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文物,我们尽管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终究难以窥见先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先民们的内心世界恰恰存在于人类早期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里,根据它们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其意义不亚于实物考古。

要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就必须以物质考古为前提。有幸的是,当下丰富的物质考古成果,正在为中华民族精神考古提供有力支持。近百年来,考古学界对于从旧、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一条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从五帝到夏商时代的历史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如二里头文化大体对应夏文化和早商文化,陶寺遗址与传说中的“尧都”有关,无论从考古遗址、出土文物还是从年代测定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基本的证明。因此,参照当代考古学的丰富成果,必将把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从物质考古到精神考古的深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设立了史官,有意识地把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记录下来。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一百多个陶器刻画符号,时间距今7000~5000年前。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的记载。《左传·召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郑玄注《左传》也认为《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

人类何以发明书写(包括文字和早期图像符号)?就是要通过一种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有效手段,将人类的历史、经验、智慧记载下来,用以回顾过去,指导未来。作为中国早期书写最重要的成果,有幸传承下来的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记史。在“六经”当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产生最晚。其实,即便是《春秋》,所记史事也极其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史事记载孔子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其余“五经”所记载的分别是先民们的诗、乐、舞,治国理政的经验,日常生活规范和国家制度,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智慧,等等。要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虽然建立在物质文明史的基础之上,但它不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类早期的文化记忆,是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的观察,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

“书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其本义指的就是写字的行为,其后则引申为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而我们今天则将“书写”当作一种以精神生产为目的的人类主体活动,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最终则落实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构。由此我们能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学和出土文献的丰富成果,弄清中华民族早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何以形成等重大问题。

(摘编自赵敏俐《从早期书写探求中华精神文明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物考古虽然不能让我们直接窥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但它为我们进行人类的精神考古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B.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没有间断的文明之一,是因为中国人发明文字的时间很早,有着悠久的书写传统。
C.中华民族早期书写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国家大事,也有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等。
D.我们今天对“书写”的研究,不仅针对写字行为,而且针对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等人类主体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阐明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与人类早期书写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早期书写在精神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B.陶寺遗址对应了传说中的“尧都”之例,证明了考古学所构建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早期书写所体现的历史进程基本一致。
C.文章从历史视角出发,仅通过对中国早期书写与考古发掘文物间关系的阐述,论证当下研究人类早期书写的重要意义。
D.文末总结指出当下我们该如何研究“书写”,并延伸到要利用考古学及考古成果弄清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形成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研究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的过程中,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B.历史证明,殷商以前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书写,但先秦典籍对殷商以前的历史有相关记载,如《左传·召公十二年》所述。
C.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史官,他们记载了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了解其记载的内容是我们明确当时物质文明建设情况的唯一途径。
D.“六经”中《诗》《书》《礼》《易》《乐》一开始并没有记史的传统,后出现的《春秋》打破了这一传统,但只有简单的记载。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年前,中国启动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低碳试点城市带动作用显著,在大连、三亚、贵阳、南昌、南宁等试点城市带动下,很多非试点省区、城市积极寻求碳排放峰值和实现路径,这对实现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标意义重大。到2016年时,低碳试点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约占全国的40%GDP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规模可观。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绿色建筑理念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大家认识到,绿色建筑也能构造出一种生态系统,建筑内外的因素有序循环与转换,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低碳生态城市承载要素之一便是绿色建筑,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绿色建筑。如今,政府在政策上大力倾斜绿色建筑,各地相继制定一系列激励、监督政策。社会上很多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各种力量也积极倡导和传播绿色建筑理念。特别是在低碳试点地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明显提升,为实践绿色低碳发展夯实了良好基础。

(摘编自《绿色建筑打造低碳城市》,《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26日)

材料二:

记者82日从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湖南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日前获审议通过并正式对外公布,将从今年101日起施行。

《条例》指出,出台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应当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保障措施、总体布局、重点发展区域、可再生能源运用、绿色建造方式和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等内容,并确定碳减排的目标和路径。湖南省人民政府应当对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察。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对县级人民政府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察。此外,《条例》还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按照国家和湖南省有关规定,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畴。

湖南省已明确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等9个项目为全省第一批绿色建造试点项目,成立湖南省绿色建造专家委员会,包括1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1位境外专家和74位国内专家,为绿色建造领域重大战略与共性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摘编自《<湖南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出台》,《长沙晚报》202182日)

材料三: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建筑行业的确是碳排放大户。《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虽然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及碳排放增速由“十一五”期间的7.4%下降至“十二五”期间的7%,“十三五”期间则进一步下降至3.1%,但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在低碳发展方面,建筑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是链条长、环节多、精准管理难。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工业化程度较低、建造技术尚有提升空间,建筑业传统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新增建筑的工程建设每年产生的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18%,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及现场施工过程,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任重道远。

二是既有建筑存量大、碳排放高。我国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2020年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224433万平方米。不少既有建筑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现状。

三是建筑行业节能减碳面临空前挑战。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我国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在未来10年内仍会有所攀升。实现碳达峰、建筑行业节能减破面临重大挑战。

(摘编自《建筑业加码全周期“减碳”》,《经济日报》20213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16年时,我国低碳试点地区以约占全国的4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的GDP,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B.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建筑行业在全国碳排放量中居于前列,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C.我国新增建筑的工程建设每年产生的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18%,特别是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及现场施工等方面,碳排放状况不容乐观。
D.目前我国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且房屋新开工面积也在逐年增加,普遍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现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建筑可以减少建筑物能耗,同时为人们提供舒适、环保的工作或居住环境,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B.《湖南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指出,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到绿色建筑范畴内,并加强对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督察。
C.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及碳排放呈下降趋势,我国在建筑领域的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D.在低碳发展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建筑行业,存量大、碳排放高、链条长、环节多、精准管理难等问题突出。
3.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如何打造绿色建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对传统节日的保存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C.文章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是为了揭示“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失去光彩。
D.保留传统节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或许可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再生产。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主干,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久远而重要的影响,中医学以其切合民生日用的特性,与兵、农、艺一起,被列为中国四大实用文化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与中医学文化是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

从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这一点而论,其最典型的体现,莫过于“儒医”这个特殊的传统医生角色类型。从社会规范层次看,情形则比较复杂,因为它本身还包括不同层次。所谓规范,就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做事的方法和行动的蓝图。其中有正式规范,如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等,也有非正式规范,如道德、习俗、信仰等。对中医学的影响和渗透似乎是以非正式规范为主,像忠孝事亲的道德观念对传统老年医学的影响,以修身为本的内省学说对传统医学伦理学的渗透等,都是儒家规范文化在中医学领域的体现。而儒家学说这个核心层次对中医学的作用,更是庞杂错综,难以确论。

儒家学说有它自己的哲学思想基础。儒学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人的问题上,通过对人生系统的反思,提出了一整套以仁学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仁有两个意思,仁爱的“仁”和人禽之辩的“人”,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可以互相解析的。“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学对人性、人道、人生价值、人际关系、人格和尊严及宇宙本体、天人关系、求知之论、为学之方等都进行了独到的探索。这样一个内容丰富、范围宽广的思想体系,对中医学的影响之深远和全面,是中华文化里的其他分支所不能企及的。从这个角度看,虽然近来关于中医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学者提出“道家文化主干说”。但我仍坚持儒家文化是中医学文化主干的看法。

倘若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应当被看作由不同学术流派思想观点的相互融合、共同创造而来的。正像由老庄所完善发展起来的认识论等哲学思想,在战国以后的学术发展中已不再是道家独有的传统,而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特质的一部分,在中华文化史上不断影响着历代思想家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思考一样,儒家文化也不是一个凝固的原型。孔子以后,儒门多杂,历史上从未存在过一以贯之、单一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本身就是在吞吐百家、多派争鸣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文化的某些特点如中庸之道、求实精神、崇尚统一,已经衍化为中华文化的共同特点。

同样,中医学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各种思想文化的过程。事实上,真正有杰出成就的中医学家,在哲学思想上也都不是单纯地接受一家之说,而是能够摒弃偏见地广采博取。今人也唯有具备如此宽厚的学术襟怀,才能在研究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努力熔铸已有的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创造出自己时代的、民族的新文化和新医学。

(摘编自林殿、陈可翼《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化有不同层次的规范,它对中医学的影响和渗透可能以非正式规范为主。
B.忠孝事亲的道德观念对传统老年医学的影响等,是儒家规范文化在中医学领域的体现。
C.儒家学说中的“仁学”思想对中医学产生了中华文化其他文化分支不能达到的影响。
D.老庄的认识论在战国之后成为民族文化特质的一部分,不再是道家独有的思想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围绕儒家文化与中医学的相互影响及思想渗透来论述,论点鲜明。
B.第二段运用举例法从社会规范层次的角度论述了儒家文化对中医学的渗透。
C.第三段对儒家仁学的分析,有助于证明儒家思想对中医学深远而全面的影响。
D.第四、五两段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儒家文化和中医学博采众长的动态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对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B.中医学既契合百姓日常生活,又和儒家传统文化互相渗透,可谓文化与实用兼顾。
C.儒家文化是在吸纳百家、多派争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不同流派互融共创的。
D.中医学是在努力熔铸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广采博取的新文化和新医学。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而新冠病毒的感染死亡率约为2%,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摘编自《财经》《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突然宣布将新变异株B1.1.529 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并列为“受关注变异株”(VOC),即风险等级最高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据基因测序,这个变异株的完整突变位点列表,总共含有超过50个突变,仅棘突蛋白部分就多达 32 处。棘突蛋白是大多数疫苗的目标,也是病毒用来打开进入我们身体细胞大门的关键。相比之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德尔塔毒株,棘突蛋白突变为16处。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结合位点之一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通俗来讲,也就是帮助病毒制造进入人体细胞的一种蛋白质。奥密克戎在此有10处变异,德尔塔只有2处。奥密克戎新毒株的“极其大量”突变,可能会带来诸多功能增强。棘突蛋白、衣壳蛋白的一大批结构突变,可能带来非常强而有效的免疫逃逸(抗疫苗、抵抗中和抗体)。更棘手的是,一些突变会增强细胞侵入能力,也就是增强传染性、人群扩散速度。另外一些突变,还有可能提高对免疫系统的干扰素的抑制对抗功能,也就是增强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体内传染性。

出于对奥密克戎变种的担忧,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盟等多个国家都已针对南非宣布新的旅行限制政策。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研判,应对新的变异和已经开始的秋冬疫情复燃,提高自身免疫力是自我防疫的重中之重,现在的新冠疫苗还是有保护效力的,目前来说关键还是要做好防控。

(摘自网易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新冠病毒在不同情况下存活时间一览表

存在物品(物质)

环境温度

存活时间

空气

10-15°C

25°C

4小时

2--30分钟

飞沫

<25°C

24小时

鼻涕

50°C

30分钟

液体

75°C

15分钟

无纺布

10-15°C

<8小时

不锈钢

10-15°C

24小时

75%酒精品

任何温度

<5分钟

肥皂水

任何温度

<5分钟

材料四:

随着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迅速在全球扩散,多国紧急升级防控措施。在应对新一波疫情的过程中,海外舆论出现不少肯定中国防疫政策的声音。

美国外交学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表示:奥密克戎毒株证明了“动态清零”策略的合理性,如果西方国家停止重新开放,并开始关闭边境,他们就没理由指责中国在防疫中坚持的路径,鉴于中国已实施的限制措施,奥密克戎毒株最不可能在中国“立即获得立足之处”。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11月30日报道说,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防疫策略包括对获准入境人员实施多项严格的隔离措施,以及一系列基于社区的防控措施。虽然这没能杜绝散发疫情,但中国的感染人数仍远低于其他国家。

香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教授对《海峡时报》说,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中国目前采取的“零容忍”政策是正确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推出能应对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多种毒株的第二代新冠疫苗。

(《奥密克戎来袭让海外舆论重新认识中国防疫政策》新华网)

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高于SARS病毒,但致死率远低于SARS病毒。
B.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对德尔塔毒株棘突蛋白突变更多,传染性更强。
C.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秋冬疫情复燃,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
D.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符合集中原则。
2.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重点场所和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等必要措施能有效加强源头控制。
B.对比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科学家们发现病毒变异株的突变越多,毒性越强。
C.英美等国针对南非宣布新的旅行限制政策的举措导致了对奥密克戎的担忧。
D.中国实施的防控措施和限制措施能有效防止奥密克戎毒株在中国立足。
3.为有效防止在秋冬暴发新一轮大规模疫情,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生是独具中国风格并为中国人广泛使用的概念。从认识史的角度看,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民生的理解有所差异,甚至同一个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民生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民生表现为生活在特定时空中的人们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建构以及生活愿景的追求。因此,民生本质上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的群体意识,揭示着这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生存问题。

民生是历史生成的治理范畴。从历史上看,它是人结合成群后对这个群体的生活需要的描述以及生活理想的期盼。民生是民众在早期社会的生存需要。先秦时期,自然条件恶劣,洪水泛滥,人民失去土地房屋等生活资料,犹如《山海经》所言:“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在这种情形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从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民生是应对极其低下的生产力的抽象概念,是解决单个个体无力存活的社会举措,民生的第一要务就是战胜自然灾荒、让民众活下来,于是存活就成了那个时代民生范畴的核心要义。民生又蕴藏着早期民众的生活理想,展示民众对未来生活的理想追求。尽管早期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但也挡不住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礼记》就曾描绘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男有分,女有归。”当然,这样的社会景象依赖于君王行“大道”、施“仁政”,依赖于君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民生体现着中国人的治国理念。民生作为民众社会生活状态的总体性概括,其实就是对国家治理下的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它体现着中国人的国家治理理念。人是国家治理的对象与主体,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在于掌握人的本性与规律,引导民众合群、乐群,这是开展民生、安邦定国的前提。所谓的“民惟邦本”最终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的生计,让人近仁善邻,安居乐业,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因此要求君王施仁政、安民生,并内化为执政理念和行动方略。只有行仁政、安民生,确立并践行“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理念,才能把“民本”思想贯彻到底。反过来,不注重民生建设,甚至实施暴政,必然涂炭生灵而失去民心。所以,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生是与时偕行的治理体系。进入新时代,政府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民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西方把社会福利当成个人福利的总和,“个人为先”成为西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实践起点。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坚持整体主义,把个体纳入群体,用具有集合概念性质的“民生”去统摄福利项目。民生建设不只是福利项目的机械相加还是福利项目的升华,也不只是个人生活的保障还是社会运行的手段与可靠保证。民生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理社会,而且还能架起通往国家治理的桥梁,成了治国安邦的关键一环。

民生具有厚重的文化和历史根基,透过民生可以窥视我们以国为先的治理体系与治理逻辑。我们使用民生这一概念,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正是传承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扎根中国大地进行社会治理及社会建设。

(摘编自高和荣《民生的内涵及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生是历史生成的治理范畴,民生涉及的内容和核心要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B.民生反映了早期社会生存状况,民众之所以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是因为其面临生存困境。
C.《礼记》曾描绘过美好的生活景象,这一理想的实现要依靠君王行“大道”、施“仁政”。
D.民生能体现中国人的治国理念,透过民生可以了解我们以国为先的治理体系与治理逻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述民生是民众在早期社会的生存需要并蕴含民众的生活理想时,均引用了古籍。
B.文章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证明国家必须重视民生建设,否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一观点。
C.文章将西方的福利政策和我国的民生建设进行比较,以此凸显了我国民生建设的优越性。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结构,阐释了民生三个方面的意蕴和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早期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民众的生活需求是个体的生存,生活理想是希望能遇到圣明的君王。
B.统治者需要确立“利民为本”的理念,并且要行仁政、安民生,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民众所面临的生计问题。
C.民生是个人生活的保障,也是社会运行的保证,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离不开民生建设。
D.民生具有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根基,使用民生进行社会治理,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体现,也符合中国国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盲盒,就是在相同的盒子中放置不同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正是这种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极易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当抽盲盒成为一种风潮,就有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假冒伪劣、过期库存商品乃至违法违禁物品也随之冒出。“盲”盒不能“瞎”卖,更不能假借一个“盲”字来损害消费者权益。

中消协近日发出消费提示,经营者销售盲盒当规范、消费者购买盲盒勿盲目。当前,商家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盲盒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不断涌现,有的盲盒“挂羊头卖狗肉”,里面装的是假名牌、山寨品或二次销售品;有的盲盒卖的是“三无”产品,没有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各种质量瑕疵;有的盲盒涉嫌诱导消费者,故意制造所谓的“限量”“隐藏”等噱头进行饥饿营销,诱导消费者一直买下去,甚至炒作投机二手交易市场;有的盲盒给销售违法违禁物品提供渠道,如网购宠物活体盲盒,给社会带来健康安全风险。

当前盲盒经济火热,而盲盒的市场营销亟待加强规制和监管。无论线上线下,商家和平台都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严把盲盒产品质量关。盲盒主要的消费群体是未成年人和年轻人,容易被诱导非理性消费。在近期曝光的不少案例中,一些未成年人瞒着家长,甚至花费数万元购买盲盒。因此,相关部门更要切实担起监管职能,不能任由盲盒游走在法律法规边缘,滋生出模糊灰色地带。

(新华社北京2021年1月28日电《“盲”盒不能“瞎”卖》)

材料二:

规范盲盒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1月26日,中消协针对盲盒市场发布消费提示称,商家过度营销、涉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和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越发凸显。盲盒市场近年来热度持续走高、各行各业的商家都发现盲盒市场有利可图,希望来分一杯羹。除最初的玩具外,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风”身处其中的消费者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勿盲目跟风。

(摘自《北京晚报》2021年1月27日)

材料三:

盲盒,指的是在相同包装的盒子中放置不同款式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只因为有一定的概率能够“拆”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所以才购买。盲盒的异军突起是当前市场发展的缩影,有时仅仅需要一根创意的火柴,就能点亮整个天空。

现在的盲盒市场就像是一个怪圈,圈里面的人玩得不亦乐乎,圈外的人看不明白。有人认为盲盒是消费者在交“智慧税”。在他们看来,消费者购买盲盒是被商家夸大的商品价值、虚构的中奖概率所误导,商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此次中消协发布的消费提醒也恰恰说明,不少打着盲盒旗号销售的商品有的是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是经营者“清库存”的工具,有的商品甚至存在严重的隐患……这些现象说明有些经营者已经玩过了。

何止是经营者,就连有些消费者也玩过了。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盲盒营销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博心理,实质是互联网赌博向商品营销的蔓延,盲盒市场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2019年8月,天猫国际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全年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来购买盲盒。

如果任由这些乱象存在和泛滥下去,那么盲盒市场就很有可能一路走到黑。对盲盒趋之若鹜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仅是劝说他们及时止损,可能收效甚微。盲盒的背后是不断涌动发展的潮流文化,潮流文化本就“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只能存在一时,不可能存在一世。但是,如果盲盒市场不能规范发展,将会加剧退潮的到来,最终受损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也正是出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规范盲盒市场发展的目的,加强盲盒监管的呼声也在水涨船高。此前,已有一些市场主体表示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及时介入,肃清行业发展。现在,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指出了当前盲盒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既是提醒消费者理性购买,也预示着盲盒市场不是监管死角,种种乱象将会得到逐步遏制。

有调查显示,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盲盒行业再热,盲盒营销不能一路走到黑,也不可能一路走到黑。市场发展依旧遵循着一些基本规律和准则,不管盲盒穿上什么外衣,其基本属性依旧是商品。因此,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的质量信息真实,不得作出虚假、夸大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保障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购买。

(摘自《北京青年报》2021年01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盲盒,就跟商家通过抽奖来营销商品的策略一样、消费者事先并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极易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B.有的盲盒“挂羊头卖狗肉”:商家卖“三无”产品,有的产品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各种质量瑕疵。
C.有的商家在网上售卖宠物活体盲盒,这给销售违法违禁物品提供了渠道,会给社会带来健康安全风险。
D.由于盲盒消费群体是未成年人和年轻人,因此盲盒消费者很容易被诱导非理性消费。
2.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消费者购买盲盒是被商家夸大的商品价值、虚构的中奖概率所误导造成的,商品本身没有过硬的竞争力。
B.盲盒市场的火爆,这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繁荣是分不开的,也跟一些盲盒产品有一定创意有关系。
C.每年有20万消费者全年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来购买盲盒,这是为了说明盲盒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博心理。
D.盲盒市场的火爆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我们要从长远考虑,加大对盲盒市场的监管力度。
3.材料中说“当抽盲盒成为一种风潮,就有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避免打开这一“魔盒”。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出安排部署,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数字人才强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等能力达到更高水平,高端数字人才引领作用凸显,数字创新创业繁荣活跃,为建成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显著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发展环境显著优化,基本形成渠道丰富、开放共享,优质普惠的数字资源供给能力。初步建成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技能稳步提升,数字鸿沟加快弥合。

(摘编自《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2035年基本建成数字人才强国》,“新华网”2021年11月6日)

材料二:

人社部研究制定了《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工作方案》。该方案聚焦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其中提出,加强数字技能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能培训,大力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探索数字化技能培训新模式,促进互联网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推动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将联合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5个新职业工种的师资和学员培训,培养更多“双能”型数字经济人才,更好满足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人力资源需求,助力重庆“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

(摘编自《政策利好职场人,重庆将培养更多“双能”型数字经济人才》《重庆商报》2021年4月21日)

材料三:

图1   分省数字经济招聘规模分布

图2产业数字化招聘结构与薪资分布

(图表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材料四:

人社部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5年,仅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就超过500万。中国的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并非偶发,很大程度上是由旧有人才培养体系的迟滞而引发的技能短缺。更直接地说,是“知识和技能更迭速度加快”与“院校教学体系知识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传统院校教育体系的稳定性非常强,授课内容往往需要经过多年沉淀,而这意味着人才培养出来已经远远落后于岗位技能的需求。

(摘编自《报告显示:在线学习人数持续提升》,“光明网”2021年11月12日)

材料五: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催生出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和多种新就业形态,为保障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数字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也给中国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就业相关的主要问题有;数字经济加剧数字人才区域间流动,进一步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现有的教育水平及结构与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需求不匹配,数字化人才供给明显不足;数字化人才的产业分布不均衡,数字化人才集中于第三产业,数字化就业岗位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占比较低,就业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认为。

(摘编自《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去年接近1100万人才供给待提升》“人民网”2021年11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岗位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分展的水平高度相关,从区域分布上看,招聘规模大体呈现东中西部逐步缩小的特征。
B.一般来说,数字经济的招聘规模越大,就被能够吸引更多数字型人才,进而更好地促进区域内数字经济的发展。
C.无论是在数字经济的就业岗位方面,还是在薪资方面,第三产业都高于一、二产业,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前景好于一、二产业。
D.材料三中,图1与图2都呈现了我国当下数字经济招聘的相关问题,能够为下阶段数字经济的发展、调控作出有效指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中《纲要》与《方案》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培养数字化人才的重视,对落实新时期人才强国战略的考量。
B.到2025年,全民的数字化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发展环境显著优化,资源供给能力提升,数字人才强国基本建成。
C.重庆市人社局与腾讯公司的联合,是为应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而催生的新型人力资源需求,最终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创造发展空间。
D.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引发对人才的高需求,使未来5年人工智能领域有较大的人才缺口,也造成了旧有人才培养体系的迟滞。
3.如何才能促进数字人才强国的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广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征集意见,民调显示超八成人支持监管》《南方都市报》2021721日)

材料二:

问: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制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一是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二是系统治理。不仅聚焦在作业和校外培训两个方面,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同样作出部署,系统推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三是综合治理。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体育人格局。四是依法治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摘编自《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双减工作》,2021724日)

材料三:

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此次北京推出的双减工作具体举措,既对学校提出要求,也对家长寄予期待。比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要求不得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都表明作业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导向。与此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校内保障与校外治理两手抓,方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校间存在教育水平差距等客观情况,北京市在新学期还将推进更多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这既是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的有益之举,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双减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朝着让人民满意的方向稳步前行。

(摘编自周珊珊《多方合力推进双减落地》,《人民日报》202183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访者对教育部门强化对校外培训的监管的态度很明朗,“非常支持”“比较支持”超过八成,“完全不支持”的很少。
B.“双减”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通过“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C.家校联合联动对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取得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校协同能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D.北京市推行的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有助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教育部门的希望可以看出,全体受访者只关注学校,希望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加强校内学科辅导,完善课后服务。
B.从教育部“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来看,教育部坚持从源头上治理,强调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杜绝校外培训。
C.想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要从作业抓起,不能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要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进行作业改革。
D.因为“双减”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作,所以需要把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到实处,并需要全国一盘棋。
3.如何让“双减”工作踏实落地并有效推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着称是一种自然的美。

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浅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头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

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此时己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醉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摇荡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出不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梁衡《我看舞蹈之美》,原文有删改)

材料二:

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音乐、服饰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舞蹈作品借助音乐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保暖而发展为遮羞,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作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无言艺术的舞蹈,相互具有启迪、滋育作用。绘画与雕塑与舞蹈更具共通性。舞蹈借助画面、塑形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将凝聚其中的情感内容提炼、释放出来,以流动的肢体语言予以展现,而并非简单地实现静态、动态转换。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当然,过度的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而且会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蹈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是交流相浸的匹配,只有如此方能有真正的整合性效果。无论怎样综合,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谈到“以形写神”和“以神与形”,分别指的是舞者通过衣着饰物表现出的美和观众通过欣赏舞者表演,感受到的比舞者更美的形象。
B.材料一举“李白”“曹操”和“怀素”“杜甫”两组事例分别说明舞蹈是因为心情的摇荡而手舞足蹈以及欣赏舞蹈能发现和升华自己美的意识和素养。
C.材料二认为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舞蹈之所以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原因是它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
D.材料二认为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舞蹈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丰富、奇妙的手段,舞台美术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项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舞蹈的美是人的美,是自然的舞者借助声、色、字、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美。所以它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B.舞者和画室里模特儿的衣饰,都是为了揭示美的存在,衬托美的形象,使对方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
C.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简单描慕再现生活动作。舞蹈动作因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情感的作用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
D.舞蹈的媒质是人类自身形体动作,这种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局限性很大,使得它不能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3.请结合材料,概括舞蹈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