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如:道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材料一中哪一学派的观点被秦朝采纳?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其政治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2023-03-23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B)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道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材料一中哪一学派的观点被秦朝采纳?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其政治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一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所损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表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儒家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____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整理

材料三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1)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分析孔子宣扬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采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在表格中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人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政治主张。写出老子创立的学派。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国国君在稷下(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设立学宫。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此传道、授业、解惑。如孟子两次入齐讲授儒家思想,时间长达30年,被授予上卿。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稷下的学术大师,培养出李斯和韩非等杰出人物。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中有成就的往往被录用为齐国的各级官吏。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朝代

秦朝

西汉前期

隋朝

唐朝前期

治国思想或策略

推广法家,中央集权

汉初采用黄老思想,休养生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学

隋文帝推行法治,同时又重视德礼教化。隋炀帝实行法家的严刑峻法

推崇儒学,又吸纳道家无为的思想,还很重视以法治国的思想

——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推断稷下学宫的创办时期与性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前期治国思想相近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则材料体现的思想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022-07-19更新 | 106次组卷 | 3卷引用:七上期末模拟卷(三) -【历史必考一句话】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期末复习手册与同步真题精准练(部编版)
5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许多方面展开广泛的讨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方面得以充分地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摘编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材料二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哪一现象?简述该现象出现的历史意义。
(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因素。
2022-04-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命调职。……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

材料三:“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形势图?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改革?根据材料,概括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照抄原文不得分)
(3)材料三指的是哪一历史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2021-07-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周初诸侯国分布在山东、江苏等地。


(1)夏朝的建立者是谁?该王朝开创的哪一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早期国家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商周时期典型的文明成果。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据材料,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源头活水”的来源。
(4)综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2021-04-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历史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开创性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7年级上


(1)据材料和所学,简析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他们之中的陈胜、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杭,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2)据材料和所学,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及起义的地位和影响。

材料三

A.文景二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摇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 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有大量的金钱,库存粮食和铜钱充盈。历史上称万“文景之治”。B.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质。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统编版教材7年级上

(3)据材料,归纳“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表现,指出治世局面出现共同原因。

材料四 公元前138年,一支100人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西行之旅,为首者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然而,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荣誉的向往,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他喜欢开拓未知的领域,不甘心碌碌一生,他就是张骞。当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时,几乎无人敢应募,张骞欣然而出,担负起联系大月氏国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大月氏具体的情况甚至它的所处的确切地址,张骞等人几乎一概不知,西域的一切也只在传说中……

——摘自《中国通史》


(4)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并概括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021-01-2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五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之诸侯长)。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见下表格。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有哪些?
(2)据材料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哪些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源头活水”的来源。
(3)材料三中的表格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表格二概括该事件的历史作用。
2021-02-1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汉字“鱼”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 小篆隶书楷书

材料二   “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易中天

材料三   纸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中国,有了纸,才有印刷术的发明;有了纸,才能大量地抄书、藏书、印书,书籍才能流通,文化才能传播;有了纸,在世界艺术史上大放异彩的中国绘画才能得到蓬蓬勃勃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十九大报告


(1)材料一中的甲骨文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字的演变呈现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场“世纪大辩论”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东汉时期哪一历史人物改进了造纸术?根据材料三,概括造纸术对促进中华文明繁荣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五千年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作为青少年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做才实现文化自信?
2021-03-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