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进入了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人口和单身青年数逐年增多,对陪伴的需求将进一步刺激宠物数量的增长。目前中国的宠物保健类产品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中以猫的化毛球类的产品以及益生菌类的产品为主。随着电商购物在国内的渗透率提高,宠物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受电商影响较大。国内宠物企业也要抓住电商风口实现逆袭突围,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提高用户黏性,实现精准营销,做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抓住国内快速发展机遇,实现品牌价值。

图1宠物保健品交易金额一天猫(数据来源:生意参谋)

图2宠物保健品品类占比[数据来源:阿里指数(2020年)]

图3宠物保健品品类成交金额[数据来源:阿里指数(2020年)]

(摘编自赵海洋《宠物功能型产品市场规模分析报告》)

材料二:

在宠物的消费中,食品和医疗所占的份额最大。除了宠物的主粮,一些营养品和零食也逐渐走进了宠物的生活。另外,除了关心宠物的饮食,人们开始关心宠物的健康,舍得花钱为宠物看病,这也带动了宠物医院的发展。年轻人还乐于尝试宠物的美容、摄影、寄养、保险、训练等多种消费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宠物市场,推动了宠物服务市场的发展。

除了常规的市场形态,宠物经济还搭乘互联网的便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动物表情包、宠物头像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朋友圈晒萌宠也成为一种潮流。在短视频软件上有很多网红宠物,相关的短视频点击量很高。以宠物为主题的咖啡馆、宠物旅游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面对一些诸如大学生这样的群体,喜欢宠物但又没有条件养。在娱乐场所撸猫、撸狗等活动满足了他们喜爱宠物的需求。

宠物经济以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各种相关生产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是情感上的需求是相对欠缺的。一些人背井离乡一人漂泊;一些人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家庭、一些人压力巨大,无人倾诉;一些人观念改变,晚婚晚育或不要子女。而宠物,可以为这些人填补情感上的空缺,使他们得到快乐和满足,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摘编自杨燕霄、陈亚宁等《浅析宠物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趋势及利弊影响》)

材料三:

宠托师,是伴随宠物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新职业,全称宠物托管师,专门为宠物提供上门喂养、清洁、陪玩等服务,春节假期正是需求旺盛的时候。撸猫赚钱,宠托师似乎打破了人们关于工作的传统定义。但实际上,这份工作不是没有门槛的。宠托师的工作节奏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悠闲。

就像宠托师一样,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涌现。新职业蕴含着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它切实地满足着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为就业者提供着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它们的发展同样依赖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因此,面对这些萌芽的新兴职业,我们不要简单地下定义,说它们不正规”“没前景;面对选择这一行的年轻人,我们也不必认为他们就是一时兴起”“图好玩。相反,更值得考虑的是,应该怎样提供更包容的环境,呵护这份活力,保障它的健康发展。

就以宠托师为例,很多情况下,它并不是人们有相关需求时的第一选择。很多人觉得,放朋友家、宠物医院、宠物店更放心更安心一些。对于宠托师,人们可能会有顾虑:通过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下单,是否有保障?上门服务是不是会忘记关门、乱动家里物品?会不会应付了事?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这些乱象恰恰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宠托师要想撬动庞大的市场,需要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在这条路上,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监管必不可少。

(摘编自张永群《宠托师春节收入上万元,新职业折射新需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2月到2020年6月之间,天猫宠物保健品交易金额持续上升,可见人们对于宠物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度在提升。
B.在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对陪伴的需求会促进宠物数量的增长,而宠物数量的增长则会推动宠物保健类产品的发展。
C.宠物保健品成交金额最高的品类为化毛片产品,可见宠主们在化毛类产品上投入较多。
D.益生菌粉比益生菌片品类占比少却成交金额高,品类占比第一的奶粉类产品,成交金额仅排第五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推动宠物经济的发展,如软件上和宠物相关的短视频点击量高,在社交平台个人账号上下单就可以聘请宠托师服务。
B.宠托师为宠物提供上门喂养、清洁等服务,这份工作打破了人们关于工作的传统定义,不仅没有门槛,而且很悠闲。
C.新职业蕴含着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满足着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D.宠托行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既需要人们用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又需要相关部门的人性化监管。
3.宠物经济的发展有何益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即使有一天,技术成功地造出像得克萨斯州那么大的机器,能干我们所能干的一切事,它顶多还是一个单人,实际上,这不顶什么事。要跟我们比,它们得有三十亿,还得有更多的机器不断走下流水线。我怀疑是否有人能花得起那份钱,更不用说腾得出那样大的地方。即使真能造出那么多,它们还得用电线统统连起来,且要连得那么复杂,那么微妙,像我们一样,互相之间进行交流,一刻不停地讲着、听着。如果它们不能在醒着的全部时间内这样彼此相对,它们就不会成为任何意义上的人。我想,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我们最神秘之处在于我们的集体行为。除非我们理解了这种神秘,不然就造不出像我们一样的机器。而我们现在离这种理解还很远。我们只知道这样的现象:我们花时间互相传送信息,一边讲话,一边专心听话,进行着信息的交换。这似乎是我们最紧要的生物学功能,是我们毕生的事业。临近末了时,我们每个人都积蓄了一堆惊人的信息,足够让任何计算机忙死。其中大多数是不可理喻的,而且一般来说,我们输出的信息比收集的还要多。信息是我们的能源,我们被它所驱动。它成了巨大的企业,成了人类自己说了算的能量系统。我们三十亿人都由电话、收音机、电视机、飞机和卫星联系在一起,利用大众传播系统、报纸、期刊等长篇大论地讲话,从高空撒落传单,从别人谈话的边上插话。我们越来越成为环绕地球的电网、线路。如果长此下去,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计算机,会取代所有的计算机,能把世上所有的思想融合起来,成为一个合胞体。

已经没有什么封闭的、双向的谈话了。今天下午你讲的一切,都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不到明天就传遍全城,不到星期二就传遍全世界,快至光速,一边传一边变调,形成始料不及的新的信息。最后,它出现在匈牙利时成了一个极其荒谬的笑话,或者成了金融市场上的波动,或者成了一首诗,或者竟成了巴西什么人讲话中间的一个长时间的停顿。

我们进行大量的集体思维,大概比任何社会性的物种都要多。尽管这种思维几乎是秘密进行的,我们并不公开承认这一天赋。我们不像昆虫那样因进行集体思维而备受赞美,但我们仍是这样干着。我们能毫不费力、不假思索地在一个寒暑之内,在全世界改变我们的语言、音乐、风尚、道德、娱乐,甚至改变穿着的时尚。我们似乎是通过一个全面的协议这样做的,但这里不用表决也不用投票。我们只是一路想下去,到处散播着信息,交换披着艺术外衣的密码,改变想法,改变自身。

计算机玩不了这一层次的事,这对它是不大可能的,而这也没什么坏处。如果它玩得了这个,那我们就该打主意争取对自身的控制权,以便作出长治久安的大计,否则那就一定是我们的末日了。那会意味着,某一才智过人、消息灵通、当然还有计算机引路的集团,将会动手决定五百年后人类社会该是什么样子,而其余的人将以某种方式被说服而跟着他走。到那时,社会发展的进程就要“嘎嘎”响着停下来,我们就将永无尽期地停滞在今天的辙里。

倒不如不要什么管辖,走出自己的路。前景如此多趣而多险,不能交托给任何能预知后事的可靠代理人,我们需要失足跌跤的一切机会。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留自己相互联系着的大脑的绝对不可预测和不可思议的性质,就能像过去一样,让所有的选择都敞开在我们面前。

(摘编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计算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即使人类能够造出像得克萨斯州那么大的机器,它也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B.作者认为,人类的集体行为是人类最神秘之所在,而人类对此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C.如果计算机能把世上所有的思想融合起来,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会停滞不前。
D.人类的前景充满趣味和危险,人类需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失足跌跤中走稳道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开放的、多向的,一个信息发布出来很快就会被极其荒谬地传播开来。
B.文中,加点的“一般来说”说明人类输出的信息比收集的还要多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出科普文语言的严密性。
C.作者在说明人类集体思维的隐秘性时,将人类的集体思维和昆虫的集体思维进行比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下面的说法可以证明第四段观点:有哲学家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和正确用法取决于超越个人的集体知识。
3.作者认为,相对于计算机来说,人类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10-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古今,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能让人们追捧和普遍赞誉的,往往是雅俗共赏的。我很佩服唐诗、宋词、元曲,深入浅出,朗朗上口,数千年过去了,它的影响并未消失。唐代的李白、杜甫非常出名,因为通俗而妇孺皆知,同时代还有李商隐和杜牧,俗称“小李杜”,知名度就要小很多。其实“小李杜”的诗歌创作水平也非常高,艺术造诣并不亚于李白、杜甫,但相较之下,他们的诗歌偏雅,正因为曲高和寡,所以受众面和老百姓的接受度就少了很多。

还有像毛泽东的著作《矛盾论》《实践论》,本来这些都是高深的哲学问题,由于他的“度”把握得很好,没有深奥晦涩的说教,一读就懂,但学术性、理论性、辩证法仍然非常强,很了不起。

从作品欣赏者的角度,我并不是完全反对“曲高和寡”的说法,但问题是有些艺术品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曲高”?当下也有很多书画作品打着“曲高和寡”的旗号,欺世盗名,以“丑书”“丑画”自诩,似乎别人看不懂的就是“高级”的。更有些作者无视创作的基本规则,或者说并没有真正弄懂吃透,反以创新者自居。纵观当今的中国文艺界,这样的怪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形画不准说是变形,不懂色彩的乱画说是野兽派。

此外,我们透视高雅和通俗,随着地域、空间、时间的不同,加之“高手”们的引领,人们的理解力和接受度也会不一样。例如荷兰画家梵高的审美是超前的,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只卖出了一幅画,而现在他的绘画作品屡创世界拍卖的天价。还有中国的黄宾虹,生前就断言“我的画要50年以后大家才能看得懂”。因此,一方面是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好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作者对观者审美能力的期待。

(摘编自蒋跃《雅俗共赏:艺术家的顶格责任》)

材料二:

昆曲,是明代发展起来的高雅艺术,特别是魏良辅创制了水磨调之后,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风行一时。但是,由于它过于优雅、缓慢,缓得有时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都要拆开来唱,慢慢就脱离了群众,最终为京剧所替代。京剧原本并不姓“京”,是由地方戏发展而成。前些年曾举行过徽班进京二百年纪念活动,这就是说,它成为京戏,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它与昆曲争夺文化市场,叫作“昆乱之争”,或称“花雅之争”。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调等,统称为乱弹。京戏的文化底蕴远不及昆曲深厚,不但剧本不及昆曲有文采,唱腔不及昆曲雅致,而且有些唱词说白还语法不通,但是,在竞争中它却胜出了,最终成为戏曲中的头牌,冠以“京剧”之名。

可见剧种的发展,并不在乎其高雅的程度,而是取决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文化市场的接受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艺作品不是理论,但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则是相同的。昆曲在明朝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明朝虽是一个极权主义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商品经济获得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江南富庶地区,商人和士人还是有文化享受的空间的。高雅的昆曲就是在这种生活空间里发展起来的。到清兵入关,商品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江南士人备受压制,高雅文艺自然也丧失了许多接受空间,昆乱之争,以乱弹取胜,也在所必然。有些京剧名伶,还走进宫廷,成为皇家的供奉,地位之高,很受时人的羡慕。

昆曲本来也是俗文艺,后经文人艺人之手,发展得雅致起来,但过雅之后,却又成为小众化艺术,其统治地位逐被乱弹所代替。不过,作为一个剧种,昆曲并没有在剧坛消失。拍曲,仍是一些士子的雅好;少数昆剧团,也还存在,只是盛况不再;有些昆曲演员,同时也兼唱京戏,成为京昆双栖演员。

使昆曲重放异彩的,是一九五五年由黄源主持改编,由浙江昆苏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当时昆苏剧团虽然还存在,但已衰落不堪,演员的工资很低,生活非常艰苦,所演也只是一些旧戏。《十五贯》就是古人根据冯梦龙所编的小说集《醒世恒言》中《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文改编的旧戏,《缀白裘》中就有。黄源看到了这出戏包含新的思想价值,针对当时肃反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了实事求是精神和调查研究方法,改编成功,深受观众的欢迎,也得到许多领导人的肯定。《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出发,为老剧种的新生作出肯定。《十五贯》的改编演出成功,对昆曲的新生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中杰《雅俗之辨》,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观古今,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能让人们追捧和普遍赞誉的,往往是雅俗共赏的,毛泽东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就属于这类作品。
B.在“昆乱之争”中,昆曲唱腔单一,只有昆腔;而京剧唱腔集合众家之长,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调等,因此胜出,并成为戏曲中的头牌,冠以“京剧”之名。
C.梵高和黄宾虹的审美是超前的,他们的作品对观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度有一定要求,所以在当时并不能被读者所接受。
D.昆曲在明朝得以高度发展,与明朝的商品经济获得发展且有一定的文化享受空间的时代特点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李杜”的诗歌创作水平非常高,艺术造诣也不亚于李白、杜甫。但他们的诗歌晦涩,所以受众面和老百姓的接受度不高。
B.材料一材料二均采用层进式结构,结构清晰,并且在论证时都运用了举例证法和对比论证。
C.黄源改编的《十五贯》十分成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得到许多领导人的肯定,对昆曲的新生和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D.昆曲虽然盛况不再,但其唱腔雅致,剧本有文采,文化底蕴深厚,随着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可能会迎来一个发展的新契机。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2023-08-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满洲里市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议题,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难富起来的群体是农民。没有乡村振兴,不可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没有农民的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亦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促使农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

首先,应将乡村振兴全面融入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并全方位推进。就像深度贫困地区与绝对贫困人口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一样,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项仍集中在农民农村。因此,乡村振兴应当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在巩固脱贫攻坚基础上实现全方位跃升,应当按照城乡统筹、优先乡村的取向将乡村振兴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同时发力的大格局,并遵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原则全面推进。

其次,应继续用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导乡村振兴并精准施策。乡村振兴是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实现农村发展全方位升华的国家战略行动。脱贫攻坚成功实践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也不能例外。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与乡土文化差异也很大,乡村振兴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行稳致远。因此,在目标明确和宏观政策日益成熟的条件下,当前特别需要找到适合各地的实践路径,拿出更有效率的行动方案,以持续不断地缩小城乡差距,不断促进并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发展。

再次,要抓住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要从重硬件投入转向软硬件投入并重,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大功夫。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缺教师、缺医生、缺农业技术人员、缺经营能手、缺乡村治理能人的现象。这种局面不仅难以实现乡村振兴,个别地区在摘掉贫困帽子后还可能因外援人员减少而停滞甚至返贫。可见,乡村振兴的关键正在从物转变成人,培养本乡本土人才并激发其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只有培养成百上千万有用的乡土人才,同时引导城镇人才下乡,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是要从重经济建设转向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乡村振兴必须有相应的产业支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乡村社会建设显得同等重要。因为社会建设如果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将陷入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状态,物质丰裕不可能自动带来精神丰盈,进而会出现内生动力弱化、乡风文明衰退、凝聚力衰减,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乡村振兴中应当提升对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特别是要促使乡村治理、社会服务与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才是符合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共同富裕要求。

三是要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2035年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实际上已经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清晰的预期,但还需要尽早确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间表与路线图,特别是需要尽快扫除阻碍城乡之间人员、货物、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壁垒,真正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一体繁荣,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总之,中国制度的确定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忽略乡村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更不会让农民掉队。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只要形成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格局,运用好精准施策的武器,亿万农民一定能够伴随乡村振兴而步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境界。

(摘编自郑功成《以乡村振兴引领农民共富》)

材料二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整个农食系统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围绕县域发展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几十年,我国用有限的水土资源保障全球将近18%人口的粮食供应。国家层面上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为提升农业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未来30年,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自主可控”仍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及人均收入的增长,需要农业在全面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带动整个农食系统朝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在继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聚焦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区位条件、紧扣县域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食系统的转型。

为实现农民增收和全民共同富裕,未来农业发展需加强农业内部分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缩小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差异,县域发展是支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创造非农就业,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除加快城镇化发展以外,农业内部也需要按规模和产品实现专业化分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不仅通过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条件,也将通过整合城乡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资源为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提供条件。

为提升农业韧性、实现低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加强发展基于自然的、结合科技发展的生产解决方案,县域经济发展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需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不仅需要精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有效的实施主体和大量实践经验。在农业永续发展方面,县域的实践经验将对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双碳”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为国民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的食物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盛誉、黄凯南《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县域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项仍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与绝对贫困人口。
B.如果内生动力弱化、乡风文明衰退、凝聚力衰减,将导致乡村振兴陷入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状态。
C.未来30年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工作是加快整个农食系统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
D.促进县域发展将对加强农业内部分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缩小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差异起到关键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乡村振兴应当依靠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同时发力。
B.引导城镇人才下乡与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条件,都是谈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C.找到适合各地的实践路径,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与县域经济发展要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并不矛盾。
D.农业现代化需要整个农食系统转型,但“口粮绝对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自主可控”仍是重要基础和保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乡村振兴”的一项是(       
A.复旦大学熊易寒教授认为,在农村自主发展的条件下,要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再分配职能,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农民在权利和福利层面与市民等值。
B.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认为,世界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东北地区要依托有利条件,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期,建成中国生态文明先导区,具体而言,即是要发展全域有机农业。
C.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特聘专家吴江认为,破解东北人才困境的关键需要提升我们现代治理能力,从人才管理到人才治理,仅一字之差,却是人才战略实施根本反映。
D.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认为,推进农业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是生态资源再定价进入到生态经济新阶段的重要手段。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面对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请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3-07-2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满洲里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又听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应是(     
A.怎样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C.商品化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
D.商品化破坏了文化遗产的传播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人们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弊: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或完整内涵);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D.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属于“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而应当担负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B.针对文化遗产专门立法(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
C.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也绝无权浪费优秀的文化遗产。
D.要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国家战略核心问题加以对待,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
2023-04-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内蒙古满洲里市远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珠算的命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3124日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诞生于中国春秋时期的珠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珠算申遗成功让中国人五味杂陈。无论何种心情,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珠算和算盘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最为严重的现实是,2001年中国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还可减轻学生负担”为由,将珠算取消。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成熟和消亡一样,珠算被更为快速和简便的计算器和计算机取代是事物的一种新陈代谢,没有必要伤感。但是,珠算之于计算器并非电报之于电邮、短信、QQ等,会被后者完全取代。相反,珠算之于计算器犹如纸媒之于数字化媒体,可能是一种相互弥补和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你存我亡的关系。

原因在于,珠算和算盘中存在许多永续发展的或青春常在的要素。珠算要代代相传而不为计算器所完全取代,就需要被使用,要从使用它的人们中获得灵气和新生。

今天,以电脑、网络、 智能电话、电子游戏、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数字技术是首先通过影响大脑,然后才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才使世界得以改变。中国的研究则证明,人们在使用算盘进行珠算时,大脑也在不断接受新的刺激,正如人们在使用数字技术一样。珠算特有的技巧,如左右手拨珠可以有效地开发孩子的左右脑、启迪智力、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在这些方面珠算甚至优于数字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等人从2008年至2009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通过核磁共振、脑电图测试,对哈尔滨市30名学过珠算、30名没有学习过珠算(共60名)儿童进行珠算学习和使用的研究,结果证明,珠算能提高学生的智商、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其实,学习和使用珠算还具有数字时代所不具有的优势,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和环境下,例如战争、灾难(如地震)、断电、野外等环境,计算器和计算机不能发挥作用了,简便的珠算还能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使用珠算既是防止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性痴呆),又是矫正该症状的有力工具。

只要中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还在使用算盘和珠算,珠算就不会仅仅是一种遗产,而是一种可以与现代数字技术相提并论和相互补充的实用技术,而且这一技术还会因可持续发展而永葆青春。

中国珠算入选世界“非遗”,这当然是一种荣誉,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中国珠算不被社会淘汰,如何能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只是沉浸于中国珠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那么除了自我欣赏之外,中国珠算离消亡的命运也就不远了。加上珠算,我国已拥有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世界前茅。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都是缺乏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遗产,我们的保护更多的是一种拯救,使其不至于迅速消亡。

(选自《百科知识》)

1.下列关于“珠算命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珠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中国珠算虽已入选“非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珠算应用越来越少,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C.中国珠算的应用功能被取消,主要是因为2001年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取消珠算教学内容。
D.中国珠算虽在现实中缺乏生命力,濒临消亡,但并非没有发展前景,因为中国珠算存在许多永续发展的或青春常在的要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电脑、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技术,同中国珠算一样,首先通过影响人们的大脑,然后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B.珠算能提高人们的智商、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已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明。
C.珠算还具有数字时代所不具有的优势,无论战争、灾难(如地震)、断电、野外等环境,珠算都能不受影响地继续发挥作用。
D.珠算在防病方面也起着一定作用,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使用珠算既能防止某种病症,也是矫正这一症状的有效工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珠算被更为快捷的现代计算工具取代是正常的新陈代谢,但珠算却不会像电报一样被取代而消亡,反而能随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B.中国珠算与数字技术相比,珠算特有的使用技巧可以有效地开发使用者的左右脑,并在防病等方面甚至优于现代数字技术。
C.珠算和我国入选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不会仅仅是一种遗产,而且可能是一种可以与现代数字技术相互补充的实用技术。
D.我国已拥有30多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不能成为我们自我欣赏的理由,如何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才是关键。
2022-07-3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满洲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激活校园诗歌不仅需要“情怀”

①校园诗歌是一个寄寓着太多“情怀”的词汇。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可谓是诗意的栖居地,读诗写诗俨然是一种潮流,加入高校诗社更是众多学子的梦想。但如今的大学校园,诗歌氛围遇冷,诗社普遍萎缩,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尽管有爱好诗歌的学子的坚守,但今非昔比——过去诗社活动成百上千人的盛况不再,如今已锐减至十余人至六七十人不等。

②校园诗歌的这份“情怀”缘何难以安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诗歌可供阐述的空间缩减。另外新媒体的兴起,也导致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影视、综艺等娱乐化产品更多地吸引社会注意力,也吸引了“内容生产者的生产力”。

③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国诗词大会》受追捧,其背后就反映了国人对诗歌的需求。北京连续举办三届诗歌节,也向人们展示了让诗歌回归校园的努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诗社不单是激情昂扬、闲情逸致的所在地,还越来越跟生存挂上钩。正如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社长直言,“以前能从学校得到一些支持,最近一两年争取不到钱。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那么困难,还给我们资金支持,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呢?”

④显然,激活校园诗歌,不仅需要“情怀”,还需经费、“人气”、政策等多方面支持。除了高校应在经费上给予诗社有力保障、吸引更多诗歌爱好者参与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强化诗歌的“内核”,拓展诗歌的“外延”。从海子到余秀华,包含的一个事实便是,当今时代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存在,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公众“情怀”的缺乏,而恰恰是诗歌创作上的乏味。

⑤从政策上说,校园诗歌最好的时代即将到来。正如教育部部长今年“两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被问及《中国诗词大会》现象时表示,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之路,“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学段都覆盖”“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使校园诗歌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校园将重新让诗歌生发起来。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2017年11月29日付彪)

1.下列对于文章前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读诗写诗是一种潮流,所以众多学子把加入高校诗社作为自己的梦想。
B.如今的大学校园,诗社普遍萎缩,诗歌遇冷,虽然依旧有爱好诗歌的学子的坚守,但今非昔比。
C.校园诗歌的这份“情怀”之所以难以安放,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诗歌可供阐述的空间缩减。
D.新媒体的兴起,导致诗歌创作的人才不断流失,影视、综艺等娱乐化产品也吸引了“内容生产者的生产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受追捧反映了国人对诗歌的需求,这说明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只是需要被激活。
B.如今,大学诗社在表现激情昂扬、闲情逸致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与生存有关的物质问题。
C.从海子到余秀华,说明当代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存在,只是需要在经费、人气和政策多方面予以支持。
D.要激活校园诗歌,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强化诗歌的“内核”,拓展诗歌的“外延”,使诗歌创作逐渐突破“乏味”的怪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潮流,但如今,不管是从诗歌氛围还是诗社规模来说,都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了。
B.校园诗歌如今盛况不再,不仅仅只是“情怀”的缺失,还涉及到经费、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另外诗歌创作本身也需要再强化。
C.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虽然困难,但依旧给予诗社经济上的支持,而现如今却做不到,说明当今社会看重物质更加拜金,这种风气已经开始影响校园。
D.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贯穿到校园教育的过程之中,将会使校园诗歌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022-07-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内蒙古满洲里市远方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①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②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③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④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⑤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⑥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⑦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⑧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⑨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

⑩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B.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不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不能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C.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D.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超过2.5亿。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或“粉丝”,最大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B.虽然马洁的死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C.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人左右频繁地交流。
D.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希望让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B.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C.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2022-07-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满洲里市远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其中80%来自河口镇与潼关间的多沙区。恒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与黄河花园口站相差不大,但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花园口的8倍,黄河这一特点,导致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几乎遍及上中下游及其支流。

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将向西部转移的大势,按照现在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与施工能力,利用现代工程措施减弱黄土侵蚀强度,主动拦减入黄泥沙量,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是必要的。此外,水少是黄河冲积河段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原因,水资源客观上是华北与黄河中上游地区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制约因素,应着实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将从外流域调水入黄作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举。

(摘编自张红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二:

黄河流域各省区2018年水资源总量状况及近年来GDP总量全国占比

区域水资源GDP总量全国占比
总里(亿立方米)全国占比(%)20192013200820031999
黄河流域总计2947.810.7321.9523.3623.8521.1520.82
上游青海961.93.500.320.340.310.280.28
甘肃333.31.210.951.030.971.021.10
宁夏14.70.050.410.420.370.320.30
中游内蒙古461.51.681.882.742.621.741.59
陕西371.41.352.822.622.251.891.83
山西121.90.441.862.052.252.081.92
下游河南339.81.245.935.215.555.015.19
山东343.31.257.778.959.528.818.61

(摘编自郭晗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

材料三:

历代的黄河治理活动为黄河安澜、保障社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北宋熙宁年间,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他主张束水攻沙,即在河两岸高筑堤防,以堤束水,既可防洪,又可冲刷河槽中的泥沙,使河道不致淤塞。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乾隆年间的御史胡定在治河实践中发现,黄河泥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条山一带的破涧中,于是让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来拦截上中游支流河段裹挟而下的大量泥沙,大大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与洪涝灾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发展科技与机制创新,黄河流域的饮水安全、粮食生产等普遍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从1999812日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摘编自张建松《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上游的青海与下游的河南相比,水资源更充足,但经济相对落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明显。
B.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在近20年走出一条从快到慢的变化曲线。
C.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来看,总体按照上游、中动、下游表现出从低到高的阶梯型分布。
D.黄河上游地区GDP总量小,发展速度相对稳定,而中游、下游地区内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的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花园口站径流量大约为恒河的八分之一,河水年均输沙量却差不多。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水灾几乎遍及黄河上中下游。
B.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
C.虽同样是修筑堤坝以治理黄河,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主张以堤束水冲刷泥沙,胡定则强调筑坝堰来拦截泥沙。
D.黄河流域水安全事关国家水资源安全的大局。近20年来黄河未曾断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前人黄河精神的传承。
3.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黄河精神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没有健康码乘车遇阻、现金支付遭拒……当前,不少老年人因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购物、出行、就医、消费等方面遇到不便,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不小影响。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引发了社会对老年群体遭遇“代际数字鸿沟”问题的高度关注。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指教育背景、生活环境或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导致不同群体在信息接收或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代际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数字技术或者产品更新选代的速度远远快于老年人智能技术学习的速度,这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了信息接收和数字使用能力的巨大差异。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势不可挡,其触角延伸至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出行、数字化支付、数字化办公甚至是数字化就医等。因此,解决代际数字鸿沟,加快老年人进步的步伐,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各方面的努力。比如,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补贴,增强老年人智能手机的普及水平,简化应用,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特点和知识水平的数字化设备和应用,帮助老年人克服数字化设备应用恐惧,提高老年人数字应用学习和普及效率。同时,从家庭和社区入手,提高老年人群智能运用水平,发挥家庭与社区代际信息反哺能力,增强家庭与社区不同年龄人群之间智能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传播。

当然,可以看到的是,数字化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比如互联网生活缴费、互联网购物、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出行、互联网事务服务大厅等等,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帮助我们节省了鞋底成本、管理成本,兑付成本等等,这也正是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初衷。

从近几年老年人智能手机普及率及使用率看,这种数字化趋势也正在向高龄人群渗透,不少老年人开始拥抱“数字圈”,但是老年人作为数字化“弱势群体”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高龄人群进入“数字圈”除了面临文化、教育等软约束,还面临着数字化设备、数字化资费等一系列硬约束,这种社会、家庭有意无意叠加的交流壁垒,是高龄人群跳过数字鸿沟的一大重要障碍。以数字化设备为例,数字化设备费用、SIM资费、服务咨询、软件使用都是依照社会大众的收入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应运而生的,而这些无疑给高龄人群设下了无形的门槛。同时即使持有银行卡等支付工具,也会加剧高龄人群“数字化盲人”的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顿挫了他们融入“数字圈”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让高龄人群更好享受数字化便利,显得非常的必要。比如首先设立老年人数字化设备及SIM卡专项服务柜台,减轻老年人数字化学习、设备维护、资费服务过程中的困难是非常必要的。其次,研发老年数字设备和应用,让老年人感受到数字化过程中社会的诚意,是消除老年人数字融入恐惧,增加主动性的重要激励。最后,政府、社区尤其是家庭,是数字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年轻人要给予老年人更多耐心,同时给予他们更多转化过渡时间及参与数字化的鼓励,避免“抨击”性的数字化教学过程。

无论年轻人的生活多么的简单和遥远,升格社会中没有哪一个地方的长辈能知道晚辈知道的一切。年轻人在数字化信息和应用方面的压倒性优势,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的代际关系,让高龄人群产生了不安、焦虑和不自信的情绪。作为数字化优势一方,我们应该在消除代际数字鸿沟的过程中,给予老年人更多耐心的指导和成长时间,我想这是数字化时代赋予“尊老爱幼”的新内涵。

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要求。方案强调,要完善法规规范,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切实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理事崔晶雪说,在抓好常态化综合监管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加强宣传,引导他们重视和保护个人信息,通过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开展智能技术教育,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国家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一是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社区共同引导规范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以及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的现金使用行为。二是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察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进行重点跟踪,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及公众关注度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大的拒收现金主体,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惩治。三是强化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年人由于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之类因素影响,在智能技术学习上的速度较慢,所以出现了没有健康码乘车遇阻之类的生活问题。
B.数字化平台设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于生活,给人们带去生活的便利,而它也确实帮助我们节省了鞋底成本、管理成本、兑付成本等。
C.从整体上看,老年人群体目前依然是数字化的“弱势群体”,一些老年人因跳不过数字鸿沟,所以常有一种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
D.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内容很具体,针对的就是老年人遭遇的“代际数字鸿沟”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解决“代际数字鸿沟”的方法中,社区和家庭的信息反哺是极重要的一种,因为社区、家庭与老年人们的接触很方便。
B.年轻人辅导老年人进行数字化学习时,如果缺乏耐心,缺乏鼓励,而多用“抨击”性语言,则老年人的学习速度会比较慢。
C.老年人的个人信息需严加保护,因为不法分子都是利用老年人容易对人产生信任的特点,诱使他们上当,使其损失钱财。
D.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都不得拒收现金,这是法规,也是时代需要。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基本上进入了老龄社会。
B.石家庄裕华区组织青年志愿者成立服务队,对社区老年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
C.北京一位老人因无“健康宝”被禁止进入地坛公园,他就硬闯了进去,引起围观。
D.湖北宜昌一医保局拒收老人交纳的现金,被曝光后,受到上级政府部门严厉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