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木赐,卫人,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故曰不如伐吴。”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如此破越必矣。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吴王大说,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人名,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者吾说A吴王以鲁B伐齐C其志D欲之E而畏越F如此G破越H必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反义,或同义,如:韩愈,字退之。
B.攻,指进攻、攻打,与《兼爱》“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中的“攻”词义不相同。
C.材料中“彼战而不胜”的“而”和《论语·八佾》中的“人而不仁”的“而”词义相同,都是作为连词,表假设,如果。
D.归,指回归,和《论语·颜渊》中的“天下归仁焉”的“归”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
B.子贡清醒自知,谦虚有礼。子贡自我陈述说颜回听知一个道理,能够推知十个道理,自己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导出两个道理,能知道自己与颜回的差距。
C.子贡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在游说越王时,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子贡洞彻时局,富有谋略。子贡这一次出使,影响到了很多诸侯国,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堪称“上兵伐谋”的典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5.子贡成功保全鲁国有哪些原因?试结合全文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误以为萧何逃跑了,非常愤怒,即便萧何回来后解释了原因,汉王还是责罚了他。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委以重任,否则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为韩信举行了拜将仪式,向他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十分信服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D.韩信认为项羽虽然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却吝于封赏有功之人,不足以成就大业。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C.古代男子18岁成年,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又称“弱冠”。
D.“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2)把下面《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6.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他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11-0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人大须学问。朕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征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徐干《中论·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自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及有上书者,以其不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太宗曰:朕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选自《贞观政要·论悔过》)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大须学问                              字共三十有四
B.朕为群凶未定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不言也                                             四壁
D.在书内                                             天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指近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同。
B.徒,指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徒”意不同。
C.汉文,文中指汉文帝,“文”是其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和行为给予的谥号。
D.称,指符合,与《与妻书》中“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中的“称”意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和房玄龄讨论读书的作用时,对先时因带兵打仗无暇读书有遗憾,知书后,觉得自己年少时的所作所为很不对。
B.太宗宠爱魏王,特意下诏书让魏王移居武德殿,在魏征的谏议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让魏王回到原来的居所。
C.太宗在和侍臣讨论丧礼的制度时,对近代帝王效法汉文帝改变守孝的时间持赞同态度,认为其做法与古代礼仪相合。
D.太宗希望大臣不要只奉承国君,要敢于进谏,国君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过错,这种认识对封建君主来说是很可贵的。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2)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5.请简要概括魏征劝谏太宗不该让魏王移居武德殿的理由。
2023-11-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锣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秦二世二年,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出与战,破之。命雍齿守丰,引兵之薛。陈王使魏人周市略地。周市使人谓雍齿曰:“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项梁闻陈王定死,因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治盱台。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B.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C.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D.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郡和县的并称,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度。
B.刘季:即刘邦。“季”是刘邦的字。字也叫表字,古人称人用名,自称用字。
C.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D.关中:古地域名。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称王建号后,很多郡县杀死长官响应陈胜。沛县县令害怕了,也想响应陈胜,但萧何、曹参认为他身为秦吏,难以服众,于是他派樊哙召唤刘季。
B.樊哙把刘季找来后,沛县县令却后悔了,要杀萧何、曹参,两人力保刘季,刘季射书入城,鼓动沛人杀死县令,响应诸侯,否则父子都会被县令杀掉。
C.秦二世二年,刘季打败秦军后,命令雍齿守卫丰县,自己率兵到薛县,陈胜部下的魏人周市派人劝雍齿投降,雍齿本来就不愿隶属刘季,于是投降了。
D.项梁死后,楚怀王害怕,把都城从盱台迁到彭城。赵多次求救,楚怀王就让项羽等北上救赵,刘季西入关中,并且约定:先攻入关中的,就封他为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
(2)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5.刘季为何被立为沛公?请简要概括。
2023-10-3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乙酉,以天神降,诏告在位,作《天圣降临视见记》。癸丑,(宋徽宗)诏:天下应道教仙经不以多寡,许官吏、道俗、士庶缴申所属附,急递投进,及所至,监郡守搜访。九月辛卯朔,诣玉清和阳宫,上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微号宝册。丙申,令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

蔡京等奏甘露降侍郎厅,延福宫所奏竹生紫花黄蕊,秘阁槐枝连理。御笔曰:昨日仙鹤三万馀嘡盘旋云霄之上。京又奏有仙鹤数万嘡蔽空飞鸣。又奏建州竹生花,结成稻米,搬入城市,货所收数十万石。又奏穰县生瑞谷,安化县生芝草,都计五万本。蔡京导主上酷好祥瑞。自古物以罕见为奇,岂有芝草五万本而仙鹤数万嘡,竹生米数十万石以为祥瑞?此等诳诞之语,君臣同为诬罔,岂不贻笑于后世哉?

上在藩潜时,独喜读书学画,工笔札,所好者,古器、山石,异于诸王。及即位,谦恭雅尚,崇宁中,始命官访古图牒宫中。独观书临字,却去华丽之饰,玩味竹石而已。使命伯氏俾朱动密取江、浙花石,其初得小黄杨木三株,以黄帕覆之而进也,上大喜异。每花石至,动数十舟,号成纲矣。勐之纲为最,延福宫、艮岳诸山皆仰之。纲运所过,州县莫敢谁何,殆至劫掠,遂为大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二:

迹徽宗失国之由,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资,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责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余,而微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节选自《宋史·本纪二十二·徽宗四》)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古人君A玩物B而丧志C纵欲而败D度E鲜不亡F者G徽宗H甚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委派”之意,与《庖丁解牛》中“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委”意义不同。
B.粜,“卖出粮食”之意,与“籴”相对,古代有专门的店铺,可进行粮食买卖。
C.崇宁,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D.济,“满足”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徽宗信奉道教,下诏遍求道教经书,进献册封道教神君徽号的宝册,后又修建道观,塑造神像。
B.宋徽宗在位期间,多次天降祥瑞,万鹤齐鸣,芝草生出,竹生石米,君臣大喜。
C.宋徽宗未登基时,喜欢读书学画,喜爱古器、山石,擅长写文章,与其他王爷大不同。
D.宋徽宗即位后,官员投其所好,进献大量的花石,运送船只多达几十条船,极奢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等诳诞之语,君臣同为诬罔,岂不贻笑于后世哉?
(2)纲运所过,州县莫敢谁何,殆至劫掠,遂为大患。
5.请结合材料概括宋徽宗失国的原因。
2023-10-31更新 | 3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表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弃疾斩其首归报,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 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止拨属[A] 密院[B] 专听[C] 帅臣[D] 节制[E] 调度[F] 庶使[G] 夷獠知[H] 有军威[I]望风慑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字,也叫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游”在这里的意思是交游、交往,与“故国神游”中“游”意思不同。
C.“慷慨”,文中指胸怀大志,充满正气,与“慷慨赴义”中的“慷慨”相同。
D.长短句,宋以后成为词的别称,辛弃疾一向擅长写词,与苏轼合称“苏辛”。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成长于金人入侵的战火之中,他胆识过人,曾经追杀叛逃的义端和尚,耿京认为他是壮士。
B.辛弃疾被宋高宗召见,他论述南北形势,用历史劝说皇帝,但因为当时虞允文擅权,建议未被采纳。
C.辛弃疾在湖南任职时,建议设立飞虎军以平息当地獠人骚扰,尽管遇到阻挠,他最终还是完成任务。
D.辛弃疾不仅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坛上更是以擅长写豪放词而著称,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2)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5.辛弃疾是怎样成功创建飞虎军的?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跽曰:“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不足以为臣忧。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王曰:“寡人欲收韩,不,为之奈何?”范雎曰:“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韩魏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举A而攻荥阳B则其国断C而为三D韩魏见E必亡F焉得不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足以为臣忧”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中的“亡”含义相同。
B.不肖,指品行不好,没有出息;也用作谦辞,指自己无才、不贤。本文意为后者。
C.“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与“听之任之”中的“听”含义相同。
D.“举兵而攻荥阳”与“举国上下”中的“举”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来到秦国后,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只回答“唯唯”,并没有急着陈述自己的主张,这让秦王十分着急。
B.范雎认为秦国闭锁函谷关门,兵卒不敢向崤山以东窥视,这是秦国穰侯为秦国谋划不忠,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
C.范雎建议秦王与处于天下枢纽的韩国、魏国结交,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这样齐国就会自己前来归附。
D.范雎被秦王的诚恳打动,帮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形势,认为秦王想要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大的齐国是失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2)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
5.范雎为秦王成就霸业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简要概括说明。
2023-10-2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冉季,冉季最少。

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馀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酒诰》《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

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康叔卒,子康伯代立。康伯卒,子考伯立。考伯卒,子嗣伯立。嗣伯卒,子偼伯立。偼伯卒,子靖伯立。靖伯卒,子贞伯立。贞伯卒,子顷侯立。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釐侯立。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于釐侯,多予之赂;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

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扬立。

(《史记·卫康叔世家》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
B.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
C.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
D.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居河、淇间故商墟”里的“淇”,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里的“淇水”指的是同一条河流,在河南北部,古卫地。
C.诰,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如《康诰》《酒诰》,和“诰命夫人”的“诰”意思相同。
D.“以袭攻共伯于墓上”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的句式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旦兴师伐殷,平定叛乱。管叔、蔡叔因成王年幼即位,且不满周公旦,伙同武庚禄叔发动叛乱,后被周公旦下令讨伐处死。
B.周公旦封康叔为君,并训诫教导他。卫国立国不久,卫康叔年少,周公旦担心他治国经验不足,反复告诫他,还撰写了治国准则《梓材》。
C.卫康叔有效治国,百姓和乐。卫康叔使用周公旦治国准则治理封国,人民非常高兴,后来因德行美好被成王表彰。
D.卫康叔德行彰显,影响后世。卫国传君到第十一代卫侯武公,康叔之政仍旧被武公重新整饬使用,使百姓和乐安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2)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
5.“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请结合材料,推断总结即位后的武公在治国上重新整饬使用了卫康叔的哪些措施。
2023-10-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省百色市百色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绾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绾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子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绾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B.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C.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D.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飨,“飨庙及郊”中的“飨”的意思和《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中的“飨”意思相同。
B.为……所,“为贼所得”中“为……所”的用法和意思与《六国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为……所”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C.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常用来指代平民百姓。如《出师表》中“臣本布衣”中的“布衣”即为此意。
D.卒:死。古代对不同人物的死亡有不同的称呼,《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踌躇满志。他希望能够继承先祖的旧业,认为自己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在感情抑扬、切合时宜等方面,还是可以企望赶上扬雄、枚皋的。
B.杜甫才能卓异。唐玄宗祭祀天地祖先时,杜甫曾呈奏三篇文章,唐玄宗感到很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
C.杜甫为人旷达。他放荡不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虽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但自己的气节未曾被玷污。
D.杜甫性情温和。他对待朋友很友善,与严武是世交旧谊,对严武救济自己很感激,两人一直维持着稳定和谐的友谊。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杜甫为什么认为房琯不该被罢免宰相?请简要概括原因。
2023-10-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子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注】①伯氏:对狐突的敬称。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A有禄B于国C立义D于庭E汝乐吾F无忧矣G吾欲H汝之相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至于”,文中指直到,与《大学之道》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以至于”词义相同。
B.“苟”,文中指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的“苟”词义相同。
C.材料二中“王欲授之相”的“相”与“王欲相汝”的“相”用法并不相同。
D.“与”,文中指亲附,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申生,晋献公因此想要杀了申生。重耳劝申生向晋献公辩白,或者逃走避祸。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爱子年少,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谋划。
C.楚王想封以孝闻名的申鸣为国相,起初申鸣因为想留在家中孝养父亲,所以推辞了没有接受。
D.在白公祸乱国家的时候,申鸣准备为国捐躯,不顾白公劫持父亲威逼利诱,带兵围困了白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五石之瓠》)
5.华夏子孙深受“百善孝为先”思想的影响,申生和申鸣都体现“孝”的传统美德,请分析两人在尽孝上的不同。
2023-10-1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