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在各省代表联合会时期(修订《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此为《临时约法》的前身),宋教仁曾主张内阁制,因有人怀疑宋教仁想当内阁总理加以反对,终采总统制。《临时约法》为防袁世凯专权与异心,又采内阁制,使民初的法制成为所谓的“对人立法”。这种因人定法、法随人变,虽然用意在维护革命成果,但是对待宪法的工具主义态度无疑降低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宪法精神薄弱至极。

——摘编自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出现“对人立法”现象的社会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真正的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除了原有的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获得重大技术改造与发展之外,还涌现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工业地区在不断地向纵深地区扩展,机械化生产也日益推广。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确立了工厂制,那么,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工业发展的主要社会后果,则是确立了垄断制。

——摘编自周友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等

材料二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象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义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无不先以舰载重炮轰之,陆军随后冲锋,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彼深知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材料二   下表为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记录:

清末民国初年
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林则徐禁毁鸦片“英兵来攻”“宁波之战”等为题来讲述鸦片战争。如写南京议和:“复用伊里布、琦善驰援请和,遂令璞鼎查于江宁为盟书。其略曰:中国焚英鸦片,偿银二千六百万两,以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厦门为英国交易之区,香港永归英国。中英官吏,以同等交接。”19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新制本国史》,对鸦片之战争写道:“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以兵吓英商。战争爆发,清战败,签订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鸦片之流毒遍于中国矣.”

——摘编自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军在鸦片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对鸦片战争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021-01-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部的行政系统被称为“北面官”,其涵盖的地区包括上京和中京,这片地区是原契丹部落的发源地。南部行政系统以“汉人官”为人所知,其统辖区域包括南京、东京和西京,这里是汉人、渤海人及其他原住民的家园,故其制度有意承袭唐朝的官制。北部行政系统只用契丹官员,同时也拥有更大的权力。这一中国历史上首开先河的政治模式,尊重了多民族社会的特性和需求。

材料二   金朝于1137年采纳了汉入历法,1138年重新建立了汉人的科举考试制度,1139年采用了汉人的朝廷礼仪制度,1140年祭孔并建立太庙。

——摘编自《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据材料一指出辽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这一制度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金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分析这些举措的突出特点。
6 .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   在对自然和物质世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画家和科学家发现了双方的共同之处都对世界有着浓厚的求知欲。尽管他们以各自特有的个人技艺探求他们的共同兴趣,但在宋朝,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探究是同时进行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精华与糟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文化对内在世界探索的表现。
2021-01-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8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汉朝之后的1000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1)根据材料一,从范围、内容、兼容等角度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材料二   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而暴力冲撞既带来血与火的突难,又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从下面几个事件找出符合观点的相关事件并进行分类。
靖康之变   岳飞抗金   党锢之祸   唐蕃会盟   安史之乱   
和平交流:        ;暴力冲撞:           

材料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自从产生以来就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发展到现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一经形成,就能够不断地吸收、消化异质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不断吸收、消化各异质文明的过程。曾有许多游牧部族进入中原,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原人被迫接受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少数民族政权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封建化。


(3)材料三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据宋元时期的史实,举一例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封建化”。
2021-01-0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毋庸讳言,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或指导思想是从宋室利益集团的特殊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出发,才将聚财富国强兵作为变法的最高目标。早在1058年时的知常州任上,他就曾在《万言书》中指出时弊的要害在于患在不知法度”“患在治财无道耳,认为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认为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不论王安石变法的个人动机如何高尚,如何敬业和努力,新法在形式上无论多么完善,等等,都会因为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至多只能达成一些具体的短期目标,比如聚财、缓和局部阶级冲突与矛盾等等而已。无论如何,广大老百姓是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的,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1)概括材料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看法并加以评析。
2021-01-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地处西方的秦国远离中原,国力落后,不断受到山东六国的蚕食与压制。正因如此,以秦国为中心的国家本位,以及相应的富国强兵的主题,就成为贯穿商鞅变法的主线。从秦变法起始,商鞅等法家人物便以建立秦国中央集权制度、打击与削弱周以来的宗法世卿世禄制为基点;同时以农、战为根本,统一秦国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由此达到富国强兵,战胜六国的目的。

材料二   当时秦国大力推行的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成为秦国进行社会控制与整合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一方面,军功爵制将民众从宗法世卿世禄制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由国家直接统治,并依据军功大小予以统一的政治、经济待遇的子民,形成以国家为中心的对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的整合;另一方面,军功爵制规定爵位完全按照军功授予,而不分身份贵贱。

——摘编自《论商鞅、韩非的国家思想及理念一兼论商、韩法家理论的结构性缺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功爵制在国家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2021-01-02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