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某重点高中高二年级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论坛,同学们广泛搜集材料,节选如下:

材料一   

甲: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示意图

——根据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整理而成

乙:公元前113年,“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三官五铢钱铜质紫红细腻,整体精致光洁,外廓坚挺匀称,“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从此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

——摘编自石俊志《五铢钱制度研究》

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鉴于边疆存在显著差异,针对部分边疆区域采取不同程度的“因俗而治”治理机制,表现出秦汉边疆治理原则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事实上,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的文化、经济、社会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一统理念难以迅速贯彻于殊俗绝域,作为过渡性政策的“因俗而治”便应时而生。

——卜宪群袁宝龙《“因俗而治”展现秦汉治边智慧》

(1)材料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运用秦汉隋唐史实,从因俗而治的视角,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自拟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3)谈谈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的当代价值?
2024-05-0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成文法典,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目节选条款节选
户婚“诸里正,依令:授人田,课农桑”;“户内永业田,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每丁,租二石,调丝、绢、绵三两……”;“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
职制“诸州岁别贡人”;“若别敕令举及国子诸馆年常送省者,为举人。皆取方正清循,名行相副。”“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
名例“谋反、谋大逆之人处绞,祖孙、兄弟皆配没”;“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诸殴祖父母、父母,斩”“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根据上表信息,指出《唐律疏议》的史料价值并运用史料价值对表中所体现的唐代社会某一特征或现象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2024-05-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如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官员素质全面提高B.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
C.传统门第观念颠覆D.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2024-05-0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各随意征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自《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的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钱穆的观点。
2024-05-0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下表所示为秦汉史部分关键词

“秦统一”“郡县制”“汉承秦制”“推恩令”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关键词,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2024-05-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武人干政B.提高行政效率C.削弱州府权力D.提升军事能力
2024-05-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畜牧产品的加工方法传入中原,乳制品花样繁多,出现了酪、酥、乾酪等,使汉族饮食中乳制品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这说明(     
A.边疆与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同步进行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的改变D.胡人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2024-05-0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两汉时期,百姓外出必须携带通行文件,证明已经完纳赋役、非属在逃罪犯,并交代旅行目的、交通工具。文件先由旅行者所属里的基层吏员验证内容,再向乡的主管提出申请,乡再呈报给县。逐级审核通过后,发给旅行者,由旅行者所经官署——查验、放行。这一制度运行主要是基于(     
A.分工严密的地方行政组织B.消除割据因素的国家统一
C.人民对汉帝国的绝对忠诚D.地方广泛设立的刺史机构
2024-05-0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记载,“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这表明秦朝(     
A.重视官员执政标准化B.重视官员的品德修养
C.实现了选官的规范化D.完善了基层治理效果
2024-05-0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要求各省推行保甲法,拣选宗族中的人士为族正;道光时期,相关律例赋予族长、绅士以“捆送”族人权力。金田起义后,清政府要求乡绅办团练,形成“族团”以维护治安。据此可知(     
A.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B.宗族族长获得地方的治理权
C.宗族在基层治理中作用加大D.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