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放言五首(并序)(其五)

白居易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注】①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序言可知,在此之前元稹也曾写过《放言五首》组诗,且作者对其评价颇高。
B.诗歌首句强调的侧重点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句意基本相同。
C.诗歌颔联意思是松树千年之后也会变成一堆枯木,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D.颈联中,“何须”与“亦莫”既对仗工整,又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生死观。
2.从本诗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房子盖得就没规矩了,东一片十多间,西一片二三十间,中间留出来歪歪斜斜一些道儿好走路。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他儿子在北京大栅栏绸缎庄里学徒,正得老板赏识,不好叫回来。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江苏常州人,现在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不如请来帮忙。他人挺规矩,关系单纯。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说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放心吧!”

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在他手里了。

金子美虽然没当过伙计。但人聪明,干什么都行。一天生,两天熟,干了两天,万年青这点事就全明白了。每天买东西不过几十人,多半是周边的住家。这些老街坊见了金子美都会问一句:“老蔡出门了?”金子美说:“几天就回来了。”老街坊互相全都知根知底,全都不多话。

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开了地锁,卸下门板,把各类货品里里外外归置好,掸尘净扫,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在铺子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下晌天黑,收摊关门,清点好货物和收银,上好门板,回到学堂去睡觉。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个子很高,下巴上长满胡子,来拍他们的学堂。北洋大学堂是中国首座洋学堂,洋人有兴趣,这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西沽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照相匣子,大家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城西时,天暗下来。在他走到街口,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

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找人送来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子美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滚!”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

(摘编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门外的三角地小短无用,而老蔡家却用其开设杂货铺给街坊们带来便利,大家给它起名“万年青”,正符合了老蔡“无用之为大用”的家传。
B.老蔡了解完金子美的各种情况后,还要对其进行单独面试,交代完规矩之后依然千叮咛万嘱咐,足见老蔡作为商人的多疑和世故。
C.“谁这么死性子……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学友的玩笑话打动了金子美,最终促使他放弃和老蔡的约定,关上店门心安理得地去了学堂。
D.“你坑了我,也坑了我祖宗”,老蔡在得知真相后的指责令金子美羞愧与惊讶,但金子美却不能理解老蔡为何怒不可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极具“津味”特色,使用天津方言的典型用词和表达方式,如“道儿”“迎前”“嘛时候”等都强化了地域特点。
B.“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作者巧用外貌描写塑造了一个朴实的大学生形象,这与后文他的失约行为形成了反转。
C.除老蔡和金子美之外,小说还描写了老蔡儿子、马得贵、学友等次要人物,看似闲笔,其实跟情节发展都有关联作用。
D.老蔡从过去的“脸上有光”到现在的“光不见了”,“万年青”也由百年招牌变得平常,这悲剧式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感慨。
3.金子美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北洋学堂大学生,但他却破坏了老蔡的店规家规。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概括金子美的心理变化过程。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礼俗社会,是移世不移的安定社会。”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万年青”所在的地方体现了乡土社会哪些特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中国哲学家认为把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是人的初步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关系,才是高度的自觉。

中国哲学家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得天地之全德、五行之秀气;人所禀受的天地之性,是性之极致,因而人有道德理想、有智慧能力。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都把人在宇宙中的卓越地位加以彰显。但彰显人在天地间之突出地位的,也有不主张“天人合一”之说的。唐代刘禹锡就讲“天与人交相胜”。刘氏强调天与人各有一定的功能,不相互干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并且区别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对“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汉代以来流行的“天人合一”学说之负面影响有所驳正。

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释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万有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各安其位。人在本质上,在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其伟大,宇宙创造精神与人之间,无有间隔,人自可日新其德,登跻善境。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的这些思想,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的惶惑”“形上的迷失”和“存在的危机”,有助于救治当代人“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我”的荒谬处境。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节)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持续的普遍的观点或经验的核心决定着建筑的发展,即“天人合一”建筑发展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崇尚天地”的营建思想。对“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导致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用来表明古人心中宇宙万物运行时空模式的八卦为“乾”,代表“天”,尚“九、龙”:第二卦为“坤”,代表“地”,认为由于“天地姻蕴”,才有“万物化生”,这种情结,使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的发展都离不开“崇尚天地”的营造思想。

比如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外部特征之一的高台,从郑州发现的商代夯土高台开始,一直到明清故宫三大殿、天坛圜丘、祈年殿坐落的三层高台,这种形制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几乎一成不变。 然而向高处竖向发展的建筑形式并没有成为主流,究其原因,也是“崇尚天地”的营造思想所致。夯筑高台是古代人希望天地相通,与天接近的建筑手段,而让古人离开地面,住到封闭的空中楼阁去,上不着天,下不沾地,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古代聚落选址,历来都重视环境的选择。古代聚落建设首先就是尊重自然和顺应环境,认为须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生活居住用地。其次还表现出对土地、水源的保护思想,如《荀子·天论》中记载:“得地则生,失地则死”,《孟子·尽心上》也曾记载:“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二是“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在“天人合一”的理想下,只有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节制和约束,使之“得中”,才能使事物处于平衡状态长久不衰。

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

又比如,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中有注重今生今世的所谓便生的价值取向。《北史》中记载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的诏书中提到:“夫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上栋下宇,足以避风露,高台广厦,岂日适形。”这就表明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更多地关注的是当世人的实际需要,从而减少了发展中的攀比和自然资源浪费现象。

三是“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天人合一”理想也追求社会的和谐,法先重主、敬老尊贤,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安定有序的道德法令,这就使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技术的传播采用的是效法前人、尊重传统的“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

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人才的培养一般都是师徒相传,走的是社会匠作的路子。许多建筑知识技术就是匠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借助于操作示范和歌谣口诀等形式一代一代地承传下来的。此外,建筑的基本技法、造型风格以及工匠人才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家族为脉络,以地缘为范围的,师徒之间往往是父子关系或是亲戚关系,尤其是那些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的木刻、漆绘、石雕等等,多是有家学传统或地方传统的。

以“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有重视直观的感受体验、事事相喻物物相证、重类比重参验重象征的思维特点,所以人们的创造力往往是在努力效仿、忠实重复古代形制的基础之上再表现出来的。

(摘编自周霞、刘管平《“天人合一”的理想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被看作是天地间最可宝贵者,是中国哲学家出于高度自觉对汉代以来流行的“天人合一”说之负面影响的驳正。
B.中国哲学认为人在本质精神上与宇宙同样伟大,一个真正的人,应当把个体生命通贯于宇宙之中,去成就一切生命。
C.材料二引用《荀子》《孟子》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聚落建设有尊重自然,顺应环境的传统,也有保护水土的思想。
D.如果建筑以“中庸适度”为目标,追求造型和体量的节制、单间与庭院的配合,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思想既主张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统一,也强调天与人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互不干预。内涵丰富。
B.汉代以来流行的“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说遮蔽了“天人合一”学说的正面影响,无益于社会生活准则的确立。
C.基于以“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有深厚的传统,另一方面难以突破原有的秩序,需要辩证看待。
D.材料一和材料二均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从不同角度对开篇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构严密,逻辑清晰。
4.根据材料二,结合下列文字内容,分析岳阳楼、滕王阁以及苏州园林等建筑体现出的“天人合一”建筑观。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

②“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滕王阁序》)

③“他们(苏州园林的设计者)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苏州园林》)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对此,请你结合材料一谈谈各国应如何运用“天人合一”思想达成合作共创,以生成一个互依性的整体世界?
2023-03-05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别路邀贼,大破之。后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奉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国,为贼冲击,崩毁相继。 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破之。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明年,攻高丽武厉城,破之,赐爵苑丘侯。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诫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十二年,帝令景营辽东战具于北平。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众万馀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焉。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节选自《隋书·李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B.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C.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D.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弦而倒,伴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往往用来形容一个人射箭技艺的高超。
B.西巡,天子向西出行,视察州郡。帝王以此可了解百姓生活,探察地方吏治。
C.赐爵,赐予爵位。周天子赐爵,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无所私焉”与“欲苟顺私情”(《陈情表》)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两次出击突厥,先是跟从史万岁出兵大斤山,大败突厥。后来又率领几百士兵增援代州总管韩洪,与敌军力战三天,杀死众多敌兵。
B.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两军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搭弓射箭,箭不虚发,敌人应弦而倒。
C.李景不擅长智谋权术,但是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
D.李景被高开道包围期间,独守孤城。士兵患上脚肿病死去的十有六七,李景抚慰他们,竟无一人叛逃。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翔译成现代汉语。
(1)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2)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5.李景深受皇帝敬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述。
2023-02-23更新 | 3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节选)

粱晓声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们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

父亲难得心里高兴,表情开朗。

那时妹妹未降生,爷爷在世,老得无法行动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还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汗水。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

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父亲板着脸任我们“吃”他。父亲的生活原则万事不求人。邻居说我们家:“房顶开门,屋地打井。”

我常常祈祷,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因为我听一位会算命的邻居老太太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人胸中一口气。”按照我的天真幼稚的想法,父亲如果能唉声叹气,则会少发脾气了。

父亲就是不肯唉声叹气。

这大概是父亲的“命”所决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亲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我却非常能谅解他,甚至同情他。一个人对自己的“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何况我们天天在“吃”父亲,难道还不允许天天被我们“吃”的人对我们发点脾气吗?

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异常的。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

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老师和同学,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七八位外校的听课老师。

我不是不想读,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级丢尽荣誉。我是读不出来,读不出课文题目的第一个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师,比我的同学们还焦急。

“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

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从此我们小学二年级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磕子”,我也从此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学以后,才自我矫正过来。我变成了一个说话慢言慢语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我往往成了一个“结巴磕子”,或是一个“理屈词穷”者。父亲从来也没对我表示过歉意。因为他从来也没将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联系在一起……

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

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

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

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 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

我将那满满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强吃掉半个窝窝头。为了报答父亲,报答父亲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尽管撑得够呛,但心里幸福。因为我体验到了一次父爱。我被这次宝贵的体验深深感动。

我以一个小学生的理解力,将父亲那番话理解为对我的一次教导、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导、一次不容置疑的现身说法。我心领神会,虔诚之至地接受这种教导。从那一天起我饭量大了,觉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渐发达,力气也似乎有所增长。

“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下去。我每天给妹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下,用奶瓶喂妹妹。

我极希望自己有一个姐姐。母亲曾为我生育过一个姐姐。然而我未见过姐姐长得什么样,她不满三岁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为父亲不相信西医,不允许母亲抱她去西医院看病。母亲偷偷抱着姐姐去西医院看了一次病,医生说晚了。母亲由于姐姐的死大病了一场。父亲却从不觉得应对姐姐的死负什么责任。父亲认为,姐姐纯粹是因为吃了两片西药被药死的。

“西药,是治外国人的病的!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西药能治中国人的病,我们中国人还发明中医干什么?!"

父亲这样对母亲吼。

母亲辩驳:“中医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医。”

“说这话的,就不是好中医!”父亲更恼火了。

母亲,只有默默垂泪而已。

邻居那个会算命的老太太,说按照麻衣神相,男属阳,女属阴,说我们家的血脉阳盛阴衰,不可能有女孩。说父亲的秉性太刚,女孩不敢托生到我们家。说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们家的阳刚之气“克”逃了,又托生到别人家中去了。

一天晚上,我亲眼看见,父亲将一包中草药偷偷塞进炉膛里,满屋弥漫一种苦涩的中草药味。父亲在炉前呆呆站立了许久,从炉盖子缝隙闪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亲脸上。父亲的神情那般肃穆,肃穆中呈现出一种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父是一个刚强的山东汉子,是个三级抹灰工。他靠着微薄的工资供养一大家子人,脾气暴躁,不善言辞,却也吃苦耐劳。
B.“房顶开门,屋地打井”一句指父亲“万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则,即使生活非常困难,也不向亲朋或邻居寻求帮助,要自力更生。
C.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这一情节,揭示许多父母没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最终给孩子造成了终身难以摆脱的心理阴影。
D.尽管父亲母亲在如何救治姐姐上有尖锐的矛盾,但姐姐的去世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我”也敏锐感知到了父亲的痛苦。
2.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儿子的眼光记录父亲,通过几件典型的事件描绘了父亲鲜明的性格,真切自然。如父亲对“出息”的理解体现了他朴素的人生观。
B.文本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如母亲的温柔隐忍,与父亲的暴躁易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出父亲在家“绝对权威”的地位。
C.作者梁晓声善于苦难叙事,既能够通过具体的生活展现苦难的物质生存状态,也能够由此挖掘人物内心,展现他们苦难的精神状态。
D.作品情感丰盈,矛盾、误解、冲突、埋怨、委屈、庆幸、感恩等交织在一起,揭示出父与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及亲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话题。
3.文中画线句子连用了三个整齐的短句并都以“了”字结尾,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4.有人说:“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陆游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三月十七日夜里,酒后作诗,怀念过往,哀叹今朝,亦虚亦实。
B.诗人借酒消愁,脱帽大叫,既是醉后的狂态,更是对沙场杀敌的渴望。
C.本诗最后两句写梦境,内容上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极其相似。
D.全诗十二句,换了四个韵,读来节奏铿锵。写得跌宕奇崛,似狂似悲。
2.本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有“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之分。“物质贫困”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表现为物质上的匮乏,是缺乏维持生存所需要的食品、住房、衣物等物品的一种状态,从而无法进行简单再生产,直接威胁到生命的延续。而相对贫困则是相比较而言的贫困,是与不贫困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一种衡量和测度,具有主观判断的感觉,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动态性、长期性的状态,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实质上是社会的不平等、不公平状态。随着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贫困标准也有很大差别。而“精神贫困”则是行为科学意义上的“贫困”,是溶在血液和灵魂中的一种特性。被学者称为“个体失灵”或“行为失灵”或“志向失灵”的“精神贫困”,是一种“贫困者可能缺乏争取和改变自身贫困状况的志向”,表现为志气缺失、能动性不足、精神怠倦、不思进取、眼光短视、急功近利,如中国俗语中所说的“人穷志短”,不能按照理性原则进行决策和思维,导致个体福利无法最大化,成为物质贫困的精神元素,最终进入“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越是贫困的人,越具有贫穷思维和贫困习惯。这种思维和习惯造成贫困者接受外界信息的心智容量萎缩,认知“带宽”被稀缺心态堵塞,使人的思维、行为、眼界受限,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大幅降低。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和发明大都来源于认知“带宽”中的梦想和理想,而贫困者大脑“带宽”中占据的全是为满足生理需求所需要的油盐柴米之类的稀缺物,注意力、观察力、分析能力等都会让位于解决饥饿的稀缺需求,饥饿的人注意力只会被食物吸引,其他的事情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穷人心态”使得贫困者很难有要成大事的规划、目标,看到的只有眼前的蝇头小利,行为变得小心谨慎,畏手畏脚,丧失了承担风险、敢冒风险的勇气,更缺少资源支撑到外面世界去开开眼界。他们毫无魄力而言,只能像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即使面前是浩瀚大海的广阔,他仍然看不到机会,只会望洋兴叹。他们已经被贫穷砍断了搏击的手脚,已经被贫穷扼杀了认知的能力和强悍的执行力。这种资源稀缺尤其是金钱稀缺的窘迫生活造成的“穷人心态”,时刻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家人乃至子女,降低了后代的“带宽”,使他们的心态也变得愈发消极和短视,从而产生贫困的迁移,陷入贫困的怪圈。

(摘自唐任伍《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材料二:

在脱贫攻坚和制度化反贫困过程中,家庭和外来扶贫者的主要目标是家庭收入的增长,在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下,贫困家庭的收入增长似乎也不成问题,但是在“扶志扶智”方面常常较软。这既有贫困群体文化方面的问题,也受扶贫者定期脱贫指标任务的约束——工作人员更多地将精力投向看得见的经济收入增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持续脱贫和走向发展来说这种做法也可能衍生不利后果。

实际上,贫困群体依靠外力在短时间内走出绝对贫困后,还可能会遭遇另一种形式的“困境”,即来自外部的直接经济支持减少,或贫困群体的经济活动并不那么乐观。典型的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贫困群体依然会处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弱势地位。在家庭经济收入不像脱贫攻坚期或制度化反贫困进程中那样靠外部支持可以较快增加时,贫困群体就可能会出现“相对剥夺感”,这是一种纵向的自我比较,是财产和收入的增长率方面的比较。如果是这样,面对强资本和高技术结构主导的市场经济,他们在持续脱贫或谋求发展时就可能出现一定程度、某种形式的“退行”,即他们自我反贫困、谋求发展的动力变弱,甚至出现无力感,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再次跌进贫困陷阱。

简要说来,要使贫困群体真正脱贫、持续脱贫进而走向发展,需要在多方面强化他们的韧性,这既是脱贫的基础,也是他们走出绝对贫困、自己面对各种经济社会环境所需要的。

人们的韧性何来?当然是来自人们的实践。心理学在分析抗逆力时关注文化和社会化两种因素的重要作用,前者是以往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后者是人们亲历的社会生活和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关于贫困群体的经济一社会韧性的形成,我们也要看到群体文化和反贫困实践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和反贫困实践中,重要的是通过提供外部支持、激发贫困群体走出贫困的积极因素,在共同的实践中增加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并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和抗逆力。这样,在顺境中贫困群体可以依靠增强的能力使自己的经济状况获得持续改善;在遭遇逆境或发展条件不利时,他们可以依靠抗逆力,有韧性地生产和生活,等待时机、谋求发展。

(摘自王思斌《后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体经济——社会韧性的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知“带宽”中的梦想和理想大都源于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和发明。
B.贫困具有迁移性,贫困者的子女易受家人“穷人心态”的耳濡目染,使他们的心态也变得愈发消极和短视,陷入贫困的怪圈。
C.自外部的直接经济支持减少,或贫困群体的经济活动并不那么乐观时,可能导致贫困群体谋求发展时的动力变弱。
D.心理学意义上的抗逆力,与人们亲历的社会生活和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物质贫困”是指绝对贫困,“精神贫困”则是相对贫困。
B.“精神贫困”则是行为科学意义上的“贫困”,“人穷志不穷”是可以解决“物质贫困”的精神元素。
C.家庭经济收入不能靠外部支持可以较快增加时,受助群体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D.顺境中贫困群体可以依靠抗逆力,有韧性地生产和生活,等待时机、谋求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扶志扶智”原则的一项是(       
A.她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民族刺绣扶贫车间,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
B.她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年来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C.驻村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劳务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转移就业的能力,使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D.他多次与村干上门动员独自居住在框屋的老人及其孙女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解答老人看房、入住上的疑虑,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
4.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丹柯(节选)

[苏联]高尔基

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居住地的周围三面是走不完的浓密的树林,一面是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是有一天困难的时刻到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的人,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那儿很阴暗,而且到处是泥沼;要是阳光照在泥沼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会因此而接连死去。他们明白,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里有凶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夜晚人们燃起篝火的时候,那些大树紧紧地挤在他们的四周。人们老是坐着在想,恐惧在他们中间产生了,绑住了他们的强壮的手,林子里开始听见胆小的话了,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可是以后却越来越响了……

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对他的朋友们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悲哀和恐惧上呢?走,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

他们望着丹柯,看得出他是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一个,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

“你领导我们吧!”他们说。

丹柯领着他们。大家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这条路是很难走的!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走一步都碰到泥沼张开那些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想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每前进一步都要流很多的汗和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知道把他们领到哪儿去了。但丹柯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快乐而安详地走着。

可是,林子的上空突然降下了一场大雷雨,林子显得非常黑,闪电在林子的上空飞舞,用寒冷的青光把林子照亮了一下,马上又隐去了,来去一样地快,好像它们的出现是专来吓人似的。树木给闪电的寒光照亮了,它们好像活起来了,伸出满是疙瘩的长手,结成一个密密的网,像要把他们挡住一样。人们给弄得疲乏透顶,一点勇气也没有了。于是,他们就把怨气出在丹柯的身上,开始抱怨他不能好好地领导他们。

他们站住了,又疲倦又生气,在树林的喧响中,在颤抖着的黑暗中,开始质问起丹柯来。

“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却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还不能保持气力走更长的路!”

可是这些话反倒使这些人更生气。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

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这些人,觉得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他们而熄灭了。他爱这些人,而且他认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他愿意拯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可是他们以为丹柯发了脾气,于是便警戒起来,就像一群狼似的,等着他来攻击他们;他们把丹柯围得更紧了,为着更容易捉住他,弄死他。丹柯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燃烧得更厉害了,因为他们的这种心思使他产生了苦恼。

树林一直在唱着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起来,大雨哗哗地下起来了……

“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忽然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不!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被这个伟大的人类之爱的火把照得透亮,黑暗逃跑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大声地说,他高高地举起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了道路,带领着大家向前奔去。

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丹柯向前冲去。这个时候树林又发出了响声,吃惊地摇动着树梢,可是它的喧嚣被奔跑的人们的脚步声盖过了。众人勇敢地奔跑着,他们都被燃烧的心吸引住了。现在也有人死亡,不过死的时候没有抱怨,也没有眼泪。丹柯一直在前面走,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

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了,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被雨水洗净了的空气和阳光里。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黄昏来了,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鲜红耀眼,跟那股从丹柯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草原,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去——死了。

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欢呼雀跃,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那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族人决定让丹柯带领是因为他是一个年轻的美男子,他们认为美的人总是勇敢的,跟着他定能走出树林。
B.随着树林的深入,族人对丹柯的态度由一开始的相信变为抱怨再到怀疑、否定,丹柯却始终快乐而安详。
C.林间的喧嚣被族人的脚步声盖过,而后树林被他们分开,暗示着只要人们勇敢向前,恶劣的环境就会被改变。
D.族人踏碎那颗骄傲的心表明虽然丹柯为拯救族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贡献并未得到认同与尊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在紧急关头,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B.“骄傲的勇士”“骄傲地笑”,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丹柯带领族人走出树林后的得意之态。
C.文章借助族人的视角展开,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丹柯的英雄形象也因此更具悲剧美与崇高感。
D.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碎裂的心化为火星等情节的设置凸显了作者的现实主义笔调。
3.文章开篇对族人生活环境的交代有何用意?
4.本文作为寓言体小说,主题具有多元性,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①·断虹霁雨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②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谪居西南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姮(héng)娥:嫦娥。③醽醁(1íng lù):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净秋空”运用了倒装句法,突出了烟消云散、玉宇澄清的状态以及清新的美感。
B.“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以散文句法入词,信笔挥洒,写出了作者与友人月下游园的畅意。
C.“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作者与友人举杯嘱饮,念在座者都是天涯飘流之人,异地客居之士,不由伤感万分。
D.“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几句,写出了作者意气风发的神态,其中“临风笛”彰扬了他向往的生活和做岸品性,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
2.“月”是历代文人骚客吟咏不厌的意象,或言江清月近、以月为伴,或言月下小酌、把酒问月等,留下许多经典之作,本词上阕描写月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0 . 阅读下面丈言文,完成小题。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穨当之后也。世为乡里著姓。父寻,建武中为陇西太守。

棱四岁而孤,养母弟以孝友称。及壮,推先父余财数百万与从昆弟,乡里益高之。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欲署吏,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事下案验,吏以棱掩蔽兴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锢。显宗知其忠,后诏特原之。由是征辟,五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

和帝即位,侍中窦宪使人刺杀齐殇王子都乡候畅于上东门,有司畏宪,咸委疑于畅兄弟。诏遣侍御史之齐其事。棱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及事发,果如所言。宪惶恐,白太后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棱复上疏谏,太后不从。及宪有功,还为大将军,威震天下,复出屯武威。会帝西祠园陵,诏宪与车驾会长安。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尚书左丞王龙私奏记上牛酒于宪,棱举奏龙,论为城旦①。棱在朝数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纡等,皆有名当时。及窦氏败,棱典案其事,深竟党与,数月不休沐。帝以为忧国忘家,赐布三百匹。

迁南阳太守,特听棱得过家上冢,乡里以为荣。棱发擿奸盗,郡中震栗,政号严平。数岁,征入为太仆。九年冬,代张奋为司空。明年薨。

(选自《后汉书·韩棱传》,有删改)


【注】①城旦:秦、汉时刑罚名,一种筑域四年的劳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
B.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
C.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
D.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文中是“文采、文辞”之意。现在一般指篇幅不太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B.案,“查办”之意,与“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中的“案”意思不同。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文中的“执事”有相似之意。
D.休沐,字面意思是“休息沐浴”,实指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朝遵汉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棱孝道友爱,关心家人。他四岁丧父,孝敬母亲,抚养弟弟,年少时就以孝行闻名乡里;长大后将数百万家产分给族内兄弟。
B.韩棱忠心不二,深受重视。因知他忠心,皇帝下诏赦免他。后又使他多次升迁,还赏赐宝剑于他。在升迁为南阳太守后,特批他回家探看,祭祀祖先。
C.韩棱秉公执法,惩治恶人。他任郡功曹时,太守葛兴的儿子曾经教他安排官职,韩棱坚决拒绝不听从;任南阳太守时,他在郡中揭发检举奸人盗贼,使政治趋向严肃,安宁。
D.韩棱刚直不阿,不惧权贵。对于都乡侯刘畅被刺杀一事,韩棱上疏说贼在京师,即使被太后责备,仍坚持看法并上疏劝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下案验,吏以棱掩蔽兴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锢。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5.孔子用“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喻于利”来评价小人的行为。本文中就有这类人物,请结合文本,试做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