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0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让广大青年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运动中热血青年抵制巴黎和会,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结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同行,与人民同行,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当前,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新时代青年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爱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平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时间完全吻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青年要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于新时代。

(摘编自刘慧、魏华《爱国是青春的底色》)

材料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青年工作视为极其重要的工作,以满腔热情关注青年,鼓舞青年,领导青年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寄语青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立大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大志就是要有远大理想。志存高远才能激发奋发前进的潜力,催生无坚不摧的动力,把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大青年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与人民共命运,把个人理想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想人民所想、为人民造福中确立和升华理想;与时代同步伐,充分认识到当代青年具体使命任务的变化,把小我融入兴国、强国的大我之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明大德。“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德是为人之本,人无德不立,没有良好的品德修为,打不牢修身立德的根基,在人生道路上就无法走正,难以走远。青年要加强正确的道德认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认同上下功夫,增强道德思维和道德敬畏,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增强自觉的道德养成,在道德学习上下功夫,恪守正道,严守规矩,把提升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在日常生活中涵养良好的道德操守,推动自身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强化积极的道德实践,在道德行动上下功夫,把道德的力量运用到创造美好生活上,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文明正能量,促使道德建设蔚然成风。

成大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伟大事业必须要由人才来实现,因人才方能不断壮大。当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青年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升认识水平,拓宽认知视野,以准确的判断力把握时代脉搏,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担大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广大青年决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中跑出更好成绩,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要勇立时代潮头,将奋斗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在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每一件小事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就要争做时代先锋,把不计个人得失作为价值追求,在持续、忘我的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每一次付出中焕发出青春最绚丽的光彩;就要开拓时代功业,把爱岗敬业作为基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在守住工作底线、突破自我局限、追求事业极限的每一项任务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摘编自秦龙、吉瑞霞《百年大党与大国青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00多年前的五四运动救亡图存,今天的青年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者表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爱国报国行为。
B.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对于青年来说,如果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C.广大青年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努力发扬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和履职尽责的敬业精神。
D.两则材料都为鼓舞广大青年而作,都明确提出青年要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在人生黄金时期为民族复兴做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激发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坚定的爱国情怀,是避免国外敌对势力向我国挑起事端的有力举措。
B.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因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
C.德是为人之本,只要青年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其自身道德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全社会道德建设便蔚然成风。
D.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四条要求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推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D.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两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下青年应如何践行五四精神。
2023-11-2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复兴征程需要万众一心、凝心聚力,需要培根铸魂、固本培元,需要了解世界、理解他国,也需要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而这其中,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化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塑型功能,发挥好方向道路上的探索引领作用。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无疑要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具备形成富有时代精神、回应时代问题的伟大思想概念的精神能力。一种只有物质基础的文明是脆弱的,物质与精神互为动力、高度发展的文明才有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而每个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无疑都伴以伟大的思想创造。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强盛不只在于物质生产力远胜过同时期其他国家,更在于它的发展在历史上多次迸发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相融合的中华文化。《论语》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巨著,《道德经》等其他学派的思想著作也不断被西方学者关注、译介、研究。仁义礼智信、和为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跨越千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历经风雨如晦的年代而依然屹立不倒。同理,西方的崛起也伴随着这种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形成伟大思想概念的过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重新发现了大写的,以的概念为主体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思想,并通过文化艺术创造使之大放异彩。如果说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精神上的启蒙与觉醒的话,那么随着历史的车轮行至21世纪,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变革和发展之后,我国已具备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表征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铸就伟大思想概念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概念,它包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维度,而文化自信则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说其他三个自信更侧重于回应当代问题的话,那么文化自信则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视为一个整体,是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建设、历史与当下等多维度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核心纽带。

如果只谈当代,复兴则无从谈起。复兴是一个辩证的历史性概念,对过去的东西进行再造复兴的题中之义。再造是一种辨证的发展,它虽然要变革、要创新,但同时也要肯定过去是当代的基础,再造是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把中华文明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文明和当代的文化都充分自信,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这种双重自信中形成一种从传统到当代持续发展的历史自觉。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只有在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中,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把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对文化的自信产生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觉意识,说到底,文化自信是一种历史性的民族自信,这种历史自觉意识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重构民族自信、再造中华文明的关键环节。

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文艺的繁荣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目标是让中华文明现代化,成为能够担负起时代重任、引领时代方向的现代化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和物质发展并驾齐驱,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下展开,只有当中华民族拥有了独立的民族地位、具备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社会制度后,再造文明的理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如果说我们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在生产力方面积累了雄厚基础,精神文化上也有了质的飞跃的话,那么,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让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再次成为世界的领航员、风向标则是新的时代要求。

(摘编自金永兵《文化自信与文明再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聚国民力量、培根固本、与世界交流,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的需求。
B.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相互促进、高度发展,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强大文明。
C.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为重要。
D.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是把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文化结合的前提,它们以繁荣兴盛的中华文化为根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方向道路上具有探索引领作用,因此,需要把它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审视。
B.中国历史上多次迸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中华文化是儒道释融合的多元文化,可见中华文明古国在精神能力上的强盛。
C.无论是中华文明古国的强盛还是西方的崛起,都离不开伟大思想的创造和形成,可贝开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D.如果当代中国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现了精神文化上质的飞跃,那么用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领航世界就有了实践的可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南山敦煌美术交流展”,既有《筑梦新时代》的“腾飞”画面,又有《疆域古城》的“飞天”场景,以美术力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B.某公司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时,将开拓新思想、新模式和新业态与恪守传统的行业原则写入了公司章程。
C.新时代文学以高度的时代敏感、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D.中央民族乐团从数千年的民族音乐历史中汲取养分、传承经典的同时,也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时代潮流之变,致力于用中国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阐释时代精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理想,而文化自信会让当代中国实现“再造文明”的民族复兴的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到数十米的建筑物,小到微纳米尺度的元器件,愈发成熟的3D打印技术如今正深入多个行业,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与模具成型或切削加工的传统制造方式不同,3D打印的制造理念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3D打印技术已成为先进制造的有力工具,在诸多领域大显身手,市场空间较为广阔。从产业化应用看,汽车、电子、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行业主动拥抱3D打印技术,推动创新应用,为加快产品开发、优化产品性能提供助力。

从产业链分工看,随着技术不断成熟,3D打印将延展出更专业的产业链分工,上下游企业共同驱动这一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多年发展,3D打印技术已取得长足进展,在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以此为依托,3D打印技术有望不断拓展应用广度和深度,培育新的发展增长点,推动中国制造向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价值、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持续升级。

(摘编自韩鑫《3D打印正孕育新增长点》)

材料二:

作为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之一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擎,3D打印标志着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巨大产业变革,引发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3D打印技术与3D游戏、电影、电视不同,不仅仅是停留在创造。看起来立体的平面视觉效果3D打印技术是通过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的。首先是运用计算机设计出所需零件的三维模型,然后再根据工艺需求,按照一定规律将该模型离散为一系列有序的单位,通常在Z向将其按照一定的厚度进行离散,把原来的三维CAD模型变成一系列的层片;然后再根据每个层片的轮廓信息,输入加工参数,自动生成数控代码;最后由成型系统接受控制指令,使一系列层片自动成型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得到一个三维物理实体。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对产品设计师而言,3D打印最大地解放了想象力。以往,设计师往往要向工厂的大批量生产妥协,受材料、强度、脱模等要求限制,使产品外形和结构同质化。3D打印则能保证从手绘草图到电脑上的高精度曲面建模,再到最终成品的连贯,制造微米级其至纳米级的精确造型,更接近于所见即所得。对制造业而言,3D打印可以缓解大规模与个性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让某些复杂产品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如造价不菲的汽车部件、电影道具、医用仪器等。对消费者而言,3D打印能提供为自己设计、制造的个性化产品,更贴合自己的身形和需求,也减少了选购过程中的浪费。因为不需要模具,产品的外观很容易被修改,这意味着未来的消费者也能设计出独二无一的个性产品。

3D打印也引发了一系列版权及道德问题。近期,美国专利商标局收到了一项打印控制系统的专利申请,该系统可以限制用户打印用作个人用途的违禁品,比如枪支。可以想象,如果只是把3D打印作为复制技术,只会助长各种滥用和山寨。然而在缺乏成熟的法律机制监管的条件下,通过软体系统界定和控制3D打印侵权或违规的行为只能算是缓兵之计。

(摘编自黄晓靖《3D打印是谁的魔术棒?》)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3D打印流程中,最开始的图像存在计算机中,它是一个三维模型,而最后成型的则是一个三维物理实体。
B.3D打印时,要按一定规律将模型变换成任意的单位,再在Z向将这些任意单位按一定厚度离散成一系列层片。
C.3D打印中,计算机在系统自动生成数控代码之前,需要根据前面每个层片的轮廓信息输入加工参数。
D.3D打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3DQbject的成像,这一成像不需要人工拼凑,而是由成型系列层片自动连接而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3D打印也是一种制造方式,它的理念与传统制造理念不同,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经覆盖制造业的所有领域。
B.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体系完备,其生产规模居于世界前列,将会和更多行业融合。
C.3D打印技术是巨大的产业变革,它最终呈现的图像具有3D游戏、3D影视的平面视觉效果,成品接近于所见即所得。
D.软体系统界定和控制3D打印侵权或违规行为等手段可以代替法律解决好伴随3D打印出现的一系列版权和道德问题。
3.3D打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益处?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乡村建设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产生的,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其带来的普惠性增长,深刻改变着乡村的发展道路,助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数字技术是一种具有高渗透性的通用技术,其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农业的发展。数字技术通过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大数据的积累、开发、挖掘,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流程的系统化整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提升农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全方位重塑。

数字乡村建设对数据这种新型生产要素在农村的积累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向农村集聚,促进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积累。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数据要素为切口,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农村信息技术的建设力度,吸引技能人才、管理人才投身数字乡村建设,畅通公共资源向农村投入通道。

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嵌入和应用,传统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从而降低农业损耗;同时,通过信息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收入。数字乡村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投资机会,数字金融、移动支付等大大降低了金融投资门槛,使农民也能享受现代金融的发展成果,同时为农民扩大生产、多元经营提供信贷支持,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应把握以下几个现实着力点:

加快建设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农村数字基础薄弱,在5G等新兴前沿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应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夯实建设数字乡村的基础。

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可从农业生产端和销售端两处着手。在生产端,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销售端,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

引导数字金融向农村延伸下沉,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从广度上,数字金融将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银行、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产品或服务,改变传统农村金融模式单一、产品匮乏的现状;从深度上,数字金融的兴起增强了金融灵活性、适应性和可获得性,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的短板。

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不能简单复制智慧城市,而应通过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

(摘编自孔晗、刘帅《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乡村建设因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产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B.数字技术是一门通用技术,通过对农业生产全流程的系统化整合,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全方位重塑。
C.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推动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在农村的积累,带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向农村集聚,激活农村要素资源。
D.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收入,也可以通过提供金融投资机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介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产生,接着阐明其重要性、意义,开宗明义。
B.文章从生产效率、生产要素、收入三方面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C.文章后半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应把握的几个现实着力点。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探讨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数字基础薄弱,没有5G等新兴前沿信息基础设施,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
B.发展农村数字经济,要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C.数字金融为农村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改变了传统农村金融的现状,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的短板。
D.数字乡村建设应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将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迅速整合、共享与利用。
2022-06-06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热潮。《长津湖》上映第二天总票房就正式突破5亿,并在上映期间持续刷新多项中国影史纪录。

影院里,观众的反应更是令人动容。有观众在影片结束后肃然起立敬礼,向影片中的英雄先辈们致敬,有观众看完长达十几分钟的字幕后仍然久久不愿离去。

新中国电影史上,已经有了《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影片,而这一次,《长津湖》这一史诗巨制全景式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

该片总监制黄建新说,这场仗打得非常艰难,当时气候严寒,我军补给因为美军的破坏跟不上,我军面对的是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武器装备对比悬殊。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也是一场意志之战,战士发挥了生命的最大能量。这样一部电影,不仅要对得起观众,更要对得起那些献出生命的人。这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使命。

因此《长津湖》集结了一流的制作团队,由黄建新担任总监制,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精锐班底各尽所长。黄建新说,原来我们也担心让三位导演拍一部线性叙事的电影难度会很大,但发现这种合作实现了 1+1+1>3的效果。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影片历史顾问王树增也表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尽屈辱,所以百年以来,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要挽救这个民族,要让这块土地上的广大人民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长津湖》用画面、镜头、表演,深刻、饱满地体现了当时历史片段中的人和事。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中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对此,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

影片中不乏宏大背景下的真实历史人物,如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冰雕连英雄群像等。此外,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影片还创造了以伍千里、伍万里为代表的人物形象。这一系列人物形象,最终实现了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的虚实结合。

“我们在创作中达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部现代电影,我们不是复述战争,而是通过人物去讲战争、讲历史、讲精神,电影要跟着人物走,这是现代电影的创作方法。”黄建新表示,“每个人物在电影中都是有作用的,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里既有雷公、梅生、伍千里这样的老兵,也有伍万里这样的新兵。”

看过电影,许多观众表示,影片对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得非常逼真。黄建新认为:“这的确是中国电影里表现战争残酷性比较强烈的一部,看完电影就有人给我发短信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和平来之不易。”

为了真实地还原战争场景,影片中所有的戏都是在秋冬季完成的,三位导演几乎是同时开机。林超贤说,我们是在山区拍摄,在无遮挡的山间搭了很大的场景,有时需要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下拍摄,每晚都会遇到风,还要面对不同的恶劣天气,比如沙尘暴、冰雹、大雨等,拍摄时克服了极大的困难。

另外,观众普遍反映《长津湖》的特效技术好,做到了比较真实地再现战争现场。黄建新介绍,片中一些镜头,特效技术做了11个月才完成。比如,一个 CG动画的成型需要17个图层,这还是从前胶片电影的要求,现在的8K数字电影下对清晰度要求更高,要求的图层数也就更多。电影里的很多单个镜头都是100多人工作了11个月的成绩,离不开来自国内外的80多家特技公司的努力。

(摘编自刘阳《<长津湖>是这样炼成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长津湖》和《英雄儿女》《上甘岭》一样,都是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影片。
B.电影《长津湖》是我国电影史上首部全景式战争影片,上映第二天总票房就正式突破5亿。
C.陈凯歌认为,相对于战争片中对战争场面的刻画,观众们更关注影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D.电影《长津湖》完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故事,能让观众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长津湖》打破了多项中国电影史记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观众观影后的反应和评价来看,它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B.电影《长津湖》的拍摄是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著名导演合作完成的,他们配合默契、各尽所长,保证了电影的质量。
C.电影《长津湖》采用现代电影的创作方法,通过人物讲述故事,塑造了不同的战士形象,并且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作用。
D.电影《长津湖》动用了80多家特效技术公司,影片中一个CG动画就需要17个图层,其特效技术获得了观众的赞誉。
3.电影《长津湖》是怎样炼成的?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2-04-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冰雪运动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相关部门一度将重点放在成绩上,当我国冰上运动竞技水平较高时,冰上运动就得以大力发展,而雪上运动却遭到了忽略。直到大众对雪上休闲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才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开始发展雪上运动。冰雪运动的发展失衡,主要是管理体制和管理观念重心偏离所致,这样的管理模式很可能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从竞技角度来讲,专业性的人才对于体育运动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冰雪运动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尽管我国的冰雪运动健儿们在各种国内外大赛上摘金夺银,但无论是一线的顶尖高手,还是储备的后备力量,我国的冰雪人才都算不上是充足,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专业人才的匮乏程度不言而喻。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许多开展冰雪运动的省份,若不能妥善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会很大地影响冰雪运动员的积极性。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潜能巨大。从资源上看,中国是冰雪资源大国,尤其北方省份冰雪资源最为丰富,产业化的潜力最大。尽管近年来冰雪运动蓬勃发展,但其主要区域还是集中在东北、华北一带。南方的不少城市虽然也修建了冰雪运动的专用场馆,提供了专用设施,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不好和居民生活理念等种种原因,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收益。即使是在许多北方城市,很多居民仍然将冰雪运动视为一片未知的领域,从而抑制了冰雪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浅谈冰雪运动在我国的现状与发展》)

材料二:

冬季冰雪企业2019—2020年冬季营业

收入较2018—2019年冬季下滑情况

图一   2020年中国冰雪企业营业收入受到疫情影响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中国冰雪产业的影响调查报告》)

(资料来源:前瞩产业研究院)

图三   2017—2025年中国冰雪旅游收入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材料三: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我们要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带动更多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提升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水平。

2019年3月31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对备战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出的《意见》,给中国冰雪运动带来巨大的发展良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一名后起之秀与“追赶者”,缩小与冰雪强国的差距。

冰雪运动是中国体育的一块短板,要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冰雪竞技运动的历史性突破,就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深化国家队训练管理体制改革和协会改革,跨界跨项选人才,加大科技保障;另一方面要把国外优秀教练“请进来”,让集训队“走出去”到冰雪强国训练,全面落实“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备战冬奥方略和时间表。

体育强则中国强,群众体育关乎人民健康体质和健康中国的建设,必须把备战北京冬奥会和普及大众冰雪运动相结合,尤其是要把青少年的冰雪运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中国冰雪事业持续培养后备人才,要让冰雪运动成为全民健身的形式之一。根据我国发布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2025年,我国将实现全国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5000万,并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给中国冰雪运动带来巨大的发展良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竞技性、群众性冰雪运动和相关产业,缩小与冰雪强国的差距,助力实现体育强国梦。

(节选自陈新光《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积极建设体育强国》,《中国日报》2021年1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新冠疫情影响,2019—2020年我国冬季冰雪企业营业收入较上年下降50%的有近四成。
B.数据表明,超过三成的我国冬季冰雪企业无法判断其2019—2020年冬季收入同比下降情况。
C.2018—2019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收入同比下降了约5%,收入规模也减少了500多亿元。
D.2015—2018年我国滑雪人数增速连续下降,但是2013—2018年我国滑雪人数逐年增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存在着冰、雪运动发展失衡、专业人才和资金匮乏、文化辐射力有待提高等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B.针对我国冰雪运动区域不均衡的特点,既要充分发挥东北、华北一带自然条件优势,更要着力于开展南方地区的冰雪运动。
C.为了实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国冰雪竞技运动的历史性突破,应当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但主要是“请进来”。
D.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把青少年冰雪运动放在重要位置上,有利于为中国冰雪持续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3.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加速发展我国冰雪运动事业的路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个单册遗产报告。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北京、延庆、张家口等主办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推广,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奥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冰雪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冰雪旅游和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持续稳步增长,冰雪旅游市场潜能进一步激发,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2016-2017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1.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2700亿元;2018-2019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均消费1734元,是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的1.87倍,冰雪旅游收入3860亿元;2019-2020雪季受疫情影响,冰雪旅游人数仅为0.94亿人次,收入为1460亿元;2020-2021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

北京市残联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冰雪活动,其中2015-2016年北京市参与各项冰雪活动的残疾人为0.5万人次,到2018-2019年提升至3万人次,2019-2020年,受疫情影响,残疾人冰雪参与人数下降,但仍有上万余人次走出家门参与活动。

(摘编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

材料二:

1月20日,首钢园区上演了一场绚烂璀璨的灯光秀,在8分钟的表演中,冬奥冰雪、城市景观、新春佳节等元素一一呈现,流光溢彩。

首钢于1919年建厂,以钢铁制造闻名,后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厂址搬迁。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首钢园区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机会,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称赞。

首钢园区变迁的背后,折射了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今,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引领,冬奥筹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市充分利用奥运遗产,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延庆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向着建设最美冬奥城迈进;张家口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正逐步建设成为全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闻名遐迩的体育之城

冬奥筹办6年多来,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张家口两地推出滑雪亲子、森林探险、民宿年味、世园灯会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了两地70余种优质冰雪资源;延庆构筑以春骑行、夏露营、秋路跑、冬冰雪为特色的四季生态体育旅游线路,形成全季候、全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体育+的方式改善区域面貌,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202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举办,俄罗斯花费超1.5万亿卢布(约合500亿美元)。试图打造一场政治、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体育盛会,被称为史上最贵冬奥会。虽然财务收益覆盖不了办会成本,但专家认为,对索契冬奥会投资回报的最佳评估不应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其为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有形无形效益。

367公里新路桥、22条隧道、201公里铁路、96.7万平方米路面和人行道、550公里高压电线、40家新建酒店……俄罗斯重金打造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索契这个位于黑海之滨的度假小城面目一新。在阿德勒尔建造的新火车站成为连接海、陆、空三条线路的大型交通枢纽,于2012年开始投入运营的索契新国际机场则成为俄南部联邦区最大的航空枢纽。

另一方面,带动旅游业发展、改变城市和地区定位被视为俄举办冬奥会带来的重要社会经济成果之一。得益于冬奥会的举办,如今索契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全年候度假胜地。官方数据显示,仅2014年就有超过500万人到访这座有着黑海明珠美誉的城市。2016年,这一数字大幅提升至650万人次。

此外,被视为俄国家项目和经济潜力发展风向标以及展示俄各联邦主体投资机会重要平台的俄罗斯投资论坛每年都在索契举办,2014年后更是迎来参会国家和代表人数高峰。

许多俄罗斯专家认为,索契冬奥会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也对俄罗斯经济整体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办会不仅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有形无形的双重效益。

(摘编自2022年1月24日《经济参考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家口2015-2019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保持住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B.除2019-2020雪季外,我国近五年各雪季冰雪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
C.张家口近五年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风景区等旅游企业数量均逐年持续稳定增长。
D.在残联的积极组织下,虽受疫情影响,但总体上北京市残疾人仍积极参与冰雪运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钢园区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折射出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
B.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C.第22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俄罗斯不但收回了办会成本,而且还给索契带来了交通、旅游、国际地位的提升。
D.索契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3.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冬奥会”展开的,但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赛金对追星现象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他认为,青少年之所以容易产生偶像崇拜,是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急于摆脱家长的管束,对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

调查数据也支撑了这一观点。青少年追星的原因何在?18%的家长认为孩子被偶像的颜值吸引是其主要原因。另外,“崇尚偶像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追星以寻找和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话题”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陈锐表示,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追星其实也是青少年自我认知的需要,通过喜欢不同的明星表达自我,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对喜欢明星的定又表达自己的态度、倾向。

一些家长认为,追星能舒缓孩子压力,帮助孩子融入集体。但同时,也有不少家长认为追星会花费孩子大量时间,影响其学习生活,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减少对实际生活的关注,更害怕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形成不良的人生观。

陈赛金认为,青少年可以从偶像身上学习他们努力、为梦想坚持的一面。但盲目地追星,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对此,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理性追星是关键。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校长黄建刚介绍,学校在青少年追星方面的教育应着重于“导”。“一方面,我们以‘向演艺明星追什么’‘我们应该追怎样的星’等为主题开展‘追星’系列大讨论,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另一方面,我们还举行了以‘寻星’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推荐身边的‘榜样星’活动,鼓励学生们去发现身边的‘平凡星’。”

陈锐建议,应扎实开展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少年以科学家、爱国志士为偶像,这就需要让这些“星”变得更加容易“接近”、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青少年该不该追星》)

材料二: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展开了专项调查。

材料三:

近年来,青少年追星日渐成为普遍现象。然而,部分失德艺人让人大跌眼镜,无疑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规划指导,化解追星、“饭圈”等负面文化的影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追星乱象予以关注。比如对于“倒奶事件”,有政协委员表示,这件事看似孤立,但折射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饭圈”为“爱豆”疯狂打投形成的“饭圈文化”。平台追求流量至上,资本推波助澜,使“饭圈”变质成砸钱斗狠的怪圈,不仅“圈”住了青少年的钱财和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还扭曲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

这些年,很多出道不久的明星,如流星一样划过。其中有作品不佳的原因,也有因道德失范乃至触犯法律而跌下“神坛”。对青少年来说,追这样的星,不仅会产生巨大的认知失调和心理落差,还容易使其丧失对人的信任。青少年理性追星,需要正确引导。正如专家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采取行动,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对正在成长时期的孩子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尤其要正视处于特殊生理和心理成长时期的孩子,加强沟通和陪伴,减轻其对偶像的崇拜和迷恋;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及时制止,绝不纵容,这样才能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使观看优秀影片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教育学生深入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学校应当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许多选秀节目,使偶像崇拜似乎成为一种“全民运动”,青少年被卷入其中,极尽激情和疯狂。全社会需要综合运用意识形态和法治化路径加以规制和引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付彪《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需多方合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追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是追星的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进行了调查,追星程度为“经常关注及以上”的孩子占到48%。
C.一些作品不佳、道德失范,甚至触犯法律的所谓的“明星”,极易给一些百日追星的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D.社会上出现的众多选秀节目,让青少年卷入其中。他们疯狂追求节目催生的偶像,使偶像崇拜成为一种全民运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盲目追星会使青少年出现很多极端行为,只要将明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立体,就可以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B.中国教育报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青少年时刻关注明星动态,这说明青少年追星现象在我国并不普遍存在。
C.部分失德艺人、“饭圈文化”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势在必行。
D.在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方面,家庭重在沟通和陪伴,社会重在规制和引导,相比较而言,社会所起的作用会更大。
3.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2-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一个民族在失去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就等于失去了它的灵魂。
C.“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与危害性。
B.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C.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物质商品和文化产品是“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的体现。
D.若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则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易地搬迁户是否“留得住”“能致富”,脱贫户是否有返贫风险等,关乎脱贫攻坚的质量,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当前,要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巩固脱贫成果,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开拓农产品销路、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助力脱贫户真脱贫、稳脱贫,各级各地要积极担当作为,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帮助找准发展路子,摸清后续发展需求,助力贫户从“挪穷高”向“拔穷根”、从“吃穿不愁”向“能致富”、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巩固脱贫成果,还必须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让“我要富”“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转为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他们脱贫的意愿、技能和本领,同扶贫干部一道形成合力,一定能使脱贫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摘自《人民日报》20200608日)

材料二: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摘自习近平20212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材料三: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精神,凝结着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彰显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智慧与勇气,必将激励人们一往无前,翻开发展的新篇章。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都同贫困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历史的积淀、党的领导、人民的奋进,在披荆斩棘中攻克了一个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不仅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而且孕育了伟大的精神。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精神是具体的、鲜活的,主要体现于广大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坚强行动、坚毅作为中。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这些脱贫攻坚的楷模,正是带着对伟大事业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真感情,才能以奋发的精神状态、蓬勃的精神力量,凝聚众力众智众志,在党的团结带领下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一位群众说,“干部们冲在前,我们也不能松劲!”新征程期待新作为,伟大精神激励矢志奋进,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披坚执锐、勇立新功,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处。

(摘自人民网202102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脱贫人口中有存在返贫风险,想让脱贫户不返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重要。
B.只要主要政策措施不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撤,就能够巩固住脱贫攻坚的成果。
C.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脱贫群众的收入、教育、医疗、住房等都有很大程度的保障。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却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材料二中,都明确指出了脱贫攻坚这项工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B.材料三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精神历史久远,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初心不改。
C.材料三中提到的李保国、张桂梅、黄大发、黄文秀等人,都是脱贫攻坚中的行业楷模。
D.雪域高原、戈壁沙漠,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这些偏远地区才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3.三则材料阐述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分别概括。
2021-07-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