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6 道试题
1 . 氯化亚铜为白色难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的固体。可用作催化剂、脱色剂,实验室制备它的流程之一如下:

其中制备的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中试剂是________(填名称),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物质不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_____(填标号)。
A.、浓盐酸             B.浓盐酸、             C.浓硫酸、NaCl、KClO
(2)适合点燃C处酒精灯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进入C处反应装置中的气体中含有少量HCl,实验中没有除去HCl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剂a可以是NaOH,也可以是_________(填一种),写出NaOH与尾气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原”过程中浓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向中加水后,析出的CuCl经水洗后立即用乙醇洗涤,真空干燥,密封保存,真空干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昨日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卷理综试题-高中化学
2 . 化学小组探究是否存在反应,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②中溶液无色是因为,导致平衡逆向移动
B.③中溶液略显黄色,可能是因为②→③过程中被空气氧化
C.④中溶液颜色比①浅,说明反应导致减小
D.将向①中加入的2滴水改为2滴溶液,两次实验后的溶液颜色相同
昨日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化学试题
3 .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方案与现象结论
A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溶液,再滴加10滴溶液,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说明增大氢离子浓度,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
B探究其他离子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产生血红色,再加入少量溶液后血红色变浅说明钾离子对该平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判断水解常数大小:室温下,用计分别测量等浓度的溶液的,前者大于后者水解常数大小:
D探究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溶液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浑浊出现,并产生气体说明在相互促进水解
A.AB.BC.CD.D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高三下学期冲刺卷化学(二)试题
4 . 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镁条在水中产生少量气泡后反应停止,在1mol/L溶液中持续产生气泡
B.二氧化锰与稀盐酸共热不产生氯气,与浓盐酸共热产生氯气
C.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充分溶解后溶液变为蓝绿色
D.在氯水中加入少量碳酸钙,可以增强氯水的氧化性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练习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小组对的性质进行探究,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资料:
物质
溶液中的颜色粉红色蓝色无色
操作

   

试管a
将a中得到的蓝色溶液均分为3份,分别倒入试管

   

试管

   

试管

   

试管
现象a中现象:加入浓盐酸后,溶液由粉红色变为蓝色中现象:溶液变为粉红色中现象中现象
A.试管a中存在平衡:
B.由中现象可推测稳定性:
C.中现象可能为产生白色沉淀
D.推测中现象为溶液变为粉红色,因为加入水使各组分离子浓度变化,平衡移动
6 . 在1373K、100kPa反应条件下,H2S可以发生热解反应:       H>0。对于分别为4∶1、1∶1、1∶4、1∶9、1∶19的H2S-Ar混合气,热分解反应过程中H2S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2S热分解反应的正反应活化能大于逆反应活化能
B.时,在0~0.9s之间,H2S分压的平均变化率为35.6
C.生成a mol S2,同时形成4a mol H-S键,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D.等温等压下加入惰性气体越多,H2S平衡转化率会提高
2024-05-3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三模)化学试题

7 . 某研究小组试探究1,6-己二硫醇(,用HDT表示)与铜的反应历程。

已知有下列反应:

(1)已知一些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则反应Ⅳ的焓变________。仅考虑反应Ⅳ,写出两种提高己烷平衡转化率的措施________

化学键

C-H

C-C

H-H

键能/

413

347

436


(2)温度一定时,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使HDT(g)以恒定的流速通过如甲图所示的反应器,仅发生反应Ⅰ、Ⅱ、Ⅲ,在反应器出口处实时检测各物质的相对含量如图乙所示。

①400~500s内反应Ⅰ、Ⅱ、Ⅲ的速率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80~600s内各物质相对含量不变________(填“能”或“不能”)表示反应Ⅲ达平衡;
②推测在该实验条件下与Cu反应生成烃类产物的名称为________。(写两种)
(3)向恒温刚性容器M中充入己烷(g)和HDT(g),初始总压为2.5Pa,己烷的体积分数为80%。容器M中只发生反应Ⅳ,达平衡时,己烷的转化率为50%,则反应Ⅳ的________Pa。使容器M中的混合气通过图甲所示的反应器,该反应器中仅发生反应Ⅰ、Ⅱ和Ⅲ。将反应后的混合气全部充入容器M内,反应Ⅳ重新达到平衡时,p己烷)/p环己烷)=1.1,则HDT的完全脱硫率为_________
8 . 研究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Ⅰ.催化重整制氢气
一种催化重整制取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反应管中加入和催化剂,先通入,待步骤Ⅰ完成后,再将以一定流速通入,并控制温度为,进行步骤Ⅱ。

(1)写出步骤Ⅱ中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步骤Ⅱ中还存在少量副反应:,测得出口处的流量随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

时出口处气体流量略高于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反应进行后,反应管中仍残留较多,但流量迅速降低,流量升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Ⅱ.用于烟气脱硝
(3)烟气脱硝相关反应如下: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①反应Ⅲ的___________
②反应Ⅰ和反应II的平衡常数分别为,则相同温度下反应Ⅲ的___________(用表示)。
(4)模拟烟气脱硝:一定条件下,将匀速通过催化脱硝反应器,测得去除率和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

①当温度低于时,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②当温度高于时,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2024-05-2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化学试卷
9 . 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方案设计现象结论
A探究Fe和S反应特点将适量硫粉和铁粉混合堆成条状。用灼热的玻璃棒触及一端,当混合物呈红热状态时,移开玻璃棒。混合物继续保持红热并持续扩散,粉末呈黑色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比较沉淀的Ksp大小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浓氨水中,分别加入等量AgCl和AgI固体,充分搅拌氯化银溶解,碘化银无变化Ksp:AgCl>AgI
C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将装有NO2气体的注射器的活塞缓慢向外拉红棕色逐渐变浅可逆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检验Na2S2O3样品是否含有Na2SO4杂质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先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少量BaCl2溶液滤液中出现浑浊该样品中含有Na2SO4杂质
A.AB.BC.CD.D
2024-05-24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三模化学试题
10 . 以溶液、浓盐酸为腐蚀液,能将覆铜板上不需要的铜腐蚀。某小组对此反应过程进行探究。
资料:i.水溶液中:呈无色;呈黄色;呈棕色。
ii.;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将等体积的溶液a分别加到等量铜粉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溶液a

现象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蓝色变浅,5h时铜粉剩余

浓盐酸(产生无色气泡,溶液无色;继而溶液变为黄色;较长时间后溶液变为棕色,5h时铜粉剩余

溶液()和浓盐酸(溶液由黄绿色变为棕色,无气泡;随着反应进行,溶液颜色变浅,后接近于无色,5h时铜粉几乎无剩余

(1)Ⅰ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对于实验Ⅱ的现象进行分析。
①经检验Ⅱ中气体为。分析气体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将溶液加到铜粉中,溶液慢慢变蓝,未检测到
依据电极反应式,分析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
②Ⅱ中溶液变为黄色,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可能原因____________
(3)对比实验Ⅰ、Ⅲ,分析实验Ⅲ中将溶液a加到铜粉中未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①假设1:增大,白色沉淀不能稳定存在。
实验验证:取Ⅰ中洗涤后的沉淀,加入饱和NaCl溶液,白色沉淀溶解。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沉淀溶解的原因____________
②假设2:增大,白色沉淀不能稳定存在。
实验验证: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实假设2不合理。
(4)实验Ⅱ、Ⅲ对比,实验Ⅱ中产生气泡,实验Ⅲ中无气泡。分析可能原因______
(5)结合现象和化学反应原理解释选择与浓盐酸的混合液而不单独选择溶液或浓盐酸做腐蚀液的原因____________
2024-05-21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