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统一作出的努力。

时期对统一大业的追求
“开天辟地”之“革命救国”时期(1921—1949年)从照搬“苏联模式”以“民族自决”为核心理念的“联邦制”,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原则的“单一制”之国家统一理念、战略和政策
“改天换地”之“建设兴国”时期(1949—1978年)全面执政的中共,对于“三大历史遗留问题”——港澳台问题,采用非常特殊的“过渡性方式”
“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国”时期(1979—2012年)为适应“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中共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和方针政策
“惊天动地”之“复兴强国”时期(2012年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团圆,作为“中国梦”得圆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不断推进港澳“人心回归”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平统一进程

——摘编自齐鹏飞《中共百年全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个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李悝在丰年收购粮食,荒年平价卖给百姓。汉朝政府给予贫困者布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主持兴修农田水利等工程,从贫苦人家中优先雇用数千人,让贫困者通过劳动解决温饱问题。南宋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把民户分为极富、次富、稍富、极贫、次贫、稍贫六等,极富之家要扶助极贫之家,次富之家扶助次贫之家,稍富、稍贫之户既不劝分也不接受赈济。南宋董煟编撰的《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荒政问题的专著,总结了历代救荒赈灾政策的利弊得失。朱熹首创“社仓法”,以州郡若干常平米为谷本,夏季借贷于民,入冬征还,每石取息二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将自己制作风筝的步骤,一步步详细地整理成书,让老百姓都能靠一门手艺赚钱。

——摘编自聂志平《中国古代文人是如何摸索“精准扶贫”的》

材料二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是欧洲饥荒的高发时期,但1650年以后,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饥荒。英国得以率先走出饥荒,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有效的社会政策功不可没。英国政府的政策包括平抑谷价、打击囤货奇居的投机商、禁止谷物出口并组织谷物进口等。《济贫法》包含三要素:为老弱病残者发放津贴、打击身强力壮的流浪汉、安置穷孩子学徒。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革命从16世纪中叶开始并持续到18世纪,推广轮作制、引入肥田作物以及一系列技术改良和新技术发明,使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大幅度增长。英国的经验表明:要克服饥荒,粮食的公平分配是必要的,但食物的有效供给,即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重要。

——摘编自向荣《告别饥荒:近代早期英国的农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救灾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士大夫热衷于扶贫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英国率先走出饥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今中外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
2023-12-1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联考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英国设置济贫院,主要由政府承担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物资救济工作。“二战”后,英国议会通过以《国民保险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保障社会福利的法案,重视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健康。同时,加快私人养老金建设,发挥个人、国家、社会等多种力量的作用,使英国养老制度逐步得到完善。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摘编自赵小妹《中英文化差异在养老问题上的体现》等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英国养老救济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特点。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闪击苏联,苏军节节后退,遭到重大损失。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军统帅机关及时转变战略指导思想,由企图实施战略进攻改为实施战略防御。苏联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组国民经济体制,使其转入战时轨道,改组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动员工业生产能力、农业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军事工业。苏军统帅部改组为斯大林主持的总统帅部,并成立了战略领导的中间机关——各方向指挥部,即西北方向指挥部、西方方向指挥部和西南方向指挥部。逐步改革军队的组织机构,加速后方建设,建立野战基地,调整陆海空运输网,修复和修建铁路,以保障后勤供应。将某些企业从受战争威胁的地区迁到国家东部,并立即投入生产。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同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争取国际援助。苏联先后与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签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同行动的协定。苏联还和英国签订贸易协定,和美国签订军事经济互助协定,美国罗斯福总统将武器和军用物资出借和租让法扩大应用于苏联。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初期苏联面对危局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苏联面对危局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
2023-12-05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域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淡逸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强对城市的挖取和勤索。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古时期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反对封建割据。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大主教和封建贵族的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换得多项特权,其中之一是行会成员和市民在迪克斯穆达混和格雷夫林斯的港口享有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市民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6 . 人口迁徙不断改变着地区乃至世界历史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代起,直到13、14世纪,可以概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面都有来自北方的印欧人部落向南冲击。这一时期开始,在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第一次冲击浪潮。公元7世纪,还有从亚洲西南角冲入农耕世界的属于闪族的游牧部族,这就是也精于骑兵作战的阿拉伯人。在出击后的一个多世纪,阿拉伯人占有了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农耕世界将近一半的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随之结束。到了13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黑种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数岛屿上,蒙古种人聚居在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种人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

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到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

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5世纪到20世纪美洲种族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解释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
(4)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面对战国的社会现实,吴起认为“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是相辅相成的,他告诫魏文侯只“修文德”不“治武备”无法确保国家安全,提醒魏文侯不要重蹈“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的历史覆辙。他在《吴子》中还指出,军事人才的选拔任用必须“简募良才,以备不虞”,认为通过“礼”“义”的教育可以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可以形成“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荣辱观,必须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增强其守纪观念。《吴子兵法》从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深刻的军事思想体系,反映了战国初期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

——摘编自付海滨、薛国安《〈吴子兵法〉军事思想综论》

(1)根据材料,概括吴起军事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吴起的军事思想。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牛河梁坛、庙、冢,到江淮地区的凌家滩墓地和环壕聚落,再到中原地区以双槐树为代表的河洛古国遗址,在距今5500—5000年各地均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王陵、“璧琮璜”玉礼器和“鼎豆壶”陶礼器为标志的古国,它们恰如满天星斗,构成了中华文明初曙阶段的多个源头。而且,由良渚、焦家、凌家滩、牛河梁等遗址中的史前先民所创造的玉器、陶器和棺椁等一整套礼仪制度,开启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先河。

——摘编自方辉《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材料二没有周公就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摘编自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制礼作乐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既要负责治安、国防等传统事务,又要担负经济管理等新的社会事务管理,政府工作变得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香庸无能,导致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强烈不满,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1855年,英国首相面对强大的压力,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其它国家学习英国文官制度并结合本国实际,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对科举制有一定的批判和继承。但是,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孙中山先生创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也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由于在民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浓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俸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以来就大大降低对知识分子的吸引。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文官制度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