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研究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法”是君主制定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据此推断,“势”的本质含义应为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贵族政治不断崩溃的政治形势
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
D.结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至今不失其时代意义。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家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兼相爱,交相利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 .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
A.《尚书》
B.《墨经》
C.《老子》
D.《论语》
4 .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018-06-09更新 | 9433次组卷 | 138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郧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2018-06-01更新 | 5651次组卷 | 111卷引用:湖北省黄梅县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具特色。某一思想家曾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C.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D.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佚”(《左传·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这表明当时
A.认为道德起源于天命
B.人们已经区分了天道与人道
C.重义轻利是主流思想
D.社会经济对道德有制约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
A.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D.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2018-05-01更新 | 528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庄子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
B.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
C.庄子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D.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生
2018-03-08更新 | 408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2018-03-05更新 | 420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滩桥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