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秦二世二年,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出与战,破之。命雍齿守丰,引兵之薛。陈王使魏人周市略地。周市使人谓雍齿曰:“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项梁闻陈王定死,因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治盱台。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B.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C.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D.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还之沛/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郡和县的并称,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度。
B.刘季:即刘邦。“季”是刘邦的字。字也叫表字,古人称人用名,自称用字。
C.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D.关中:古地域名。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称王建号后,很多郡县杀死长官响应陈胜。沛县县令害怕了,也想响应陈胜,但萧何、曹参认为他身为秦吏,难以服众,于是他派樊哙召唤刘季。
B.樊哙把刘季找来后,沛县县令却后悔了,要杀萧何、曹参,两人力保刘季,刘季射书入城,鼓动沛人杀死县令,响应诸侯,否则父子都会被县令杀掉。
C.秦二世二年,刘季打败秦军后,命令雍齿守卫丰县,自己率兵到薛县,陈胜部下的魏人周市派人劝雍齿投降,雍齿本来就不愿隶属刘季,于是投降了。
D.项梁死后,楚怀王害怕,把都城从盱台迁到彭城。赵多次求救,楚怀王就让项羽等北上救赵,刘季西入关中,并且约定:先攻入关中的,就封他为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
(2)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5.刘季为何被立为沛公?请简要概括。
2023-10-3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亟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该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北,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叉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娃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B.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C.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D.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B.胡越,即胡与越,是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各民族。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这一时期曾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D.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侍从规谏帝王。
3.下列对以上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排比句,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的道理。
B.材料二中唐太宗说君主想要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这说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认为它与古人所讲的道理相同。
C.两则材料都谈到民心向背与国家安危的紧密关系,阐述了百姓可以“载舟覆舟”的重要作用,警示君主治国要先存百姓。
D.两则材科都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强调君主理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直至今天仍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5.对于唐太宗提出“创业和守成哪件事更难?”的问题,房玄龄和魏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述其理由。
2023-08-0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从同郡韩邦奇游,遂以学行名。

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殚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归养。母丧,庐墓,冬月笋生。服阕,起故官。

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宫保,而太仆卿杨最谏死,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称贺。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榜掠。血肉狼籍,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

逾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再逾年,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浃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桎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爵之初入狱也,帝令东厂伺爵言动,五日一奏。校尉周宣稍左右之,受谴。先后系七年,日与怡、魁切削讲论,忘其困。所著《周易辨说》、《中庸解》,则狱中作也。

(节选自《明史·杨爵传》)

【注】俞旨:表示同意的圣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B.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C.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D.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即除去丧礼之服,称为服阕。
B.“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的“用事”意思是执掌政权,与《屈原列传》中“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中的“用事”含义不相同。
C.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最高长官是工部尚书。
D.“比三人至”的“比”意思是等到,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中的“比”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爵出身贫寒,读书年龄较晚,没有蜡烛照明就烧柴代替。他发奋学习,跟随同郡韩邦奇游学,以学识与品行闻名。
B.杨爵陈述在湖广见到的百姓悲惨生活的景象,来表达礼仪并非为政之要的意见,得到皇帝认可。
C.杨爵因为上书劝谏被投入监狱,遭到严刑拷打。狱卒摸不清皇帝的意图,便不准杨爵的家人给杨爵送饭,杨爵几乎死去。
D.杨爵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获释才十天,校尉又来逮捕他,杨爵知道自己不久还会被释放,也就没有认真安排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5.杨爵为官颇有作为,即使在狱七年,也未失意沉沦,请概括他在狱中的作为。
2023-07-3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茂忠,其先彭城人。后世徙居庐陵安城,因家。氏族寔繁。时庐陵鹧鸪洞盗有吴先者独奸猾凡计诱皆莫之信捕之不获。茂忠遂鞭所亲信二人,诈得罪奔先,示以创,先果信而勿疑,未逾月斩先首,其徒遂溃,州里庆之。郡录功复入金陵,后主[注]署吉州在城兵马都押卫,锡赍优厚。复遣还,与郡守同修营版筑,众方数,皆悦从之,后未期而就。复召入,授袁州萍乡制置使,委以捍湘潭之境。既至抚缉士庶,明法令,步骑精练若指其掌。王师初围金陵,茂忠抚巡界上,因兴兵纵猎,无何,逐兽出界。而潭人拒之,茂忠怒乘胜掠至沣陵而还。时潭衡巡检使祖泪谋欲袭取。会冬至日茂忠必宴会,乃率步骑及潭民迫数千而至,缘边营栅,皆通望楼,烽烟骤起,报骑亦至。茂忠乃会群吏议,众汹汹不能谋,唯茂忠颜色自若,因命酒,既数行,报骑又至,众请行,茂忠笑谓之曰:今日将旰,如出师则主将不利。遂使间道往设伏兵,焚绝桥渡。亭午,而行十许里,与潭师遇,遂合战。迨晡胜负之势未决,茂忠乃舍骑,亲入敌阵。少却,因乘胜急击,众大奔溃退,遇伏兵,桥道既绝赴水溺者几尽。后主加茂忠功绩迁袁州刺史,其余军佐僚属进职有差。寻以建康不守,后主为虏。时吉州刺史申屠今坚结之,以抗不顺,属令坚死而事寝。既至京师,上曰:江南被陷,国已亡矣。何仍掠联边邑而残贼士卒?茂忠对曰:臣受李氏国恩,唯忠勇是奋。虽陛下亲征,亦当颈身不顾。太祖见其诚患,待之颇厚,乃授登州刺史之任。

(选自《江南野史》,有删改)

[注]后主,南唐末代君主李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时庐陵鹧鸪A洞盗B有吴先者C独奸猾D凡计诱E皆莫之F信G捕之H不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家焉”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焉”字含义相同。
B.版筑,我国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技术,把土夹在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筑成墙。
C.“众迨方数”与“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字含义相同。
D.“唯茂忠颜色自若”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颜色”一词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茂忠抓住吴先的两个亲信并鞭打他们,他们逃回去后取得了吴先的信任,结果吴先中计,吴先的部属溃散,州里的人都表示庆贺。
B.消灭吴先后,郡里记功行赏,又让刘茂忠回到了金陵,后主任命他为吉州在城兵马都押卫,给了他很优厚的赏赐,后来又派遣他回来任职。
C.后来刘茂忠又被召入朝廷,被授予袁州萍乡制置使的职务,朝廷委托他捍卫边境。他到任之后安抚百姓,修明法令,并且他对步兵骑兵的作战都很熟悉。
D.刘茂忠在边界上安抚巡逻,趁机带兵围猎,不久,追逐野兽而越出了边界。而潭人抗拒他们,刘茂忠大怒,乘胜掳掠,直到沣陵才还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吉州刺史申屠令坚结之,以抗不顺,属令坚死而事寝。
(2)臣受李氏国恩,唯忠勇是奋。虽陛下亲征,亦当身不顾。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刘茂忠的形象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庚戌,以宗泽知襄阳府。泽见帝应天,陈兴复大计,帝欲留泽,黄潜善等沮之,故出。六月乙酉,以宗泽为东京留守。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至二圣北迁,宗社蒙耻。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帝览其言而壮之。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都,非泽不可。”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

既而金人遣使以使伪楚为名至开封,泽拘其人,乞斩之。有诏延置别馆,泽奏曰:“金人假使伪楚来觇虚实,臣愚乞斩之以破其奸。而陛下惑于人,优加礼遇,愚不敢奏诏,以彰国弱。”帝乃手札谕泽,竟纵遣之。十二月,宗泽闻金人将谋侵汴,遣刘衍趋滑州,刘达趋郑州,以分其势。戒诸将保护河梁,以俟大兵之集。金兀术乃不敢向汴,夜断河梁而去。二年春正月,兀术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宗泽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秋七月,宗泽卒。

泽既聚兵储粮,结诸路义兵,连燕、赵豪杰,自谓渡河克复可指日计,前后请帝还京二十余奏,皆为黄潜善、汪伯彦所抑。潜善、伯彦又疑泽为变,以郭仲荀为副留守以察之。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卒,年七十。都人号恸。讣闻,赠观文殿学士,谥忠简。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有删节)

【注】①伪楚:“靖康之耻”后,金兵扶立原北宋太宰张邦昌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国号“大楚”,后世又称“张楚”。由于北宋军民的反对,伪楚政权仅存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
B.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
C.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
D.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官吏降免或升迁。黜,废,贬退;陟,提升,如《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B.屏息,在文中是敛迹、消失之意;现在则指抑制住呼吸,形容注意力专注或恐惧。
C.“陛下惑于人言”的“言”指言语,与《氓》中“言既遂矣”的“言”含义相同。
D.“去汴京密迩”的“迩”是近的意思,和此句中“密”的意思相近,二者都表示距离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曾向宋高宗陈说复兴大计,后来听说黄潜善又提倡议和,就又上疏表示反对,并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情真意切,一心为国。
B.宗泽任东京留守时,敌军迫近,盗贼横行,人心惶惶,形势非常严峻,但他凭着自己显著的名声处理了盗贼,迅速稳定了形势。
C.宗泽善于用兵,在金兵距离汴京非常近的情况下,他沉着冷静,果断应对,精选士兵,绕到敌后,前后夹击,出奇制胜,将金人击败。
D.宗泽忠心报国,积极备战,储备粮草,结交英雄豪杰,集结各路人马,自信北伐成功指日可待,他多次上奏,请求宋高宗返回汴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假使伪楚来觇虚实,臣愚乞斩之以破其奸。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选自《氓》)
5.宗泽叹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5-0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B.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C.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D.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文中指官职,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理民事。
B.江东,是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C.长者,古时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指前者。
D.邑,文中指食邑,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作战勇猛。在垓下时,他缺兵少粮,并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但他还是能凭剩下的八百多人,杀出包围圈。
B.项羽不辨是非。当他逃到阴陵时,迷失了道路而去询问一农夫,结果被骗而失去了最佳的逃跑机会,最终因此丧命。
C.项羽不知反省。当他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自知难以逃脱时,项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想用“三胜”敌人来证明。
D.项羽信奉天命。当乌江亭长建议他东渡乌江时,项羽选择了放弃,并说这是上天亡他,还渡乌江有什么用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结合甲乙语段,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弟子三千,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几年。
D.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做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5.第二段选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2023-03-30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仁未施,恩未行,恐国人不就,诸侯不信,乃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阖闾谓子胥曰:寡人欲强国霸王,何由而可?伍子胥膝进,垂泪顿首曰:臣,楚国之亡虏也,父兄弃捐,骸骨不葬,蒙罪受导,来归命于大王,幸不加戮,何敢与政事焉?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子胥曰:臣闻谋议之臣,何足处于危亡之地,然忧除事定,必不为君主所亲。阖闾曰:不然。寡人非子,无所尽议,何得让乎?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良久时曰:臣闻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阖闾曰:安君治民,其术奈何?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城郭以成,仓库以具,阖闾复使子胥、屈盖馀、烛佣习术战骑射御之巧。六月,欲用兵,会楚之白喜未奔。阖闾见白喜而问曰:寡人国僻远,东滨海,侧闻子前人为楚荆之暴怒,费无忌之谗口,不远吾国,而来于斯,将何以教寡人?喜曰:楚国之失虏,前人无罪,横被暴诛。臣闻大王收伍子胥之穷厄,故来归命,惟大王赐其死。阖闾伤之,以为大夫,与谋国事。吴大夫被离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喜?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被离曰:吾观喜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撞杀之性,不可亲也。子胥不然其言,与之俱事吴王。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
B.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
C.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
D.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指出征的人或出行的人,也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员。文中是后者。
B.弃捐,抛弃,弃置。多指文人不得于时或妇女不得于其夫,也婉言人死。
C.进退,指进攻和退却,也有增减等义。文中是偏义复词,指退隐不参政。
D.胡马,文中指异族铁骑,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马”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阖闾即位后,因为吴国当前国力衰微,难以让百姓和诸侯们信服,于是向伍子胥请教强国之道,并委托伍子胥来筹划实施。
B.伍子胥认为谋臣只能和君王在危急境地中共处,一旦忧患消除,国事安定,一定不会再被君王亲近。阖闾打消了他的疑虑。
C.在城郭建成、仓库完备后,阖闾命令伍子胥与屈盖馀、烛佣等人训练部队,提高士兵战术、骑马、射箭、防御等军事技能。
D.阖闾任贤使能,励精图治。伍子胥虽然身为楚国逃犯,但是依然受到他的重用。吴国偏僻落后,他采取有效措施强国治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
(2)臣闻大王收伍子胥之穷厄,故来归命,惟大王赐其死。
5.文中伍子胥和白喜“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2023-02-26更新 | 34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改动)


【注】①三川,韩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此处指宜阳。②韩侈,即公仲侈,任韩国相国。③公仲,即公仲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师从孔子,提出“三省吾身”“士不可不弘毅”等观点。
B.“穷”意思是处于困境,“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字含义相同。
C.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D.“伐”意思是功绩,“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相互印证。
B.甘茂想通过“曾参杀人”的事例,向武王说明“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的道理,为下文实现君主定盟奠定基础。
C.宜阳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5.甘茂起初为何不想攻打三川?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教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B.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C.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D.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时汉族男子到20岁时行冠礼,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借指高官,在本文中指庞统在南州做官。
C.功曹,亦称功曹史,官名,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侯,文中指我国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统受人赞赏。司马徽和庞统交谈,对庞统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异;刘备会见庞统并和他长谈,庞统受到刘备的器重,与诸葛亮共事。
B.庞统足智多谋。刘备和益州牧刘璋在涪地会面时,庞统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采取了中计,并攻下了许多地方。
C.庞统耿直敢言。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庞统直接指出刘备的言语错误,虽惹怒刘备,但仍然坚持原则,直言自己没错,不向刘备道歉。
D.庞统忠孝两全。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跟随刘备进军围攻雒县,被飞箭射中,英年早逝,刘备悲痛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2)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5.庞统才华得以实现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