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清平官郑回因说云南王异牟寻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奉帛书。奉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零售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十年春正月,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岂得衣小夷之服!”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歔欷流涕,俯伏受诏。佐时劝异牟寻悉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滋曰:“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异牟寻拜曰:“敢不谨承使者之命。”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B.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C.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D.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诸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帛书,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名缯书,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
B.正月,文中指农历每一年的第一个月,又可称为仲春、端月、陬月。
C.土贡,多指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地方农副业产品或手工业产品。
D.北面,古代君主朝南向坐,所以臣子面朝北向拜见天子,以示臣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进犯内地以云南为前锋,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在当地重重加赋征兵助防,云南因此困苦不堪,试图归附唐廷。
B.在异牟寻上表请求归顺唐朝后,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后又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出使云南。
C.异牟寻不想让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达云南,后在夜间迎接崔佐时,最终归唐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并答应佐时的建议。
D.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并告诫南诏应当子子孙孙效忠于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
(2)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
2022-03-28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二模(“三诊一模”3月摸底诊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酂文终侯萧何[注]病,上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 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秋,七月,辛未,何薨。何置田宝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属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 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日:“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五年,秋,八月,平阳懿侯曹参薨。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

[注]萧何的爵位是酂侯,文终是他的谥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B.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C.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D.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B.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汉相国和汉丞相是同时并存的职务,而且汉相国地位低于汉丞相。
C.约束,有缠缚、束缚、按照约定(特定)条件限制、管束等意思。文中为“规定”之意,“一遵何约束”即一律遵照萧何当年的规定。.
D.垂拱,即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酂侯萧何病重之时,惠帝前往探视,对于让曹参继任相国一职,二人想法一致,足见曹参的政治才能。
B.曹参身份低微时和萧何交好,等到两人都做了朝中重臣后交恶,萧何却能在临终前举荐曹参,显示其胸襟大度宽广。
C.曹参担任相国后,一切制度遵照萧何旧例,重用不善言辞者而斥退言谈行文苛刻者,其政治行为使百姓生活安宁。
D.曹参将惠帝与高祖相比,将自己与萧何相比,是为了让惠帝明白自己忠于职守、遵而勿失不啻为一种恰当之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2)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汉二年,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筹之,东击荆,荆王刘贾走死富陵。尽劫其兵,渡淮击楚。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馀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选自《史记·黥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
B.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
C.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
D.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大司马,是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文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
C.淮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文中“淮阴”为淮河之南。
D.诸侯,源自分封制,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布幼时有人称他受刑之后才能称王,黥布成年被定罪,服过劳役,做过强盗,后来娶了县令的女儿为妻,(兵败后)被番阳人所杀。
B.汉二年,汉王在彭城打败楚军,英布又托辞病重不去辅佐楚国。项王因此怨恨英布,屡次派使者前去责备英布,并召他前往,英布越发地恐慌,不敢前往。
C.楚国想采用互相救援的计策赢得黥布,有人劝解不能采用此法,但是楚将不听,最终黥布出兵,军队被黥布尽数歼灭。
D.皇帝问黥布为何造反,并大骂黥布,黥布对自己的野心毫无隐藏直接表明自己想当皇帝。于是两军大战。黥布的军队被打败,逃到长江以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
(2)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
2022-03-1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昆一中学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六月己未,李纲至行在。因奏曰:“臣以十事仰干天听,陛下度其可行者,赐之施行,臣乃敢受命。一曰议国是……四曰议僭逆,五曰议伪命……”翌日,班纲议于朝,惟僭逆、伪命二事留中不出。李纲以二事留中言于帝曰:“二事乃今日刑政之大者,张邦昌僭逆始末如此,臣请以春秋之法断之。”时执政中有异议不同者,帝召黄潜善等语之,潜善主邦昌甚力。因泣拜曰:“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帝颇感动,乃出纲奏。邦昌后伏诛。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夫外御强敌,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改弊法,省冗官,俟吾所以自治者,然后可以问罪金人,迎还二圣。”帝善其言。纲又立军法: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甲,百人为队,五百人为部,二千五百人为军。诏陕西、山东诸路帅臣,并依此法。诏诸路募兵买马,劝民出财,用李纲之言也。时岳飞上书言:“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而击之。黄潜善、汪伯彦不能承圣意恢复,日谋南幸,恐不足系中原之望。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坐飞越职言事,夺官。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极言其不可,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吕中曰:“自纲之入相也,以修政攘夷为己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和守之议决而国是明,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草之谋定而人心安。”乙亥,李纲罢。凡在相位七十七日。纲罢而招抚、经制司废,车驾遂东幸,两河郡县相继沦陷。凡纲所规画军民之政,一切废罢。金兵益炽,关辅残毁,而中原盗蜂起矣。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B.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C.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D.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为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晦为每月初一,望为十五,既望十六。
B.行在也称作行在所,指天子所在之地,也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D.车驾本来指马驾之车,也指帝王乘坐之车,借用作帝王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在任职之初就与宠臣黄潜善等人潜存着矛盾,在相位仅仅七十七天即被罢免。
B.李纲辅政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他恪尽职守,政绩卓著,然而奸臣当道,国事倾颓。
C.李纲采取了建立军法,募兵买马,劝民出财等内销盗贼的正确措施,来积极备战。
D.抗金将领岳飞适时进言,分析敌我形势利弊,希望皇帝亲自率师北伐,收复中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召黄潜善等语之,潜善主邦昌甚力。
(2)坐飞越职言事,夺官。
2022-03-11更新 | 298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昆明行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因留宿闲语。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获辎重千余乘。进围安邑,数月未能下。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缰,皆斩之,遂定河东。遂渡汾阴河,入夏阳。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引其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拒禹于衙,禹复破走之,而赤眉遂入长安。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十三年,天下平定,定封禹为高密侯。帝以禹功高,封弟宽为明亲侯。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
B.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
C.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
D.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眉,指新莽末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后泛指农民起义军。
B.左冯翊,官名兼行政区名。汉时将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称三辅,把京师附近地区归其管理。
C.住节,亦作“驻节”,指军队统帅在行军中暂驻。节,指皇帝所授予的节杖,多用竹或木制成。
D.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比如“汉高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知人善任,受君信赖。光武帝非常信赖邓禹,在任用将领的时候,经常征询邓禹的意见,而邓禹每次推荐的人,光武帝都赐予他们官职。
B.邓禹领兵有道,逆转战局。邓禹在与与王匡等人的交战中出兵不利,部下们认为形势险峻,劝邓禹连夜撤退,但他出其不意,最终大破敌军。
C.邓禹心系百姓,深得民心。百姓们流离失所时都盼望邓禹的到来。邓禹慰劳前来归顺他的百姓,大人小孩都围绕在车子周围,非常喜悦。
D.邓禹功劳显著,倍受恩宠。天下平定后,邓禹被光武帝封为高密侯,弟弟也因邓禹劳苦功高被封为明亲侯。显宗即位后,邓禹被封为太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
(2)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
2022-03-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昆一中学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读书不辍。山东按察使焦遂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B.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C.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D.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古代官名。元代中书省设平章政事,位在中书令与左右丞相之下。
B.朔望,朔日和望日,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古人常在此时举行重要活动。
C.特拜,不通过正常途径任用官吏的方式,文中指从京城派出、降级任命。
D.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文中指用作凭证的钞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因德才兼备被荐为官,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具有人情味而且执法严明、处事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时,英宗原本想在宫内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向皇帝上疏,皇帝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并且赏赐给了他财物。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开展赈灾济贫工作。他从买进和卖出等诸多方面千方百计保障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他常常将百姓的事情牵挂于心,去世的时候,关中百姓如丧父母般悲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2)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5.张养浩上疏反对元夕在内庭张灯结彩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年正月辛未,曹彬遣翰林副使郭守文奉捷报,以江南国主李煜及其子弟、官属等四十五人来献。上御明德门受献,煜等素服待罪,诏并释之,各赐冠带、器币、鞍勒马有差。时有司议献俘之礼应如刘鋹,上曰:“煜尝奉正朔,非鋹比也。”寝捷报不宣。煜初以拒命,颇怀忧恚,不欲生见上。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始安。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上曰:“忠臣也,事我如事李氏。”赐坐慰抚之。又责张洎曰:“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因出帛书示之,乃王师围城,洎所草召江上救兵蜡弹内书也。洎顿首请死曰:“实臣所为也。此其一耳,它尚多。今得死,臣之分也!”辞色不变。上初欲杀洎,及是奇之,谓曰:“卿大有胆,朕不罪卿。今事我,无替昔之忠也!”乙亥,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丙子,以煜司空、知左右内史事汤悦为太子少詹事,太子太保徐游、左内史侍郎徐铉为太子率更令,右内史舍人张洎、王克贞为太子中允。庚戌,以宣徽南院使、义成节度使曹彬为枢密使,领忠武节度,步军都虞候刘遇领大同节度使,贺州刺史、判四方馆事田钦祚领汾州防御使,东上合门使梁迥领汾州团练使,西头供奉官李继隆为庄宅副使,赏江南之功也。彬归自江南,诣合门进榜子云:“奉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时人嘉其不伐。始彬之行,上许以使相为赏。及还,语彬曰:“今方隅尚有未服者,汝为使相,品位极矣,肯复力战耶?且徐之,更为我取太原。”因密赐钱五十万。彬怏怏而退。至家,见有钱满室,乃叹曰:“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耳,何必使相也!”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收复江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B.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C.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D.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俘之礼,古代五礼之一,军队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帝王,向祖先禀明自己武功的仪式。
B.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故又称缯书。
C.司空,古代官名,自古便与司马、司徒一起专指“三公”。主管全国土木工程,主要任务是筑城。
D.合门,古代宫殿的侧门,设东西两合门,制置有区别,日常的奏章由东合门进入。文中代指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曹彬俘获李煜等人,皇帝赐他以冠带、币器等物品。有司认为应像刘鋹一样献俘,皇帝则以为不然。
B.皇帝斥责张洎,并拿出帛书给他看,张洎叩首请罪,语调和神情没有改变。皇帝感到惊异,并未怪罪。
C.李煜受降之后被封为违命侯,他的子侄都授予诸卫大将军。江南投降的臣子先后加封官职,受到恩赏。
D.皇帝许诺曹彬如果攻下南唐,许以宰相,然而事成之后又不兑现,仅赐钱五十万,曹彬却觉得很满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寝捷报不宣。煜初以拒命,颇怀忧恚,不欲生见上。
(2)进榜子云:“奉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时人嘉其不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绍兴六年六月,岳飞进屯襄阳。时张浚视师江上,会诸大帅,独称韩世忠与飞可倚大事。命飞屯襄阳以窥中原,曰:此君素志也。先是,飞自鄂入见,拜太尉,继除宣抚使。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议,忌之。九年春正月,岳飞在鄂州,闻全将归河南地,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秦桧衔之。及赦书至鄂,飞表谢,寓和议不便之意,桧益怒,遂成仇隙。秋七月,岳飞大军在颍昌,兵势甚锐。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敢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扎刀入阵勿仰视第砍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破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方指日渡河,而秦桧方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而我豪杰向凤,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时和议已决,秦桧患飞异己,乃密奏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既至,飞独后。桧又用参政王次翁计,俟之六七日,既至,授枢密副使。诏同俊往楚州措置边防,总韩世忠军还驻镇江。初,飞在诸将中年最少,以列校拔起,屡立显功,世忠、俊不能平。会世忠军吏景著言:二枢密若分世忠军,恐至生事。桧捕著,下大理狱,将以扇摇诬世忠,飞驰书告以桧意,世忠见帝自明。俊于是大憾飞,倡言飞议弃山阳,且密以飞报世忠事告桧,桧大怒。兀术遗桧书曰:“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已必及祸,力谋杀之。飞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询如书生,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岳飞归复中原(秦桧害飞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扎刀入阵/勿仰视/第砍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
B.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扎刀入阵/勿仰视/第砍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
C.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扎刀/入阵勿仰视/第砍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
D.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扎刀/入阵勿仰视/第砍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狭义指现在的河南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B.太尉,官职名。宋代以太尉为文官最高官阶,习惯上又为对文官的尊称。
C.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D.投壶,古代宴会时的娱乐活动,宾主依次投矢入壶,以投中次数定胜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浚非常欣赏岳飞。视察军队时,张浚称赞只有韩世忠和岳飞可委以重任,并认为岳飞一向有收复中原的志向。
B.金兀术组建的拐子军,战斗力极强,自起兵以来,这支军队连连获胜,但在与岳飞的军队交战时,被彻底击溃。
C.秦桧逮捕了韩世忠的部下景著,想要诬陷韩世忠,景著赶快送信把这件事告诉韩世忠,韩世忠拜见皇帝自证清白。
D.秦桧主张与金议和,岳飞力主抗金,直言不讳,秦桧早就忌恨。兀术写信要求杀死岳飞,秦桧便一心要杀掉岳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
(2)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力谋杀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用“晦(初一)”、“望(初十五)”、“朔(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B.谥号是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而帝王赐给大臣谥号褒扬的居多。
C.古人很注意日常礼节,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例如《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叨赔鲤对”。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5.通过此篇文章,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结合文章举例简要说明。
2022-02-18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四川师大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安宁校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二十四年。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十一月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严挺之贬洺州刺史,王元琰流岭南。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一项是(     
A.十一月/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
B.十一月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
C.十一月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
D.十一月/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B.文学指文章辞赋,在唐玄宗朝,与“文学”相对的是“吏治”。
C.补阙是唐朝宫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始置左、右补阙各二员,掌供奉、讽谏。
D.迁除即官吏的升迁任用,超擢也表示升官、加封。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林甫能说会道,十分狡猾,与宫廷内的宦官及妃嫔深深结交,让他们打探皇上的一举一动。因此,李林甫对皇帝的动静无不知晓。
B.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5.李林甫是奸臣吗?为何他能长期到重用?
2022-02-1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四川师大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安宁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