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科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监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高帝崩,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字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字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摘编自《“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翻找大量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对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

(摘编自《“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之中,如人教版与冀教版就不同。
B.同一篇文献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在不同的典籍中有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C.人类语言若沦为只能识别却不能运用的语言,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价值的可悲境界。
D.文字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李海峰认为“是人”是谬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人”或“斯人”,都是中华语言经历了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
B.语言文字在变化,许多词语也在变化,而“是人”较之于“斯人”可能更具有发音便捷之优势。
C.语文老师总是要求古文学习“锱铢必较”,故对“斯”“是”的较真则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网络传播中有很多以讹传讹的情况,《唐诗品汇》中竟把“黄河远上白云间”写成“黄砂直上白云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有些版本将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写成“无力蔷薇卧晚枝”。
B.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C.贾岛《题李凝幽居》,先作“僧推月下门”,后改为“僧敲月下门”。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有的作“惊涛裂岸”。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斯”与“是”之争的原因。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语言文字流变”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犁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商代的甲骨文里有犁;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头;陕西出土的秦国铁犁,翻土更深,这是犁先进的一个标志。汉代的中国,由于铸铁技术的飞跃,铁产量大大上升,中国犁随之实现了升级,用铸铁头套在木犁头上。犁头分成了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位。汉代初期,耕地要两牛三人,有人负责做垄,有人负责敲碎土块,几个人,协力完成,比较麻烦。到了汉代中期,由于使用了优质犁,耕地只需要两牛一人了。东汉时推广了一边犁地、一边播种的铁耧犁。

由于犁的进步,犁地不再是需要多人协同的麻烦事,一家一户也可以搞定,中国小农经济开始了。而且,中国农民习惯用犁耕形成垄和沟,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方便在田里留下道路,方便农作,第二年翻耕还可以变沟为垄,变垄为沟,相当于轮耕。

中国的曲形犁壁,切开土壤的尖铧与推土壁之间是光滑的曲线,可以轻松地划出又窄又细的土沟,不会因为土坷垃和杂草的阻挡,一次次停下来清理。17世纪,这种犁被荷兰人带到了欧洲,又推广到全世界。

(摘编自小白村《曾领先世界的中国铸铁犁》)

材料二:

2012——2022年这十年,科技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这十年,推进生产机械化,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这十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十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超过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为全球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我国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健全,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全域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现了全链条循环利用、全值利用。

(摘编自马爱平《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粮食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目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除了部分环节还依靠人力完成外,多数粮食生产基本完成了“机器换人”的历史性转变。

与传统的人工种田相比,农机的应用有利于贯彻科学种田的理念,采用标准化作业,可以有效减少粮食播种环节的种子浪费、降低收割环节的损失率,保证粮食有较高的产量。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能够有效抢抓农时,增强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在我国18亿亩耕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耕地在丘陵山区,丘陵山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我国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差,地块小而分散,到处都是“巴掌田”“鸡窝地”,种植结构复杂、品种多,粮食、经济作物的间套作普遍,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短缺。丘陵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田间道路狭窄崎岖,农机下田难、作业难、转运难。各地要加快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加快适应丘陵山区农机研发制造,全方位提升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挖掘丘陵山区粮食增产潜力。

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我国农机发展的方向。我国智慧农业方兴未艾,无人农场、农机小镇在各地四处开花,农机深松作业监测、农业无人机植保、农机无人驾驶、收获产量监测、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等智能化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农民从会种田变为“慧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拿着手机搞田管”。当前,我国农机正处于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的阶段,还要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网络信息无死角、全天候、低成本覆盖,加快培养掌握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农业技术人才,提高粮食生产智能化作业水平,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摘编自刘慧《加速推动农机智能化进程》)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时期到汉代,犁不断进步,便于使用,节省了劳动力,由此开启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
B.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显著提高,为世界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
C.17世纪,中国先进的曲形犁壁被推广到全世界;今天,中国农具的机械化水平仍然领跑世界。
D.目前,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丘陵山区是农机化发展的“洼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这说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
B.与传统农机相比,机械化、智能化农机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表明科技有效驱动农业发展。
C.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作业对粮食增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D.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发展进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
3.十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我国农业从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2023-03-15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轮椅

史铁生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二十二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鄙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大大超额了。

用过手摇的轮椅,结构近似三轮摩托,唯动力是靠手摇。那是我的二十位同学和朋友的合资馈赠。那轮椅我用了很多年,摇着它去街道工厂干活,去地坛读书,去“知青办”申请正式工作,在大街小巷里风驰或鼠窜,到城郊的旷野上看日落星出……摇进过深夜,也摇进过黎明。

1979年春节,摇着它,柳青骑车助我一臂之力,我们去《春雨》编辑部参加了一回作家们的聚会。在那儿,我的写作头一回得到认可。那是座古旧的小楼,又窄又陡的木楼梯踩上去“嗵嗵”作响,一代青年作家们喊着号子把我连人带车抬上了二楼。大家或坐或站,一起吃饺子,读作品,高谈阔论或大放厥词,真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所以,这轮椅殊不可以“断有情”,最终我把它送给了一位更不容易的残哥们儿。

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

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凌,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

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除了这辆轮椅,还有一件也是我多么希望母亲能看见的事,她却没能看见:1983年,我的小说得了全国奖。得了奖,像是有了点儿资本,这年夏天我被邀请参加了《丑小鸭》的“青岛笔会”。我执意要连人带那辆手摇车一起上行李厢,理由是下了火车不也得靠它!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父亲年轻时在东北林区待了好些年,所以沿途的大地名听着都耳熟;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是在1988年。那时她们还不知道,所谓“给我妹妹挑件羊毛衫”其实是借口,那时我真的摇进了爱情,并且至今没再摇出来。希米成了我的妻子。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仅于近海小试风浪,已然触到了大海的威猛——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竟是石头般的坚硬。

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了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是学医的,其实他心里全明白。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说起那辆“福”字轮椅就要想起的那些人呢?如今都老了,有的已经过世。大伙儿推着、抬着、背着我走南闯北的日子,都是回忆了。这辆轮椅,仍然是不可“断有情”的印证。我说过,我的生命密码根本是两条:残疾与爱情。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九?两万七?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好吧好吧。希米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

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既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假设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到别人身上,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二十二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文章开头直接点题,也引出了下文,叙写有关轮椅的故事。
B.“┅┅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文章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语句,主要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担忧和内心的痛苦。
C.“那时我真的摇进了爱情,并且至今没再摇出来”,表达含蓄而有韵致,坐着轮椅的“我”与希米相识相知,她成了“我”的妻子。
D.电动轮椅给了“我”真正的自由,时隔三十几年,“我”坐着电动轮椅上了万寿山。文章写“我”坐在山上,思绪万千,心理活动丰富。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说“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扶轮问路”的内涵意蕴。
2023-03-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5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六艺”,一指“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一指“六部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后者。
B.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古城墙的内城墙为“城”,外城墙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指城。
C.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2023-03-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俄】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了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

约纳回过头去瞧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看来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新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哈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他的经历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
B.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讲述她的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
C.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情作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为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D.《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成员,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雪花纷飞渲染沉重凄凉的氛围,一动不动的车夫,虽然不想说话,却足以使读者窥探到他内心的沉重负担。
B.小说第二段的第三句话连续出现“伛”字,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虽没有直接描写约纳的内心世界,但通过身体语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他的悲苦心境。
C.小说在写约纳等待乘客的过程中,描写了约纳和他的小马的姿势一致,意味深长。这其实为小说结尾约纳向马倾诉埋下了伏笔。
D.当三个年轻人到达目的地后,约纳还“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约纳是多么孤寂。
3.有人说《苦恼》这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小说的结尾,作者给约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03-11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人者(节选)

[美]海明威

他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

他从来没有机会对我们怎样过,他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艾尔从厨房里说。

那你们为什么要杀他呢?乔治问道。

只是受一个朋友之托,聪明小伙子。

闭嘴!艾尔从厨房里说,你的话太多了。

到了六点五十五分的时候,乔治说:他今天不会来了。

这期间,小饭馆里已经来过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要买一客火腿蛋三明治随手带走,乔治曾到厨房里为他准备。他在厨房里看到艾尔坐在便门旁边一只凳子上,一支锯断了的霰弹枪枪口搁在架子上。尼克和萨姆背靠背待在角落里,嘴里各塞着一条毛巾。

我们再等他十分钟。麦克斯说。

麦克斯又看看时钟,钟面是七点钟,接着是七点零五分。

出来,艾尔,麦克斯说,我们还是走吧。他不来了。

艾尔从厨房里出来。那支锯掉了枪筒的霰弹枪在他那件太紧的大衣腰部显得有点鼓鼓囊囊的。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

再见,聪明小伙子,他对乔治说,你的运气真是好。

他们俩走出门去。乔治透过窗户瞅着他们从弧光灯下面走过去,穿过大街。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真像耍杂技的。乔治回身穿过转门,走进厨房,为尼克和萨姆解绑。

我可再也不要这玩意儿了。萨姆说。

尼克站了起来,他以前嘴里从来没有塞进过毛巾。

他们打算杀死安德烈森。乔治说。

萨姆用两只拇指摸摸嘴角。他们都走啦?他问道。

走啦,乔治说,他们这会儿都走啦。

我可不喜欢这事儿。萨姆说。

你听好,乔治对尼克说,你最好还是去看一下安德烈森吧。

行。

这事情你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说。

如果你不想去,就别去。乔治说。

同这种事情搅在一起没什么好处,萨姆说,你别卷进去。

我去看他,尼克对乔治说,他住在哪儿?

他住在赫希的小公寓里。乔治说。

外面的弧光灯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尼克沿着车轨向街上走去,走到街上的第三幢房子,也就是赫希的小公寓。尼克走上两个踏级,按铃。一个妇人来开门。

安德烈森住在这儿吗?

你要看他吗?

有人要看你,安德烈森先生。那个妇人说。

尼克推开门,走进房里。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他个子长,床太短。他头枕着两只枕头。他并没有朝尼克看。

怎么啦?他问道。

我在亨利小饭馆那儿,尼克说,有两个人进来,把我和萨姆捆了起来,他们说准备杀死你。

他说这话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傻里傻气。安德烈森一言不发。

他们把我们弄到了厨房里,尼克继续说下去,他们打算趁你走进去吃饭的时候,打死你。

安德烈森望着墙壁,什么也不说。

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安德烈森说。

我来说给你听,他们是什么样子。

我不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安德烈森望着墙壁,谢谢你来告诉我这番情况。

尼克望着躺在床上的那个大汉。

你要我去警察局跑一趟吗?

不,安德烈森说,去了也没什么用。

没有什么事是要我帮忙的吗?

没什么好帮的。

那也许只是一种恐吓吧。

不,那不光光是恐吓。

安德烈森翻过身去,面对着墙壁。

你不能离开这个城市吗?

不能,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

他望着墙壁。

我还是回去看看乔治。尼克说。

再见,安德烈森说,他眼睛并没有朝尼克那边看,感谢你跑来一趟。

尼克出去了。他关门时,看到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墙壁。

他身体不大舒服,真叫人难过,那妇人说,他是吃拳击饭的,你知道。他是个绅士。

尼克从暗黑的大街走到弧光灯下面的拐角处,然后沿着车轨走回亨利小饭馆。

你看到安德烈森啦?乔治问道。

看到了,尼克说,他在屋子里,他不愿意出去。

你把情况都告诉他了吗?

当然。我告诉他了,不过,他好像早就知道了。

他打算怎么办?

他什么打算也没有。

他们要杀他呀。

这真是桩可怕的事情。我不知道他干了些什么。尼克说,他这样等在屋子里,知道自己眼看就要碰上什么事情。我可真不敢想象,这太可怕了。我打算离开这个城市。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艾尔两次说乔治是“聪明小伙子”,第一次是暗示他要老老实实听从指挥,不该问的就不要问;第二次是夸赞,夸赞他是一个识相的聪明人。
B.“这事情你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唯恐惹祸上身而避之不及,体现出他的小心谨慎。
C.小说先写艾尔和麦克斯打算在店中杀掉安德烈森,但没有成功。他们离开后,尼克找到安德烈森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但他的反应很平静。
D.小说以细节传神,文中用“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这样一些细节表现天气的寒冷。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共描写了四个场景,其中三个都发生在亨利小饭馆中的餐室里,另一个发生在赫希的小公寓里。
B.小说通篇由人物对话组成,人物对话简练干脆,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
C.小说写两个杀人者离开餐馆时的穿着,“真像耍杂技的”,这句话暗含讽刺,暗示杀人者在心目中把杀人视为儿戏以及这个世界的混乱。
D.小说只写了安德烈森被追杀,而对他为什么被追杀,又是怎样逃过此前的追杀等情节只字不提,这是海明威小说创作中“冰山原则”的体现。
3.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小说中安德烈森的心理状态。
4.小说的题目为“杀人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尼克?
2023-03-1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寄友人

喻凫

空为梁甫吟,谁竟是知音。

风雪坐闲夜,乡园来旧心。

沧江孤棹迥,落日一钟深。

君子久忘我,此诚甘自沉。


【注】①喻凫:江南才子,晚唐诗人,多次应举,方得进士;此后久困名场,仍未得重用。②梁甫吟:诸葛亮高卧隆中时“好为《梁甫吟》”,《梁甫吟》写晏子施奇计为齐王除去隐患的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典故表达对先贤的仰慕,同时抒发知音难觅、才能难展的焦虑和迷茫。
B.颔联直写寒夜中漂泊者的思乡之情,“来”字音节响亮而有动感,新奇确切,平中见巧。
C.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在走投无路、失望无奈的时候,决心以沉沦向统治者发出决绝的反抗。
D.这首诗将知音难逢、失意飘零、思念故园等复杂的感情熔为一炉,深切沉痛,很有震撼力。
2.明代胡震亨评喻凫的五言诗“闲远朗秀,选句功深”。试以颈联为例,对此简要分析。
2023-03-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于坚

①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峰去,朝阿尔卑斯山脉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字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此山如果不,而是奇险危绝的,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

②孔子登泰山时,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晃晃悠悠,一路妙语论道。在松荫下看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泰然处之。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就没法儿思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海德格尔还说: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也许,这种思终究是一条无法回避的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我曾经去过德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

③上泰山的路有无数条,但很多条的具体路线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客都只知道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路。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就形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就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的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沿字攀登。仁者乐山,如何乐?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沿着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穆朗玛峰,但心思还是与登山队员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更快的,还可以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的过程。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

④我们一行,也免不了被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如旁枝逸出,在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如果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那石刻。

⑤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子。

⑥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胡乱效法,上善若水,效法的是泰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脉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引出下文。
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的“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泰然处之,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
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使游客失去了对山势本身进行体会的登山之乐。
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匆忙赶路,而忽略了沿途很多风景的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庄子》和《论语》中对“泰”字的解释,并拿华山和泰山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华山的险峻。
B.文章在描述想象中的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且多用短句,语言灵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无趣。
D.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中的句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具有厚重感。
3.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4.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个字)
2023-03-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大卫·科波菲尔》时,我们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疯狂,也看到了金钱的力量——它既可以帮一个人完成愿望,但是,它也能让一个人家破人亡。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请从阅读的19~37章中列举一个被金钱诱惑的人物并分析其事件。(150字以内)
2023-03-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2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