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1 道试题
1 . 南宋的朱熹编著《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2017-09-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朱熹在论述“理”与“气”的关系时说,“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这里朱熹强调
A.理与气缺一不可B.气是万物的本原C.理直接生成万物D.理与气同属第一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朱熹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2017-09-01更新 | 467次组卷 | 19卷引用: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017-08-04更新 | 3210次组卷 | 8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6 . 黄斡(11521221)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黄宗羲
7 . 古代某一思想家批评当时许多学人把外在的知识当作追求的目的,认为正确的途径是“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这位思想家是
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守仁
2017-07-1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8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这一人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
9 . 程颐、程颢兄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其著作《二程遗书》中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主张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大理,灭人欲”
D.“发明本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可见,朱熹认为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
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