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玄武禅师屋壁

杜 甫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注】①顾虎头:青代杰出画家顾恺之。②沧洲;水滨。借指隐者所居住的地方。③锡:锡杖。④杯度:晋、宋间僧人。⑤惠远:东晋时高僧,住庐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主要写诗人在观赏了玄武禅师寺中的壁画后对其内容的再现及自己的观感。
B.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青天赤日、江海奔流、石林耸立、山岚氤氲的雄浑图景。
C.诗歌颈联用典,就画中的山中鹤和水边鸥而想起的古代高行得道之人的故事。
D.阅读此诗我们不仅能体会出诗人的览物之情,也能窥察出他归隐山林的夙愿。
2.诗人是怎样描写作画者技艺高超的?请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条

王愿坚

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

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

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他怎么能不兴奋呢,过了将近半年的苦日子,今天见到了山上红军游击队的人,知道了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情况,他像郁郁闷烟的柴堆,一阵风儿吹来,又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他把座位往前移了移,几乎是贴在那人的脸上,低声地说:“不能留一宿?这世道,见个亲人不容易啊!”

“不啦,我马上就得走,还有工作要干哪。”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你讲,有一桩紧急的事……”

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一把逮住那人的肩膀晃了晃,急促地说:“咳,范同志,有事交给我,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

范同志笑笑说;“这事危险啊,弄不好要牺牲性命呢。”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最近接到情报,敌人打算把一些被捕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往城里送,游击队决定乘机消灭押队的白匪。这样,火药就急等着用了。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蔬菜,人缘好,地理熟,才决定请他来执行这项任务。

程元吉静静地听范同志讲完了,想了一想,问:“送到哪儿?什么时候送到?”

“明天,最迟后天晚上,一定要送到,我们在城南十八樊家东南角的山神庙里等你。”范同志说了联络地点和暗号,就趁着夜黑走了。

第二天,程元吉起了个黑早,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他把青菜胡乱要个低价卖了,按照范同志说的路,赶到了一家小饭馆,选了个座位坐下来,喊了声:“老板,来碗馄饨,多加点胡椒!”

只听得里屋里叮叮当当一阵响,两个保安团的兵拥扯地押出一个人来。其中有一个兵手里还抱着两个大报纸包,顺着纸包的裂缝,一缕黑药轻轻地洒出来。那人被反捆着两手,脸上嘴上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他走过程元吉身边时,小声地说:“老乡,买卖遭了事,好在屋里有面,你要吃啥只好自己弄了!”

程元吉挑着箩筐在大街上茫无目的地走着,心像刀绞着似的,又痛楚又慌乱。很明显,接头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游击队得不到这批军火的供应了……

“对了!”程元吉仔细揣想了接头同志最后的话以后,不由得两手一拍叫出声来。他又把这意思重新想了一遍:“屋里有面”就是说城里还能买得到黑药,剩下的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这办法就是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他连忙起身,在城里转了一圈,跑了几家猎具店和爆竹店大致打听了一下价钱,就动身回家了。

一进家门,老婆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啦?”

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

“卖地?”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猛一听,不觉有点奇怪。

“是啊,要卖掉!”程元吉说,“不瞒你,我用钱给山上置办东西。咱们,卖了地再租点地种,我多打几个长工,你多做点针线,还能过得去,可山上……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咱拍拍胸膛摸摸心,不能不管哪!”

老婆没有说什么,她懂得丈夫的心。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她心痛自己这点唯一的家产哪。其实程元吉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是,这点地,甚至这全家人,比起解救受难同志的事来,显得太微小了。经过一晚上的奔走,地契又落到了萧家地主的手里……

第二天一早,他带上这笔钱又进了城。自然,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少不了又费了些劲:对这家店说要打猎,对那家店里说要做爆竹,好容易凑集了十来斤黑药,和一些黄药。剩下几个钱,又买了一点医药。

傍晚,他找个僻静地方,把这些东西装到粪桶里,上面隔着油纸盖上层干粪。他的身份掩护了他。他混过城门岗的盘查,出了城,一气就赶到了指定的地点。

小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队长、政委焦急地在庙门外走来走去。大家一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老乡,真得谢谢你呀!”

“哎,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只是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

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飞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药品一部分。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   柳笙   政委   吴功强

1934年12月18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与范同志亲切交谈并想让他“留一宿”,是因为程元吉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表现出他对游击队回归的盼望之情。
B.游击队在山上碰到了衣食住用等各方面物资短缺的困难,既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难,又暗示出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
C.程元吉走出饭馆时心如刀绞,一是因为接头人被捕而火药被缴,二是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
D.作为一名普通村民,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行为感动了同志们,也让柳队长和吴政委因无以为报而羞愧不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牙儿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的灵田村”,这句话将月亮拟人化,写出了环境的荒凉,暗示了村民们在敌人控制下的凄苦心情。
B.“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别有意味,既照应前文“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又为后面的程元吉卖地契来帮助红军的情节做铺垫。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到位,如“反捆着两手”“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接头人虽惨遭严刑但宁死不屈的形象。
D.程元吉本想隐瞒自己的巨大付出,但考虑到接头站已不安全的情况而选择和盘托出,情节逻辑自洽,体现出人物心理的矛盾复杂。
3.省略号可以表示说话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请从文中找出两处这样的用法,并分析说话人的未尽之意。
4.《借条》和《党费》都是王愿坚的作品,反映的都是1934年抗击国民党白匪的故事。但两个作品在小说的叙述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兖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聚粮谷以继军。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遂据东阿,转击济阴、山阳、中华、阳武、京、密十余县,皆拔之。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候。

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缺望。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选自《三国志·曹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
B.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
C.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
D.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意为“到”。文中“就温募兵”与《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就”含义不相同。
B.走,意为“逃跑”。文中“布破走”与《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含义不同。
C.当,意为“将,将要”。文中“下狱当死”与《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的“当”含义相同。
D.“邑”意为“食邑”,即为古代君主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文中“邑千户”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邑”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洪识大体,忠心护主。在太祖失马被贼追的危急关头,主动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太祖骑,自己步行跟随。
B.曹洪善于利用人脉办事。他凭借与扬州刺史陈温的交情,亲自带领家兵到扬州,在那一带招募到士兵数千人
C.曹洪作战勇敢,能抓住关键。当时大饥荒,他冲在前面,率先占领东平、范县,搜集粮食接济大军。
D.曹洪屡建战功。随太祖在东阿征讨张邀、吕布,吕布战败,于是占领了濮阳,并乘势连克十多个县。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
(2)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救帝废后矣。
2023-10-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了《乡土本色》一章,请根据以下事例,提炼出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5个字。

(1)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

(2)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3)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他们从小就看惯了的。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史刘机建武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谘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及敦死,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昆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道险不                  砺则利
B.问其所以                  神明自得
C.伯仁自刑戮               千里
D.舒果沈含父子        而青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B.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C.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D.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封狼居胥”意为在狼居胥山祭地,以纪功勋。
B.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C.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左迁。后世沿用之。
D.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彬品行端正,不汲汲于权位。他年少时便以雅正著称,后来面对州郡的任命、尚书郎的征召以及义兴内史的调任均未赴职。
B.王彬为人正直,不为强权所动。当听说周顗被害后,主动前往吊唁,非常悲恸。王敦见此状深感奇怪,并厉声呵斥他,但王彬慷慨陈词,不惧强权。
C.王彬团结众人,常怀恻隐之心。他在别人强盛之时,能团结与之意见相同的人,尊重并包容与之意见不同的人。当目睹衰败困厄时,他必产生怜悯恻隐之心。
D.王彬作风正派,深得族人信任。他听说王应等人要来投奔自己,就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但后来他们没有来,王彬感到十分遗憾。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3-09-29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边的唐诗,完成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魂销”是想象,而高树茫然是眼前景,开篇虚实结合。
B.大雁由北往南寓人归,雁断则暗示苏武被羁留与汉音讯隔绝。
C.“胡天月”与“塞草烟”对仗工整,展示出大漠独有的特征。
D.苏武归汉时已物是人非,只能面对美女的眼睛目光空自哭泣。
2.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请结合本怀古诗颈联的内容,简析“诗”与“史”的关系与不同。
2023-09-29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美学?由于长期以来受“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影响,我国美学研究对中华民族的审美理论缺乏必要的自信,常常以“审美智慧”称之,没有勇气将其称为中国的美学理论。其实,审美是一种生活样式,是一种艺术的生存方式。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引以自傲的民族艺术。因此,中国必然拥有本民族的美学,这种美学就是“生生美学”。“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意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生生美学”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独具特色与魅力。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文化形态,衍生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与古希腊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完全不同的。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像齐白石的虾图,以其“为百鸟传神,为万虫写照”的精神,仅寥寥几笔,以大片的空白将几只小虾在水中活泼泼的生命力表现无遗。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生生美学”化育于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蕴含在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无数民间艺术之中,寄托着我们绵绵的乡愁与无尽的情思,需要我们好好体悟、好好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

材料二:

随着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当代美学理论建设的深入拓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创新弘扬,首先是激活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并加以阐释和发扬光大,其次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外译和传播,使之成为世界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让优秀的中国传统美学资源成为当代美学思想的源头活水,成为当代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于历代前贤美学思想积累的尊重与传承,而且能使我们在当下和全球语境下能够充分享有和利用这些优秀的传统。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福祉,更是人类的福祉。

美学作为人文价值学科,应当重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心存偏见,依然怀抱全盘西化的那种矫枉过正的态度,总是误以为只有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才对当下的美学思想发展有启示,而中国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就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既不粗率地鄙视和否定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简单地移植西方美学。实际上,即使在西学东渐、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被全盘否定,并没有完全断裂。宗白华、邓以蛰等人依然在传统美学资源现代化方面做出了成绩。其中有些成果经过一定的转化和生发创造,已经融入当代美学思想之中。可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朱志荣《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研究常以“审美智慧”代替“美学理论”,一是因为长期受到西方文化浸染的影响,二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文化自信。
B.“生生美学”源远流长并独具特色,它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在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上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C.阴阳虚实的对比可以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齐白石运用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达到了“为百鸟传神,为万虫写照”的艺术境界。
D.“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含蓄蕴藉”等美学思想既是“生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不二法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二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论述重心不同,前者侧重介绍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力,后者侧重于论述它的传承与弘扬。
B.“生生美学”是人类的福祉,既为当代美学思想提供了源头活水,也是当代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C.古希腊强调“和谐之美”,老庄讲究“天人相和”,二者看似都讲究“和”,但实质却迥然不同。
D.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即使有人盲目地迷信和简单移植西方美学,也没能割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正月唱灯戏,三月唱祭祖戏,五月唱端阳戏,八月唱中秋戏……在皮影戏的光影交织中,秦礼刚坚守了42年。
B.《只此青绿》以饱含哲思的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征服了观众的心,用舞蹈之美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蕴的中华美学殿堂。
C.中西文化对舞蹈美学研究的视角不同,中国的舞蹈美学注重意境和舞蹈动作,西方的舞蹈美学注重力的幻象与张力结构。
D.威廉·艾尔索普根据自己的美学创意,将鹅岭印刷二厂的老旧厂房变成具有时尚元素的文化园区,使其成为网红打卡地。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下,西方美学以很大的文化势差大行其道。请结合材料,谈谈应怎样实现中国传统美学的复兴。
2023-09-29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做弓把。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了。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第一段,作者就交代“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字来形容一车匠店,蕴含作者鲜明的赞赏态度。
B.作者在第二段写“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与下文写住在街上的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他工作形成呼应之势。
C.戴车匠很喜欢一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表明他除了是车匠以外,还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
D.小说第五段在描写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运用了鲜活的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等凸显其娴熟的动作。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
B.“很古老”“只有这一个”的车匠、“用过两代人”的老车床等这类时间跨度强的词语表现出事物的陈旧和落后。
C.小说结尾也写到了侯家银店和杨家香店,点明手工艺的没落不止是戴家车店,与开头相呼应,但稍显啰嗦赘余。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细致地描绘出戴车匠这一富有传统韵味的职业,给读者以深沉的启迪与思考。
3.汪曾祺小说“平民化”的一大特征是善于捕捉和描写小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的小人物——戴车匠的形象特征。
4.著名评论家李陀曾评价此文“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不能自已”,结合文本分析其作品打动读者的缘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土的儿子

王安忆

①去陕北是我难忘的经历。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路遥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议论《平凡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全世界的作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路遥。

②像我们这些城市里生长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再造的世界,我们与自然已经很隔膜。我们特别善于从理论上去了解生活和对待生活,我们把生活也看成是书本那样的再造的自然。我们的头脑还不错,心却渐渐麻木。当我们闻说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是刺伤了路遥的心,他呈现短暂的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

③后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崖上的桃花,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淹没。黄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蓝,似乎专为了照耀这黄土,使这荒凉更加触目惊心。我不明白在这样荒凉苍茫的土地上,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娇嫩的粉红桃花。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它从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

④我们去到陕西的日子,还是作协里兴起“算命”热潮的日子。我们的算命方式带有洋务派的面目。据称来自弗洛依德,其实是一种心理测验。我们让被测算的对方迅速报出一只动物,然后报出由此动物所想起的形容词,报完一只动物,再报一只,一直报三只为止。我们说第一只动物的形容词是你对自己的描绘;第二只的则是别人对你的描绘;第三只却是实际上的你自己。我们看出路遥接受这测试是出于不使我们扫兴带有捧场的意思。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一回答我们的提问,然后耐心地等待我们破译。当我们说到第三个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我记得路遥第三个想到的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这游戏中还有一个问题,涉及到对死亡的态度,我已经忘了路遥的回答。这时候,我们谁也不曾想到,这个问题会真的降临到我们面前。

⑤我们临走的那天晚上,路遥发火了。那是在西影厂食堂里,莫伸请客,也算为我们辞行的意思。饭桌上,不知怎么说起某些前辈经历一生沉浮,到末了却还放不下名与利这两件东西,为他们深表遗憾。说到此时,桌上有一位朋友,指着路遥、莫伸和我这些所谓青年作家说道,你们先别说这些话,到时候你们也会变成这样,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过不去。我和莫伸听了这话,虽有异议却还能保持沉着应对的态度,不料路遥却陡地站了起来,说道:不,你说的不对,人和人不一样!那位朋友却坚执不移,连声说:就是这样的!路遥再一次对他说:人和人不一样。可他不听路遥说,路遥便去扯他的袖子,一定要他听,他说:人和人不一样,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这怎么一样?那朋友就是不听路遥的,只是说:走着瞧吧!这一回路遥是真的动怒了,他恨不能立刻就证明自己,可是语言显得那么乏力。这是我唯一一次听路遥大声说话,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一句类似戏言的假设为什么会伤了路遥的心,他竟会如此激动,而他那句“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的似乎有些辞不达意的辩白却叫我一直痛心着。在后来的日子,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路遥无法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路遥无法从容走完人生,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他还来不及老。便走了。

⑥据说路遥在病重时节流过泪,表示出不甘心的意思,这真是叫人痛断肠了。他是在四十不惑的日子里辞世,远没抵达知天命的年岁。不惑其实是最叫人痛惜的,一切都已明澈如水,什么都骗不了他。是他智慧最清明的时候,是他生命力最富理性的时候,他正走向通达最深哲理的路途中,走过去,便是真谛。而他却中途夭折,这带有一种强夺的意味,一种生剥活扯的意味。

⑦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其实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这个世界上装饰是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其实,破开绿地,底下是黄土;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娓娓叙述有关路遥的一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其中不乏生动形象的细节刻画,也有真挚诚恳的抒情。
B.路遥出于助兴的目的接受测试,“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表示他的顺从与迎合。当测试结果与他沉重苦难的人生不谋而合时,他的内心又变得沉重,眼神也变得严肃起来。
C.面对路遥的离世,作者一面对“四十不惑”的年龄段作出高度评价,一面对于命运之神“强夺”英才生命的不公进行无声谴责,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痛惜之情。
D.作者自称提出的迁徙建议“科学大胆”,是对自己心灵麻木、不解风情、幼稚可笑的嘲讽。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侧面描写,表明路遥的创作深受当地人的欢迎,路遥本人成为当地人的骄傲,自然引出下文,为后面刻画路遥作铺垫。
B.第⑤段末尾运用反复手法,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于路遥早逝的悲痛和惋惜,读之令人肃然动容。
C.在饭桌上面对朋友的论断,我和莫伸的反应与路遥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路遥对这件事的执着,也表现了我和莫伸对此事的逃避。
D.文章结尾发出呼唤,既是追念路遥,也是自觉的担当,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题。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4.王安忆的作品被人评价为“善于从细节处窥见笔下人物的心灵,并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恶衣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天祐中,监军使张承业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其后衣寇不至伤夷,皆道与赵廷寿阴护之所至也。及汉军复其城,道率同列,四出安抚,因事从宜,各安其所。人或推其功,道曰:“儒臣何能为,皆诸将之力也。”道以德重,人所取择。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联素谙委,甚好宰相。”俄拜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自道始也。凡孤寒士子抱才业、虽素未知识,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道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道为政闲淡,狱市无挠。一日,有上介胡饶,本出军吏,性粗犷,因事诟道于衙门,左右数报不应。道曰:“此必醉耳!”因召入,开尊设食,尽夕而起,无挠愠之色。未几,入为司空。及周太祖崩,世宗以道为山陵使。会淮阴刘崇入寇,世宗召大臣议欲亲征,道谏止之,世宗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世宗怒曰:“冯道何少也!”。及世宗亲征,不令扈从,留道奉太祖山陵。时道以抱疾。及山陵礼毕,一夕薨于其第,享年七十有三。世宗闻之,辍视朝三日,追封瀛王,谥曰文懿。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
B.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
C.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
D.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恶衣食       相师
B.米奉亲之外       苍山
C.大雪拥户       有槁暴
D.冯道何少也       与枕藉乎舟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祐,与“乾隆三十九年”一样同属王公年次纪年法,是中国古代除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之外,另一种重要的纪年方式。
B.经传,指儒家经典及解释经书的著作,著名的传文有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淮阴,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中国不少地名就以此为原则命名,以此推测,淮阴地区应地处淮水南面。
D.契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称帝,国号契丹,后复号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入侵汴京,冯道用智慧与敌人周旋,很多百姓赖以保全,汉军收复失地后,又协助安抚百姓,论功却谦虚推让,其德行深受人们推崇。
B.冯道广读经书,文采斐然,特别擅长韵文歌赋,提笔就成,文章虽无典雅清丽之辞句,但内含古时德义道理,被远近的人所传诵。
C.冯道为人宽厚,心胸宽广,有一性格粗鲁的军吏在衙门辱骂他,他不仅不计较,还陈列樽俎摆设食物款待他,脸上不曾有恼怒之色。
D.当周世宗想要亲征时,冯道劝谏阻止,并直言他比不上唐太宗,触怒皇帝,后被安排去侍奉陵寝,当时冯道已抱病在身,不久去世。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孤寒士子抱才业者,虽素未知识,皆与引用。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