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荀子不仅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而且要心无杂念、清醒、冷静,保持良好的状态。心很容易躁动,只有用理性意志战胜人心躁动,人才能沉静下来,不受外在博杂事物的干扰,遇事时才能够沉着、冷静。荀子提倡的虚静之学,是内心平静之下所做的理智思考,是以强大的意志力进行的自我控制,为学习准备了平和、安宁的心境,可以作为荀子强学之法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学的下一阶段便是专心之学。荀子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学习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恰当地做好当为之事。荀子所谓专心之学,就是凝练心智、全力以赴、专注学习;是去除人心涣散、浮躁不安、三心二意的意志努力,更能体现出荀子在为学过程中的意志要求。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矢志不渝,不断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人极强的意志力,不断地控制自我、战胜惰性、超越自我。一时的内心平静、专心致志的意志努力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状态,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懈地攀登知识高峰。积善之学是更强的意志要求,能够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控制自身的欲望和情绪,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荀子主张的锲而不舍”“积善成德的过程,也是通过意志努力不断强学的过程。

(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

材料二:如果说三代以来的教化传统更多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教化理念中则展现出对个体德性的重视。这种内向化的转变,在孔子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春秋乱世,孔子一生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天下有道。为此,他提出修己安人的主张。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修己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

对于孔子这种重视个体精神的涵养与境界提升的教化理念,我们应给予全面性的观照。第一,孔子虽然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但对于教化与政治的关系仍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孔子的教化学说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只有在保障民众生活、增加民众财富的基础上,通过教化以成就个人德性才有可行性。第二,孔子不仅关注道德方面的修德学道,也重视知识方面的学文,倡导仁智合一。孔子自谓好学,以六言六弊之说教导弟子子路,展现的正是他对理智与德性二者关系整体性、平衡性的理解。第三,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化来提升自身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这是与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密不可分的。当然,孔子也特别强调为政者、君子等自身的责任,时常告诫他们应该坚持正人先正己,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第四,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建立道德秩序,而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激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为此,他提出诸如自讼”“求诸己等修养方法,提倡主动自我反省。

孔子内外并重,扩展并深化了传统教化观念的内涵,同时将之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使之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受此影响,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也多从教化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比如,他们都认识到教化需要物质前提,富民和教民应相互结合,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制民之产。荀子则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再如,先秦儒家一致坚守教人以善的理念,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亦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由于两者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故在教化路径的选择上各有侧重,由此形成了儒家教化的两个路向:孟子重性情,所以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荀子则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教化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也重视自我德性的成就。更为关键的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教化理念还倡导天人合一,合内外,将人文与自然、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并最终促成社会的有序和谐,展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由此来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便多了一层融洽感。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质、推动新时代教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摘编自房伟《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提到荀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而“专心之学”就是通过理性意志战胜浮躁从而获得平静心境,为“强学”做好心理准备。
B.材料一阐释了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重要性,进而引出“积善之学”,突出了意志努力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介绍了教化传统的转变,三代以来到春秋时期,教化传统由重视个体德性转向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
D.材料二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倡导社会的有序和谐,最终促成自我德性的提升。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也不忽视民本思想,说明他对政治有理性认识。
B.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与其教化学说密不可分,认为可以用德性教化他人。
C.孟子认为教化需要物质前提,百姓有“恒产”才会有“恒心”,更重视德性内化。
D.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教化理念,并以此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为学”的过程,“意志”在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必不可少的。
B.材料一使用引用论证论述何为“专心之学”,并强调其是“为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C.材料二论述要全面观照孔子的教化理念,使用“第一”“第二”等序列词,条理清晰。
D.材料二列举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有关“教化”的观点,体现了孔子教化观的影响力。
4.两则材料都涉及“德性”问题,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高一(2)班就“修己和安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围绕这一主题,根据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列一个发言提纲。
2024-02-2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四时歌

李白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①《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用五马代指太守。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歌》叙写了汉乐府《陌上桑》中秦罗敷的故事,以采桑起兴,构思巧妙。
B.《冬歌》中“一夜絮征袍”和“与子同袍”两句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C.素手抽针已觉寒冷,还要握冰冷的剪刀,“冷”字既切合题目,又利于突出形象。
D.《冬歌》写景、叙事结合,“明朝”“一夜”“几日”等时间词暗含人物焦急心理。
2.两首诗歌都成功塑造了“女子”这一核心形象,请简要概括诗人笔下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寄寓其中的情感。
2024-02-2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竟诛猾臣。赵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节选自班固《秦纪论》)

材料二: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然朝不谋夕,是故巧诈不生。然圣人恶其无别,而忧其无以生也,是以作为弓矢、网罟之类,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器利用便而巧诈生。圣人又忧其桀猾变诈而难治也,是故制礼以反其初。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上自朝廷而下至于民其所以视听其耳目者莫不近于迂阔。其衣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嫁娶死丧莫不有法,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故曰:礼之近于人情者,非其至也。周公、孔子所以区区于升降揖让之间,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

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自以为智术之有余。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救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又创为纸,以易简策。是以天下簿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

(节选自苏轼《始皇论》)


【注】①子婴:秦二世之兄之子。赵高逼死秦二世后,立子婴为王。②婴组:脖子上系着丝带。婴,系于颈。组,丝带。③科斗:蛤蟆子也,头大尾细,古书形似之,故曰科斗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自朝廷B而下C至于民D其E所以视听F其耳目者G莫H不近于迂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至于”与“至于誓天断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至于”的含义不同。
B.笾豆,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C.材料二中“区区”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区区”的含义相同。
D.“凡所以治天下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治”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子婴按照顺序继位,能够深谋远虑,杀死赵高,做事果决,在生死上表现出了大义,对子婴表示了同情。
B.苏轼认为人类最初为了生存与禽兽搏斗,朝不保夕,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等到口腹耳目的欲望得到满足,工具方便使用了,机巧欺诈也就产生了。
C.圣人为让人们避免凶残狡诈,利于治理,而制定礼仪规范,五帝三代看似繁冗的礼节,既是周公、孔子看重的,也顺应了人心。
D.苏轼认为秦朝改用隶书,后来书写为求便捷一改再改,又用纸张取代竹简,使得公文大增,官吏无法详细查究,让坏人有机可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
5.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2024-02-2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险记

夏衍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杜甫

在澳门,我们耽搁了十天。

最初决定走澳门,一是为着在这儿可以得到一些香港所不能得到的消息,其二是为着期待着也许可以有到广州湾的定期船只,可是一到澳门,这两个期待都失望了。澳门已被日寇征服了,从澳门到各口岸的交通一律中断了。

119日,雇好了两条在南北水一带颇有一点势力的某氏所有的快艇。谁也没有考虑到危险,我们一行里面有大半是没有任何政治主见和人生磨炼的青年,女学生,银行职员,青年会干事,家庭主妇,但大家只有一个百折不挠的回祖国的意念!再换一次装束,再整一次行装,怀着兴奋和若干冒险的心,20日傍晚再上了征途。

我们雇的“扒艇”没有篷,连船夫舵工在内一共二十九个乘客。这条船前两天还经过一次修补,但是因为载重过多,所以船底还是不断地漏水,把二十几个人的一切托付了这样一条小艇,在黑夜里远涉重洋,到今天回想起来似乎还有点余悸。

五点钟上船,在港内等待天暗,一只日寇快艇驶过,于是慌忙逃到一群三桅樯的大船后面去躲避,六点整,暮色罩住了海港,我们就趁这时机出发。一小时之后,预期着紧张和不安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乘客们以一种已经脱出了险境的欢愉的心情,开始轻轻地谈话了:

——又算渡过了一关。

——还早呢,问题在明天清晨的南北水。

——什么时候可以到南水?

——顺风顺水,深夜一点钟可以了。

——算好运气,海上没有一条日本船。

我们这一群里面唯一一个懂得台山话的向船家低声地问了几句话,指着前面岸上的山麓,回头来对我说:

——盘过这座山,转弯,就没有危险了。

我们的船已经离这山麓很近了。山峻峭而黑暗,不像是有人潜伏的地方,我从随身带的藤箧中取出一点干粮,算是这一天的平和的晚饭。船愈近山麓,一切都很恬静,我听见了疲乏了的同伴们的轻缓的鼾声,可是,突然——真是太突然了,从黑暗的山坳里,射来了一道闪耀的电光,二十几个人的心在这一秒间失去了他们的安静,在意识到惊惧和恐怖之前,从那电光的发源处,一个粗暴声音在喊了:

——靠岸,靠岸!

船中人都被那强光照射得感觉到眩晕,都凭本能反射地处理了他们的身体,有的像鸵鸟一般的把头都埋进行李中间,有的不管一切的把身体挤向底舱,也有的茫然若失,不知道如何适应这突然的袭击。岸上的喊声愈紧了,船夫们开始了慌张,舵工失却了主张,船开始向岸行近了,这时候,船主发出了沉着而有力的声音:

——丢!搞乜鬼,快掉开!

在这严厉的命令下,船作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回转,飞一般向大海前进了。岸上的喊声渐渐地离远,但是电光依旧闪灭地照在我们身上,每个人也意识到我们还处身在枪弹射程之内。五秒,十秒,听不到枪声,人们的意识恢复了,船主正以低重的声音,在对那在紧急关头动摇了的舵工责骂:

——靠岸,你当然不怕啦,你有什么?可是人们怎样啊,几十个人的身家性命!

船已经在无涯际的海中央了,可是第二个问题又立刻提出在我们前面,回澳门去?还是再冒一次险。

船又渐渐地和岸接近了,澳门的灯火重新映入我们的眼帘,我听见了一个女客的悲叹一般的声音:

——回澳门去过夜?

一个船夫回答了:

——走路湾!

从澳门到都斛,通常航线必须经过路湾这个出口。十点四十分,在日寇汽艇探照灯扫射下,我们躲在一只挂葡国旗的货船后面,居然偷渡了路湾的海口。这之后是比较平静的一段,船从日寇占领了的横琴岛和三灶岛的北面擦过。预期着有危险的三灶岛,也安然渡过了。

到南水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四点半了,海上已经有一点可以辨别岛影的微明,这儿是伪军驻防的地方,我们的船又被陆上的伪军发现了!我们偷偷问船夫。

——要抢吗?

——是伪军,要搜货。

——搜去了也不要紧,这一带,对于X家的船他们不敢惹的。

船主上了岸,几个伪军便跟着他同去“交涉”了。七点,船主回来。这一天的防船,已经开出了,势非在此过夜不可,正午,伪军连长来访,问道:

——不怕强盗吗?外面有千多个捞家等着你们呢。

——我们都是此地的X家的朋友,他们可以替我们请防船保护的。

——出门总还是仔细一点好吧。

这连长的出现给了我们新的不安,从要“担保”出发,有可能牵涉到劫掠财物以外的问题,这一天下午,他又来访问了我们一次,我们赶快和X家商量,经过他们的斡旋,每人奉送“保护费”了事。

剩下来的是雇“防船”的问题了,由北水保护到都斛为止,每人七十元。第二日正午开船,在全副武装的防船“保护”之下,浩荡地开出了没有一片帆影的大海。

下午三时,船已经开入了我们自己防守的海面。傍晚到都斛的港口,经过了一次愉快的检查,因为这已经是挂着中国旗的巡船了,香港沦陷之后,第一次看到国旗,第一次遇见祖国的武装兵士,也再度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每个人都有感慨,但每个人都用意味深长的沉默,来表现了衷心感激的情绪。

都斛一宿,翌日清晨再整行装,一部分朋友坐“单车尾”先行,我们押着仅存的行李,九时出发,经斗山冲,以十小时九十华里的速度,下午六时进入了台城。

1942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一行人胸怀回国抗战的激情,不惧危险,踏上了回国征途。
B.文章写了两条路线,每一条都是开始时幸运,然后突遇危险,引起人们心情的起落。
C.伪军连长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人身安全等也受到了威胁,只得奉送“保护费”了事。
D.文章写了作者等在香港沦陷后,途经澳门,乘船转都斛登陆,陆行到台城的经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杜甫诗句,是介绍故事背景,也是作者对处在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漂泊流离、生命没有保障的时代发出的深深感叹。
B.文章塑造乘客和船夫群像,表现了战争时期的险恶环境,又以船主果断处置险情,告诉人们只有勇敢无畏才能解除民族危难。
C.文章行文起伏,前面的内容给人寸步难行之感,结尾处透露出愉快心理,颇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意味。
D.文章和《包身工》一样真实地记录了现实生活,表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有着对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抨击。
3.本文前四段是如何渲染此行的危险氛围的?请简要说明。
4.文中有多处独立成段的人物语言,这样安排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总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表达感情和思想的。然而,语言并非就是与这个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能够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的镜像。当我们不能用精确细致的语言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的疑问时,诗人李煜却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描述将一切情感、思想秋毫不差地拍摄下来。语言描写就其本质来说是模糊的,因为这种描写通常是对复杂情况的概括描写。

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罗素曾描述过的那种单一的、精确的语言。过分精确、单一的语言会使艺术的光晕丧失殆尽,面目变得支离破碎。清代王夫之曾经指出诗无达志,读者面对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会各取所需,在真实与模糊之间感知弦外之音,唤起潜藏于心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如果李商隐的《锦瑟》没有众说纷纭的解说,它的审美价值也就有了折扣。在这幅充满意象的图画中,锦瑟指的是乐器,还是女子?华年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庄周梦蝶”“蓝田玉烟是快乐,还是迷惘?面对可以追忆的似水年华,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模糊和多义使得能指和所指打破了传统的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而读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审美感受自由和丰富的追求,正是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美人的篇章就大量运用了模糊修辞手法,《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曹植的《杂诗》说: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这些佳篇无一不是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构成模糊语言来描写美人之美的典范。当一个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时,主体视觉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的倾向,即会激起一种心理冲动,将它补充完整。古诗词中优美的诗句往往能化抽象为具体的形象,或夸张、或比喻,把难以计量的情感用模糊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慎曾揣度过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千里当是十里之误,理由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何文焕驳得好: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苏轼曾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有人曾调笑道:鹅岂不知?可见,作者在创作时,根本没去考虑莺啼的具体距离、范围是多少,也不是要从逻辑上考证鸭鹅到底谁先下水。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正是用这种模糊语言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意境。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诗篇,字里行间无不是模糊语言,但正是这模糊语言,才形成了一幅幅或雄壮、或悲凉的意境画面。

(摘编自程晓红《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价值》)

材料二:

一、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意性

模糊性不是人类语言的缺点,而是优点,因为它使得人类能够以有限的语言手段表达无限的意思。语言虽具有模糊性,但并不影响包括翻译在内的正常交际,因为语言只是一种充当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在现实生活中,出于表达的需要或者场合、时间和人物相互关系的不合适或者不方便,模糊性语言的使用既可以含蓄表达出意图,也同时实现了我们想要的交流目的。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表现在: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对问题做出含蓄的、灵活的表达;增强言语的表现力,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例如在新闻发布会上,当外交官员要求对某一敏感政治事件作出回应并发表评论时,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无可奉告”“我们对此不予评论”“我们对此深表关切(或遗憾)并对事件的继续发展深表关注”“绝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权利,等等。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语言模糊性解读

古典诗歌语言的内在余味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之上去探求,然后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当中,不仅涉及语言之间表达方式的转换,更要透过语言的模糊性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请看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心怀记恨,想借事杀人,便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将真实情感隐藏起来,形成了一种语言的模糊——空白。诗篇写豆萁和豆子的关系和命运,实则控诉曹丕残害手足的罪行。汉诗由于其比喻的巧妙和深刻的寓意,增加了一张无形的窗帘,在英译的过程中就更加考察了译者的去伪存真的功力。

中国古典诗词比较讲究含蓄美,这与汉语语言的模糊性是密切不可分割的。译者要进行灵活的处理,才能将原文的深邃内涵传达给读者。

(摘编自郑亚敏《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媒介,人们借助语言可以真实、全面地描摹出世界的样貌,表达自己的理解。
B.古往今来,对《锦瑟》一诗的解说众说纷纭,对诗中许多意象的内涵理解并没达成一致,而这正是诗歌巨大的魅力所在。
C.如果杜牧充分考虑莺啼的具体距离、范围,苏轼从逻辑上仔细考证鸭鹅谁先下水,他们可能就难以创造令人神往的意境。
D.曹丕想借作诗置曹植于死地,曹植则巧妙地写成《七步诗》,在豆萁与豆子的关系和命运中寄寓自己的真情实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李煜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一疑问时,诗歌语言模糊具有的独特魅力就显现了出来。
B.清代王夫之所说的“诗无达志”,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强调的重点是相同的,即诗歌是用来表达情志的。
C.当诗歌的模糊语言将不完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会产生将其补充完整的冲动,这与书画艺术中的“留白”效果相似。
D.对汉诗本身的比喻和寓意没有深刻理解,不能透过语言的模糊性把握文化的差异,那么翻译出的《七步诗》将是失败的。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证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价值论题时,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展开。
B.材料一通过写杜牧、苏轼的诗句受到了他人的质疑,论证了掌握诗词模糊语言的难度之大。
C.两则材料在论证过程中对古典诗词的直接引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术论文的文学性。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歌语言模糊性问题,材料二还涉及了对外翻译时应灵活应对语言模糊性的问题。
4.材料二在论证“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意性”这一论题时,语言严谨,内容有说服力,请分别说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达到的。
5.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具有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和下面有关诗词,进行简要分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024-02-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蓉略记(节选)

老舍

今年八月初,陈家桥一带的土井已都干得滴水皆无。要水,须到小河湾里去“挖”。天既奇暑,又没水喝,不免有些着慌了。很想上缙云山去“避难”,可是据说山上也缺水。正在这样计无从出的时候,冯焕章先生来约同去灌县与青城,这真是福自天来了!

八月九日晨出发。同行者还有赖亚力与王冶秋二先生,都是老友,路上颇不寂寞。在来凤驿遇见一阵暴雨,把行李打湿了一点,临时买了一张席子遮在车上。打过尖,雨已晴,一路平安的到了内江。内江比两三年前热闹得多了,银行和饭馆都新增了许多家。傍晚,街上挤满了人和车。次晨七时又出发,在简阳吃午饭。下午四时便到了成都。天热,又因明晨即赴灌县,所以没有出去游玩。夜间下了一阵雨。

十一日早六时向灌县出发,车行甚缓,因为路上有许多小渠。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薏米,一律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近处的山峰碧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还不到八时,便到了灌县。城不大,而处处是水,像一位身小而多乳的母亲,滋养着川西坝子的十好几县。住在任觉五先生的家中。孤零零的一所小洋房,两面都是雪浪激流的河,把房子围住,门前终日几乎没有一个行人,除了水声也没有别的声音,门外有些静静的稻田,稻子都有一人来高。远望便见到大面青城雪山,都是绿的。院中有一小盆兰花,时时放出香味。

青年团正在此举行夏令营,一共有千名以上的男女学生,所以街上特别的显着风光。学生和职员都穿汗衫短裤(女的穿短裙),赤脚着草鞋,背负大草帽,非常的精神。张文白将军与易君左先生都来看我们,也都是“短打扮”,也就都显着年轻了好多。夏令营本部在公园内,新盖的礼堂,新修的游泳池;原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即作为运动和练习骑马的地方。女学生也练习马术,结队穿过街市的时候,使居民们都吐吐舌头。

灌县的水利是世界闻名的。在公园后面的一座大桥上,便可以看到滚滚的雪水从离堆流进来。在古代,山上的大量雪水流下来,非河身所能容纳,故时有水患。后来,李冰父子把小山硬凿开一块,水乃分流——离堆便在凿开的那个缝子的旁边。从此双江分灌,到处划渠,遂使川西平原的十四五县成为最富庶的区域——只要灌县的都江堰一方水,这十几县便都不下雨也有用不完的水了。城外小山上有二王庙,供养的便是李冰父子。在庙中高处可以看见都江堰的全景。在两江未分的地方,有驰名的竹索桥。距桥不远,设有鱼嘴,使流水分家,而后一江外行,一江入离堆,是为内外江。到冬天,在鱼嘴下设阻碍,把水截住,则内江干涸,可以淘滩。春来,撤去阻碍,又复成河。据说,每到春季开水的时候,有多少万人来看热闹。在二王庙的墙上,刻着古来治水的格言,如深淘滩,低作堰⋯⋯细细玩味这些格言,再看着江堰上那些实际的设施,便可以看出来,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水本力猛,遇阻则激而决溃,所以应低作堰,使之轻轻漫过,不至出险。水本急流而下,波涛汹涌,故中设鱼嘴,使分为二,以减其力;分而又分,江乃成渠,力量分散,就有益而无损了。作堰的东西只是用竹编的篮子,盛上大石卵。竹有弹性,而石卵是活动的,都可以用“四两破千斤”的劲儿对付那惊涛骇浪。用分化与软化对付无情的急流,水便老实起来,乖乖地为人们灌田了。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治水和修构竹索桥的方法,我想,不定是经过多少年代的试验与失败,而后才得到成功的。而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看到都江堰的水利与竹索桥,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确有不甘屈服而苦心焦虑地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可是,在今天,我们还时时听到看到各处不是闹旱便是闹水,甚至于一些蝗虫也能教我们去吃树皮草根。可怜,也可耻呀!我们连切身的衣食问题都不去设法解决,还谈什么文明与文化呢?

灌县城不大,可是东西很多。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的水果,都好看好吃。在此处,我看到最大的鸡卵与大蒜大豆。鸡蛋虽然已卖到一元二角一个,可是这一个实在比别处的大着一倍呀。雪山的大豆要比胡豆还大。雪白发光,看着便可爱!药材很多,在随便的一家小药店里,便可以看到雷震子,贝母,虫草,熊胆,麝香,和多少说不上名儿来的药物。看到这些东西,使人想到西边的山地与草原里去看一看。啊,要能到山中去割几脐麝香,打几匹大熊,够多威武而有趣呀!

物产虽多,此地的物价可也很高。只有吃茶便宜,城里五角一碗,城外三角,再远一点就卖二角了。青城山出茶,而遍地是水,故应如此。等我练好辟谷的工夫,我一定要搬到这一带来住,不吃什么,只喝两碗茶,或者每天只写二百字就够生活的了。

(载于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大公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既写出了去灌县途中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对水的喜爱之情。
B.青年团夏令营使灌县焕发着活力,女学生练习马术让当地居民吐舌,这说明灌县存在新旧思想的碰撞。
C.治水的诀窍只有一个字——“软”,具体指对待惊涛骇浪时作堰要低、作堰材料要有弹性,与水遭遇不能硬碰硬,应分而化之以减其力。
D.灌县地小而物博,这里出产的东西种类多、数量多,有些还很大,这得益于灌县独特的地形地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陈家桥一带严重缺水,渴望“避难”,与《故都的秋》开篇描写南方的秋天不令人满意,渴望到故都品尝秋味异曲同工。
B.第三段写景非常生动,不但从视、听、嗅、触等多角度展开描写,还运用了颜色映衬、比喻等手法。
C.本文多处运用短句式,语言活泼灵动,如“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将桥的特点独立强调,突出了桥的趣味性。
D.写物价看似闲笔,其实是为了引出“吃茶便宜”,而“吃茶便宜”又引出“遍地是水,故应如此”,写法上仍然是为了突出水多,并未旁逸斜出。
3.“用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的重要特征,请对本文的“红线”进行分析。
4.鲁迅说“散文的灵魂在于议论”,文中第七段的议论有哪些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25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试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之乱,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杜甫只身赶到灵武(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为平叛效力,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花具有素雅高洁的特点,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B.涉江采芙蓉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思妇转到“远道还顾”的丈夫。
C.《月夜》首联中“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使用比喻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D.《月夜》颔联中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2.有人说《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思妇词,也有人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本诗终究是游子思乡之作”。你赞同哪种观点?请从虚实的角度结合诗句阐释你的观点。
2024-02-0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自秦、汉以来,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惋惜也。

(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删减)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骞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苟简:草率简略。②倍蓰:一倍、五倍,概指数倍。③膏味:甘美的味道。④寻绎:反复推求,思考。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后生A科举之士B皆束C书D不观E游F谈G无根H此又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文中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B.市人,可指集市或街道上的人,即市民,亦指市肆中的商人,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C.凡,文中指“总共”,与“自命不凡”“超凡出世”“举例发凡”“一表非凡”中的“凡”意义都不同。
D.比,“比数年来”“比读《齐史》”中的“比”都是“比如”的意思,与“近亲比邻”中的“比”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感慨说,自己和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小时候想要借书时却借不到,如有幸借到了就动手抄写,日夜背诵。
B.苏轼好友李公择年轻时在白石庵中的僧舍广泛涉猎了各类图书,能将书中内容融会贯通,他读书处被命名为李氏山房。
C.材料二中,作者说自己年轻时记忆力很强,书读一遍就能背诵,但自己却没利用好,一月也读不了几天书,白白荒废了。
D.材料二中,作者感慨年轻时的“不勤”和年老时的“善忘”败坏了自己的学业,由读史入手,解释了用“精骑”名集的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2)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劝学”的目的,但两文劝学的方式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2-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正月(节选)

孙犁

多儿十二岁当儿童团,十五岁当自卫队,那年全区的妇女自卫队验操,她投的手榴弹最远。经过抗战胜利,经过平分土地,多儿今年十八岁了。几年间,不断有人来给她说婆家。

姐姐常常是妹妹的媒人,她们对多儿的婚事都很关心。腊月里,大姐分了房子、地,就和丈夫商量上娘家去一趟,顺便问三妹的婆家说停当了没有。

丈夫答应得很高兴。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拿个红包袱裹了,大姐就到小官亭来。

到了娘家,正赶上二姐也来了,她说村里正在改造她的懒婆懒汉。

多儿从冬学里回来,怀里抱着一本书,她的身子匀称结实,眉眼里透着秀气。娘儿几个围坐在炕上说话,一下就转到她的婚事上去。开头,这是个小型的诉苦会,大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时候,二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样子;多儿把书摊在膝盖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娘说,有人给多儿说着个富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

娘儿几个说不到一块,吵了起来。二姐说:“这也不投你们的心思,那也不合你们的意!你们倒是打算怎么着呀?看看快二十了,别挑花了眼,老在炕头上。”

“别吵了!别吵了!别替我着急了!”多儿眯缝着眼,轻轻磕着鞋底儿说。

“我们不替你着急,替谁着急呀!”大姐说,“你说,你有对象了吗?”

多儿点点头。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

“是谁?”

多儿把书合起,爬下炕去跑了。

二姐追出去把她拉了来:“你说出来,大家品评品评。”

“这是叫你审官司呀!就是大官亭的刘德发!”多儿说完,就伏在炕上不动了。

“德发呀!”娘和两个姐姐全赞成。德发是大官亭新农会的副主席。

二姐说:“你们想必是开会认识的。”

“区长给介绍的。”多儿低声说。

“人家定了日子没有?”

“就在今年正月里。”

“嗨!这么慌促了,你还装没事人,你这孩子!快合计合计吧!该添什么东西,我去给你买去!”大姐嚷着说,“可不要像我那个时候,咱娘只给买了一个小梳头匣儿,就打发着走!”

二姐说:“你还有个梳头匣,我连那个也没有,妹子,你说吧,要什么缎的,要什么花的。我去挑几件,给你填填箱!”

娘说:“你该去挑对花瓶大镜子,再要个洋瓷洗脸盆,我就是稀罕那么个大花盆!”

多儿说:“你们说的那件东西,我都不要,现在我们翻身了,生产第一要紧。我们这里有张机子,是从高阳那边过来的,一天能卸两个布,我想卖了咱家旧机子,买了那张新机子,钱还是不够,你们要愿帮助我,就一个人给我添些钱吧!”

两个姐姐说回去就拿钱来。可是一提卖这张旧机子,娘不乐意。她说:“这是我从你姥姥手里得来的家业过活,跟了我几十年,全凭它把你们养大成人,不能把它卖了,我舍不得它!”

“这就是娘的顽固落后,”多儿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

“新的,我就不待见那些新的,你会使吗?买来放着看样呀?还不如旧的办事哩。”娘说。

“不会使,学呀,”多儿笑着说,“我们什么学不会?从前,我们会打日本吗?会斗地主吗?不全是学会的?”

“娘就是这样保守。好像舍不得你这穷日子似的,什么也不愿意换,往后有了好房子住,你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小破北屋哩!”多儿说着又笑了。

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到底是依了她。第二天,多儿叫来几个一头儿的小姑娘们,把旧机子抬到集上卖了,又去买了那张新机子,抬回家里来。她把里屋外间,好好打扫了一番,才把这心爱的东西,请进屋里去,把四条腿垫平,围着它转了有十来个遭儿!

新机子使这小屋的空气改变了,小屋活泼起来,浮着欢笑。

多儿对娘说:“什么也在这张机子上,头过门,我要织成二十一个白布。把布卖了,赚来的钱,就陪送我,娘什么也不用管。”

娘帮她浆线落线。她每天坐在机子上,连吃饭也不下来。她穿的干干净净,头发梳的光亮。在结婚以前,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变得那样黑,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她拉动机子,白布在她的胸前卷出来,像小山顶的瀑布。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挺拍挺拍,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

这真是幸福的劳动。她织到天黑,又挂上小小的油灯,油灯擦的很亮。在冀中平原,冬天实际上已经过去,现在,可以听到村边小河里的冰块融解破碎的声音。

她织成了二十一个布,随后,她剪裁了出嫁的衣服和被面。

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的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冬天,她给它包上干草涂抹上泥,现在她把泥草解开,把小桃树扶了出来。

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

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日子过的特别快,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多儿的喜日了。

多儿把小院打扫干净,就在屋里藏起来。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气息的青春。小说重点写多儿的婚事,从整体上可看作是多儿在革命战争年代健康成长的故事。《哦,香雪》同样反映了这一年代女孩子们青春的故事。
B.文中大姐夫“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的情节,突出了大姐夫热情与实诚的特点。
C.文中母亲与两个姐姐闲话多儿的婚事的场景,充满了生活与时代气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D.文中的“填箱”,指的是亲友们给待嫁姑娘准备的嫁妆,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百合花》中新媳妇儿的百合花被子也可能是“填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简笔勾勒,突出多儿娇羞的神态,传达出丰富的意味。
B.本文内容围绕着“多儿的婚事”展开,有“母亲和姐姐操心婚事”“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等主要情节,以小见大,凸显了人们思想的转变。
C.“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这是作者的一句感叹,娘不是说不过女儿,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女心切,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满足女儿的心愿。
D.小说以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叙述,亲切自然,作者隐藏在故事的背后,可以多角度的描写人物、叙述事件。
3.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多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4.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茹志娟的《百合花》、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诗化小说”。请以《正月》为例,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主题情感等五个角度中任选三个,分析“诗化小说”的特征。
2024-02-0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曰:

夫元元之众,莫不悬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此其尤亲于人者也。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

又古之选用贤良,取其称职,或遥闻而辟召,或一见而任之。是以士修素行,不图侥幸。今天下未必理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为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所谓末者,吏部条章,动盈千万,刀笔之吏,辨析毫厘,节制抢攘,溺于文墨。胥徒之猾,又缘隙而起。臣以为始造簿书,以备人之遗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牍,不急于人才,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去之弥远,可为伤心。

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若使毁称相乱,听受不明,事将已矣,无复可说。如其贤能,各有品第,每一官阙,而不以次用之,则是知而不为,焉用彼相?借如诸司清要之职,当用第一之人,及其要官阙时,或以下等叨进,以故时议无高无下,唯论得与不得,自然清议不立,名节不修,上善则守志而后时,中人则躁求而易操。其故何哉?朝廷若以名进人,士子亦以修名获利,而利之所出,众则趋焉。已而名利不出于清修,所趋多归于人事。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此皆兴衰之大端,安可不察也?

(节选自《通典·卷十七·选举五》)

【注】廋:隐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天下A虽广B朝廷C虽众D而士之E名贤F诚可知G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之吏,指主管文书的官吏,后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使用时有时会带有贬义。
B.案牍,公事文书。该词与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意思相同。
C.知,知道,懂得,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不同。
D.“朝廷若以令名进人”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为政》篇讲述了选拔人才的方法,那就是观察这个人的言行、由来经历,了解他的安心情况。
B.张九龄认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而且贤士非常重视自己的品行,不会只求一时的侥幸。
C.张九龄认为官府创作簿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使用时忘记其中的内容,而不是舍本逐末,只追求公文精辟。
D.张九龄认为选拔人才一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凭借人情关系获得官位的邪气,那么就会引发叛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
(2)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
5.材料一《论语·泰伯》与材料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它们有哪些异同?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