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在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的亲属宗族没有建立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之衰】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秦之亡】

材料四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1)这里的“新法”指的是什么变法?这次变法得到了哪位国君的支持?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2)诗中的“秦王”是谁?诗中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为了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完成此表。

措施
政治创立了大一统的①                                      
文化统一②                                      
经济统一③                                      ,统一度量衡
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军事开通灵渠,北击匈奴,修筑④                                      

(4)材料三中所述事件导致哪次农民起义爆发?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我们从“秦国兴亡史”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2023-12-1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国家政策调整和治理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三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 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选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建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制度?
(2)写出材料二的历史事件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3)阅读材料三,西汉初年,统治者面对如此社会境况,推行的政策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2023-10-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创新与发展是引领世界发展的不竭动力。晋华中学七年级某班正在进行以“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探究学习,请你也参与进来,和他们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吧。
(1)写出下图中探索未知的人物事迹,并写出他在探索过程中体现的精神。

(2)郭沫若的这首诗称赞的是谁?请简要介绍他的历史贡献。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3)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进之路。请以“创新·发展”为题,从以下所给内容中任选三个,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短文。
分封制        商鞅变法     郡县制        造纸术          《齐民要术》
2024-03-1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据《大道之行也》

材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据《诗·小雅·北山》

材料三 秦实现大一统后,为改变以前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革新政治统治模式,确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至今。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家”分别与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的制度及其目的。
2023-11-2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文物名片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左图文物金缕玉衣本应是汉代皇帝死后穿的殓服,却在汉代诸侯王墓中出土。
【思想的统一与控制】

材料四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一家独尊的局面;还建立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所需人才。

——摘编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王嬴政怎样的历史贡献?完成这一历史贡献的时间是什么?
(2)据材料二,写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名称。写出在中央政府中,掌管监察事务的官员名称。地方上,秦朝实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文物反映了西汉初年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4)据材料四,汉武帝将哪一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
(5)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重要史实,更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秦汉时期的重要阶段特征。
2023-11-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一:在地方上,秦实行①______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初,曾在各地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诸侯国与中央形成了严重的对抗,以至演变为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听命于朝廷,诸侯王的行政权被剥夺。同时,颁布②______,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将①②处补充完整。说说两项举措产生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拓跋鲜卑仿魏晋以来的官僚体制,陆续吸收汉族士人进入北魏政权,并极力弘扬、发展儒学。唐朝“洛阳家家学胡乐”,制契丹文字,尊孔子,推动文化发展。自辽太宗后,辽朝开始采用中原的制度、文化、礼仪等,开始进行汉化改革,如施行三省六部制,推动了金朝文化的发展。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中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整理自冉诗泽等《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思想在少数民族中的实践研究》


(2)概括材料二中民族交往的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材料三:

时期

史事

元朝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置土官(也称土司,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西藏地区宗教领袖之一)为帝师,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明朝

设置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各级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清朝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藏地区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在各自范围内享有按传统制度统治的权力。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元、明、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共性。结合所学,列举清政府加强边疆管辖的其他史实。
(4)结合所学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2024-03-0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郡县)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材料四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材料五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1)材料一中秦统一后的文字字体和货币造型分别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并依据材料二写出该制度的优势。
(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4)根据材料四回答,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5)材料五反映了西汉初期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6)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秦汉时期采取上述措施有何作用?
2024-01-1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第一共同体 2023-2024学年七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史料情景,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秦朝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2)据材料二示意图,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趋势.导致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
2024-02-16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材料中“平定蚩尤乱”的炎黄部落逐渐融合形成①,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②,海内外的华人也以“③”自称。(将①②③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二: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材料中“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哪部著作?

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

(3)材料三反映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此制度的施行,有何深远影响?

材料四: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五:沿着这条道路,中原的丝织品以及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与西域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4)材料四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情?“骞凿空”为材料五中“这条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这条道路”被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条道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材料六:1958年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参观我国西汉一著名史学家故里时,留下这样的诗句:“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5)这首诗称赞的人物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篇代表作首创什么体例?

材料七:“不惧险阻迁洛阳,力主改革学汉化,汉语汉服皆登场,改姓联姻礼孝扬。”

(6)材料七这首歌谣颂扬的是谁?为什么要颂扬他?

材料八:“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7)材料八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写出该事件的历史地位?
2023-12-2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奎屯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汉史》

材料二: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均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摘自《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摘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图一《史记》书影                                                          图二《兰亭集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的文字字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简述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并说出它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价值?
2023-12-1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