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5年中国北京和张家口联合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中国冰雪行业带来重大机遇,极大推动冰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1960年加州冬奥会让美国的滑雪人数开始激增,使其成为滑雪大国,1972年的北海道冬奥会也曾在日本全国兴起滑雪狂潮。在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国家目标下,北京冬奥会的正式举办将为中国冰雪运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

(摘编自《2019-2020中国冰雪行业白皮书》)

材料二:

图 1:历届冬奥会拉动就业规模

2:中国历年冰雪旅游人数及收入情况

(摘编自中国旅游研究院各年度《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

材料三:

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冬奥申办成功前,是一个低收入村。冬奥申办成功后,村里决定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发展高端民宿产业,于是建成19座现代民宿院,单日可接待300人。2019年后,黑龙庙村58户低收入户全部脱低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

一个小村落的变化折射奥运会的影响力。有分析指出,2008年奥运会使北京能够跨越中间发展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对全国而言,举办北京奥运会加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申办到即将举办北京冬奥会,我国冰雪运动以此为契机,乘势而上,北冰南展西扩东进,冬夏两季各有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开花,冰雪产业迸发活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奥运会,增进国人对奥林匹克的理解,以及对体育教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举办冬奥会后,北京将成为首座双奥之城,也标志着中国将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到奥林匹克事务中来。

(摘编自中国体育报《评论: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不可估量》2021427日)

材料四:

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融入中国元素的例子屡见不鲜。从会徽冬梦”“飞跃,到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再到设计灵感为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借助一个个冬奥符号传播开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邱雪看来,利用冬奥会这一传播平台,更有助于世界接受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及文化表达。

在奥林匹克议程2020》的改革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一直在寻找未来举办奥运会的样本模式。北京冬奥会的办赛理念与实践,正是助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表达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随着参与国际体育合作的程度加深,我们在世界体坛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邱雪说。

相较以往,全人类共同参与的冬奥盛会具有更深远影响。北京冬奥会把长期的、可持续的方案纳入不同项目的做法,体现了人类团结一致对抗危机的精神。巴赫表示,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

(摘编自郑轶《冬奥会,读懂中国的一个窗口》,《人民日报》2021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冬奥会的举办,将激发三亿人参与其中并兴起滑雪狂潮,可见我国冰雪行业发展机遇难得,发展前景良好。
B.2022年冬奥会将为北京和张家口带来60万的就业机会,与前三届冬奥会相比,2022年冬奥会的就业机会最多。
C.我国冰雪旅游行业稳步发展,2020/2021冰雪季旅游行业发展势头猛,旅游人数将达到2.3亿人次,收入达3900亿元。
D.黑龙庙村在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后,依托良好的区域优势和生态环境,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会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使北京跨越中间发展阶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北京冬奥会是展现国家形象的契机,冬奥会的筹办,使我们的发展模式、文化自信、精神风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C.作为首座“双奥之城”的北京,其可持续发展的办赛理念,体现了人类团结一致对抗危机的精神。
D.若2022年冬奥会成功承办,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这也无疑会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3.一次世界性盛会,对于举办国将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3-07-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内蒙古包头市四中高三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货币专指央行数字货币,而私人数字货币在我国叫作虚拟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等同于数字货币,因为我国对货币有着严格的法律定位,只有国家发行的货币才能被称为货币,其他货币即便被称为货币,也不是我国法律意义上的货币。

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央行加密数字货币》报告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类型和特点。其中著名的就是货币之花模型的提出:从发行主体(中央银行或其他主体)、发行形式(电子或物理形式)、可访问性(通用型或限制型)和转移机制(集中或分散,如点对点转移)四个方面出发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分类,一种是面向公众发行的央行加密数字货币,即零售型央行加密数字货币;另一种是面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央行加密数字货币,即批发型加密数字货币。值得注意的是,此报告采用的是央行加密数字货币CBDC)的文字表述。

(摘编自李晶《数字货币与日常生活》)

材料二:

按照金融资产流动性大小等特征,我们把人民币分为M0M1M2等不同层次。M0主要指现金,流动性最强,也就是随时都可以用。支付宝,微信所搭载的这类支付形式虽然用起来很方便,但是并不属于流动性最强的M0的范畴。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而加密货币虽然叫作货币,却不能完全承担货币的职能。比如,这些加密货币的价格会产生非常大的波动,丧失了在价值尺度上的职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加密货币更接近于一种可以买卖的数字产品。数字人民币则不同,它属于M0的范畴,只有央行才有权力发行,相当于一种电子现金。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数字人民币在流通性上比支付宝、微信所搭载的支付形式还要强,同时拥有强大的信用背书,在价值尺度上稳定性高。

(摘编自张祎《一文了解数字人民币》)

材料三:

推广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将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加速器。一是重构开放健康的数字生态。数字人民币将瓦解相互割裂、封闭化的数字生态系统,重构开放健康的数字新生态。二是助推数字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数字人民币的交易信息由央行掌握,这样的特性可以帮助央行追溯资金的流向,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运营环境。三是抢占全球数字经济竞争赛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2021年12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仅为2.7%。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说,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动机和数字社会的助推器。长远来看,数字人民币将推动整个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升级,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摘编自张晓玫《数字人民币将构建数字经济新格局》)

1.下列关于“数字货币”或“数字人民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数字货币”并不等同于“虚拟货币”,“虚拟货币”即便被称为货币,也不具有法律依据。
B.零售型CBDC与批发型CBDC的发行主体和转移机制是一样的,但它们的发行形式和可访问性是不同的。
C.数字人民币属于M0的范畴,相当于一种“电子现金”,理论上随时都可以使用,并且信用度和稳定性都很高。
D.数字货币对数字经济时代和数字社会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实现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升级还任重道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货币之花”模型显示,电子货币是货币的主流,现金、商品货币、区域货币等物理货币处于边缘化地位。
B.加密货币更接近于一种可以买卖的数字产品,它只是在执行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却丧失了其价值尺度的职能。
C.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抢占全球数字经济竞争赛道。
D.数字人民币虽还未普及,但从理论上讲,其流通性要强于同属于M0范畴的支付宝、微信搭载的支付形式。
3.目前,“数字人民币”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如果请你对“数字人民币”进行推广宣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数字人民币”的优势呢?请简要说明。
2023-05-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谈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走向深海的过程中,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成功研制和交付使用是一个里程碑。2012年9月,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拉开了我国从海洋系统视角开展深海大洋研究的序幕,引领了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这十年,科学号见证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是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的缩影。

十年来,科学号已安全执行50多个海上调查航次,安全航行2100余天,累计航程30余万海里,装备的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完成了超过300个海洋科学考察潜次任务,支撑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课题420余项,航迹遍布中国近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广袤的海域,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

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海迈向深海,为我国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乃至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能力支撑,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之一。

(选编自王凡《科学号,十年科考在深海》)

材料二:

近十年我国CDP总量一览(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不仅国内生产总值屡创新高,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70、80、90、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更是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

人均CDP实现新突破。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

此外,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30%,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中国基金报》)

材料三: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那些默默坚守的奋斗者令人敬佩”“演的都是身边事,特别有代入感”“开创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境界……该剧甫一播出,就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获得骄人的收视成绩和观众口碑。这部作品的成功说明,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呼应新征程人民期盼,应成为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方向。

2012年到2022年是非凡的十年。这十年,中国的变化举世瞩目,这十年,中国人的奋斗历程值得礼赞。《我们这十年》立足十年辉煌成就,聚焦十年里的我们,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等方面的11个主题,采取单元组合式结构,将新时代国家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概括提炼成11个故事,进行全面展现。

《一日三餐》《心之所向》《砺剑》《热爱》《未来已来》《理想生活》《前海》《沙漠之光》《西乡明月》《唐宫夜宴》《坚持》……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该剧多维聚焦,全线出击,11个单元围绕11个重大时代命题,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图景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海纳百川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郝戎《<我们这十年>:热忱描绘新时代宏伟气象》)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以后的近十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同期世界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水平。
B.我国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14年到2020年,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C.截至2021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人均CDP相比2012年增长接近70%,实现了人均GDP的新突破。
D.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为例,重点介绍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B.材料二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领域,主要介绍了我国十年来经济总量(CDP)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C.材料三以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为例,以鲜明的主题立意展示了我国部分领域十年来的巨大成就。
D.三则材料分别从科技创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视角,精细化、特写式地展现了我国十年来的发展成果。
3.《我们这十年》的播出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这部作品的成功为当下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简要概述。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防疫之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强基计划方案陆续发布,令人为之一振。强基计划破土而出,恰似一场及时雨,必将对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及高精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推出强基计划,是切合中国发展实际,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即将到来,在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外部压力,各种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甚至正在产生不利影响。在有些领域,我们受到国外原创性技术的制约,高新技术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我们缺少研究基础学科的高精尖人才,从长远来讲制约着国家的整体发展。

强基计划就是要补短板,抓急需,降危险。如果现在我们还不着力培养基础学科的高端人才,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遇到的危机可能比今天更加严重。强基计划写得很清楚,要在那些原创性、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我们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原始创新的人才培养抓起,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为时未晚。

强基计划的,我想应该至少有这样三个含义。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中国之的核心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多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所在。而现在我们的一些科技成果、应用成果,是踩在人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做文章,根基不稳。强基计划就是要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线,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好中国之基。

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基础学科看起来不能直接应用,但它是比工程类、技术类学科更基础、更原始的东西。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本质性、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些别人揭示不了、解释不了的现象,发现一些别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基础学科是许多高科技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基石,许多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

基础学科是最容易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的,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研究积淀。近年来,大众注意力集中在工程类、技术类等出成果相对比较快的领域,而需要多年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的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受关注程度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也往往更注重成果的数量,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现在基础研究的水平较低。另外,在一些学科领域也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而轻视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更多投身到了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

再次,这个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强基计划就是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人才,经过若干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满足基础研究需要的重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撑起基础研究的蓝天,才能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始终走在发达国家前列。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批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就研究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那么我们将又陷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怪圈。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被选入强基计划的人,要用心培养,坚持数年必有成果,不要指望这个计划结束之后马上会出现一批领军人才,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强基计划应该带来持续的力量,而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强基计划主要是为这些未来的人才苗子奠定一个深厚广博的发展基础。

综合来看,强基计划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结合国情制定的一个贯穿招生和培养全过程的整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基计划的任务不仅是选才,还要引导高中的培养方式变革,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且还要个性特长突出。作为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要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能够选对苗子,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启下就是要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对中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当前基础教育人才选拔评价中的一些顽瘴痼疾。如果高校热热闹闹,中学风平浪静,那么强基计划的使命完成得就不够彻底。

(摘编自王殿军《未来急需的人才是这样的》)


【注】黑天鹅事件:通常指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灰犀牛事件:通常指大概率、可预测,波及范围大的风险。
1.下列关于“强基计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防范各种危机对中国之“基”的影响,强基计划应运而生。
B.强基计划的目的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为原创性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
C.强基计划重视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基础学科可以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
D.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两方面都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强基计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强调强基计划是要选拔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
B.文章引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生动而恰当地阐述了人才培养要放眼长远的道理。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强基计划“基”的含义,逐层深入展开论述。
D.文章在结尾时把高校和中学结合起来展开论述,这使文章的论点得到进一步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推出强基计划,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宏伟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强基计划”今后将倒逼中学调整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C.强基计划有利于“双一流”高校招收优质学苗和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D.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个单册遗产报告。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北京、延庆、张家口等主办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推广,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奥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冰雪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冰雪旅游和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持续稳步增长,冰雪旅游市场潜能进一步激发,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2016-2017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1.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2700亿元;2018-2019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均消费1734元,是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的1.87倍,冰雪旅游收入3860亿元;2019-2020雪季受疫情影响,冰雪旅游人数仅为0.94亿人次,收入为1460亿元;2020-2021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

北京市残联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冰雪活动,其中2015-2016年北京市参与各项冰雪活动的残疾人为0.5万人次,到2018-2019年提升至3万人次,2019-2020年,受疫情影响,残疾人冰雪参与人数下降,但仍有上万余人次走出家门参与活动。

(摘编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

材料二:

1月20日,首钢园区上演了一场绚烂璀璨的灯光秀,在8分钟的表演中,冬奥冰雪、城市景观、新春佳节等元素一一呈现,流光溢彩。

首钢于1919年建厂,以钢铁制造闻名,后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厂址搬迁。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首钢园区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机会,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称赞。

首钢园区变迁的背后,折射了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今,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引领,冬奥筹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市充分利用奥运遗产,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延庆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向着建设最美冬奥城迈进;张家口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正逐步建设成为全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闻名遐迩的体育之城

冬奥筹办6年多来,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张家口两地推出滑雪亲子、森林探险、民宿年味、世园灯会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了两地70余种优质冰雪资源;延庆构筑以春骑行、夏露营、秋路跑、冬冰雪为特色的四季生态体育旅游线路,形成全季候、全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体育+的方式改善区域面貌,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202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举办,俄罗斯花费超1.5万亿卢布(约合500亿美元)。试图打造一场政治、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体育盛会,被称为史上最贵冬奥会。虽然财务收益覆盖不了办会成本,但专家认为,对索契冬奥会投资回报的最佳评估不应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其为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有形无形效益。

367公里新路桥、22条隧道、201公里铁路、96.7万平方米路面和人行道、550公里高压电线、40家新建酒店……俄罗斯重金打造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索契这个位于黑海之滨的度假小城面目一新。在阿德勒尔建造的新火车站成为连接海、陆、空三条线路的大型交通枢纽,于2012年开始投入运营的索契新国际机场则成为俄南部联邦区最大的航空枢纽。

另一方面,带动旅游业发展、改变城市和地区定位被视为俄举办冬奥会带来的重要社会经济成果之一。得益于冬奥会的举办,如今索契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全年候度假胜地。官方数据显示,仅2014年就有超过500万人到访这座有着黑海明珠美誉的城市。2016年,这一数字大幅提升至650万人次。

此外,被视为俄国家项目和经济潜力发展风向标以及展示俄各联邦主体投资机会重要平台的俄罗斯投资论坛每年都在索契举办,2014年后更是迎来参会国家和代表人数高峰。

许多俄罗斯专家认为,索契冬奥会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也对俄罗斯经济整体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办会不仅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有形无形的双重效益。

(摘编自2022年1月24日《经济参考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家口2015-2019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保持住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B.除2019-2020雪季外,我国近五年各雪季冰雪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
C.张家口近五年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风景区等旅游企业数量均逐年持续稳定增长。
D.在残联的积极组织下,虽受疫情影响,但总体上北京市残疾人仍积极参与冰雪运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钢园区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折射出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
B.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C.第22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俄罗斯不但收回了办会成本,而且还给索契带来了交通、旅游、国际地位的提升。
D.索契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3.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冬奥会”展开的,但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总体要求如下: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工作原则。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坚持依法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坚持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有关规定,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

3.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摘自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新华社2021年7月)

材料二:

在线教育的广告投放愈演愈烈,各大知名综艺轮番播报着教育企业的赞助和广告词,各上热播电视剧中也反复出现着教育企业的广告植入。在广告投放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后,各家教育企业开始在广告营销上倾注心思,那些“著名”的文案开始出现了。

“你来,我补课你的孩子,你不来,我补课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你的购物车里有你家孩子的未来吗?”……

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何为“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呢?有媒体做过计算,以××学为例,其2020年的全年研发费用7.35亿元人民币,销售费用却从去年同期的10.41亿元猛增至58.16亿元!投入的经费之中,用在营销上的钱竟然是用在研发内容上的近8倍!

(摘编自哲颉《资本退场:教培行业一个时代的落幕》,校长邦2021年7月)

材料三:

近期,北京一家媒体对中小学生家长发起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受访家长或多或少给孩子报了课外培训课程,其中83.82%的家长选择了学科类培训课程。给孩子报3家以上培训机构的占39.7%,每年整体花费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

“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如何疏导家长的焦虑是关键。”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记者,落实“双减”政策,打击垄断,叫停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学科培训的同时,还应解决孩子“需求端”的问题。“双减”并不是要关停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只是要让学科类培训机构回到其应属位置,不要刺激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

(摘编自《“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第一财经2021年8月)

材料四:

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唯分数论”,但教育领域“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依然明显,这也使得在德智体美劳中,社会对学科教育的关注远甚于其他。超强的学习负荷之下,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显然有违教育初心。

(摘编自范荣《“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北京日报》2021年8月)

1.下列对“双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简称,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
B.“双减”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表现出国家对于“双减”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双减”的工作目标要求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支出负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D.“双减”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行业,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关闭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的学科培训机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工作的总原则为四个“坚持”,涉及以生为本、遵循规律、回应关切、依法治理、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统筹规划等多方面内容。
B.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为孩子报过课外培训课程,其中学科类培训占比超过80%,每年整体补课费用2万元到5万元,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C.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贩卖使人焦虑的广告文案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制造家长焦虑情绪,必须依法进行整治。
D.近些年,教育“内卷”严重,“剧场效应”越发明显,只有坚决落实“双减”工作,才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结合材料分析,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家长应该怎样做?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发端。在世界文明史上历史悠久的几大古老文明,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黄河流域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曙光。数千年来,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古典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伟大文明一样,都被历史的长河无情湮没而先后失传,唯独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并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

汉字记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可以说,走进汉字世界,也就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宏伟殿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旅美著名学者唐德刚先生曾说:汉字即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汉字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造福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汉字文明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也产生过长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甲骨文是现行汉字的早期系统和源头,尤为需要我们子子孙孙传承和珍惜。不仅如此,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光大汉字文明的使命,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所处的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做出独特贡献。

汉字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灾难深重,中华民族经历了列强侵略的惨痛历史,汉字与中华文明也同样遭受了西方文化侵入的强大冲击。曾几何时,汉字被当作落后的文字,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废除汉字,施行西方拼音文字,曾经成为某些时期的主流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汉语汉字也成为世界上热门的语言文字,孔子学院遍布世界,汉字文明再次大放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因此,珍惜先人遗产,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30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中华文明以外,历史悠久的其他几大古老文明也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可惜都在历史长河中同时湮没并失传。
B.汉字不仅记载、塑造和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各国产生过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C.汉字的出现不仅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而且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因此成为中华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
D.汉语汉字已成为世界上热门的语言文字,汉字文明与伟大的中华文明一样,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将汉字和其他几个古老文明的文字对比分析,意在论述汉字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体系。
B.文章第二段援引旅美著名学者唐德刚的话,论证了汉字不仅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C.文章第三段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指出汉字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论述了民族兴则汉字兴的道理。
D.文章第四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话,从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两个方面论述了光大汉字文明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几大古老文明,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没有文字的发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进入崭新的文明时代。
B.为了让中华文明在当今为人类做出独特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每个子孙后代都应肩负起光大汉字文明的重要使命。
C.如果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没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那么废除汉字仍然有可能成为某些时期的主流声音。
D.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光大汉字文明的重要途径。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进一步扩张是文学传统消解的根本原因。詹姆逊曾经指出:“资本的势力在今天已伸延到许多此前未受到商品化影响的领域里去。”资本的势力逐渐成为支配一切文化活动的决定因素。詹姆逊将这一过程称为“去差异化”,即消除经济、文化两个领域之间的差异,进而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正是因为这种现实,文学遭遇了两难选择;为了张扬民族价值,文学必须强调民族特性,而且越鲜明越好;为了让其他民族认同而产生世界影响,文学又必须模糊或放弃某些民族性的因素而面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世界。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几乎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典“化石”。我们有过“中国气派”的追求,喊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口号;也走过“俄国人的路”,甚至今天还在虔诚地膜拜着“世界文学”: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民族在中西文化上的摇摆状态。

中国文学的探索与实践大体可分为两个系统。其一,坚守民族的文学传统进行创作,如废名、汪曾祺的创作,二者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寻求突破,文辞简约幽深。其二,创作直取西方文学的样式,如李金发、王蒙的创作,前者以法国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师,走向象征主义的朦胧晦涩;后者模拟意识流,创作出大异其趣的作品。但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

西方内部也曾发生过文化趋同性与民族求异性之间的矛盾。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但它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参照系,成功地完成了科学与艺术的革命。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受到当时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推崇天才的创造性力量,而它的参照系是德意志民族自己的传统。这两次与文艺紧密相关的思想运动都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不仅需要强势文化的滋养,更需要自己传统的力量,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

当下,中国正在拓展开放的宽度,加强与世界融合的深度,中国民族文学当然要与世界文学交流对话,需要引进“他者视野”,给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激励与竞争的机制,以利于优化本民族文学。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学书写,也不必注重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这些外在标识,时代已经重塑了我们这个社会,民族的独特心态、思维方式、精神品格正以新的样式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观照世界,接续传统的灵魂,才能让本民族文学真正以“民族”的姿态“走向世界”。

(根据网上资料摘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的势力造成了经济的文化化,从而消解了文学传统。
B.历史上的中国文学曾努力守护自己的民族特性,也曾努力地模仿西方文学。
C.文学艺术只要回归自己的民族传统,就能使自己的民族文学得到创新和发展。
D.如果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学习,与世界进行深度接轨,就能走向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揭示了文学传统被消解的根本原因,而后引用詹姆逊的理论加以论证与阐释。
B.文章以文化“去差异化”为前提,推出了文学的两难,又进而论述了中国文学的摇摆历史。
C.文章通过中国文学探索与实践的两个系统的对比推导出我们没有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的结论。
D.文章以文艺复兴与狂飙突进运动两个成功实例为启发,论述了当下中国民族文学应走之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资本的势力在世界占据支配地位,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都会被经济化。
B.中国文学曾经走过“俄国人的路”,文学史上应出现过很多类似俄国风格的文学作品。
C.废名、汪曾祺的创作证明,坚守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
D.中国拓展开放宽度、深度与世界融合的背景,为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
2020-11-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B.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表人流行新词语试析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意思,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新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被称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来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有着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新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指在汉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的新词语,如“老王”“小张"等。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新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这两类。
D.表人流行新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用外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人流行新词语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的、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B.吸收外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C.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2019-10-25更新 | 194次组卷 | 9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