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它不仅自身在快速发展,而且与其他领域紧密互动、融合创新,给我国国家治理带来广泛影响。一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国家治理中的上下互动、相互协调等提供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它带来技术规范、科技伦理和社会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自身也成为新的治理对象。需及时制定规范,引导其有序发展。

人工智能是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应用数据并产生新数据的强大工具。特别是融合了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诸多信息形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模型、大算力支持下可以实时完成数据分析、生成成果并即时发布,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内完成面向全球的信息发布与传递,极大提高信息分析与传递效率,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理效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高效、即时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提高治理的精准性也有较大价值。比如,一些城市运行的数据大脑,基于人工智能强大的算法和技术,对100多种交通乱象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性,判断交通的堵点、乱点和事故隐患,并不断优化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有效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引发治理结构变革。例如,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新一代人工智能凭借海量数据、超级算力和智慧功能打造出多种多样的平台或服务界面,这将改变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以智能化、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构建起新的治理结构。以往人们办事,需要自己找对相关部门。通过智能化平台,人们只需明确自己要办什么事,便能实现与相关部门的对接。以往人们办理一件事可能需要跑几个部门,而智能化平台可以高效协调各部门,实现全时空、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服务,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提高行政能力与效率。一些城市推行的一网统管改革,使用数字技术感知城市运行,通过加强部门协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构建起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城市数字化治理体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人工智能通用型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引发新一轮智能化浪潮。其活字典、移动的大百科全书的特性,加上越来越接近人类水平的语言理解和生产能力,让其答复既有常识性,又呈现出集成创新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商用搜索引擎和办公软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及迭代升级,让人们看到将其引入政务服务平台的广阔前景。未来,人机界面沟通方式将极大提高数字政府的办公效率。它可以调用数字政府后台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向决策者呈现全面、准确、客观的数据与规范性分析报告,甚至可能助力决策者实现全息的决策科学分析。

(摘编自潘教峰《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新机遇》)

材料二: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社会发展不匹配,也与多部门协同、社会发展不均衡,这些因素关联交织在一起。这些因素呈现出较强的耦合性、级联性和复杂性。一旦处理不当,局部风险极有可能经过多级链条的传导扩散到整个系统,将会严重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现阶段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些地方政府不论是单点服务还是场景联动,仍依赖传统的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技术。针对突发状况和潜在风险,治理模式属于被动响应,信息反馈链条长、治理速度慢、治理效能低等问题突出。

近年来,数字技术虽已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得到尝试与应用,但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尚局限于少数治理领域,且缺乏大规模数据的深度整合和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此外,治理体系中的诸多部门均倾向于独自构建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接口不统一,数据难以共享、共治,数据孤岛普遍存在,导致诸多地方政府仍然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严重影响了治理效能和决策效率。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落后于其治理对象——业界的数字技术,迫切需要提升对技术风险的理解来改善这一现状。部分利益机构或群体的主观偏见和利益诉求或将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算法之中,极有可能造成群体歧视、信息茧房。再如,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产生大量的机器生成信息,信息的真伪及价值观也可能影响人们的认知,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作搅乱社会的武器。

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发展,需要鼓励数据开放与流动以打破数据孤岛,而这势必带来隐私安全问题。数据要素作为数字时代下的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企业和个人等数据要素承载着大量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泄露、被滥用、被侵犯、被攻击等安全隐患。

数字化时代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系统复杂性,技术发展应用与社会价值追求的冲突与协调日渐凸显。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人机冲突不断涌现,人机协同和人机信任难度不断加大。当前的数字技术在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求专业化的部门分工,如数据的标准化和归一化等;同时又对人机协同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人机混合决策、人机综合研讨等。

(摘编自杨晓光等《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挑战及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的变化及其应用前景;材料二指出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中显现出来的问题。
B.材料一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活字典”、移动的“大百科全书”的特性,这将为将来提高数字政府的办公效率提供可能。
C.材料二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产生大量的机器生成信息,可信度不高,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作搅乱社会的武器。
D.材料二认为,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安全成为重要问题,包括决策安全、社会安全和数据安全等等,亟待解决。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应用与社会诸多因素的相互交织,将会严重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B.传统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技术属于被动响应治理,难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
C.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落后于业界,可能产生群体歧视、信息茧房,影响人们认知。
D.数字技术发展应用与社会价值追求的冲突逐渐明显,这对人机协同提出新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城市交通事例论证人工智能具有融合语言、文字、图片等信息形态的特性。
B.材料一将以往人们办事和通过智能化平台办事作对比,来证明智能化平台非常高效。
C.材料二运用比喻论证,如用“孤岛”证明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难共享的情况。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总论言简意赅,分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4.材料一中,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请简要梳理概括。
5.针对材料中指出的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

刘禹锡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

[注]①绛纱:犹绛帐,对师门、讲席的敬称。②三台:星名,指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古代以星象征人事,称三公为三台。③楚氛:指敌寇作恶的气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大夫才能卓著,被委以重任,远赴南海,对辖地进行管理,为君分忧,为国担责。
B.马大夫虽身份不高,但学识渊博,在辖地亲自教导学子,传播文化,非常重视德治教化。
C.颈联“连天”对“映日”,“浪静”对“帆多”,对仗工整,前后勾联,意义相关。
D.本诗是应酬诗,是赠答朋友之作,诗中展现的精神格调和其《秋词(其一)》基本一致。
2.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本诗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了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摘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原始状态下,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生存与共。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一关系,被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彻底打破。在资本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妄图征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秉性的判断一度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时期以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最大误判,人类绝不会无条件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也绝不会像羔羊那样“温驯”地可以任尔欺凌,人类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恩格斯早就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出于自身的短期需要,无理无序无度地掠夺自然,将自己视为至上的主人,任意地宰制自然,“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被当作一个巨大的“能量库”,用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其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然不管多么博大,总是有边有界;自然资源不管多么丰富,总是有始有终。经济理性对自然界的僭越,违背了自然本身的进化逻辑,影响到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必将走向反面,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

人不是站在自然之外的主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人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人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优先性。没有人类,地球还是地球;没有地球,人类何处安身立命?人来自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摘自陈曙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材料三: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摘自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中“虞”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里革断罟”等典故的出现,表明中华民族保护自然的意识古已有之。
B.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其中的一些在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二十四节气”。
C.材料二认为,人是自然之内的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是对人类文明的高度负责。
D.绿色发展观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经济理性主义进行反思。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2段观点的一项是(       
A.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B.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D.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第一段中列举了老子、孔子、庄子的言论后采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得出了“人与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的结论。
B.材料二第一段,采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手法来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
C.材料一整体上使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这和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形成的对比式论证结构不同。
D.材料一中“自然之天”和材料二中“能量库”这两个词都使用双引号来起着标示特殊含义的作用,体现了论证语言的准确性。
4.以下对两幅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图1历史时期大熊猫分布的变化

1.全新世中期大熊猫最大分布范围;2.清代初期(17世纪末以前)大熊猫的主要分布范围;

3.20世纪初期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

A.图1显示,从全新世中期到20世纪初期,大熊猫的分布区域呈现出碎片化趋势。
B.图1显示,历史上大熊猫分布面积不断减小,反映出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想实际意义不大。
C.图2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我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和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D.图2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野外来源的圈养大熊猫基本没有增长,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顺应自然的生态保护理念。
5.三则材料都提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024-04-15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磕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篙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材料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李三这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的塑造,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彰显出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在结尾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写了李三偷篙被罚这件事,从其中“李三挨罚,有史以来第一次”这句可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让读者回味无穷。
C.李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勾连全篇的叙事线索。他是地保、更夫,同时又是庙祝,作者通过他的几种职责写出了当地旧时代的有关民俗民风。
D.作者擅长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如文中三次写到李三打更,他从“定更”敲到“三更”,这能展现出作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3.汪曾祺的小说也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抒情性是散文化小说的重要特征,请从意境氛围、内蕴、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文本一的抒情性特征。
4.研读文本一、文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蕴含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而且有着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完善的演进、生长轨迹。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品的精神品格源于作者的道德品性,而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王国维指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认为作者高尚伟大的人格是创造高尚伟大文学的先决条件,屈原、陶渊明、杜甫与苏东坡正是这方面榜样。明朝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把作家的赤子情怀视为创作的基础性要求。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齐梁时期的钟嵘《诗品》等以诗性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标举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豪放、飘逸、旷达等风格,是对中国人思维观念和审美方式灵动而精确的把脉。严羽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自觉,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凸显中华民族独到的审美观察和艺术眼光。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在明晰传统文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如何贯通古今、让传统文论焕发当代活力上下功夫,让传统文论以新的面貌真正走进当代、融入当代,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创新创造因素。

贯通古今要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打破古今的界限,从当代的理论眼光和视野去阐释和开发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文论并非只是固态的文化遗产,而是可以通过当代阐释使其意义通向现代文明,在现代文明中获得新的意义,焕发出当代活力。比如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其文化价值取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诗教传统强调文学艺术的政治、道德和育人成人的作用,以及“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今天的文化强国建设中不仅要继续沿袭而且要发扬光大。又比如“知人论世”和“知音”的批评理论,从作家与接受者两个方面切入,其理论价值是可以直接进入当代文论的。“知人论世”讲的是以作家为中心,了解作家的身世、家世、经历、个性、学识、情趣等,也了解他与社会、时代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所创造的文本,这比西方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割断文本与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要来得更为全面。“知音”则是从接受者角度,在审美的层面接通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说的就是接受者在欣赏和批评时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问题,涉及接受者的艺术修养和理解。“知音”在传统文论中早已不限于听琴者和操琴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美学术语,而“高山流水”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贯通古今要在接通今人与传统文论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术语、概念的转化和在当代文论中的运用上下功夫。传统文论所面对的文学类型与当代有差别,传统文论理论表述的方式和语言与当代也有差别,如果硬搬传统文论的概念、术语来评论当代文艺,显然有刻舟求剑之愚。但是,传统文论的某些概念和术语在今天依然有效,并得到广泛运用,那就应该让它焕发当代活力,使之在当代文论中继续发挥作用。比如“以形写神”“传神”“意境”“以虚写实”“有无相生”“情趣”“自然”等。而另一些术语和理论命题,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能为当代文论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比如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从当代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现代阐发,可以找到许多丰富的理论启示。这一类理论命题的阐发还有很多,需要研究者多去探索。

(摘编自蒋述卓《传统文论富有鲜活而深刻的现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传统文论经历了长期的演进、生长过程,已具有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B.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呼吁和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体现了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的特点。
C.传统文论中风骨、意境、意象等基本术语和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等基本原理,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D.“知人论世”从作家角度,强调深入理解文本须了解作家身世等;“知音”从听众角度,强调听众需具有“音乐的耳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王国维之语,揭示了作家人格与作品品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了传统文论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
B.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而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两个迥然不同的观点显示出诗与词在审美上有根本区别。
C.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方法与途径,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仍有积极作用,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
D.对待传统文论中的概念、术语,不能生搬硬套,但部分术语和理论命题可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以利于构建当代文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庄子·人间世》云:“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B.《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C.清代金圣叹指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刘熙载称赞《左传》的叙事经验:“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述传统文论,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文以载道”是传统文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原理的认识。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装松之注:

《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翔。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阁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辟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纪则正,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常用作谦辞。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开圣A虑B纳刍C荛D愚臣E处不讳之F朝G实愿H罄其狂瞽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胜,指战前朝廷决定的克敌制胜之策。“庙”与“居庙堂之高”的“庙”意思相同。
B.适,在文中意为到……去,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C.相遇,相互对待。“遇”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遇”意思不同。
D.后,可以指君主、诸侯,也可以指君主的正妻,文中加点的两个“后”都是指君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丰足智多谋,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提出了持久对峙,以逸待劳的策略。
B.袁绍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对田丰提出的建议多不予采纳,战败后不反思已过,反而处死了田丰。
C.孙盛认为,田丰是忠直之臣。袁绍不采用他的建议,他甘冒杀身之祸极力规劝,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D.王珪认为,君主听从谏言,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圣主,所以一定要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2)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5.理想的君臣之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4-03-3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蓝田溪与渔者宿

钱起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注】①沧州:即沧洲,滨水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外出游览为乐,屡次忘归,“况”字可看出诗人游览蓝田溪的兴致。
B.从“月明”到“秋山曙”,诗人与渔者倾夜长谈,其乐融融,可见两人相知相惜。
C.诗歌最后两句将与渔者的分离比作鸟儿分枝而栖,诗人虽有分别的惆怅,但更显豁达。
D.“白云心”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表达的情感一致。
2.本诗通过写渔者的哪些方面来体现隐逸情怀?请简要分析。
2024-03-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之。

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晋文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齐、秦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襄公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蒐:检阅,阅兵。②告楚:请楚国撤兵。③文嬴:晋文公夫人,晋襄公的嫡母,秦穆公的女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以累臣A衅鼓B使归C就戮D于秦E寡君F之以为G戮H死且不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与“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中的“昏”含义不同。
B.“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与“陈胜佐之”(《陈涉世家》)中的“佐”含义相同。
C.“遂发命,遽兴姜戎”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中的“兴”含义相同。
D.“堕军实而长寇仇”与“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中的“长”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和其他诸侯国围困宋国,宋公孙固到晋国告急,狐偃认为晋国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会救他们,这就解除了宋国被围困的处境。
B.先轸认为秦因为贪心让百姓劳苦的现状是上天赏赐给晋的机会,不能轻易放走敌人,否则会产生祸患,所以要向秦国发动攻击。
C.文赢通过三军元帅向晋襄公请求释放被晋擒获的秦将,晋襄公答应了她,后来遭到先轸的怒斥,晋襄公命令阳处父去追赶释放的秦将。
D.狄人攻打晋国时,先轸认为自己之前在君王面前逞志而没有受到处罚,就自己处罚自己,脱下头盔冲入狄人的军队,最终死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5.宋国向晋国求救时,先轸对解救宋国有什么看法和具体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3-2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青延中草

刘成章

一转眼老了少年。

少年那时候真是一个小动物啊,他走着走着都要跳起来,跳起来摸一摸崖上的蒿草。他心头喜悦眼睛明亮喊声如歌。

何况相跟了一伙同学。

何况又是开了春的时节。

师生们集合在一起。我们的身后是老师们住的一排石窑洞。我们的面前是讲话的校长。老师们就站在我们的周围。

我们的学校延安中学是党在神州亲手创办的第一所中学。

我们其时的校址曾经住过贺龙将军和他领导的联防司令部。

解放战争中,我们当时的大部分老校友都在野战医院当过护士。

我们的队列一行一行,阳光照耀下,就像从山头延伸下来的犁沟。延伸下来的是春日的犁沟,是犁沟的图像美。山上的犁沟土肥墒饱,我们也有那泥土的气质。山头的犁沟正在播着种子,而我们这犁沟是超越季节的,无论我们的容颜还是心灵状态,哪一行不是生机蓬勃?

其实我们的队列也像刚刚学过的《涉江》,《涉江》是我国先秦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是诗,诗不同于散文,诗是分行排列的。我们一行行的整齐队列多像《涉江》。重要的是,虽然相隔两千余年,我们这一群少年的心,是和《涉江》相通的。读《涉江》的时候,真正是一种享受。我隐约感到,我们的身上也有《涉江》的节奏和韵律。

我总是一到课外活动时间,就赶到图书馆去了。②首先扑进阅览室,如一只觅寻猎物的小狼。小狼应该不识字,而少年已是中学生。《人民文学》《文艺学习》,每拿起一本,我就像饿坏了的乞丐一样。好像总也吃不饱,吃不够。我亲爱的老师们,我那时是你们非常熟悉的小小常客。相信你们现在还能记得我,记得那个几乎把延中图书馆的文学藏书借遍了的学生。嗨,这个学生啊,这学生就像贪吃的马驹子,吃着河畔的还眼望坡上!

哦,青青延中草!

哦,贪吃马驹子!

那时候全延安只有这一所中学,所以各县的学生都来延中上学。同学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住校生。每天脱衣睡觉的期间,总有说不完的话,开不完的玩笑,有时还拿出作业凑上油灯请同学帮帮。而熄灯钟一敲,老师就前来查号子了。老师是在催大家要按时睡觉。昏黄的灯光昏昏黄黄,老师是什么表情,是根本看不清的,因为油灯太暗了。

其实一到晚上,即使是上晚自习的时候,小油灯难抵夜色的浓重,到处便是一片模模糊糊,昏昏黄黄。一灯如豆,是我们古先人对麻油灯的十分贴切的形容。当然不应该是豌豆黑豆,豌豆太圆,黑豆太黑;大概是红小豆吧,红小豆在那里显现着一点红红的微明,一阵风吹来,忽闪忽闪,要死不活;风一大,就干脆黑灯瞎火了。其实我们当时对此是无所谓的,并不觉得是受着委屈。因为我们古中国的夜,夜夜都是如此。一代代的读书人,一代代的青灯黄卷。所以我们延中点着这样的灯,毫不奇怪,最亮也只能像大雾中地上的碎小野花,在寂寂寞寞地摇曳。③一年又一年地摇曳。

忽然有那么一个晚上,那可是我们延安中学划时代的一个晚上呀,呼啦一下,每个教室都亮起了电灯。我记得,当电灯呼啦一下照亮了每个教室的时候,欢呼声便狂卷到每个角落。稚嫩的男女嗓音,嫩雷一样,清脆响亮,地动山摇。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美好远景?那时的通俗说法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啊,社会主义的万丈光辉照耀着我们啦!多么亮啊!多么富丽多么璀璨令人目眩!啊,打开每一册课本!啊,翻看每一页作业!啊,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古波斯,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汉刘邦,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坎坎伐檀兮,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惯性定律,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草履虫,一刹那,都抖落了昏黄,抖落了夜色,汇成了一片闪电照射下的万般品类。

从此我们延中的夜,是电灯照亮了的夜。哦,一盏一盏明亮的电灯,一颗一颗25瓦的小太阳,一扇一扇辉煌的窗子。延中啊,我们的不夜的延安中学,④每晚都像小小的天安门广场。你迈着双腿走过去,一脚一个灿烂。

那时候的我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时事的关心程度非同一般。我们班有几个同学,上午一下第二节课就抢着到门房取报纸了,取出来就在附近边读边评点,周围总会围着十几个同学,人人都会插上几句。脚下,有时是白雪之冷,有时是烈日之烫;而心中,总是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

因为我一直是扭秧歌演戏的积极分子,还有点儿组织能力,所以被选为学生会的文娱部长。学校的黄土筑成的舞台上,过上一两个月,总会演出一些由我组织的小戏之类的节目。那时候电影是一种奢侈品,有一次我请电影队来放《董存瑞》,同学们把场子挤得严严实实。放到少一半,忽然下起雨来。我问同学们: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放!继续放!雨,下个不住,雨,越下越大。放映机的光束里,雨珠像小瀑布一样泻落下来。黑暗中,雨水往头上浇。雨水在脸上流。雨水朦胧了眼睛。银幕上。碉楼。董存瑞奋力举起炸药包。不死的英雄啊,鼓舞着我们栉风沐雨。啊,少年人的心,少年人干渴的心,多么需要好电影像这潇潇之雨一样浇灌!

下吧,下吧,潇潇之雨!

雨洗青草草更青!

延中青草多养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少年那时候是一只小动物,之后连用两个“何况”,更加凸显了少年的活力和内心的激情。
B.文中把“我们”的队列比喻为《涉江》,因为《涉江》具有“节奏和韵律”,也有“生机蓬勃”的泥土气质,与年少的“我们”是相通的。
C.从古波斯、汉刘邦等可以看出当时“我们”学习内容的丰富、充实,也引出下文“万般品类”的说法。
D.放电影时,同学们在雨中坚持观看,其中的“潇潇之雨”既指小瀑布一般的雨水,也象征着精神上所受到的洗礼。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一转眼”写时间流逝之快,也体现了对少年时光深深的怀念之情。
B.句子②的“扑”用词生动,与下文小狼、马驹子的比喻都写出了“我”对知识的如饥似渴。
C.句子③以摇曳的延中的小油灯承接历史上的“一灯如豆”,意在突出读书人求学的刻苦。
D.句子④说不夜的延中像小小的天安门广场,体现出“我们”内心的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本文对延中由油灯到电灯的过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结尾说“雨洗青草草更青!延中青草多养分!”延中有哪些“养分”?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4-03-2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文静: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文学兴起,适于浏览速读的浅表化文字与普泛、浅显的思想观点似乎也难以为叙事艺术的探索提供机遇,那种需要体味揣摩和思考的文学体验,因为没有需求被理所当然地忽略和搁置了。

王力平:其实,我不大赞同你这个看法。网络文学创作,同样需要探索和创新叙事的艺术。只不过这叙事不是那叙事,网络文学的大火中,大约飞不出先锋文学涅槃的凤凰。

王文静:那么,在当下网络文学、网络剧等艺术形式都把叙事作为打开创作局面的途径,意图寻求自身在叙事上的创新可能的时候,文学叙事——我指的是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面对众声喧哗,反而显示出令人不甘心的沉默。那么,这种令人不甘心的沉默,是文学的选择,还是社会历史的选择?

王力平:首先,你所说的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并没有在叙事探索和创新上沉默。新近出版的许多优秀作品,比如胡学文的《有生》、鲁敏的《金色河流》都是在文学叙事上有所为的。只不过,他们可能更喜欢静水深流的风格。

其次,传统意义上文学与网络文学、网络剧创作一样,都有探索和创新叙事形式、方法和技巧的任务,但他们艺术追求的重心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前者是个性化写作,后者是类型化写作。前者是要实现作家独特的审美感悟的形象表达,后者是要满足大众文化消费和娱乐的需求。前者着眼于如何为独特的思想情感内涵创造属于他自己的、唯一的艺术形式,后者着眼于如何把故事讲得更好看、更吸引读者和观众。

从理论上说,我们主张个性化写作应该努力赢得更多的读者,做到雅俗共赏,也主张类型化写作应当努力超越雷同”“模式俗套,提升审美品质。但就创作实际而言,承认二者差异化的艺术追求和社会功能,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换句话说,这种差异化的文学功能和艺术追求,是文学的选择,也是社会历史的选择。

王文静: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正是白话文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古典叙事向现代叙事迈出关键一步。互联网在媒介变革中为语言带来的新变,对于叙事是否能够产生影响?

王力平:如果把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差异概括为叙事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远远不是语言的差异,不是文言与白话的差异。而互联网媒介变革带给语言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根本性的,新变之后的网络文学,语言仍然是白话。互联网媒介变革带给文学的真正的影响,是网络文学的兴起及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审美属性。如果说是否会产生影响,眼前显见的是,曾经淡化和取消故事情节的那些主张和努力都已成明日黄花,传统文学或者说纯文学正经历着故事回归的压力。

王文静:互联网的技术属性赋予了网友分享、评论、打赏的权利。这些权利意味着叙事的延伸:对于一个正在进行时且可以无限延长的小说文本,无论是点赞还是吐槽,书粉的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小说的情节走向。当写作者的叙事权被技术分割给读者时,网络文学是否还有在叙事上向更高一级迭代的可能?

王力平:书粉的点赞、吐槽、评论、打赏是一种现场反馈,和过去说书人从书场氛围中得到的听众反馈是相似的。它实际的作用是,听众不喜欢的,不妨一言带过;听众喜欢的,武松故事可以演绎成武松传。从本质上说,作者把叙事权让渡给读者,如果只是因为技术的原因,而不是出于作者的自主选择,这对作品的整体性是有害的,也就难以想象能带来叙事艺术向更高一级迭代。

王文静:早在1936年,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就预言了讲故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他把叙事能力的衰退归结为现代社会中人的经验的贬值。那么,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人们关于经验的贬值和信息茧房的形成体会得更加明显。一方面,想听故事的人不用去看小说,新闻每天推送的真人真事就足够传奇;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机制使其难以与传统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风格同步,那么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

王力平:新闻能不能取代小说,显然是另外一个问题。至于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这要看怎样理解叙事。如果叙事是指网络文学创作,我觉得,网络文学、网络剧都应该研究叙事艺术。具体地说,就是研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叙事艺术,让大众喜闻乐见是这种研究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这里,倒是可以重提普洛普所谓人物在故事中的31种功能、格雷马斯所谓人物的6种功能和3组关联性等,这些对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来说,也许是值得参考和学习的。

如果把叙事理解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叙事如何才能创新发展,那就不能就叙事叙事了,而是要从深入新的时代生活说起,从深刻理解当代社会审美意识、不断建构作家自己的审美心理说起,从作家对现实生活独特的审美感悟说起。以作家独特的审美感悟为基础、为依据,才能开始语言形象的创造,才有文学叙事形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和创新。

坦白地说,这条路崎岖而寂寞。印象中,成就最大的是曹雪芹。鲁迅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不过,为这个都打破了,曹雪芹经历了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还经历了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哪里是单纯的形式、方法和技巧所能说尽的。

(摘编自王文静、王力平《叙事的冲动与焦虑——关于文学叙事问题的对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文静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文学的文字与思想观点的特点无法再为叙事艺术的探索提供机遇,对此王力平不大赞同。
B.王力平以胡学文的《有生》、鲁敏的《金色河流》等优秀作品,证明了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并没有停止进行叙事的探索和创新。
C.王力平认为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叙事”差异包括语言的差异,而互联网媒介变革后的网络文学语言淡化了文学的故事情节。
D.语言形象的创造是文学叙事形式、方法、技巧运用与创新的基础和依据,能体现作家独特的审美感悟。
2.根据王力平的言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化写作的传统文学与类型化写作的网络文学艺术追求重心不同,但这不妨碍二者互相借鉴,最终融合。
B.由于作者会对书粉吐槽的部分一笔带过,对点赞、打赏的内容进行演绎,所以网络文学书粉的现场反馈会决定创作的方向。
C.如果一部作品以让大众喜闻乐见为目标来研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叙事艺术,它便是一部网络文学作品。
D.要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叙事进行创新与发展,提升审美品质,作家势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下列对这篇访谈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提问“网络文学是否还有在叙事上向更高一级迭代的可能”之前,王文静先介绍互联网技术属性赋予网友的权利及对叙事的影响,使问题更清晰具体,易于理解。
B.王力平说“新闻能不能取代小说,显然是另外一个问题”,说明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者应始终主动有意识地控制话题,避免离核心话题太远。
C.王力平在回答“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的问题时,采取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讨论,显示出严谨的态度。
D.王文静在与王力平交流的过程中,不只是提问,也表达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和观点,使访谈的内容更深入,气氛更融洽。
4.下面是小林同学对王文静的问题进行的梳理、总结,选项是根据材料内容对表格进行的补充,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问题序号问题内容问题针对的对象问题提问的角度
1这种“令人不甘心的沉默”,是文学的选择,还是社会历史的选择?针对传统文学提问
2互联网在媒介变革中为语言带来的新变,对于叙事是否能够产生影响?结果会怎样
3网络文学是否能在叙事上向更高一级迭代?针对网络文学提问结果会怎样
4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
A.①处应填写“针对文学叙事提问”。
B.②处应填写“针对传统与网络文学提问”。
C.③处应填写“特点是什么”。
D.④处应填写“具体怎么做”。
5.王力平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在叙事方面应做出怎样的努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