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流动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这种孤立和隔膜不是绝对的。
B.在乡村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形成“熟悉”的社会。
D.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虽用得很好,但带着对中国人的几分藐视的意味。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臧克家的现代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这首诗,短短几行字,刻画出了一部华夏民族的生存史。一代又一代,在土地上无休无止地循环上演着“同一个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在乡土社会中,为什么“同一个故事”的反复上演能成为常态。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江村五首(其四)

杜甫

扶病垂朱绂,归休步紫苔。

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

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

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

【注】①广德二年(764),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在任职期间,杜甫与同僚多有不合。次年春,杜甫辞官回归成都浣花草堂。《春日江村五首》作于杜甫回归浣花草堂后。②朱绂(fú):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写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的状况,对句写杜甫在浣花草堂的状况,这两种状况对比鲜明。
B.颔联出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都表达了诗人对踏入官场的悔恨之情。
C.颈联与《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应的季节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同。
D.这首诗的诗眼是“归休”,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杜甫回归江村后的生活,也言及“归休”之因和“晚计”。
2.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的苦闷与快乐,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人主有大患: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语曰: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贼也。今使污邪之人论其怨贼而求其无偏,得乎哉!譬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乱莫大焉。故古之人为之不。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不过也。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错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之以声色、权利、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此明王之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篇》)

材料二:

越王勾践反越五年,未闻敢死之友。或谓诸大夫爱其身、惜其躯者。乃登渐台,望观其群臣有忧与否。相国范蠡、大夫种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越王即鸣钟惊檄,而召群臣,与之盟。群臣默然莫对者。于是越王默然不悦,面有愧色。即辞群臣,进计而问曰:吾使贤任能,各其事。孤虚心高望,冀闻报复之谋。今不闻其语,厥咎安在?曰:选贤实士,各有一等。远使以难,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论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视其乱。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别其态。五色以设,士尽其实,人竭其智。知其智,尽实,则君臣何忧?越王曰:吾以谋士效实、人尽其智,而士有未尽进辞有益寡人也。曰: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越王乃请大夫种。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卑A不得以临B尊C轻D不得以县E重F愚G不得以谋H知I是J以万举不过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这样,与《石钟山记》“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中的“然”意思相同。
B.接,使……接触,与《屈原列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接”意思不同。
C.诚,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诚”意思不同。
D.殊,不同,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的“殊”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在引用俗语之后,以一个反问句强调不能指望污邪之人能公正地评判循道之人这一观点,再通过打比方进一步强调观点,接着指出任用污邪之人的危害。
B.在回到越国的五年间,勾践没有听说有敢于为他效死的人,没有听到臣子提出为国复仇的计谋,勾践召集群臣,向他们了解原因,但大家都默不作声。
C.计向勾践提出了多种“选贤实士”的具体方法,如远使效诚、告匿知信、论事观智等;他还建议勾践邀请文种,与文种深入讨论,商定成就霸业的策略。
D.材料一围绕君主选人、用人的问题展开论述,材料二记叙了勾践就“使贤任能”的问题询问臣子的故事。两则材料都是先言存在的问题,再言相关措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
(2)相国范蠡、大夫种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
5.在选择、任用人才方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简要概括。
2024-01-18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俄国文学界提出普希金诗作具有民族性这一说法。这一说法是就普希金诗作体现的地方特色而言的。此后,民族性这一概念流传开来,广为评论界所用。

别林斯基说,民族性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文学的民族性强调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应该表现本民族的意识,都要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性体现在每个民族的生活中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别林斯基高度赞扬普希金诗作的民族性,正是因为普希金的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世界。

文学的民族性要求作品真实地表现民族的实际生活状况,揭示其中的各种关系。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如果生活描绘是忠实的,那(作品)也必然是民族的。果戈理的作品因具有真实性而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气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也描写了俄国的社会生活,但缺乏真实性,因而不能被视为真正的民族文学。别林斯基强调民族文学要具有真实性,这一观点显然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张一致。甚至可以说,提倡文学的民族性,就是在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别林斯基认为,要使民族文学具有真实性,就要把独特的民族精神渗入作品的形象塑造之中,使整个作品都渗透着民族的思想和感情,生动具体地表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别林斯基说:无论诗人从哪一个世界提取他的创作内容,无论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属于哪一个国家,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可见,反映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正是民族文学的本质要求。

文学的民族性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作品要有独创性。没有独创性,就没有艺术。对于民族文学而言,没有独创性,就没有民族性。在论及独创性时,别林斯基往往将其与民族的”“纯俄国的联系起来,来证明他的侧重点是富含社会内容的风土人情、伦理观念、宗教信仰、自然景物等。文学作品中的风俗、风景是民族传统和民族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因此,独创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习惯。如果作家忽视了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的形象、画面就会黯然失色,他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会大大降低。

(摘编自胡经之、王岳川《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有理由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建构问题给予格外关注。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文学民族性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呢?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其中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而形式是受内容制约并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文学民族性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且要看到文学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学内容的民族性。文学内容的民族性自然会由于内容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形态,但其共同的基本要素是贯串于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才是文学民族性的核心与灵魂。

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必须接受现代精神的洗礼,必须充分吸收全人类先进文化的养分,必须既能维护本民族的权益,又能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如果考虑到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梦想就是奋发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民族精神”“民族意识这类抽象的短语置换为一个内容实实在在的短语,即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斗争。可以说,作家作为民族良知的守护者,理应抱有崇高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怀着博大的仁爱之心、悲悯之心,时刻关注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注同胞的生活和斗争。我们相信,只要作家做到这一点,不论他写什么,他的作品都必定是具有民族精神的,都必定是民族的。

强调文学内容的民族性是文学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第一,我们应该看到,某些外来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用于表现中国的民族精神,并在这种表现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化。例如,新时期之初王蒙创作的《春之声》等小说就采用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你能据此否定这些小说所具有的民族性吗?第二,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建构当然要继承民族传统,但是传统不是固化不变的。五四新文学兴起以后,由于大量地借鉴和吸收了外来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已形成具有世界视野的新传统,这种新传统同样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第三,文学民族性的形式不是单一的。京派作家创作的抒情写意小说,张爱玲创作的雅俗兼备的传奇小说,老舍创作的表现和批判市民社会的京味十足的小说,其形式都可以说是民族性的。

(摘编自张俊才《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学的民族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普希金的诗作关注俄国社会现实,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地方特色鲜明,但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受到俄国文学界的关注与研究。
B.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重视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受作品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二者与文学民族性的关系,都认为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是文学民族性的灵魂,应贯串于文学作品中。
D.在材料二作者看来,一个作家只要充分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养分,积极探索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就能创作出具有民族性的文学作品。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作家只有深入生活,了解其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B.信天游、章回小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在使用它们进行创作时,不可忽视对内容的民族性的要求,否则就难以创作出民族性鲜明的作品。
C.材料二作者之所以认为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必须接受现代精神的洗礼,主要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内涵会发生变化。
D.中国现当代作家积极探索文学形式民族化的建构路径,并形成若干流派,如借鉴外来文学形式流派、继承传统形式流派、自主创新流派等。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简要阐述民族性的内涵后,从真实性和独创性两方面论述文学民族性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B.材料一第三段综合使用引用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等方法论证观点,极具说服力。
C.对于“文学民族性”的内涵,材料二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阐述,与材料一的阐述角度有所不同。
D.材料二末段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国文学形式民族化建构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多次使用了举例论证法。
4.外来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5.鲁迅的《阿Q正传》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请根据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从内容、主题、结构形式三个方面说说《阿Q正传》是怎样体现民族性的。
2024-01-1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踢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扶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故,遂提举玉局现,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权知礼部A贡举B会C大雪D苦寒E士坐庭中F噤G未能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B.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C.文中“新政日下”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字用法相同。
D.文中“后以书见修”和“轼恐不见容”中的“见”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扶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5.苏轼自元祐以来颇有政绩,为什么没有得到升迁?
2024-01-17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和父亲

万方

①这几天温度上升得很快,今天的最高温度到了十四度。一个用得很多很俗的句子在脑子里浮现而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语言是人的创造,所以不管形容什么,我们都会想当然地拟人化,其实春天怎么是走来的呢?春天是风,是气流,是站在万物间的种种诞生。灰褐色的土地上露出星星点点的绿光屏,光秃秃的树木鼓出小小的蕊,空中出现了小飞虫一闪而过的影子……不记得在哪儿看到过四个字:猛如春天,说得真好。现在背阴处水面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是快得很,迎春花玉兰花梨花桃花海棠花会在眨眼间盛开,在阵风中,互相碰撞,春光如炸弹一般四处爆炸开来,随后又在你不留意的瞬间消逝。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然而生命的春天走了就不再来了。

③北京医院的午饭时间,爸爸趴在桌子上吃饭,我坐在旁边看着他吃,他一边吃一边漏,我抓起纸巾给他擦了擦嘴。他想到了什么,说:“小孩儿也让人累,可是他可爱呀,怎么看怎么可爱。老人就不同了,丑,没有一点点可爱的表演。人老了,就该死了,该走了。”我爸爸从不忌讳说死,我完全习惯,就对他说,你也可爱呀,他看着我笑了笑,叹口气。

④他平躺在病床上,枕着一个薄薄的枕头,使肚子显得比原本要大,那样子说不出为什么像一个孩子。空间在一点点缩小,但他好奇心仍在,“给我说点什么呀?”他要求道,看着我的脸,我就说了儿子考试得了多少分,表现如何,或者说说朋友间的来往。很多时候他离得很近,看着我的脸,却已经不再听了。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他可以随意出入,经历了漫长的人生岁月,在衰老的帮助下,他渐渐的抵达了一种自由境界。

⑤我该回家了,如果天气好,陪护小白就用轮椅推着他把我送到医院门口。他很愿意送我。接下来,他就留在医院的大门口看人,偶尔他也跃跃欲试:“咱们去公园看看吧,行吗?”小白略有顾虑,但还是会满足他的请求。

⑥隔着一条小马路,医院对面就是东单公园的后门,我也陪他去过。最高兴的是碰上一场交谊舞会。年龄各异的男男女女跳得一个比一个认真,我爸爸看得津津有味,悄悄指给我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上系着的花围巾。我想起来了,那时他还没有住院,夏天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马路上投下高楼长长的影子,晚饭后我陪爸爸出门散步,忽然我发觉他不见了,不在身边了,赶紧回头找,他落在后面,我叫了一声:“爸!”他背对着我,没有反应。我朝他走过去,“你看什么哪!”他依然不回答,顺着他的目光有一对年轻情侣正相拥走远。

⑦他能闻到青春的气味,能闻到各色各样的人的气味。对人的兴趣已深入他的骨髓,用他自己的话说:“人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人又是非常宝贵的,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

⑧从某种角度看,蘩漪就是他的化身,是那个被层层外壳包裹着的最真实的他,果敢阴鸷。我爸爸,终其一生都有一只鸷鸟在他心中扇动翅膀。他脆弱,胆子小,异常敏感,经常是悲观的,但同时又是凶猛的、热烈的,不达极致不甘休的。

⑨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第三版《雷雨》,他不能去看,我去了。第二天去医院看他,一见面他张嘴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不可能误解,他问的是演出效果。我告诉他很好,剧场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得到一根针掉到地上。我绝不是想说好听的让他高兴,现场气氛的确如此。“你觉得还站得住?”他又问,显然是期待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我偏偏不想顺着他说,反问:“你说呢?”

⑩他没有说话。那一刻在病房里,我忽然觉得他像个孩子,而我就是不愿意轻轻松松地安慰他。我劝他不要想了,因为这不是他的事。

⑪“怎么讲?”他问我。

⑫“你写了剧本,尽了你的力以后就由时间去衡量了。”

⑬“那我的戏是不是还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可爱的老孩子又问,心狠的女儿竟然再次反问:“你说呢?”

⑭他沉默不语,我觉得他是理解我的,爸爸,即使我说了你想听的话,那些话也微不足道,不具有真正的意义。

⑮这样想着,不觉已走出一段距离,我回身向父亲招手再见,可他的注意力已经被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吸引,不再看我。我一步步走远,忍不住回头看他,一个身穿病号服的老人,无声无息地坐在轮椅里,被高大的水门洞衬得那么小,孤零零的。

⑯不过我愿意相信那个自信的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还活着。

(选自《你和我》,有删改)

【注】①万方:作家,剧作家曹禺的女儿。曹禺23岁时创作《雷雨》。

1.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2.第⑨段、第⑬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
2024-01-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7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024-01-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节选)

材料二: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既出,旌旗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也A君子B不厄C人D吾虽丧E国之余F寡人G不忍行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指水的北面,与《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中的“阳”意思不同。
B.请,文中指请求别人做某事,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的“请”意思不同。
C.爱人,意为关爱他人,儒家认为只有“爱人”才能成为有慈爱之心,有大智慧的“仁者”,即所谓“仁者爱人”。
D.言而不信,指说话如果不真诚,不可靠,其中的“信”字与成语“背信弃义”中的“信”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有官吏建议他趁楚军还未渡过泓水时进攻,宋公认为不是君子所为,拒绝了。
B.宋襄公因为骄傲轻敌,军队人数众多却败给人数少的楚人,《春秋》记载这一场战役,是为了责备他。
C.宋襄公在主持雩地会盟时,不顾自己力量不够,把楚成王请到会,反而被愤怒的楚成王抓了起来。
D.宋襄公没有听从臣下建议,两次错失攻打楚人的机会,结果导致作战失败,自己也因此受伤身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2)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
5.对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公羊传》和《谷梁传》两本书是如何评价的?
2024-01-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香雪

铁 凝

我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写于1982年,香雪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

1985年在纽约一次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会上,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要我讲一讲香雪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我的小说无法当作故事讲;其次在我的内心深处,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的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然而这位美国人把持着话筒再三地要求我,以至于那要求变成了请求。身边我们那位读过《哦,香雪》的美国翻译也竭力撺掇着我,表示他定能把我的故事译得精彩。于是我用三言两语讲述了小说梗概。

我没有想到在场的人们竟为这小说兴奋不已。一家名叫《毛笔》的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接着他又问我是否读过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我说很抱歉我从未读过。他说肯尼迪在演说里就向人们描述过他当年是怎样从家乡小村里走出来第一次坐火车的,肯尼迪的内心感受令人泪下。我没有过多地关注肯尼迪的感受,令我留意的是主编前边的那句话: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与其说我因这句褒奖而获得了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不如说是这句话使我忽然有点明白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上述一切仿佛是旧话重提了。之所以重提旧话,是因为今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将我的《哦,香雪》拍成了电影。可以想象把《哦,香雪》拍成电影是怎样的艰难。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不仅会使人在将来的上座率、拷贝数上为之伤神,导演和摄影也会对它望而却步。

日子定在晚秋,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村苟各庄,当年它是河北涞水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哦,香雪》的拍摄点就在这村子附近——北京房山与河北涞水交界处的十渡风景区。我记得那年也是晚秋,我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路基下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户棂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白猪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土地的贫瘠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自己的一份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俊美的大山是多么的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于是就有了北京人只需乘二百华里的火车,用一斤挂面到这里换一只鸡的怪事。

如今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地等待火车,他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我乘了一辆面包车,去看摄制组最后的拍摄。一位在野三坡度假村当客房服务员的苟各庄姑娘小玉,因了对拍电影的好奇,也和我一同前往。一路上小玉不停地为什么事情咯咯笑着,一只项链式电子表在她胸前荡来荡去。我们在十渡站下了车,我看见白色站牌已换成小说中的站名:台儿沟。这是一个卧在大山之中的山区小站,几条单薄的铁轨寂静地伸向远方。此时没有火车通过,站台上也没有旅客等车。只在候车室那扇小小的绿色门前,并排挤着四五个挎着荆编篮子的半大女孩,篮子里有核桃和大枣。坚硬的山风把她们的嘴唇吹得发紫,她们把双手袖在薄棉袄的袖筒里,脚上是家做的花布单鞋。

哦,香雪!

我认出了她们,也认出了饰演香雪的薛白。现在她分明是苟各庄姑娘了,如同九年前我熟悉的女孩子一样。

这时与我同车来的小玉也发现,原来站台上这几个装束寒酸的女孩便是电影演员了。像!小玉说。她望着面前的薛白们,眼光有点惊奇,还有点居高临下:真像!小玉又说,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她对早先二字加重着语气。

那么,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已是小玉们依稀可辨的一个遥远,又仿佛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一瞬间我几乎有点为香雪、为导演、为摄影师、为我自己感到沮丧:日子果真是那样的多变么?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

然而香雪分明地站在我的眼前,她挎着一篮子核桃,是要卖给火车上的旅客的,可是她还不会讨价还价,只会说:你看着给吧!我想起我所尊敬的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明白了,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并非一个与小玉的早先衣束相像的女孩,那本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的瞬间。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生命有所附丽。

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了我的无中生有,虽然香雪的确是我在那个小村苟各庄的发现。

我想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小说和电影的意义,就似乎不大容易。而我所说的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与判断。你理应知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你更应懂得无中生有对于创造的重要。

越来越发觉因了我的无中生有,香雪才获得长久存在的意义;因了无中生有的香雪,才有读者觉出地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的东西。

(摘编自《铁凝散文》2022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三言两语”讲了《哦,香雪》的梗概,表现出“我”因小说本体和文化沟壑的原因而不想讲,却又不得不讲的尴尬。
B.作者专门写到小玉胸前荡来荡去的一只项链式电子表,以此展现了现代文明带给苟各庄的女孩子们的变化。
C.文章末尾,作者高度肯定了“无中生有”对文学、艺术等的作用,强调了创造精神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
D.写北京人乘二百华里的火车到苟各庄用一斤挂面换他们一只鸡的事,是为了突出苟各庄村民的朴实、北京人的精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虽朴实却不乏生动,如描写十渡站见到的场景时,“卧在大山之中”“坚硬的山风”运用比拟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特征。
B.文中画横线的段落使用排比和问句,情感饱满而深沉,展现出作者因质朴纯净的香雪已远去而引发的思考,同时为下文的转折蓄势。
C.这篇散文回忆与现实交织,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丰富,但都是围绕着《哦,香雪》来组织材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不仅点面结合地呈现了苟各庄的发展变化,还传达出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感悟。
3.面对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作者感慨将《哦,香雪》拍成电影很艰难。请结合教材及本文,谈谈艰难的原因。
4.文章后半部分反复提及“无中生有”一词,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中加点的三处“无中生有”的意义。
2024-01-0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杜甫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注】①熟食日,寒食日,寒食节禁火,吃熟食。宗文宗武,杜甫的两个儿子。②消渴,一种疾病,杜甫诗中也称“消中”。③邙山,杜甫先祖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葬于邙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身患消渴病,流落寄居于江汉之地,而此时国家战乱还在延续,仍未平息。
B.颔联中“几年”强调时间长,“万里”是实指,写距离远,表现出诗人常年远离故乡的心。
C.颈联写寒食日诗人留在白帝城而无法回故乡,不禁回想起故乡去邯山祖坟的松柏路。
D.尾联写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诗人感觉这是催自己变老;而回首故乡,诗人老泪纵横。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024-01-0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华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