化,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C.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传统装饰图案提供的有限信息,获取较为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它借助多种手法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
D.所有的装饰图案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仍被广泛借鉴和应用,这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美的热爱的明证。
2022-12-17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易错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7日上午,2018四川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地带。当然我很高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地给记者分析,“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201868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主要差距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来源于2012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11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29.4%的读者是因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意》,便卖出了15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者比例分别为21%和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颇受读者欢迎。

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10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一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受到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至关重要。

(摘编自2012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称为点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年第3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作品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真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科幻小说创作的根本要旨是把人物塑造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的关注甚于作品本身。
B.材料二说明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数量与作者水平。
C.《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作品的新高度,读者期待“后三体时代”有同样高品质的中国科幻新作出现。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二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辅相成,并不对立。
(3)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还处于边缘文学地带。你认为应该怎样发展我国的科幻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12-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易错点07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