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

课户

5349280

758582

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

课口

8208321

2370799

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     
A.固定了赋税的征收时间B.实现了向货币征税的过渡
C.简化了税收的名目数量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 . 两税法规定:“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这表明,唐后期的税收政策(     
A.简化税收名目B.固守重农抑商传统
C.重视货币税收D.正视工商业的存在
4 . 唐代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为租庸调制,规定:丁男需要服正役20日,也可每日折三尺纳绢,如额外再加派正役,超过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这一规定(     
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政府收税对象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唐初的赋税制度中规定,21岁到59岁的成年男子每年都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如果 不去服徭役则可以纳绢或布来代替,称之为(     
A.租B.调C.庸D.役
2022-11-12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安史之乱爆发后,各级官员为了应付交差,强制征税,加重摊派,使得辖境内登记在籍的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地方藩镇各自为政,赋役制度混乱,土地兼并严重。为此,唐政府(     
A.推行了租庸调制B.铲除了地方藩镇势力
C.限制了土地兼并D.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
7 . 隋文帝时期实行“输籍之法":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收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的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豪强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成为国家的编户。这一举措(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增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C.避免了农民隐瞒户口D.促进了社会的持久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即“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一项复合税制。但是不过百年,租庸调制就为两税法所取代。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实施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商品经济发展D.资产成为课税的主要依据
9 . 唐朝某一时期,“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
A.增强了政府对土地的控制B.缩小了征税对象和征税项目
C.适应了土地制度变化的趋势D.实行人丁财产并重的征税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B.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加强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2021-02-02更新 | 230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