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B.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C.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D.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糟糠,是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也比喻贫贱时共患难的妻子。文中指原宪生活清贫。
B.“人取我与”的“与”即给予,文中指出售,与《鸿门宴》中“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的“与”不尽相同。
C.万乘,即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用“万乘”指天子、帝王。
D.仓廪,指储放粮食的仓库。“仓廪实”在文中专指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能保障百姓基本的物质生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扬天下固然有他个人的因素,但他最有钱的学生子贡处处辅助孔子,使得孔子更加有名。
B.白圭善于发现商机,运用智慧来经商致富,这是伊尹、吕尚、孙子、吴起和商鞅所不能比的。
C.汉朝刚刚兴建之际,开放关卡,取消禁令,鼓励经商,使富商通行天下,促进了货物的流通。
D.司马迁认为,担心贫穷、渴望富裕,这是人之常情,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概莫能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2)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5.从文本末段看,司马迁有怎样的财富观?
2023-08-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隋炀帝大业七年。漳南人窦建德少尚气侠,胆力过人,为乡党所归附。募人征高丽,建德以勇敢选为二百人长。同县孙安祖亦以骁勇选为征士。安祖辞以家为水所漂,妻子馁死。县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抵建德,建德匿之。官司逐捕,踪迹至建德家。建德谓安祖曰:“今水潦为灾,百姓困穷,加之往岁西征,行者不归,疮痍未复。主上不,乃更发兵亲击高丽,天下必大乱。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但为亡虏邪?”乃集无赖少年,得数百人,使安祖将之,入高鸡泊中为群盗,安祖自号将军。时蓚人高士达聚众于清河境内为盗,郡县疑建德与贼通,悉收其家属,杀之。建德帅麾下二百人亡归士达,士达自称东海公,以建德为司兵。顷之,孙安祖为人所杀,其众悉归建德,建德兵至万余人。建德能倾身接物,与士卒均劳逸,由是人争附之,为之致死。

十二年冬十二月,涿郡通守郭绚,将兵万余人讨高士达。士达自以才略不及窦建德,乃进建德为军司马,悉以兵授之。建德诈为与士达有隙而叛,遣人请降于绚,愿为前驱击士达以自效。绚信之,引兵随建德至长河,不复设备。建德袭之,杀虏数千人,斩绚首,献士达。杨义臣至平原,欲入高鸡泊讨之。建德谓士达曰:“历观隋将,善用兵者无如义臣,其锋不可。请引兵避之,使其欲战不得,坐费岁月,将士疲倦,然后乘间击之,乃可破也。不然,恐非公之敌。”士达不从,留建德守营自帅精兵逆击义臣战小胜因纵酒高宴。建德闻之曰:“东海公未能破敌,遽自矜大,祸至不久矣。”后五日,义臣大破士达,于陈斩之。乘胜逐北,趣其营,营中守兵皆溃。义臣既杀士达,以为建德不足忧,引去。建德还平原,收士达散兵,收葬死者,为士达发丧,军复大振,自称将军。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募人征高丽”与“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两句中“会”字含义不同。
B.“主上不恤”与“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恤”字含义相同。
C.设备,指设防,现在一般指进行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成套的建筑、器物等。
D.“其锋不可当”与“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窦娥冤》)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建德崇尚侠气,讲义气,胆量和力气超过一般人,因此,在朝廷征讨高丽招募兵丁时,被挑选为二百人长。
B.窦建德为孙安祖分析大局,劝他“当立大功”,并召集人员,让孙安祖率领,孙安祖带领人马到高鸡泊当了盗匪。
C.郭绚领兵征讨高士达,窦建德主动请缨出战,他采用诈降的计策,让郭绚相信他,放松警惕,再趁机袭击郭绚。
D.杨义臣来攻,窦建德建议高士达避其锋芒,待其将士疲倦之时,再与之战,高士达没有采纳,最终被杨义臣击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祖刺杀令,亡抵建德,建德匿之。官司逐捕,踪迹至建德家。
(2)乘胜逐北,趣其营,营中守兵皆溃。义臣既杀士达,以为建德不足忧,引去。
5.应对郭绚和杨义臣的攻击,窦建德展现出了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2023-07-0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

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有删改)

文本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B.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C.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D.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谓。
B.提点:古代官名,宋朝开始设置,寓有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
C.有司:古代设置官职,都各有专司,因此,有司指主管某个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D.盘庚:商朝国君,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两次推荐王安石入朝为官,都被王安石拒绝,是因为王安石自有主见,希望外补,寻求担任地方官。
B.王安石认为举先王之政重在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改革更顺畅,不至于惊扰民众视听。
C.王安石向宋仁宗上奏《万言书》,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宋仁宗看过后将其搁置,改革未被仁宗采纳。
D.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明确了自己改革的立场和态度,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5.根据两篇文本,请概括王安石为何要“举先王之政”。
2023-06-2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鸷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盖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敌不可,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社稷坏,宗庙隳;首身分离,骨草泽;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应王。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是王失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若能持功A守威B省攻伐之心而肥C仁义之诫D三E王不足四F五伯不足六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歇,楚之春申君。他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B.然,文中为“这样”之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的“然”字,义为“对”“正确”。
C.文中“而易患于后也”中的“易”字,与文中“敌不可易”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D.“首身分离,暴骨草泽”与“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两句中的“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点明黄歇出使秦国的背景:楚国西陵被占,楚王祖坟被烧,被迫迁都,国势日衰,此时秦军又来伐楚。
B.黄歇认为,秦、楚两强相争,犹如两虎相斗,得不偿失,反而会让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实在是不可取。
C.黄歇提醒秦王,如果秦军执意要攻打楚国,那么,韩、魏等四国势必都会响应秦国攻打楚国,从中渔利。
D.为使秦国退兵,黄歇表面上时时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劝说秦王,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
(2)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
5.黄歇引用《诗经》中句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课内文言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外文言文: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义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庙,太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B.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
C.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
D.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朝政、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义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
D.庄宗勇猛善战,却落得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
(4)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5.结合所学《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2023-04-3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士卒                                                  飨:犒劳
B.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据守
C.秋毫不敢有所                                     近:接触、沾染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军中无以
B.贪财货                                                                        冰,水为之,而寒
C.私见张良,具告                                     昔者先王为东蒙主
D.今人有大功击之                                          今急求子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B.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C.项伯缺乏立场:项伯私见张良,泄露军情;回营后还把刘邦的话转述给项羽,竭力为刘邦说情,保护刘邦。
D.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3-04-3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率子廉,衡山农夫也。愚朴不逊,众谓之率牛。晚隶南岳观为道士。观西南七里,有崇虚阁,故魏夫人坛也。道士以荒寂,莫肯居者,惟子廉乐居之,人莫见其所为,端默而已。然颇嗜酒,往往醉卧山林间,虽大风雨至不知,虎狼过其前,亦莫害也。

礼部侍郎王公祐出守长沙,奉诏祷南岳,访魏夫人坛。子廉方醉不能起,直视公曰:村道士爱酒,不能常得,得辄径醉,官人恕之。公察其异,载与俱归。居月余落漠无所言复送还山曰尊师韬光内映老夫所不测也当以诗奉赠既而忘之一日昼寝,梦子廉来索诗,乃作二绝句,书板置阁上。众道士惊曰:率牛何以得此?太平兴国五年六月十七日,忽使谓观中人曰:吾将有所,阁不可无人,当速遣继我者。众道士自得王公诗,稍之矣。及是,惊曰:天暑如此,率牛安往?狼狈往视,则死矣。众始大异之,曰:率牛乃知死日耶?葬之岳下。

未几,有南台寺僧守澄,自京师还,见子廉南熏门外,神气清逸。守澄问何故出山?笑曰:闲游耳。寄书与山中人,澄归,乃知其死。验其书,则死日也。发其冢,杖屦而已。

东坡居士曰:士中有所挟,虽小技,不轻出也,况至人乎!至人固不可得,识至人者,岂易得哉!王公非得道,不能知率牛之异也。居士尝作《三槐堂记》,意谓公非独庆流其子孙,庶几身得道者。及见率子廉事,益信其然。公诗不见全篇,书以遗其曾孙巩,使求之家集而补之,或刻石置紫虚阁上云。

(选自《苏轼文集·率子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月余落漠/无所言/复送还山/曰/尊师韬光内映/老夫所不测也/当以诗奉赠/既而忘之/
B.居月余/落漠无所言/复送还山/曰/尊师韬光内映/老夫所不测也/当以诗奉赠/既而忘之/
C.居月余/落漠无所言/复送还山/曰/尊师韬光/内映老夫所不测也/当以诗奉赠/既而忘之/
D.居月余落漠/无所言/复送还山/曰/尊师韬光/内映老夫所不测也/当以诗奉赠/既而忘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仪、外交、学校和贡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B.适,文中指往、到,与成语“适得其反”的“适”字意思相同。
C.异,文中指认为……奇异,与《岳阳楼记》中“得无异乎”的“异”字意思不同。
D.庶几,文中表推测,指也许,可能,“庶”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的“庶”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子廉是衡山的一个农夫,为人愚朴不懂谦虚,被人戏称为“率牛”;他晚年成为南岳观的一个道士,自己居住在紫虚阁,常常喝得大醉。
B.礼部侍郎王佑出任长沙太守,奉诏去南岳祷祀,寻访魏夫人坛,遇上喝醉的率子廉,觉得他很奇特,对他另眼相看,并带他回府。
C.率子廉到南岳观请求让人替代自己住在紫虚阁,之后众人去看他,发现他死在了紫虚阁,就将他葬在山下,而后来掘开墓只看到他的木杖、鞋子。
D.东坡居士发现王佑的诗不完整,就写信给王佑的曾孙王巩,让他在家集中寻找王佑的诗来补全,说将来可能将它刻在石碑上并放置在紫云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士以荒寂,莫肯居者,惟子廉乐居之,人莫见其所为,端默而已。
(2)士中有所挟,虽小技,不轻出也,况至人乎!
5.在苏轼心目中率子廉和王祐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A曰B汝C当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为L师M如N吾O不P足Q法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部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轮流,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罗致之意。与《过秦论》中的“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灭亡,是因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让他独揽大权,凡事专断,以致群臣阿从。
C.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
D.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关羽攻樊城,吕蒙上疏曰:“羽讨樊城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阴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舰船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副将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加之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士仁咸惧。于是蒙为书说二人开门出降。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且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
B.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
C.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
D.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撒兵以赴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业,三国时东吴都城,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定都,开创了六朝古都的历史。
B.露檄,公开发布的军事文告。如果是紧急军情,一般在檄上插一片羽毛,是为羽檄。
C.商贾,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商”即流动贩卖的人,“贾”即开店售物的人。
D.“存恤耆老”中的“存”意指慰问,与《屈原列传》中“存君兴国”的“存”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假称有病退回建业,让孙权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取代自己,以此骗关羽撤出南郡全部兵力到襄阳对付曹操。
B.吕蒙认为关羽智勇双全,又在荆州大施恩义,加上刚刚获胜,气势正旺,很难对付。因此,他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
C.关羽虽然在江边设置了哨卡观望,但是吕蒙暗中派遣精兵乔装成商人抓住哨兵,导致他不知军情。
D.吕蒙利用麋芳、傅士仁对关羽的不满和畏惧心理说服二人投降并献出南郡,然后严明军纪,安抚百姓,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2)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
5.从关羽丢失南郡事件中可以看出当事人关羽和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