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及美学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既能看到虚写实写之法的精湛运用,也能看到全书从总体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浸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虚实相生、虚处生神的艺术精神。

首先,《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但从现实与艺术的关系看,《红楼梦》所写虚事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其间也能看出生活中实事的影子。《红楼梦》有作者的亲身经历,甚或有真实人物为原型。比如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它来自生活,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此即所谓“典型性”,或如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借西方文艺美学为其主人公所作的分辨:“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红楼梦》中“虚实”观念的第二项重要内容,体现在真假或真幻。这不仅仅是指真实与虚构,还包含了作品的寓意。《红楼梦》隐含着作者深沉的寄寓。作品里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意味着,红楼一梦,大有深意存焉。因此作品里写得真实的,未必就是真;写得荒诞的,未必就为假。真假乃《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托甄、贾二姓以贯穿全书。这里面贾(假)又是主线之主。作品因假而成幻,而幻中又有理有情,故可视之为真。所谓“假不是假”“假中有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虚实”观念比真实和虚构更深一层的内涵。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材料二:

一般来说,传统戏曲舞台景物设置的特色是虚实结合。运用实的砌末(传统戏剧对道具和布景的统称),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京剧舞台上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演员在唱、做、念、打中,既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又间接地把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交代出来。《秋江》一剧中,演员在台上快速跑圆场不仅是要表现剧中人“追”恋人的行动及其内心感情,同时还要把在舟在江上“动”和江中“波涛翻滚”的空间特征表现出来。在舞台实践中,戏曲艺术家们往往要利用一些特有的道具来进行艺术表现。常用的有銮仪器仗、文房四宝、马鞭、船桨、水旗、一桌二椅等。这些道具、布景不单是表现生活环境,其首要任务是作为舞蹈的工具,帮助演员完成动作。《金山寺》里,众水族拿的水旗首先是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而这种以象征性的道具表现环境是在演员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得以实现的。总体来说,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在加入艺术表现时有几个明显特征。首先,从外形上,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一定是艺术化变形后的呈现。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次,从装饰上,道具、背景的设计和它代表的实物拉开距离,抽象化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比如,四个龙套手里拿了四件兵器,站立在舞台不同位置,观众就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是千军万马。

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整体空灵,局部深入),远虚近实(创造大氛围给予观众更多遐想空间)。实在的可视形象,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以点带面诱发观众联想,并加以装饰美化。但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

(摘编自周杰《虚实相生的新空间》,有删改)

材料三:

与画论相比,书法理论批评里直接因“虚实”而立论的观点不算太多,大概是由于书法艺术的基础是用笔,而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绘画虽然也以用笔为根基,但画中的笔是成“象”的元素,它的意义是与意象乃至意境融为一体的;因而“虚实”关系就可以在一个以“象”与“境”为主体的艺术空间里得到显现,其“可见度”以及对其艺术经验加以总结的可能性自然较书法有更大的余地。

书法之美强调结构之法。如“排叠”:“排者,排之以疏其势;叠者,叠之以密其间也”;如“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也”;如“避就”:“避密就疏”。其结构上的要领在于布“白”,跟绘画艺术的“虚实”相类,同样追求的是“无笔墨处皆成妙境”。而用笔之法有“藏锋”之说,其效用在于蓄势;与“露锋”对举时,其笔法可以“隐显”论,而“隐显”也是“虚实”关系的一种体现。

此外,历代论书口诀多有“掌虚指实”一说,讲的是握笔的要领。虽说这只是谈论书法之“技”而未进于“道”,却也可以见古人将“虚实”观念用于书法理论之一斑。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所写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满纸荒唐言”实际是作者谦虚之辞。
B.戏曲艺术家们在呈现环境方面,除了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外,还需借助特有道具加以配合,以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
C.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并非真实物体,而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变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
D.书法艺术以用笔为基础,它除了强调由“韵”“势”构成的虚实关系外,更强调用结构上的布白及其疏密关系去构筑虚实意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虚实”观念体现在真假与真幻上,指的是作者在处理生活素材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时,在其中寄寓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B.传统戏曲在舞台设置方面,为给观众创设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般不借助实物布景,而是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来交代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
C.戏曲《金山寺》里的水旗既是为了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也是为了帮助演员优柔美的舞蹈动作中顺利完成表演。这种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带给观众无限遐想。
D.三则材料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开头段领起全文,而后从不同角度铺展开来,以探讨不同艺术类型的“虚实”观念,结构精巧,论证严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王国维对《红楼梦》“典型性”的评价看,一部作品的成功,绝不能写个人之性质,而是要写人类全体之性质,使其具有共性。
B.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讲究唯美意蕴,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因此虚实有度是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
C.书法之美的结构要领在于布“白”,这是因为虚处自能传神,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追求“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相类。
D.书法握笔讲“掌虚指实”,用笔讲“藏露”“隐显”,而结构上讲究“排叠”“穿插”“避就”等。书法之“技”含有“虚实”之理。
4.清初画家笪重光在其作品《画筌》中曾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试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小说、戏曲与书法三者所体现的“虚实”观念的异同。
2023-04-06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项王庙壁

王象春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喜欢在诗中臧否人物,这首诗从多角度对项羽、刘邦作了一番评说。
B.诗人认为刘邦能去秦苛法,约法三章,深得秦川百姓的拥戴,可谓真龙天子。
C.诗人认为项羽虽英勇可称虎,但入关后纵火烧阿房宫,较刘邦而言稍有逊色。
D.诗人以项羽、刘邦对女人的沉迷为切入点来批判二人,读来新奇,立意不俗。
2.“项王真龙汉王鼠”,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2023-04-06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好山好水里领受沉重

陈忠实

到云南,就为着看那里的好山好水。

对于一直生活在中国北方又偏于西部的我,看彩云之南的好山好水,几乎是为求得某种心理补偿。近年间,竟有机缘先后四次去了云南,确实可以说是饱尝了好山好水,也得到好山好水对人心理的滋润。然而,那好山好水的色彩终究架不住时间的消磨,渐渐远逝而淡隐,却是腾冲县里倚山而建的“国殇墓园”,久久撑立在心头,不仅难以淡忘,反而必须以我的文字来致一个深躬礼了。

这是四年前我第一次去云南,一到腾冲,就踏进了“国殇墓园”的大门,感受到一种凛凛然森森然的沉重和威压。这是滇西一座草木葱茏四季常绿的山。在这座山的山坡的襟怀里,长眠着八九千名中国士兵的魂灵。从山根到山顶,从右坡到左坡,按照原来的军事编制,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直到师一级,阵亡了的士兵和阵亡了的军官依序排列。每块小小的石碑下都埋葬着一个士兵或军官的尸体,石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生前的军职。整个这座青山,就是一个用尸体铸建的军阵。他们战死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完整和威势。

这场战事发生在1944年。为了收复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两年的腾冲,中国士兵战死了八九千人。中国士兵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他们不是赶走而是全歼了日本占领军。所谓全歼,就是一个不剩,干净彻底予以消灭;就是除了少数日寇士兵被活捉当俘虏,其余所有践踏过滇西这座美丽山城的鬼子,一个也没能活着逃出去。人数为六千,包括侵略和占领腾冲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藏重康美大佐。这应该是占领大半个中国八年之久的日寇最彻底的一场败仗,彻底到一败涂地一个不剩。

我踏着石阶从山脚往山顶走,两边是望不透的土冢和墓碑。我辨认着那些被风雨侵蚀过几十年的一块块碑石上的士兵或军官的名字,抚一抚墓堆上枯了又生的野草,最切近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尊严和一个民族的尊严,最切近地感受到为着自己也为着民族的尊严而捐躯的这一片中国士兵的呼吸。我在小学课本上就知道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从此成为我永远都感到扬眉吐气的一个关。我后来读过几本抗日题材的小说,看过更多同类题材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游击队长李向阳小兵张嘎,让我反复享受民族英雄抗击侵略者的痛快淋漓。还有令我久久难以释怀的惨烈悲壮的台儿庄。我的案头现在正摊开着一部《立马中条》的长篇纪实书稿。这是一支由号称“冷娃”的关中青年为主组成的军团,我深深地陷入浓厚的乡土情结缠绕着的民族大义之中,每一座山头的争夺令我揪心,每一个关中子弟的阵亡令我闭气……我走在倚山为墓青山作碑的墓园中间的山道上,许久都不想说话,也不去想象那场战争的过程,心头只响亮着歼灭这个汉语词汇。这肯定是十四年抗战无以数计的大小战役里,唯一可以使用歼灭这个词汇来概括结果的一场大战。我当然也感受到这个词汇对于侵略者和被侵略的人民永远都无法含糊的情感记忆。

墓园门口的右墙根下,有一个石块垒成的圆筒状的冢堆,下边埋葬着三个日本兵的死尸,其中一个是侵占腾冲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藏重康美大佐。石块上标刻着两个字:倭冢。在我们被外强侵略欺凌的史记上,日本侵略军先是被卑称为倭寇,即个子矮小的匪贼;抗日战争改称为鬼子,比倭寇更为鄙视更为不屑也更通俗化。这个冢堆里的大鬼子藏重康美大佐和两个不知名姓的小鬼子,作为践踏蹂躏腾冲的六千个被消灭的大小鬼子的代表,是向青山上长眠的中国将士跪伏认罪的一个象征。我很自然联想到岳飞墓前跪地的秦桧,千百年来不知承接了几百吨游人的唾沫儿。然而,我和同来拜谒的十余位作家朋友,谁也没有兴趣向倭冢吐出口水。整个人类正义的“唾沫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铺天盖地地倾覆到所有鬼子的脸上了。

我也记住了一位名叫张问德的老人。日寇从缅甸一路打过来占领了腾冲,当任的一位钟姓县长携着家眷逃之夭夭,不知踪影。张问德老人是卸任赋闲的前任县长,时年62岁,于危难之中拍案而起,重新披挂上任,被百姓称呼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县长,领导腾冲民众,周旋在群山之中,游击办公兼游击指挥,整整两年,直到全歼日寇收复腾冲。张问德可谓文武全才,曾经是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大元帅青年时代的老师,亦可谓名师出高徒。面对日寇占领军的劝降,张问德有一纸《致岛田书》传世,展示在墓园陈列馆的台阶上。且不说文采,单是那义正词严的凛然与决绝,如山岳巍峨,似江河咆哮,竖起处于危难之中一个不屈民族不可摧折的脊梁。我在诵读这篇文采激越的文字时,依然发生血液涌流的加速和心脏的猛跳。在滇西一隅的腾冲县正任和卸任的两个县长身上,截然分明着什么叫软骨头什么是硬骨头。

我对同行的朋友说,人的骨头的软硬,看来不是以年龄所能论定的。

文本二:


岛田阁下:

诚如阁下来书所言,腾冲士循民良,风俗醇厚,实西南第一乐园、大足有为之乡。然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露尸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栋;骡马遗失达三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遮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者为阁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被送往密支那将充当炮灰。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类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诅咒,而更能对遭受痛苦之人民予以衷心之同情。

……对于阁下所将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可能与必要。然余为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能以伸张,则余所能供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生活之痛苦,而自漂泊之地返回故乡,于断井颓垣之上,重建其乐园……

苟腾冲依然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

(选自《致岛田书》,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反复使用“彻底”“一个不剩”来诠释“全歼”,在突出这场战役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于能够“全歼”敌人的痛快与自豪。
B.文本一在描写“倭冢”之时,花费笔墨对“倭寇”“鬼子”这两个称呼进行诠释,表达出作者对侵略者不屑、鄙视以及愤恨、谴责等情感态度。
C.作者从张问德老人身上感受到了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不屈抗争的精神力量,盛赞他为“硬骨头”“抗战县长”,揭示“国殇墓园”承载的意义。
D.文本二用具体的数据反映了腾冲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下饱受的苦难,从中展现出张问德老人的文采、义正词严的决绝以及大义凛然的气节。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使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写云南的好山好水带给作者的心理滋润,却架不住时间的消磨,用反衬的手法表达对“国殇墓园”的难以忘怀。
B.文本一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结构全文,穿插作者的回忆和思考,打破时空的限制,多方位地展现“国殇墓园”给予人的精神滋养。
C.文本一使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展现腾冲将士的风貌,对“国殇墓园”将士的描写是面,对张问德老人的描写是点,兼顾了人物描写的广度和深度。
D.文本二语言凛然有力,第二段反复使用“均”字,展现出文字的力度,也显示出张问德老人对于侵略者的痛恨,与“诅咒”一词相呼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4.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作者必须致一个深躬礼的理由。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无论是才貌双全的黛玉,德才兼备的宝钗;还是旷达豪放的_________,聪慧果敢的探春,__________的熙凤……几乎个个都不得善终。更有含辱投井的__________,蒙羞撞墙的司棋,___________的尤二姐……她们的人生,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而拉开了红楼女儿悲剧序幕的,就是学诗的香菱。她在《红楼梦》开卷就向我们款款走来,其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经历被拐,被抢,三次改名,但无损她如莲清志。

在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趁薛蟠外出而暂随宝钗搬入大观园小住,一入园她就向宝钗求教——香菱笑道:

“好姑娘,趁着这个工夫,你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的,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随后,她又向黛玉求教——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惜春   胆大泼辣   玉钏   吞金自尽
B.湘云   世故圆滑   玉钏   悬梁自尽
C.湘云   胆大泼辣   金钏   吞金自尽
D.惜春   世故圆滑   金钏   悬梁自尽
2.面对香菱学诗的请求,宝钗黛玉给出的答案大不相同,试分析造成这个不同的原因。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字宜学,太保直曾孙也。正德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九年春,乾清宫。思应诏上疏曰:“天下之治赖纪纲,纪纲之立系君身而已。私恩不偏于近习,政柄不移于左右,则纪纲立,而宰辅得行其志,六卿得专其职。伏愿陛下悉遵旧典,凡遇宴间,少赐召问。勿以遇灾而惧,灾过而驰,然后可以享天心,保天命。”其年九月,帝狎虎而伤,阅月不视朝。思复上封事曰:“近者道路传言,虎逸于柙,惊及圣躬。臣闻之,且骇且惧。陛下即位以来,于兹九年。朝宁不勤政,太庙不亲事。两宫旷于问安,经筵倦于听讲。戒惧之心日忘,纵恣之欲日进,好恶由乎喜怒,政令出于多门。”疏入,留中者数日,忽传旨降远方杂职,遂谪潮州三河驿丞。思年少气锐,每众中指切人是非。已悔之自煞为质讷及被谪怡然就道。夜过泷水,舟飘巨石上,缘石坐浩歌。家人后至,闻歌声乃舣舟以济。王守仁讲学赣州,思从之游。及守仁讨宸濠,檄思赞军议。世宗嗣位,召复故官,仍加俸一级。思疏辞,帝不允,因命近日迁俸者,皆不得辞。寻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与同官屡争“大礼”,不报。时张璁、桂萼、方献夫为学士,思与同列,疏乞罢归。不许。其年七月,偕廷臣伏左顺门哭谏。帝大怒,系之诏狱,杖三十。逾旬,再杖之。思与同官王相等,凡十有七人,皆病先后卒。隆庆初,各廕一子,赠官有差。思志行迈流俗,与李中、邹守益善。高陵吕柟亟称之,尝曰:“闻过而喜似季路,欲未能似伯玉,则改斋其人也。”改斋者,思别号也。

(节选自《明史·王思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V”。

已A悔B之C自D敛E为F质G讷H及I被J谪K怡L然M就N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灾,本义是指自然发生的火灾、水灾,后引申为各种天然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B.“羞与同列”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羞”字含义相同。
C.“皆病创先后卒”与“草创未就”(《报任安书》)两句中“创”字含义不同。
D.“欲寡未能”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寡”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九年春,乾清宫发生火灾。王思主动上疏皇帝,认为天下的治理依赖法度,希望陛下能够遵循旧有典章,让宰辅六卿能够各司其职。
B.因皇帝一个多月不理朝政,王思上疏指责皇帝不勤政务,不祀太庙,好恶决于喜怒,政令出于多门。因此遭到贬谪担任潮州三河驿丞。
C.王思年少时常常当众指责别人的是非,但事后也能时常反思。后来跟随王守仁四处游学,到王守仁讨伐朱宸濠时,在其幕下参赞军事。
D.世宗继位后,王思与同僚多次上疏争论“大礼”,甚至偕同朝廷大臣跪伏在左顺门痛哭进谏,为此惨遭杖责。最后,因杖责受伤而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以遇灾而惧,灾过而驰,然后可以享天心,保天命。
(2)近者道路传言,虎逸于柙,惊及圣躬。臣闻之,且骇且惧。
5.正德九年,王思两次上疏皇帝,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03-31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辩才禅师

沈祖棻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

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

辩才禅师颤巍巍地爬上了梯子的上层,伸手向那屋梁的阴面,轻轻地开了那特意做好的暗门……他极小心地双手捧着,慢慢地下了梯子;也等不及将梯子移回原处,轻轻地将盒子放在案上,轻轻地打开了盖,轻轻地取出一卷粉紫色的薄绢重重裏着的东西,轻轻地揭开了……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

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

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有删改)

【注释】①响拓本: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把纸、绢覆在墨迹上,向光照明,双钩填墨。用这样的方法复制而成的作品就叫响拓本。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辩才禅师酷爱书画艺术,更视《兰亭》为全部生命,所以即使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威逼利诱,他也没有交出《兰亭》。
B.客人带来二王法帖和辩才禅师共同欣赏并表现出“过分的夸张和骄傲”,是要以此为饵,引诱辩才禅师拿出《兰亭》真迹。
C.客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所以他开始时说《兰亭》是响拓本并不是不识真迹,而只是想和辩才禅师开一下玩笑而已。
D.辩才禅师最后昏倒在地,一方面是因为失去《兰亭》后十分悔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被萧御史欺骗,内心极度痛苦悲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辩才禅师的淳厚单纯与皇帝巧取豪夺的险恶、萧御史步步为营的狡诈形成鲜明对比。
B.本文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写辩才禅师从屋梁上取《兰亭》时用了五个“轻轻地”,极力表现他内心对《兰亭》的无比珍视。
C.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辩才禅师“脸涨得通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对客人见识浅陋、不识《兰亭》真迹的愤怒和厌恶。
D.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删去了唐太宗临终下令将《兰亭》真迹陪葬的情节,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扣人心弦。
3.本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4.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辩才禅师痛失《兰亭》的多重原因。
2023-03-2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秋清晨,庭圃中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去,开篇写景为后文的抒情张本。
B.明月不解诗人离恨之苦,只顾光照朱户闺房,是用拟人手法,语带怨意。
C.因山长水阔而致诗笺无处寄送,素绢尺长难写离愁,足见词人相思幽深。
D.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全词在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读来余味无穷。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023-03-29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散文文体的核心。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散文没有自己特定的文体标识,其写作内容无所不包,它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结构要求和特殊写作技巧,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一体两面,是散文作者自己,而的创造物,亦是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但这些文体作者隐藏在形式和话语背后,而散文的之间无需话语装置和形式中介,作者在文章中是直接在场的,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

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丰富性)与深度(深刻性),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读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前三个层面必须经由它来表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的最直接显现。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

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人格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材料二:

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与自我表现的现代散文,在作者自我的真实性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服务于政治范畴的,以遮蔽、隐匿并封闭作家的自我;后者则是表现本真的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与文本中的自我具有同一性:就是写,故真我在。

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的思想观念。《庄子·渔父》中庄子借孔子与客人的对话,阐述其求真的思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孔子、庄子都要求首先从个人内心世界里求真,先哲均把归入主观心灵世界的范畴。这种内心求真的观念,无疑是散文本体哲学构成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古代散文中,在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之外,主情说、性灵说等异端邪说,均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些美学思潮及一些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载道的主流文学,相辅相成地组合成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

英式随笔的创始人蒙田,也在其《Essay》一文阐述过自我本真的思想: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自我本真,原本也是自蒙田创始之后英式随笔的文章哲学。另外,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尼采关于人的心灵在宽阔的回旋路上追上自己的主张,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学说,这些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在的客观观察转向内心体验与发现,从而真实地表现潜意识、非理性的自我——创作主体的自身。

鉴于上述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四以后散文文本哲学——表现自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纵向继承中国的古典哲学,横向借鉴英式随笔求的原创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中关于艺术与自我的观念,是中西哲学思想超越时空的整合与重建。

(摘编自吴周文《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写作内容宽泛,没有结构上的特定要求,也不存在写作技巧上的特殊之处,它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虚构,要饱含作者的真实情感。
B.材料一引用刘大櫆《论文偶记》里的句子是为了论证思想与情感层面同知识与经验层面二者相伴相生的关系,前者统摄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C.散文的思想与情感层面偏主观,知识与经验层面偏客观,精神与境界归属散文内涵,文体与语体则是信息符码,没有这个符码,前三者就无法显现。
D.中国的“自我”本真观念,以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思想观念为指引,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因此只有让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写出真情实感,才可以创造出散文的文本符号“文”,进而使“人文一体”。
B.散文须展现作者人格,并与文章符号层面相互映照,所以只有“人格”与“文格”相互融合形成“风格”的散文,才能够称之为好的散文。
C.中国古代散文被“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控制,作家的“自我”处于被遮蔽、隐匿和封闭的状态,因此其在文本中不能表现本真的“自我”。
D.叔本华、尼采、伯格森等人的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将艺术表现的立足点转向主观和内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文学“自我”本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引用作为论据来证明中国先哲追求“自我”本真思想的是(     
A.“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B.“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4.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请结合材料,对下面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鲁迅散文的“人格”和“文格”进行分析。

鲁迅散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经验的表现。鲁迅写作散文,大抵处在激战或大病过后,或者经过一场劫难之后的精神休整时期,此时相对获得一种痛定的闲静,情感较之于杂文的战斗豪情,偏于绵长、凝重和深沉。鲁迅散文的语言则是简约、凝重而柔韧的,在白话文自由舒展、明白晓畅的基础上,着意保留古代散文的气韵风骨和节奏音韵之美。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材雄称。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俄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师次鄯州,议所向。君集曰:“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世封功臣,授陈州刺史,更封陈;群臣不愿封,进吏部尚书。君集本以行伍奋,不知学;后贵,益自喜,好书。及典选,分明课最,有誉于时。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高昌王麴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碛卤二千里无水草,冬风裂肌,夏风如焚,行贾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君集次碛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袭位。进营柳谷,候骑言国方葬死君,诸将请袭之。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龚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间,非问罪也。”于是鼓而前。贼婴城自守,遣谕之,不下。乃刊木塞堑,引撞车毁其堞,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初,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约,有急相援。及是,欲谷设益惧,西走,智盛失援,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纪功还。

(《新唐书》列传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B.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C.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D.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因将帅出征时住营帐,故名。后也借指将帅,亦可泛指衙署。
B.诏,即诏令,指皇帝发布的公文,民间称为“圣旨”。其义与“敕”“谕”“诰命”等相近。
C.行伍,代指军队。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的“行伍”所指相同。
D.刻石纪功,古时将领出征获胜后,会在山中石头上刻字以记功绩。窦宪就曾刻石燕然,记功而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君集跟随秦王李世民立下军功,又参与铲除太子的事情,帮助李世民顺利登基,因此受到封赏。
B.征讨吐谷浑之后,朝廷意欲封赏君集为陈国公,因群臣拒封而作罢,后太宗升任他作了吏部尚书。
C.侯君集不赞同属下趁高昌国君新亡之时进攻高昌建议,否则有趁人之危之嫌,不合兴师问罪的原则。
D.侯君集不仅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心理战术,还成功联合西突厥形成夹击之势,最终迫使高昌王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2)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
5.侯君集在攻讨吐谷浑和高昌时的策略主张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3-2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或问:“《越绝》不著作者姓名,何也?”子曰:“姓名具在书中,览者第不深考耳,子不观其绝篇之言乎?曰‘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乡;不直自斥,托类自明’;‘文属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此以隐语见其姓名也。去得衣,乃袁字也;米覆以庚,乃康字也;禹葬之乡,则会稽也。是乃会稽人袁康也。其曰‘不直自斥,托类自明’,厥旨昭然,欲后人知也。‘文属辞定,自于邦贤’,盖所共著,非康一人也。以口承天,吴字也;屈原同名,平字也。与康共著此书者,乃吴平也。不然,此言何为而设乎?”

或曰:“二人何时人也?”予曰:“东汉也。”“何以知之?”曰:“东汉之末,文人好作隐语,黄绢碑其为著者也。又孔融以‘渔屈节,水潜匿方’云云,隐其姓名于《离合诗》;魏伯阳以‘委时去害,与鬼为邻’云云,隐其姓名于《参同契》。融与伯阳,俱汉末人,故文字稍同,则兹书之著为同时,何疑焉?”问者喜曰:“二子名微矣,得子言乃今显之,谁谓后世无子云乎?”

王充《论衡·按书篇》云:“临淮袁太伯、袁文术,会稽吴君高”,岂即其人乎?又曰:吴君高作《越纽录》,“纽”即“绝”字之误。书以纽名,犹《汉隽》之例也。绝字曲迂不通,而千年之误无人证之;袁康、吴平之姓名著在卷末,无人知之,盖观书者卤莽,阅未数简已欠伸思睡而束之高阁矣。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

(节选自杨慎《升庵集·卷十》)

【注】①子云、即扬雄。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
B.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
C.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
D.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厥,他(们)的。与“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一句中“厥”的含义相同。
B.会稽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一句中“会稽”所指大体一致。
C.父,本义是指“父亲”,此处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属于词义扩大。
D.卤莽与“于反复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一句中“卤莽”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认为《越绝》一书的作者姓名都隐含在书里面,只是读者没有进行深入考证罢了。
B.杨慎从《越绝》中的相关语句推断出该书作者想要后世人知道自己是谁的意图很明显。
C.文中问者认为袁康和吴平是因杨慎的言论得以显名于世,且这二人的名望将超过扬雄。
D.作者认为袁、吴二人的名字无人知晓,原因之一是读者没有把书读完就将其束之高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属辞定,自于邦贤”,盖所共著,非康一人也。
②绝字曲迂不通,而千年之误无人证之。
5.作者认定袁康和吴平是东汉人的依据是什么?请写出其逻辑推断的过程。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