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败刺史府门。既至,敞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乃听事堂之东为轩,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然而非所敢望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材料二: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

(节选自韩愈《与李翱书》)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B.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C.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D.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文中指开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B.以为,文中意为认为,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意思相同。
C.先人,文中指祖先,“先”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如“先父”“先哲”等。
D.自处,指安置自己,与《〈论语〉十二章》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因为获罪被贬为筠州税务官,因为当地洪水泛滥,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他只能暂时居住在部使者府。
B.苏辙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本想作为工作之余休闲的地方,然而繁琐的工作却让他的想法落空。
C.苏辙的理想是摆脱琐事杂务,归隐乡里,栖身于简陋的房屋中,寻求颜回之乐,这与材料二中韩愈汲汲于名利形成鲜明对比。
D.韩愈曾经在京城度过八九年,每天只能靠求人来维持生活,当时还没感觉,如今回想起这些过往仍让他感到悲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2)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5.关于颜回能够“安贫乐道”的原因,苏辙和韩愈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11-25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滑坡谬误”的定义是:声称某事件发生之后,必将会发生一连串可怕的后果(或可喜的后果),后果一步一步推,终于“滑坡”了,一路滑跌到沟底。“滑坡谬误”的实质是错误地使用了一连串因果关系。举个例子:“迟到的学生要判死刑;迟到的学生是不用功的表现,①______,那么将来也不会努力工作;如果将来不努力工作,就会导致公司损失;如果公司损失,那么公司就会倒闭;如果公司倒闭,就会使从业人员失业;如果从业人员失业,就会出现家庭问题;如果出现家庭问题,就会导致自杀率上升;为了防止自杀率上升,我们应判迟到的学生死刑。”这个例子犯的就是“滑坡谬误”。他把假设的一连串“可能性”②______。“滑坡谬误”的推理形式属于逻辑上的纯假言推理。即“如果甲,那么乙;如果乙,那么丙;如果丙,那么丁;所以,如果甲,那么丁”。要使逻辑上的纯假言推理的连锁引申确保成立,必须确保事件联系有必然关联性与合理性,即必须确保每个“如果……,那么……”中,③______,是“那么”后面的后件的充分条件。例子虽然夸张,但心理学家分析,“滑坡谬误”是许多人可能会犯的错误。很多人在思考时或多或少有“狂想”倾向。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滑坡谬误”的一项是(     
A.屠户现在杀猪,今后就会杀牛杀羊,最终会沦为杀人犯。
B.如果要上好大学,就得好好学习;如果要好好学习,就得静下心来。
C.如果不参加聚会,就会失去朋友;失去朋友,人生就会失败。
D.我不乱扔垃圾,马路就会很干净,就不需要打扫,你就会失业。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务无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愿之言,无入之耳;批扦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释 ①〔丰末〕枝叶繁茂。②〔举物而暗,无务博闻〕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③〔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每天勤勉做事,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畅之A四B支C接之D肌肤E华发F隳颠G而H犹弗I舍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察迩来远”与《论语》十二章中的“迩之事父”中的“迩”意思不同。
B.“其唯圣人乎”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都表示反问语气。
C.“不足与游”与《鸿门宴》“秦时与臣游”中的“游”意思相同。
D.齐其家,指的是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这是治国的前提。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墨子先指出“战、丧、士”的根本是“勇、哀、行”;接着以此得出推论,对人们作出告诫:根本的事做不好,就不要好高骛远。
B.第二段墨子认为君子可以使身边的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既不听他人的毁谤之言,也不存伤害他人的想法。
C.第三段墨子认为君子之道即廉洁、仁义、关爱、哀伤,这是不能伪装的,必须自身具备,才能做到内心慈爱、行为谦恭、言辞温和。
D.第四段墨子先从正反两面论证不修身的后果——“不达、不果、必几、必惰”等,最后总结:功成名就不会凭空实现,要能反省修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修身,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023-11-25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包括玛丝洛娃在内的那批犯人,走了将近五千俄里路。在到彼尔姆以前,玛丝洛娃一直同刑事犯一起坐火车,乘轮船。到了彼尔姆,聂赫留朵夫才算向有关方面疏通好,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中。

②在到达彼尔姆以前,玛丝洛娃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感到十分痛苦。肉体上痛苦,是由于拥挤、肮脏以及虱子等小虫的骚扰。精神上痛苦,是由于跟虫子一样讨厌的男人——死乞白赖,纠缠不清,使人不得安宁。

③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她的处境各方面都有所改善。且不说政治犯的膳宿比较好,受到的待遇不那么粗暴,玛丝洛娃自从加入政治犯队伍后,不再受男人迫害,日子过得比较太平。不过,这次调动的最大好处是她认识了几个人,这几个人对她起了极好的影响,决定了她的前途。

④玛丝洛娃获准在旅途中跟政治犯同住,但她身体健康,赶路还得跟刑事犯一起。跟她一起步行的还有两名政治犯:一名是谢基尼娜,另一名是流放到雅库茨克省的名叫西蒙松的男犯,他肤色浅黑,头发蓬松,眼睛在前额下凹得很深。谢基尼娜之所以步行,是因为把座位让给一个怀孕的女刑事犯坐了。至于西蒙松步行,那是因为他觉得享受阶级特权是不合理的。

⑤这是一个阴雨连绵的九月早晨。天忽而落雪,忽而下雨,寒风阵阵。这批犯人总共有四百名男的和近五十名女的,都集合在旅站院子里,其中一部分围着把两天伙食费发给犯人头的押解官,一部分在向放进院子里的女贩购买食物。犯人纷纷数钱买食物,女贩们尖声说话,一片喧闹。

⑥玛丝洛娃和谢基尼娜都穿着高筒皮靴和羊皮袄,扎着头巾,从旅站房间出来,向女贩们走去。女贩都坐在北面墙脚背风的地方,嘈杂地叫卖各种东西。

⑦西蒙松穿一件橡胶短上衣,脚穿羊毛袜,外套胶鞋,用带子扎紧(他是个素食者,不穿戴皮革制品)。他也来到院子里,等待出发。他站在台阶旁,在笔记本里记着刚想到的话:“要是细菌能观察和研究人的指甲,它准会认为指甲是无机物。同样,我们观察地球外壳,也会认为地球是无机物。这是不正确的。”

⑧玛丝洛娃同女贩讲好价钱,买了几个鸡蛋、一串面包圈、几条鱼和几个新鲜小麦面包,放进袋子里;谢基尼娜在同女贩算账、付钱。这时犯人们不再说话,纷纷站好队。押解官走出来,在出发前对犯人作最后一次训话。

⑨一切都照规定办理:清点人数,检查镣铐,把犯人排成双行,一对对用手铐锁在一起。但突然响起军官的怒斥声、打人的响声和孩子的哭声。人群里顿时静了下来,接着发出低低的埋怨声。

⑩玛丝洛娃同政治犯待在一起,尽管处境艰苦,她却觉得心情舒畅。每天步行二三十俄里,伙食很好,走两天休息一天。这样,她的身体便逐渐强壮起来。再有,结交一批新朋友,使她发现了以前一无所知的生活乐趣。她认为目前同她一起赶路的人都好得出奇,不仅以前从没见过,简直无法想象。

玛丝洛娃毫不费力就懂得了这些人从事革命活动的动机。她明白,这些人站在老百姓一边,反对老爷太太们;这些人原来也是老爷太太,但他们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这就使她格外敬重他们,钦佩他们。

她钦佩所有的新朋友,但最钦佩谢基尼娜。她不仅钦佩她,而且怀着特殊的敬意热爱她。这个富裕将军家庭出身的美丽姑娘,能讲三种外语,却过着最普通的工人生活,把有钱的哥哥寄给她的东西全都分赠给人家,自己穿戴得不仅很朴素,甚至可以说很粗陋。谢基尼娜从不卖弄风情,这使玛丝洛娃对她格外钦佩。那些不熟悉她的男人,往往对她纠缠不清,但据她自己说,全靠她力气大才把他们摆脱掉:“有一次,有个老爷在街上缠住我不放,我就抓住他使劲摇晃了几下,把他吓得拔脚就跑。”

她之所以成为革命家,据她自己说,是因为从小就厌恶贵族生活,而喜欢平民生活。“我跟厨娘和车夫在一起,总是很快活,可是跟我们那些老爷太太在一起却觉得无聊,”谢基尼娜讲道,“后来我懂事了,看出我们的生活真是糟透了。我没有母亲,我不喜欢父亲。十九岁那年我就离开家,跟一个女朋友一起到厂里做工。”

谢基尼娜离开工厂就住到乡下去。后来又回到城里,住在一处设有秘密印刷所的房子里,终于被捕,判处苦役。这些事她自己从没讲过,但玛丝洛娃从别人嘴里知道,她被判苦役,是因为那所房子被搜查时,有个革命者在黑暗中开了一枪,她却把开枪的罪名揽到自己头上。

玛丝洛娃自从认识她以来就看出,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谢基尼娜从来不顾自己,遇到大小事情,总是只考虑怎样帮助别人,为别人出力。她现在的同志中有个叫诺伏德伏罗夫的,讲到她时总是戏称她为慈善迷。

玛丝洛娃刚加入政治犯的队伍时,谢基尼娜有点嫌恶她。玛丝洛娃注意到这一点,但后来又发现谢基尼娜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待她特别和蔼可亲。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物竟如此和蔼可亲,这使玛丝洛娃深为感动,她就把整颗心都交给她,并且不知不觉接受她的观点,情不自禁地处处模仿她。玛丝洛娃的一片赤忱感动了谢基尼娜,她也就真心喜欢玛丝洛娃了。

(有删改)

注释①〔阶级特权〕指俄国民粹派因出身贵族,享有坐车赶路的特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不仅身体变强壮了,精神也变得开朗积极了,她的身心都开始“复活”。
B.西蒙松在等待出发时还在记笔记,反思人类的认知,可见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
C.军官的怒斥声、打人的响声,与人群中顿时的安静形成对比,突出押解者的残暴。
D.谢基尼娜一开始嫌恶玛丝洛娃是因为她太平凡,但能和蔼待人反映了其革命者的胸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描写玛丝洛娃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衬托出她被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处境的改善,从而引出玛丝洛娃的改变。
B.第⑤~⑨段属于场面描写,对犯人们买食物、等待出发、受训诫等场景的描写,旨在反映押解犯人时混乱的状态。
C.第⑨段划线句子连用四个短句,语言简洁,写出了流放之路程序的枯燥与一成不变,也反映出押解者的冰冷无情。
D.本文对西蒙松穿着的详细描写,既体现出他的身份、处境,也表现出他不同于玛丝洛娃等人的思想意识。
3.第~段描写了谢基尼娜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文中通过玛丝洛娃的所见所闻所感叙述谢基尼娜的所作所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25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一)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节选自曹操《短歌行》)

材料二: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士死A亡B不归C家室D怨旷E百姓F流离G而仁者H岂乐之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鹿鸣,指古代宴请群臣嘉宾的乐歌。此处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B.掇,拾取、摘取,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中的“掇”意思相同。
C.贤,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与《陈涉世家》“多闻其贤”中的“贤”意思不同。
D.除服,古人在父母、亲戚、朋友等去世后的一定时期内要穿丧服,除服即脱去丧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将贤士比作绕树三周却找不到栖身之所的乌鹊,并将自己比作高山和深海,暗喻自己可以接纳天下贤才。
B.曹操规定,凡是死去的士兵家中难以维持生活的,朝廷对他们不能停止供应粮食,官员也去要慰问救济他们。
C.曹操在遗言中说自己死后的葬礼不必遵循古代的旧制,在外戍守的将领不准离开驻地,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
D.陈寿认为,在豪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曹操东征西讨,完成建国大业,虽有奸猾的一面,但仍是超绝一世的豪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5.曹操在求贤用才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黎明前的故事

茹志鹃

天黑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九四九年的第一声春雷,隆隆地从远方滚来。米米问清了路,和小小两个加紧了脚步向前跑着。跑着跑着,雨就哗哗地落下来了。

警察局阴森森的大门口,有四个拿着枪的警察,在踱来踱去。

“干什么的?”

“我们来找爸爸妈妈的。”

“滚开!”那个警察端了上好刺刀的枪,把他们赶到一边去了。

“小小,我们回去吧!”小小不响,只是用手背擦着眼睛。默默地走了一会儿,小小忽然抬起头来说道:“姐姐你说,爸爸是共产党,是好人,他们为什么抓他?”

“他们都是坏蛋!”

“爸爸说北平有共产党,那我们叫他来打这些坏蛋!”

“北平——路太远了呀!”

“……我们写信去。”

米米和小小回到家里,那些特务有的在打牌,有的出去了,也没有人来问他们。米米就点起洋油炉子,家里还有面粉,自己动手做起饼来。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也许爸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

他这样想着,想着,等到米米上楼来找他去吃饼,他已伏在枕头上睡熟了。

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爸爸!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

“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

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一会儿,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一边唱一边飞,许多漂游在大海里的人,一听到它的歌,就知道海岸不远了。许多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一听它唱歌,就找到了方向。要是它一停止唱歌,许多人就会丧失勇气,迷失方向,所以它永远是一边唱一边飞,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有坏人要打它,它就飞到更高的云层里去唱它飞着唱着,一直到天亮……

“啪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

“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开口说话了,一字一字都像是从牙齿缝里挤出来的:“要放明白些,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你只要把那边的报收过来,你就可以和你老婆一起回家……”

“嗨嗨……我倒是想回家,就是收不到报,所以也不敢想……嗨嗨……”爸爸笑了。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

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小小笑了笑说道:“喂,不要哭,爸爸不会死的…”

米米和小小愣了一刻,赶紧追到门外去看,不禁又呆住了:一辆汽车停在弄堂口,在弄堂里,爸爸在爬着走,一条腿歪歪斜斜地拖在身后……爸爸的腿已经断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米米和小小已写好了一封信,信是米米用铅笔写的,密密地写了很多,结尾处的几个字特别大:“快来救救我们的爸爸妈妈!”信封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北平共产党收。”

炮声,伴随着江南的春雷隆隆地从北边滚来。解放军过了长江,一直向南,向南,日夜地向南进军。

每夜,每夜,上海的四郊响着枪声,多少孩子的父母兄姊,在这里成批成批地倒下。政治犯的牢房跟着一个个地出空了,这些祖国优秀的儿女,在这黎明即将到来那一刻,或引吭高歌,或默默地走完这条人生最艰苦最光荣的最后路程。

现在,米米和小小每天早上起来,就听听炮声是不是近了一点,解放军有没有进到上海。然后就到“卫戍司令部”门口去站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关在这里面,门口的人说是政治犯不能见。

这一次,他们却意外地被接见了,他们不懂这是好兆还是恶兆,只是又高兴又心跳地被带到铁栅子旁边。一会儿,妈妈一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

“妈妈!”米米叫了一声,就熬不住哭了,小小却不哭,也不说话,只是呆呆地看着妈妈。

“孩子,这些日子你们是怎么过的?……”妈妈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们的脸,过了一会儿,才说:“小小要听姐姐的话,米米要照顾好弟弟,以后……日子马上就会好过了……不要忘记你们的爸爸……”妈妈话还没有说完,接见的时间就完了,妈妈只来得及说:“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就给推进去了。

小小像个哑巴似的,跟着姐姐去拿了爸爸的被子。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他不能想象爸爸是怎么了,爸爸说过,他不会死的,但为什么不要被子了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米和小小以“好人”和“坏蛋”区分人物,符合儿童的视角,使小说具有浪漫的童话色彩。
B.爸爸被人推走时,笑着说“爸爸不会死的”,既是对孩子的安慰,也是对取得胜利的信心。
C.米米和小小写信到北平,体现了他们对“北平”的信任,以及要救出爸爸的急切心理。
D.小小“不哭”“不说话”“像个哑巴似的”,是因为他年龄小,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还不太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黎明前的故事”和开头“隆隆的春雷”都隐含着深意,暗示了作品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
B.小说穿插晚饭后“大家都在家里”的热闹场景,反衬出爸爸被抓走后,在特务的监视下家里的阴冷、恐怖氛围。
C.对解放军渡过长江日夜向南进军的记述,属于整体视角叙事。宏观事件与小人物命运交织,更能凸显作品的主题。
D.文中的“被子”与《百合花》中的“被子”一样,都是人物纯洁情感的象征,只是本文中多了父母子女之情的表达。
3.本文没有明确写“爸爸”的结局,但文中对他的结局进行了多次暗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中画横线处关于“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的叙述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

材料二: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晋侯:晋献公。②桓、庄:桓叔和庄伯,二人为晋献公的曾祖父与祖父。晋献公父亲晋武公在位时期,重用桓叔、庄伯的族人,权势极大,献公即位后感到威胁,用计除掉桓、庄之族。③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垂棘,地名,产美璧;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④皂:牛马的食槽。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屈产A之乘B寡人C之骏也D若受E吾币而F不吾假道G将H奈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指借,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中的“假”词义不同。
B.族,指宗族,古时同一个家庭或民族聚居在一起,多指氏族或家族。
C.以,指率领,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中的“以”词义相同。
D.庭实,指陈列于中庭的贡献物品,后也可用于比喻有价值的物品。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来阐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指出借路的危害,但并未得到虞公的采纳。
B.宫之奇认为,相较于桓、庄,虞国与晋国的关系更亲近,但晋国一切以王室利益为重,不会允许自己的力量受到威胁。
C.荀息力主送礼物给虞国以借路,他认为只要虞国接受礼物就会借道给晋国,一旦借道成功而攻占虢国,那么虞国也将被占领。
D.晋军攻克虢国,返回的时候,又消灭了虞国,荀息取回之前送给虞国的礼物,实现了对晋献公的谏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2)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5.面对宫之奇的劝阻,虞公为什么仍然选择借道给晋国?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2023-11-24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业水平诊断(一)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二)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率缠卒来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时。②〔藏钩〕一种游戏,藏物于手,赌猜为胜。③〔马失应无折足忧〕此处引用塞翁失马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结构圆融完整。“卒未休”是对“无定”的阐释,也与“局终头”相对应。
B.乌龟因灵验而被杀,塞翁失马或无折足祸事,二者表明福祸相互转化的道理。
C.诗人认为人生如下棋,只有在终结时才能知晓输赢,这是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D.本诗以议论为主,所述虽是日常事物但蕴含人生哲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白居易《放言五首》是对元稹《放言五首》的应和之作,元稹诗云:“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本诗颔联是如何印证元稹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三官

故诸葛城有商士禹者,士人也,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死。禹二子,长曰臣,次曰礼。一女曰三官。三官年十六,出阁有期,以父故不果。两兄出讼,终岁不得结。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女进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礼?彼独无父母乎?婿家闻之,惭而止。无何,两兄讼不得直,负归,举家悲愤。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三官曰: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阔罗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二兄服其言,乃葬父。葬已,三官遁,不知所往。母惭怍惟恐婿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几半年杳不可寻。

会豪诞展,招为戏,优人孙淳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王成,姿容平等,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其一李玉,貌韶秀如好女。呼令歌,辞以不稔,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谣,合座为之鼓掌。孙大惭,白主人;此子从学未久,只解行觞耳,幸勿罪责。即命行酒。玉往来给奉,善觑主人意向,豪悦之。尽遣诸仆去,独留玉。玉伺诸仆去,阖扉下楗焉。诸仆就别室饮。

移时,闻厅事中格格有声,一仆往觇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行将旋踵,忽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亟问之,并无应者。呼众排阖入,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蝇绝堕地上,梁间颈际,残绠俨然。众大骇,传各内闼,群集莫解。众移玉尸于庭,觉其袜履虚若无足。解之则素舄如钩,盖女子也。益骇。呼孙淳诘之,淳骇极,不知所对,但云:玉月前投作弟子,愿从寿主人,实不知从来。

以其服凶,疑是商家刺客,且以告郡。郡官问臣及礼,并言:不知。但妹亡去,已半载矣。俾往验视,果三官。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异史氏曰: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

注释   ①〔楗〕门闩。②〔素舄〕服丧者所穿白鞋。③〔豫让〕战国晋人,事智伯。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所灭,豫让自毁形貌为智伯报仇。未果,遂伏剑自杀。④〔壮缪〕即关羽,死后被迫封为壮缪候。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惭(A)怍(B)惟恐(C)婿家知(D)不敢告(E)族党(F)但嘱二子(G)冥冥侦(H)察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冤屈,与《孟子》“戚武不能屈”中的“屈”意思相同。
B.夜,指在夜里,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
C.优,表演杂戏,歌舞的演员。与“伶”合称,指俳优乐工;后指戏曲演员。
D.辞以不稔,与司马迁《鸿门宴》中的“具告以事”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三官因父亲遭遇横祸而延搁婚期,在兄长们向官府申冤,一年未能平反的情况下,她要求埋葬父亲,依礼尽孝。
B.商三官认识到世道不公,明白克循正轨替亡父讨回公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在安葬父亲后,悄然离家,另谋复仇之路。
C.商三官变装为男子,随优人赴寿宴,虽不擅歌唱,却博得邑豪喜爱,在其放松警惕后,斩决仇首,然后悬梁自尽。
D.蒲松龄在文末对商三官发出真挚礼赞,将她推许为“女豫让”,她与豫让一样凭借勇气和谋略,报仇成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
(2)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5.众人怀疑李玉是商家刺客的依据是什么?
2023-11-24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全真模拟卷三)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地处淮南。诗人此时由原贬地南巴奉诏转往新贬地——较近的睦州。在途经江州时,创作了此诗。②遣,叮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歌,常常作为古代文人消减心中愁苦的一种方式。诗人也是如此,借醉歌来遣愁。
B.颔联和《登高》一诗都选用了“落木”这一特定意象来表达对个人遭际的深沉感慨。
C.颈联上句与首句呼应,表达了将转贬到较近之地的喜悦之情,提升了全诗情感格调。
D.诗人用此诗向友人倾吐了自己内心情愫,叙述、描写、抒情等综合运用,风格浑厚。
2.林庚在《说“木叶”》中指出古诗意象“木”有“落叶”与“干燥”两个艺术特征。请以其中一个艺术特征为出发点,以“‘木’的意蕴”为话题写出你对本诗评论的思路。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