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03 道试题
1 . 下面是描绘“一带一路”沿途景色与感受的语段。请根据语段完成相关题目。

①鸟的叫声传过来,这边,那边。②它们在绿树上,在花草间,在我的屋顶上。③我微笑地倾听,想听听鸟儿在唱什么。④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鸟儿最讲音律了。⑤我日日享受这样的天籁之音,人也变得洁净起来。⑥也有小鸟跑来我书房的窗台上,是些小麻雀。⑦北方人叫它家雀,有宠溺的意思在里面。⑧它们在我的窗台上蹦蹦跳跳。⑨窗台上有什么呢?⑩除了风吹来的草屑,别无他物,但鸟儿就是快乐——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

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中“微笑倾听”“变得洁净”“享受天籁之音”这几个短语结构相同。
B.第⑤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
C.第⑧句中“在我的窗台上”是状语,不可以移到句首。
D.第⑩句中的两个“快乐”词性相同。
2024-05-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各题。

楼道里的歌声

郑俊甫

①有一段日子,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又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所以每天一下班,就把自己丢进酒吧里,灌得醉醺醺的。

②同在一座城市的表哥听了我的情况,喊我去他那儿住几天。表哥说:“正好你嫂子出差,我一个人也怪闷的。”我苦笑着摇头。表哥是个工作狂,家里有时候三两天都见不到他的影子,跟他住在一起,只会徒增烦恼。

③表哥像是看出了我的心事,说:“我们楼道里有一个邻居很特别,凡是认识他的人,烦恼都会消失。怎么样,你也认识一下?”我狐疑地看看表哥,发现他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就点了头。

④搬到表哥家的第一天,我就催着他把那个特别的邻居介绍给我。表哥说:   “别急,慢慢你就会认识的。”表哥又开始忙他的工作了。我依旧形单影只,一个人下了班,照例拐到酒吧,灌得差不多了,然后回家。

⑤表哥家住的是老式的筒子楼,楼梯很窄,两个稍微胖点的人要侧着身子才能互相过去。有一次,我上楼的时候,恰好碰到一个男人,拄着根拐杖、歪歪斜斜地晃在我的前面。男人一条裤腿空空的,在大腿处挽了一个结,看样子像是截了肢。我忙跟上他,搀住了他的胳膊,说:“我帮你吧!”男人扭头看了我一眼,一脸的和善,说:“不用,谢谢你,我能行。”那张脸顶多30岁,上面写满了自信,一点也没有自卑和难堪。

⑥男人就住在表哥家的楼上。我站在门口,看着男人困难地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嘴里竟然飘出了歌声,调子是很欢快的那种,接着就是哗啦啦掏钥匙开门的声音。门打开的一瞬,我听见男人脆亮亮地喊了一声:“妈,我回来啦!”

⑦之后的几天,在楼道里,我又碰上了男人几回。男人拄着拐杖晃过表哥家的门口时,歌声就像一只欢快的鸟儿扑棱棱地飞进我的耳朵。然后,就是在他打开门的一瞬,喊出的那句脆亮亮的招呼。

⑧见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他:“您在哪儿工作啊?” “噢,修鞋。”他温和地说,“不远,就在和平桥根儿,有鞋要修的话就找我啊。”他的轻松倒让我有些难为情起来。

⑨那天晚上,我问表哥:“你给我介绍的那个人,是不是住在楼上?”表哥眨了眨眼,说:“怎么样?很特别吧?”我又问:“他的腿怎么回事啊?”表哥说:“车祸,有好几年了。”表哥边说边系上围裙进了厨房,不一会儿探出头冲我喊:“家里没盐了,你上楼去借点吧。”

⑩我“嗯”一声,上楼,轻轻地敲门。男人打开门,见是我,很热情地把我让进去。我环视了一下屋子,没有几件值钱的东西,却收拾得很整洁。“一个人在家?”我问。   “噢,我妈在里面呢。”男人冲卧室指了指。我这才发现,卧室的床上还躺着一位老人。   “伯母她……”我欲言又止。“病了,”男人说,“一年多了,起不来,只能这样躺着。”

⑪给我盛盐的时候,男人又哼起了歌。我惊讶于他的洒脱和快乐,止不住好奇地问:   “你很喜欢唱歌吗?”男人嘿嘿地笑起来,脸上现出了少有的腼腆,说:“就算是吧,主要是我妈喜欢听。她说,听到我唱歌,心里就踏实,饭也吃得香,觉也睡得特别安稳。”我的心里一阵悸动。捧着盐回到家里,还是不能从那种悸动的氛围里走出来。表哥见我一副丢魂的样子,问:“怎么啦?有心事?”

⑫我望着表哥,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明天,我回家住吧。”

(选自《小小说精选》2022年第10期)

1.第③段中提到“有一个邻居很特别”,请结合全文概括其“特别”之处。
2.请探究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从修辞角度对第⑦段画线句作赏析。
男人拄着拐杖晃过表哥家的门口时,歌声就像一只欢快的鸟儿扑棱棱地飞进我的耳朵。
4.请探究第段中“明天,我回家住吧”这句话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春耕

陈迎春

①春寒料峭,春雨绵绵湿润如酥,漾在叶间,吻在柳尖。

春雷响,万物长。蛰伏一冬的万物生灵,仿佛就在等这声声春雷的发令枪响。揉揉惺松睡眼,齐齐奔向春天,潺潺流水欢快灵动,百花次第绽放俏争妍,百鸟此起彼伏笑争鸣。金黄的菜花,粉的桃花,白的梨花;啄泥新燕,欢歌布谷,都是万物写给大地的诗行,律动鲜活。

③父亲在单位月休时回家,虽不是庄稼老把式,还是深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的道理,浴春雨,抢农时,备战春耕春种。

④父亲从牛栏间的墙上取下铁犁,靠在院子的鱼香树下,鱼香树叶常青,叠翠馥郁,树下弓形的犁辕犹如父亲的背一样弯。父亲随手扯了一把枯稻草,对折,从中捆绑做成草把刷子。父亲一直对农具怀有敬意,每年简短的农具磕头仪式更是少不了,父亲神情凝重,双手执香,鞠躬,微闭双眼,嘴里念念有词,祈愿风调雨顺,谷粒满仓。母亲理解父亲的意思,挂在墙上的农具要清洁出山了,便端上一盆清水摆放在父亲跟前。父亲左手扶着犁梢,右手抓起草刷子,用力浸入水底,随手扬起,从犁梢到耕索,一遍一遍擦洗,底部的犁铲也变得光滑铮亮。父亲敲敲打打检查犁的插销紧固度,再架到树杈上,一手一根绳索,拉直,不停地上下摇摆,绳索有无破损一目了然。

⑤父亲深知,雨太大,会渗透进土地,土壤会变得泥泞不堪,深一脚,浅一脚,粘住了牛脚,裹住犁铲,犁土变得寸步难行。绵绵春雨润如油,土壤算不上完全湿透,会变得松软,是翻耕土地的最佳时间。

⑥清晨,母亲早早地给牛调好糠料喂得饱饱的。牛栏间,父亲双手向右托着牛栏杆,上下晃动推开,牛儿欢快地踏出。牛教三遍会拐弯,受教,通人性,知道准备出工了,跨出牛栏间,便停在鱼香树下,摇着尾巴,静静地等着父亲的到来。

⑦白面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家家户户大部分的责任田土都在河对岸,白石河上的石板桥是村庄的重要通道。父亲过石板桥的情景犹如一幅动情的乡村风景画,令我记忆犹新;桥旁跨河电线上,停留着几只新燕,不时地将嘴尖挠挠被雨水淋湿的翅膀。父亲走在前,牛紧跟在后。父亲将犁扛在左肩上,左手托住犁辕,右手轻摇着竹鞭枝。父亲高高地挽起裤脚,竹斗笠,棕蓑衣,旱卷烟圈在斗笠顶受妙升腾。

⑧准备犁田前,父亲将犁铲插进土里,将牛赶在犁前,耕索套牢在犁上,往牛脖子套上牛凹,在喝哧、喝哧的吆喝声里犁田开始了,父亲右手握住犁柄,左手抓住牛鼻绳和竹鞭枝,牛迈开四腿一直往前。父亲把辕往下压得深,脚下的犁铧也会嵌入得更深,土一层一层如波浪一般向后翻滚。父亲的竹鞭枝就是假样式,扬得高,落得轻。遇田埂时,父亲往后轻轻一拉牛鼻绳,牛儿便顺向转弯。一丘一丘,一块一块,泥土翻了个遍,母亲都是中场来田埂的,给牛儿添草料,给父亲送饭点,同时也给家里的鸭群打牙祭,饱含一顿翻土翻出的蚯蚓。牛儿歇点,田埂上,父亲端起自家的酿米水酒,熏干的腊鱼做下酒菜,有时邀上旁边的叔辈一起,对饮,水酒暖胃,鱼干辛辣提神。

⑨白面石村的梯田状排列,面积大小不一,限制了机械化耕种,牛犁田耕种仍然是主要劳作模式。春雷滚滚便是春耕发令枪,家家户户都散落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春雨绵润如酥,原野间吆喝声此起彼伏,桃花笑了,油菜花笑了,芍子花笑了,农耕的乐曲唱响在田野的上空。

1.阅读散文,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散文·赏析语言】
2.请你任选角度赏析第4段和第9段的画线句。
(1)父亲左手扶着犁梢,右手抓起草刷子,用力浸入水底,随手扬起,从犁梢到耕索,一遍一遍擦洗,底部的犁铲也变得光滑铮亮。
(2)春雨绵绵润如酥,原野间吆喝声此起彼伏,桃花笑了,油菜花笑了,芍子花笑了,农耕的乐曲唱响在田野的上空。
【散文·作者情思】
3.细读文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散文·文化思考】
4.阅读本文后,小语对农耕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资料,见“链接材料”,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阐述你对农耕文化的理解。

[链接材料]彭金山教授将农耕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所谓应时,即顺天,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顺应四季循环往复,遵循生命变化规律来采取相应的农事行动,在充分利用自然之物中求得自身圆满。取宜是获得农业丰收的关键,这是指种庄稼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土地肥沃或贫瘠、湿润或干旱、向阳或背阴等不同条件安排不同的农事。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庞余亮的《稻捆与稻捆相依为命》,完成下面小题。

①平原上的秋收到了总决战的时候。

②总决战的标志是父亲磨刀,他俯身在磨刀砖上磨镰刀。

③磨刀砖是块砌城墙的砖--是父亲去县城护城河里罱①泥罱到的。父亲一边磨着,一边往镰刀的刃口洒了几滴水。不一会,磨出的泥浆慢慢爬到了置放磨刀砖的凳子上。

④磨刀的父亲非常专注,有只苍蝇盯在他的后脖子上,他也没空理睬,每磨一会儿,他就用大拇指试着镰刀的刃口。父亲的手上也粘了泥浆。

⑤砌城墙的砖头质量太好了,磨了好多年了,城墙砖仅仅磨出了一道好看的凹面。

一把□两把□三把,父亲会一口气磨好三把镰刀。这三把镰刀并不代表明天有三个人割刀,其中有一把是父亲的备用镰刀。

⑦磨好了镰刀,父亲嘱咐全家人早点睡。父亲的口头禅是:没钱打肉吃,睡觉养精神。多睡点,就有力气干活了。

⑧睡觉之前,我又看了搁在院子里的镰刀,镰刀很亮,更亮的是头顶上的月亮。秋天越深,月亮越白,天庭上的月亮比大队部的汽油灯还亮。

⑨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但醒来的时候,月亮还在西天上,还是很亮。我怀疑父亲都没有睡觉。我再看母亲,母亲煮了两大锅饭,一锅饭早上吃,一锅饭带到田里,充当午饭和晚饭。

⑩早上吃饭是很少见的,我吃得太快,竟然噎住了。父亲有经验,用筷子猛然抽打我的头。我丢下碗筷,双手护头,竟好了。

⑪吃了早饭就上船去田里割稻,离开村庄的时候,整个村庄还没醒来,有雄鸡在长啼,但我们已快到我们家稻田了。

⑫月亮是在我们上了岸不见的。天暗了下来,但东边已有了鱼肚白。田埂上全是露水,冰凉冰凉的,打了几个冷战,上牙磕打着下巴,由于肚子里饱饭,一点也不冷。

⑬父亲的镰刀到处,待在稻田里的蚂蚱们到处乱跳,有的撞到了父亲的脸上,有的还逃到了我的嘴巴里。父亲顾不上它们,我也顾不上它们。父亲母亲割稻,我要负责捡他们割漏下的稻呢。

⑭东边的天色渐渐亮了起来,我们家的稻田已割掉了一小部分。隔不远处,也有人家来割稻了。

⑮整天田野里,弥漫着好闻的青草味--这是稻根被割后的味道,是天下最好闻的味道。

⑯捆稻的腰是父亲割的稗子棵,一分为二,两头打个结。那些稗子长得很高,也很有韧劲。父亲用镰刀搂起一群稻子,像哄孩子那样,把它们聚拢在一起,然后用稗子腰将稻子们快速扎起。

⑰多少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起父亲捆稻的样子,还有父亲挑稻捆上船的样子,先用木杈叉住两捆稻,接着就用柄一头插到前面的一捆稻的腰中,一次三捆,虎虎生风地向我们家船上走去。

⑱稻捆一捆又一捆地上了船,船的吃水线一再下埋。

⑲在我们家木船的吃水线快要到极限时,一天的总决战结束了。

⑳此时,一天早过去了,月亮又升起来了。因为稻捆堆得很高,母亲在船头导航,父亲使用一根长长的竹篙。

㉑咚--哗啦--咚--哗啦--

是竹篙下水的声音。哗啦是竹篙出水的声音。

㉓河水已很凉了,月光也很凉,我的光脚丫更凉,我决定把自己的脚伸到稻捆中间。

——那稻捆里,很暖和很暖和。

(选自《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2021年第5期《草原》)

【注】①罱(lǎn):打捞。
1.梳理文章围绕“总决战”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全流程图。

2.为第⑥段两处□选择恰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
A.、                            B.,   
我选(     )(填字母),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第㉔段中“暖和”一词有着怎样的意蕴。
4.对本文题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稻子被割倒并被捆扎在一起即将离开大地时的不舍。
B.形象地写出了稻捆被挑上船堆在一起的样子,暗示这是一个丰收年。
C.“稻捆”既是实指,也喻指和稻子般勤劳朴素的农人,他们相互依存,和谐地生活在这片平原上。
D.连用两个“稻捆”,营造紧张的气氛,旨在强调秋收这场“总决战”的艰辛。
5.月亮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6.庞余亮创作的《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是一组以大地为写作对象的散文,2022年获得第十三届万松浦文学奖,本文是其中一篇。颁奖词中说,庞余亮在这组散文中书写故乡苏北平原的风土草木,构筑着他的精神地理家园。请阅读本文及这组散文的其他选段,说说你对这个“精神地理家园”内涵的理解。

选段一:

比起漫长的夏天,漫长的冬天才是这个湿漉漉平原的真相。比如那些破冰而行的捕鱼人,竹篙从水里拔上来,瞬间就结满了滑溜溜的冰。

四面环水的村庄的冬天的确难熬,但比人更艰辛的是那些畜生们。鸡好办,它们会去寻找灰堆扒食。狗也好办,因为它鼻子好使。

——《早春的盐巴草》

选段二:

蝼蛄被我几乎消灭完了,立夏节气到来了。

好玩的斗蛋开始了。

尖者为头,圆者为尾。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虽然我的个子最小,我的蛋常常是斗蛋的常胜将军。

——《石磙上的男孩》

2024-05-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苏砥的《“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妨“较真”一下》,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有人经考证,认为是后人抄写时出现笔误,才把“浮”写成了“沧”。要不要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沧海一粟”改为耳目一新的“浮海一粟”?一时引发热议。

②实际上,经典文本,包括汉语的一些成语、词义等,在流传中出现错误,甚至以讹传讹,乃至最后“将错就错”,并不鲜见。根据汉语词典,成语“愚不可及”最早出自《论语》,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是褒义词,而如今被用来形容极端愚蠢,是完全的贬义词。这类“反转”“误读”,是由于后人无心也好、有意也罢,实际上已经成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甚至属于文化传承的一种现象,已难言对错。对专业研究和语文课本来说,确应搞清来龙去脉,正本清源;而对大众来说,却也未必要锱铢必较,争得“脸红脖子粗”。难怪面对是“沧”还是“浮”,不少人赞同:不必太较真!

③近些年来,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大家对包括汉字、成语、文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更“较真”、更“挑剔”了,对历史和文化中的细节、脉络更在意、更考究了。今年热门的“国风”影片《长安三万里》《封神》等,尽管口碑不错,但其中的历史细节、文化要素也受到一些观众有理有据的批评、“找茬”。那些披着传统文化外壳的“神剧”,就更难以“糊弄”观众。这两天,央视龙年春晚公布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一个“龘”字冲上热搜,与之相关的历史考证、文化解读刷屏朋友圈。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早已超越了“较不较真”的问题,而是大众对传统文化更在意、更呵护了。当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有趣解读、严肃讨论成为舆论空间的“家常便饭”,我们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广度与理解深度,也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

④汉服热、博物馆热、“国风”文创热……这些新时尚充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透过对传统文化要素的严肃讨论、仔细辨析,我们更看到今天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喜爱,并不只是符号层面的,而是越来越深入文化的肌理,去把握形式和表达背后贯通古今的精神与内质。比如,这次对“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分析,就有观点认为,尽管原文是“浮”,但从传统文学和美学角度讲,“浮”字雕琢痕迹太重,反而是讹传的“沧”字意境更开阔,更符合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胸襟和气质。这实际上已超越单纯对错,成为一次文化意义上的“科普”。实际上,也只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里,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丰厚的资源、更扎实的滋养。

⑤在这个意义上,是“沧”还是“浮”,不妨“较真”一下,甚至类似的理性讨论、深入分析,在舆论场中,反而应该多些,再多些。

(选自2023年12月5号“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设问句为题,意在亮明作者的主张,同时引发读者对“沧”“浮”之争的关注和思考。
B.作者对《长安三万里》《封神》等“神剧”持批判态度。
C.生活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不鲜见,甚至能引领时尚的潮流。
D.对汉字、成语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较真,不能只为辨别对错。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反转”的含义。
3.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补全你和同桌小海的对话。

小海:有的书上把《饮酒》中“悠然见南山”写成了“悠然望南山”,到底哪个正确呢?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海:既然如此,那对于这类现象,就没有必要去关注了。

你:也不尽然。对比这两个字,你就会发现用“见”字更妙,因为 _________;并且,对这类现象的关注还有助于________

2024-05-2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6 .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小雉和同学们拟举办以“学习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为主题的校园航天展。以下是他们搜集的材料,请你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航天器名称及寓意

名称

寓意

嫦娥”——月球探测器

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个名称彰显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信心和决心。

天问”——火星探测器

取自屈原的长诗《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寓意着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代表着我们对火星探索的梦想从古到今从未间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星是古代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符合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意思是领悟、探索太空,还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材料三】

载人月球探测新飞行器名称确定

2024224日中国载人工程航天网发布公告,经公开征集评选,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随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用于载人月球探测的新飞行器命名也提上日程。

③20238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新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征集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来自航天、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近2000份投稿。经专家遴选评审,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将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梦舟寓意         揽月寓意       

(选自央视新闻)

【材料四】

我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其中搭载的灵犀03卫星由银河航天自主研制。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领军企业,2020年其制造基地落户南通开发区。包括灵犀03在内,多颗银河卫星都是地地道道的南通制造

②“灵犀03应用于低轨道宽带通信,是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该卫星的单层柔性太阳板厚度仅1毫米左右,折叠状态时,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在轨工作时,展开长度约9米,宽度超2.5米。柔性太阳翼具有包络小、重量轻、模块化等特点,更易于收纳,同样质量下面积更大,可以吸收更多太阳能,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对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领军企业,2020年落户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投产的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是江苏省唯一的卫星智能产线,可实现多种类型卫星的高效批产。多颗南通造卫星在这里完成研制发射,南通一号卫星也于去年成功发射,有力支撑我国新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谈及为什么选择南通落户,银河航天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看中了南通优越的营商环境、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科学的产业政策。放眼未来,银河航天将加强卫星的研发制造能力,为南通科创事业贡献更多力量,为航天强国梦添砖加瓦。

(1)【我宣传】你会选择材料一中的甲图还是乙图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海报呢?请说明理由。
(2)【我交流】在探讨展板内容时,小雉和小如有了如下对话,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雉:看了材料二,我发现中国航天器取名的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如:小雉,我很赞同。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把材料三第④段补充完整了。“梦舟”的寓意就是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这个名字很符合新一代载人飞船的作用和使命,也体现了与现阶段正在服役的神舟、天舟飞船名称的体系传承。
小雉:“揽月”的寓意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探究】
①小雉认为材料四第②段中的“左右”“不到”“约”“超”等词是多余的,提议将这些词去掉,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②读完四则材料,小如提议从中提炼出中国航天精神的具体内涵,请你帮忙。
2024-05-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指路

①“那就是一道铜墙铁壁,一道无法突破的铜墙铁壁……”老人喃喃地说。

这是一个瘦削而又矮小的老人,满脸沟壑纵横,坐在院子里那把大大的圈椅上,身板挺得笔直。我尝试着从他眼睛里看到一些什么,可那双眼睛是沉静的,我什么也看不到。

我忽然觉得,那下沉的夕阳不是落向西山,而是落在老人的眼睛里。

作为报社的记者,领导让我去挖掘一些革命老战士的英雄事迹。经多方打听,才找到这位老人,听说他曾经参加过一场著名的阻击战,不过他很少和任何人提起那段岁月。

因为我们的到来,他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军装,一顶军帽放在旁边的石桌上,那上面似乎沉淀着老人的峥嵘岁月。这让我不禁肃然起敬,更想从老人的身上挖掘出一些东西

我提起了那场阻击战,老人沉默了很久,阳光从侧面照着他,让他的脸有一半笼罩在暗影里。

⑦“您能亲历那场阻击战,一定有很多记忆深刻的人和事。我说。

老人的身子瑟瑟地抖动一下,腰板瞬间佝偻起来,那宽大的圈椅,竟然让他显得有些羸弱不堪。

⑨“那是一道无法突破的铜墙铁壁……”老人喃喃地说着,我的耳边都是爆炸的声音,鼻子里全是烧焦的味道……”

这是真正经过战火考验的老英雄!我身子正了正,手中的笔在采访本上飞速地记录着。

⑪“周围很静,眼前一片漆黑……一股血腥味,是我的血,从我的脸上一直流,流到我的嘴里,我没有死,只是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我很害怕,我不敢喊……”老人的身体在抖,声音也跟着抖起来,我听到了枪炮声,整个大地都在震动,老人挪动一下身子,靠在椅背上,好像很疲惫,我听到有人喊给我上,我很高兴,我得救了,因为我知道这是谁喊的话……我又听到有人喊跟我上,随即……一发炮弹在我身旁爆炸……”

⑫“当我醒来的时候,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只有那种难闻的味道。老人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过来,像是地狱的味道……”

⑬“没有人救您回去?我停下笔,惊愕地看着老人。

⑭“我以为我会死在战场上……我却碰到了他……他的声音很虚弱,问我的眼睛是不是看不到了……”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我问他是谁,他告诉了我……他的两条腿都负了重伤,不能走路了……他说他想活着,要不然他的狗剩子就没爹了。

我的鼻头一酸,看着老人的眼睛,我以为那里也会有泪水流出来,可是什么也没有,依旧很沉静。

⑯“我不得不跟他走,因为我也想活着。我背着他,他给我指路……他的两条腿晃荡着,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我的大腿。老人的脸上闪现出一丝儿捉摸不透的神情,继续说道,他没有叫,甚至连呻吟的声音都没有,我隐隐感觉到他竟然有些兴奋。他说这里就是一道铜墙铁壁,没有谁能够突破……后来,他哭了,说整整一个连的战友就剩下他,连长是第一个牺牲的……”

我不由得站了起来,我无法想象一个眼睛受伤看不见路的人,背着一个负了重伤的战士走下战场的壮烈。

⑱“他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胜利吗?因为我们军队的口号是跟我上’,而他们,只会喊给我上’……老人全身抖得更加厉害,声音也跟着抖得变了调,“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还是不停地说…”

⑲“我知道他说的都是对的,我的眼睛受伤看不见了,但是我的心不瞎……”老人从圈椅上颤巍巍地站了起来,说道。

我看到他的眼睛有眼泪流出来,我想让他活下去,可是他死了……我顺着他指给我的路往前摸索着爬,因为他说过,只有走这条路才是正确的……后来,军医治好了我的眼睛,我加入了他所在的军队。

㉑“啊?那您是?

㉒“那之前,我是国民党士兵……”老人低下头,声音轻得像风。

空气中揉搓出干燥的摩擦声,是老人拿起桌上的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那鲜红的五角星,在阳光下变得更加鲜红。老人的眼睛里,被西落的阳光印满:不过,他给我指了一条最光明的路。

(文/闫秀丽)

(1)阅读小说,从老人口中“他”的角度梳理情节。
奋勇杀敌,阻击敌人——______________——遭遇敌人,极力感化——______________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老人全身抖得更加厉害,声音也跟着抖得变了调,“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还是不停地说……”
(3)小说以老人的讲述为主,第⑤段和第⑩段中画线句写“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4)读完这篇小说,小雉认为被采访的老人是主人公,小如则认为老人讲述的“他”是主人公,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2024-05-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无数个清晨和黄昏,在书橱隔成的长廊里,在中华经典的陈列前,我轻抚着洁白的一张张书页,内心无比zhèn hàn。我的思想挣脱shù fù,拉开历史的wéi mù,探入浩浩中华五千年文明。于是,我看见屈原从《离骚》中走来,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我看见文天祥从《指南录》中走来,在零丁洋里高声吟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zhèn hàn _______②shù fù _______③wéi mù _______
(2)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024-05-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满票

贺俊立

①“张老倔是煤矿采煤队的一名安全员。最近几天,他愁眉不展,拉着个脸,惹得妻子气不打一处来。其实,事情很简单,采煤队要投票选新安全员,他这个现任安全员很有可能会落选。

②“你整天倔了吧唧的,当了两年多安全员,看看你得罪了多少人?妻子没好气地说。

③“张老倔眼睛一瞪,不服气地说:你懂个啥?干安全员哪能不得罪人?

妻子毫不示弱,提高嗓门儿喊了起来:可你是谁也敢得罪。上到矿长、下到工人,都让你得罪遍了。你要是能再当上安全员,我给你磕八个响头。

妻子的一通冷嘲热讽,让张老倔心里更感觉堵得难受。他早饭也不吃了,开门就往外走。妻子连着喊了几声,他毫不理会。

⑥“张老倔真名叫张有山,因为脾气倔,所以大家伙都管他叫张老倔

⑦“张老倔这人认死理、爱较真,所以当安全员期间,没少得罪人。

有一次,矿长来采煤队检查工作,司机还没来得及把安全帽送过来,矿长没留心就走进了作业区域。这一幕正巧被张老倔看到了,说啥也要罚矿长200元钱。陪同矿长的煤矿安监部主任、采煤队队长都出面向张老倔说情,都不好使。张老倔说啥也要罚款,弄得安监部主任、采煤队队长十分生气。矿长倒是没有生气,笑呵呵地交了罚款。张老倔现场开了罚款单据。这一回,张老倔更出名了。

⑨“张老倔在采煤队安全管理上本来没啥说的,但是,大家都觉得,有些事情也不用太较真,大差不差就行了。可是,张老倔不管这些。只要他认定违反规则的,该罚款的罚款、该警告的警告,一点不留情面,弄得采煤队的人对张老倔都有看法。

⑩“张老倔没想到,按照上面的要求,安全员要投票推荐。这下他心里没底了。其实张老倔很热爱这份工作,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

投票那天,张老倔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手捧着安全员的臂章感慨万千。上班时间到了,大伙都去了会议室,准备投票选安全员。张老倔把臂章戴在胳膊上和往常一样朝门外走,走到门口他又停住了脚步,缓缓地把臂章摘下来,端端正正放回原处。

张老倔低垂着头走进会议室,感觉大家都在看他。他默默地找了个角落坐下来。

会议开始了,队长作了选举动员后,开始发放选票。

张老倔领到选票后,心脏砰砰跳动得厉害,手里那只抖动的碳素笔出卖了他的内心。该选谁呢?他心里琢磨着,自己得罪了这么多人,大家要是都不选他的话,弄个光头那可要丢死人了。自己选自己?张老倔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正当他犹豫不定时,有人开始催促他交选票了。张老倔心一横,在选票上写下了强劲有力的张有山三个字。

开始统计选票了,张老倔的心里紧张得不得了。听到监票员第一个念的就是张有山时,他想,这一定是自己投的那一票。可接下来他听到的还是张有山”“张有山”……一连串的张有山把他弄蒙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阵忙活后,当监票人提高嗓门喊道本次共收到选票39张,有效选票39张,张有山同志以39票全票当选时,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刚落,张老倔就被人从角落里拽到了主席台上。

队长故意问张老倔“‘老倔呀,今天咱们队39个人投票,你得了个满票。这是咋回事呀?

张老倔摸了摸脑袋,不好意思地说:我琢磨着弄个零票不好看,就给自己投了一票。

会议室响起了一片笑声。队长朝着台下挥手说:大家别笑了。我看张有才这一票投得好,咱们采煤队要想不出安全事故,就需要他这样的倔人。他越倔、越较真,咱们的安全生产才越有保障。大伙儿说,是不是这样啊?

是!台下的人齐声回答。接着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

㉑“张老倔的脸上充满了笑容,一股快乐、幸福感在他的内心涌动着。

(选自《中国煤炭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张老倔”的人物形象。
2.小说的第⑧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张老倔”妻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请谈谈对题目“满票”的理解。
2024-05-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周恩来红军中学教育集团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弄堂口的皮匠摊

陈建兴

儿时的弄堂口都有一只皮匠摊,或靠路边,或占一角,位置固定也不挡道。弄堂里许多人不知道修鞋人姓啥叫啥,对年纪大一点的就叫他老皮匠、年纪轻一点的叫他小皮匠。在我们弄堂口的,大家都叫他老皮匠。

皮匠摊的全部家当是一根扁担,两只矮木箱,一只箱子里放着修鞋工具,铁榔头、木榔头、鞋楦、鞋撑、弯刀、胶水等等,另一只箱子里塞满了自行车的旧轮胎。长年累月室外生活,老皮匠的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凛冽的寒风吹得十指生满了冻疮。老皮匠干活时戴着一副老光眼镜,嘴上叼着一根香烟,一直坐在一只小矮凳上,背也有些驼了。他时常一边将鞋撑敲得“咚咚”响,一边操着一口的苏北话与人“茄山河”,还不时与进出弄堂的熟人打招呼。看得出,老皮匠与左邻右舍的关系蛮好的,他时常拿着一只搪瓷杯到邻居家要水喝,去趟厕所会叫邻居帮他看个摊头。谁家煮馄饨、包粽子、烧排骨面,总不忘端一碗送到皮匠摊上

那些年,弄堂人家都是修修补补过日子的,不少人家做好的新鞋子都会拿到皮匠摊上去钉“掌子”,楦鞋子。

一个冬日,母亲让我将父亲的一双老棉鞋送给老皮匠去钉掌子。我坐在皮匠摊的小矮凳上,看他干活。只见他把棉鞋放在一块自行车外胎皮上,用红笔画上一圈,选择了前掌和后跟两块要用的车胎皮,用弯刀划了几刀,再放到鞋撑上用铁榔头猛敲十余下,弄平车胎皮,将棉鞋扣在鞋撑上,用一枚枚鞋钉沿着胎皮将鞋底牢牢地钉住,四周多余的胎皮,用一柄弯刀削去。最后,他将手伸进鞋内,发现钉子扎手,又将鞋子套回鞋撑,沿着一排钉子猛敲几下,直到把钉子鼔平不扎手了才给我。

我的一双“元宝”套鞋(雨聚)穿得久了,经常会有裂缝,拎着去找老皮匠。他用贴在方木上的锉皮把要补的地方锉了几下,又剪了一块自行车内胎皮,同样又是锉上几下,特别是四周,锉得又轻又细心,吹掉碎屑后,打开一只小铁皮盒,用小刷子蘸上些许刺鼻的胶水涂到胎皮上,又放到一边,约摸过了二三分钟,拿起胎皮贴到要补的地方,用木梆头轻轻敲上几下,就补好了。他还特地关照我:“半小时内不要穿哦。”老皮匠见我是个学生,补一处仅收三分钱。这个活看上去不算难,后来,我在南京路中央商场买了一块铁皮锉和一小瓶胶水,从此,家里人的坏套鞋都由我来补了。

夏日,弄堂里不少孩子都穿着海绵拖鞋嬉戏。有一次,我的拖鞋搭襗断了,就用一根细铁丝将搭襻串在鞋底并缠上一块布条。但走起路来磨脚,我一瘸一瘸的样子让老皮匠看到了,硬把我叫到摊头上,让我脱下拖鞋,说是帮我修一下。我说:“我没钞票呃。”老皮匠说:“谁要你钱啦。”说罢,就将一把缠着布条的宽锯条插进煤球炉里,用烧红的锯条将拖鞋的搭襻与鞋底烫牢,用力拉了拉,对我说:“好了,穿上去玩吧。”傍晚,母亲下班回家,我讨了五分钱去给老皮匠,他死活不肯收,还说:“小把戏,把钱还给你妈妈去。”

春节前,老皮匠生意火爆,都是弄堂人家为老人小孩做的新棉鞋,有的要纳鞋,有的要钉掌子,有的要楦鞋……老皮匠起早摸黑忙个不停,收取的费用与平时一样。年初一早上,大家都穿上新鞋,那一刻,老皮匠才卷着铺盖,踏上回老家的路。

打我记事起,老皮匠就在我家的弄堂口了;直到我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仍然在弄堂口。上世纪90年代初,弄堂里旧区改造开始了,老皮匠不断地从这个弄堂口搬到另外一个弄堂口。有一天,整个里弄都拆平了,老皮匠也不见了踪影。

皮匠摊曾是弄堂里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上海这个城市记忆的一个部分。今天,非常偶然才会在路边小区门口看到这样的摊头,每到此时,我都会驻足,看上一会儿。

(节选自《弄堂轶事》)

1.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弄堂口老皮匠的生活点滴,重点叙述了与“我”相关的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事件内容。
2.选文第②段的画线句子,除了交代老皮匠的日常生活,还有什么作用?
3.《弄堂轶事》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在《弄堂轶事》中我读到了弄堂里的人和事,也读到了善良和感动⋯⋯”请结合下面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并以批注的形式写下来。
选文批注

最后,他将手伸进鞋内,发现钉子扎手,又将鞋子套回鞋撑,沿着一排钉子猛敲几下,直到把钉子敲平不扎手了才给我。

(1)

老皮匠起早摸黑忙个不停,收取的费用与平时一样。年初一早上,大家都穿上新鞋,那一刻,老皮匠才卷着铺盖,踏上回老家的路。

(2)

4.文章结尾写道:“皮匠摊曾是弄堂里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上海这个城市记忆的一个部分。今天,非常偶然才会在路边小区门口看到这样的摊头,每到此时,我都会驻足,看上一会儿。”联系全文,说说这个结尾蕴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5.小语建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与教材第三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文章放在一起、做一次题为“凡人微光”的主题式阅读。根据你对这些文章的理解,你认为小语的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