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很少有机会去思考那些与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天文学高度发达,是为了制订历法和预卜世间的人事灾祸,因为帝王们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着皇家的命运。中国古代科学著作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对看到的事可以想些什么就很少有人去探究了。在中国历史上,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从殷周之际的《易传》提出本原是太极起,一种以为万物本原的直觉倾向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气带有虚幻性,不仅难以把握,也直接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毛传清、黎德扬《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特质及其意义》

材料二   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让中国的科技发展不能照搬西方的经验,必须建立适合中国现状的科技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曾经是世界上文化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古代所创造的科技、文化成果,不仅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人类文化增添了色彩。其整体思维(即立足从整体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观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科学技术的优秀遗产。现代复杂性科学技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的整体思维方式是很好的指导方法。只是从科学理性角度来看,还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科技自然观寻找启迪。

——摘编自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所具有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2021-01-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


——改编自刘纪原《中国航天50年创业发展之路》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航天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并指出科技创新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言不详,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1-01-01更新 | 128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本质来看,中国本应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由于二十年与美国敌对、二十年与苏联敌对,中国未能充分利用它在这三角关系中的先天性优越地位。1970年末期至80年代中国逐渐明白这个道理,因此逐渐修正其处理与两国超级大国关系。

——卢子健《中国对外关系转变》


(1)作者认为中国“能充分利用”在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的先天性优越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0年末期至80年代中国为“修正”同美苏关系而采取的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是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人口密度已近极限,这些因素使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所以日本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侵略意识。在古代,中日两国的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士在中国是“文士”,在日本却是“武士”,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跌化的影响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崇尚武力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的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军界迅速蔓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

——摘编自刘德珍《日本侵华战争原因之剖析》

材料二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193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净增长率是1.1%,那么14年间,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日本侵华战争对当时中国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1932~1944年日本在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白银、2.48亿吨粮食、2.23亿吨煤炭、逾1100万吨生铁、逾580万吨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造成的战争创伤,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摘编自郭谦贵《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发展损失--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给封建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救的思想统治地位,使得民众的思想观念得到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痛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专制制度”,是“漆黑一团”。他们更加猛烈抨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此,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国人文化自信力被削弱,核心价值观念缺失,导致了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和失根。

——摘编自董银平《从中国当今社会问题丛生重看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李大钊、陈独秀等把进步刊物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新创办了《湘江评论》《少年中国说》等。五四运动后的半年里,各地新出版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报刊达二百多种。李大钊、陈独秀把建立学会、社团作为联系进步青年的纽带。据统计,在北京注册的社团就有二百八十多个,翻译出版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不久,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

——摘编自陈澜《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传播至特征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   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标志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闯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这一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标志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

——摘编自李君如《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世界眼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农武装测据"理论包含的内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思想变化的趋势。
2020-12-3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无论郡守也好,县令也罢,都不再是分封制下可以世袭的贵族,而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这些凭行政管理技能领取朝廷“俸禄”的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负责督促人民从事生产活动,收取皇粮国税,征发兵役和徭役,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历史发展与反思》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2020-12-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上述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2020-12-1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中学、芮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材料四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在封建传统的价值理念上出现了某些松动……思想文化也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表现出较为大众化乃至出现进步思想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市民文学的兴起,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世情小说是这一时期较为流行的体裁,其特征是“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大众文艺普遍流行,尤其以戏曲艺术的发展为代表,推动了民间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早期的进步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反对专制,追求平等。

——摘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生产模式最早产生于何时?
(2)据材料二分析,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020-12-1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69年,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哥哥也是一名船长。受到1492年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刺激,葡萄牙王室决心探索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97年7月,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达·伽马的船队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在1498年5月到达了印度。1503年,达·伽马第二次来到印度。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香料所得纯利竟超过本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印度航路开辟以来,里斯本很快成为西欧海外贸易中心。人口仅150万的葡萄牙竟囊括东大西洋、西太平洋、整个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的贸易和殖民权利。这条航道为西方掠夺东方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是欧洲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这条航路。

——摘编自周淑《伟大的海上探路者—达·伽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达·伽马成功开辟印度新航路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达·伽马开辟印度新航路的历史影响。
2020-12-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