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碳酸氢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有如下实验步骤:
①称取m g混合物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装有碱石灰的U形管D的质量(m1 g);
②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③关闭活塞K1、K2,打开K3,点燃酒精灯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
④打开活塞K1、K2,关闭K3,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
⑤打开活塞K1,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后拆下装置,再次称量U形管D的质量(m2 g)。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3)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用含m、m1、m2的式子表示)。
(4)若无E装置,则测得的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使用如图装置也可以测量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则广口瓶中所用试剂最好选用___________(填标号)。
A.饱和碳酸钠溶液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C.饱和氢氧化钠溶液D.饱和氯化钠溶液
2021-12-02更新 | 996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2 .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图为联合制碱法的主要过程(部分物质已略去)。

资料:i.沉淀池中的反应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ii溶解性: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NH3,1体积水溶解1体积CO2
物质NaClNH4HCO3NaHCO3NH4Cl
20℃溶解度/g36.021.79.637.2

(1)CO2和NH3通入沉淀池的顺序依次是___
A.先通CO2后通NH3 B.先通NH3后通CO2 C.任何顺序都可以
(2)煅烧炉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物质X是___(填化学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填字母)。
A.沉淀池中有NaHCO3析出,是因为一定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最小
B.滤液中主要含有NaCl、Na2CO3和NH4Cl
C.设计循环的目的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4)某纯碱样品中含杂质NaCl,取质量为ag的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加热、蒸干、灼烧,得到bg固体物质,则此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
2021-11-2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3 . 过碳酸钠()是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可以利用侯氏制碱法得到的进行制备,流程图如图1所示:

已知:①产物A中可能含有少量的金属离子杂质,②硅酸钠可与等金属离子形成沉淀,③异丙醇的作用为洗涤晶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虚线框中是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某同学用图2所示装置在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实验中应先向___________(填a或b)中,通入___________气体。有同学建议在图2甲装置的b导管下端连接c装置,理由是___________
(2)反应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反应Ⅱ”需控制温度在20℃左右,其目的是:___________,写出“反应Ⅱ”中生成产品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加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流程图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
(5)过碳酸钠是一种有多用途的新型氧系固态漂白剂,它具有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失效的是___________。
A.B.稀盐酸C.溶液D.溶液
2021-11-15更新 | 101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4 . 向100 mL 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1的盐酸,产生CO2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关系如图所示:

(1)原NaOH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
(2)通入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 mL
(3)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及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4)在配制盐酸溶液时,将标况下VLHCl气体溶于100mL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d g·cm-3,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mol·L-1
5 . 某萃铜余液主要含有等离子,从萃铜余液中回收金属和制备的工艺流程如图甲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过硫酸钠()中的化合价为中过氧键的数目为___________。向的萃铜余液中加入。进行“氧化除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氧化除锰”过程中,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绿色氧化剂来代替。
(2)向“氧化除锰”后的余液中加入试剂调节使铁元素完全沉淀,试剂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沉锌”时,应保持溶液在6.8~7.0之间,不能过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过滤”时,经常采用抽滤的方式加快过滤的速度。实验室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经过一系列操作完成抽滤和洗涤。请选择合适的编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补充完整(洗涤操作只需考虑一次):开抽气泵→a→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关抽气泵。

a.转移固液混合物       b.关活塞A       c.开活塞A       d.确认抽干       e.加洗涤剂洗涤
(5)高温煅烧碱式碳酸锌[]得到,取碱式碳酸锌,在高温下煅烧至恒重,得到固体和标准状况下,则该碱式碳酸锌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021-09-09更新 | 1567次组卷 | 9卷引用:全国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化学试题
6 . 我国制碱专家侯德榜先生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工业上以侯氏制碱法为基础生产焦亚硫酸钠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反应Ⅱ包含等多步反应。
(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在进行反应Ⅰ时,向NaCl溶液中先通入___________填“”或“
(2)“灼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已知与稀硫酸反应放出,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副产品X化学式为___________;生产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___________化学式
(5)为了减少产品中的杂质含量,理论上需控制反应Ⅱ中气体与固体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7 . 向体积均为10mL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份NaOH溶液中分别通入一定量的CO2得到溶液甲和乙。向甲、乙两溶液中分别滴加0.1 mol·L-1盐酸。此时反应生成CO2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体积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CO3、NaHCO3
B.当0<V(HCl)<10 mL时,甲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H+ =H2O
C.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1
D.乙溶液中滴加盐酸后产生CO2体积的最大值为112 mL(标准状况)
2021-05-28更新 | 2600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单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有利于吸收CO2
B.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C.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是可循环的物质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Ca(HCO3)2
2021-05-25更新 | 163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21-22高一上·浙江·阶段练习
9 . 化学膨松剂可以使食品变得松软或酥脆。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潮湿环境中长期存放的碳酸氢钠膨松剂中的含量,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按如图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的试剂皆为足量)。

已知: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变为
(1)写出膨松剂中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停止加热后,应继续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
(2)装置B、C中盛放的试剂分别为:B_______,C_______
(3)若A装置中反应管右侧有水蒸气冷凝,则测得的含量将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若撤去D装置,则测得的含量将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若膨松剂的质量为,反应后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则膨松剂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用含w、m的代数式表示)。
(5)兴趣小组还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其中能测定出膨松剂中含量的是_______
A.取a克膨松剂充分加热,质量减少b克
B.取a克膨松剂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到b克固体
C.取a克膨松剂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干燥后用碱石灰吸收,质量增加b克
D.取a克膨松剂与足量溶液充分反应,得到b克溶液
10 .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
A稀溶液中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是
B将金属投入乙醇中,钠的表面产生大量气泡乙醇中键发生断裂
C将有机物M通入溴水,溴水褪色M是乙烯
D卤代烃Y与NaOH水溶液共热后,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Y中含有氯原子
A.AB.BC.CD.D
2021-04-06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选修)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