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日本除了现用年号“令和”以外,其余年号均取自中国古代典籍,如第一个年号“大化”即出自儒家经典《尚书》,意思是“伟大的变化”。这反映出(     

A.日本全面学习中国B.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C.东西方文明的交流D.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2 . 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3 . 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在《读汉高帝纪》,评价刘邦“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修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诗中的观点(     
A.反映主流观念对刘邦的高度肯定B.体现出作者对儒学的批判性继承
C.更为真实的书写了汉初历史事实D.对史书记载中刘邦形象影响深远
2023-08-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_________
2023-08-0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知识竞赛试题(中国古代史)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国摘要》中的古代中国形象

材料一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人物出现频次表   

人物名字频次
炎帝、秦始皇、苏轼、伏羲、神农、黄帝、女娲、尧、黄帝妻子、舜、启、仲康、夏、商汤、商纣王、武王、穆王、孔子、老子、孟子、汉太祖、刘盈、曹丕、汉武帝、惠帝、隋炀帝、李渊、唐玄宗、赵匡胤、赵祯、成吉思汗、忽必烈、铁穆尔、元顺帝、朱元璋、朱允炕、代宗皇帝、康熙、吴三桂、郑和、吉尔丹、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45

材料二   中国默默无闻,与世隔绝,人们不知道关于它的任何消息,直到阿拉伯人往来与它,他们(阿拉伯人)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这些都是使世界人们注意到中国的原因。很多朝代都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事迹,如:唐朝时阿拉伯国王亚兹德到中国避难,在唐朝皇帝的影响下开始修身养性。

材料三   在书写中国古代历史时,该书情感倾向为“积极”的数据共26条,达到了46%;情感倾向为“中性”的数据有23条,占41%;情感倾向为“消极”的数据有7条,占13%。对情感倾向为“积极”的词频分析,排前三位的词为:“王国”“古老”“伟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彭飞等《埃及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1)根据材料说明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
(2)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对埃及教科书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加以评析。
(3)对《中国摘要》古代中国形象的不足,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2023-07-3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呈现出与以往(印度)不一样的特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最大不同在于印度佛教出家人依靠托钵化缘生活,中国佛教出家人则是在寺庙里过着“六和”生活,依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作”制度养活自己。这表明(     
A.寺庙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B.佛教蕴涵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D.农耕经济影响了宗教文化
2023-07-28更新 | 32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2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广州、上海、长沙、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高呼“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举行了纪念活动,参加人数达五六万。工人阶级的活动说明(     
A.显示了工人阶级开始觉醒B.共产党指导了活动的开展
C.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民主D.思想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
2023-07-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据《旧唐书·高丽传》记载,高句丽迁都平壤后,其国人“好围棋、投壶之戏,人能蹴鞠.....颇有箕子之遗风......种田养蚕,略同中国。”这说明,高句丽当时(       
A.娱乐文化的发达B.汉文化程度较深
C.儒学传播的受阻D.中央集权的建立
2023-07-2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而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从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围绕“亚洲之中国”这一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末,在利玛窦的推动下,传教士纷纷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节习俗,并提出“耶儒合流”论,他们主张将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宗法思想与罗马天主教教义体系相融合。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A.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B.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C.旨在丰富天主教的文化内涵D.反映了中西文化一体化趋势
2023-07-20更新 | 207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