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61 道试题
1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描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1984年6月,田中正明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书中否定南京大屠杀,也为松井石根作无罪辩护。该书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杀人比赛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东京日日新闻》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试斩”的照片(日军自己拍摄)

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罗瑾、吴璇冒死保存下来的日军自己拍摄的活埋中国平民的照片

材料四: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3)东史郎和渡部升一都是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该教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2024-04-0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国的商业广告,是了解近代社会风貌的新史料。以下是1930年代上海的若干广告:

A.先施公司

《东方杂志》1930年

B.亚浦耳电器

《东方杂志》1934年

C.春季旅行

《旅行杂志》1935年

D.小学生分年补充读本

《东方杂志号外》1935年

补充说明:

A.公司为华侨创办。广告上书“凡内地不能购到之货物,或虽有而不合用者,请向上海先施百货公司邮寄部函购,保证可靠、迅速、便宜”。
B.品牌由华商创办,品牌名中的“亚浦”取德国、荷兰两个著名品牌之用字,更寓意着“执中国工业牛耳”的决心。广告上列举的产品有电灯泡、电风扇、电火炉等。
C.刊登广告的京沪沪杭杭甬铁路管理局还提供设计旅行线路、介绍食宿等服务,上书“南京、栖霞山、镇江、无锡、宜兴、苏州、昆山、青阳港、常熟、松江、嘉兴、杭州、莫干山”等地名。
D.广告绘有先进交通工具和工矿图案,广告词写有“全书六百册,(一)全部合购,可成完全小学生图书馆;……(三)已购《小学生文库》或《幼童文库》可免购重复之书”。
(1)四则广告内容折射的时代特征是(     )(双选)
A.北洋军阀割据地方B.国共合作轰轰烈烈C.民族工业大力发展D.交通进步影响生活
(2)从先施公司广告中能窥见当时(     
A.华侨垄断邮政业务B.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C.邮购业务成为主流D.邮政资费非常低廉
(3)亚浦耳广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     )(双选)
A.已能生产重工业设备B.具备与外商争利信心
C.摆脱了官僚资本危害D.产品种类有一定拓展
(4)春季旅行广告透露出当时的中国(     
A.北京上海铁路运输发展成熟B.旅行业有季节性淡季与旺季
C.部分人群文化娱乐生活拓展D.政府部门与外商资本相勾结
(5)小学生读本广告间接说明(     
A.当时小学都设有学校图书馆B.小学教材形成体系蔚为大观
C.小学教育采用完全西式教育D.读本已能传播先进科学文化
(6)相对传统文献材料,广告作为“新史料”,其新在何处?
(7)若依据以上材料,说明“1930年代中国社会之进步”的观点,则过于偏颇。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说明理由。
2024-04-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斗争尖锐,思想变革急剧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的陈独秀的思想发生过多次重要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材料二   1897年,经历科举失败的陈独秀感叹到:“在一两个钟头当中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之后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

——陈独秀《实庵自传》

材料三   1903—1915年间,他曾在日本(留学)、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参与过“暗杀团”、“岳王会”、“亚洲和亲会”、“欧事研究会”等反清反帝组织及活动,还创办、协办过《安徽俗话报》、《甲寅》杂志等报刊。辛亥革命期间三次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

材料五   要扫除游堕的消费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痛苦,“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的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将财产私有,工银劳动等制度废去,将过去不平等的经济状况除去”。

——陈独秀《谈政治》(1920年9月)

(1)依据上述材料,陈独秀经历了哪些思想的洗礼?
(2)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之交陈独秀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思想转变的认识?
2024-04-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而几亿老百姓却在同一时代场景中基于传统的民族性、国民性,表现出另一套欲求:均田免粮、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晚清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而不同调。”

——引自程肃欠的《晚清乡土意识》

(1)与上述材料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2)分析“乡里民众”与先进思想家既“同向”又“不同调”的原因。
2024-04-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战争的影响。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的是?
(2)三次战争的灾难性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面对三次耻辱性失败,国人是如何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的?
2024-04-0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代承袭明代制度,越南、朝鲜、缅甸等亚洲国家的对华贸易采取朝贡的形式。朝贡国根据规定向清朝进贡,而清朝皇帝则给予相当价值的回赐,并且设市让贡使进行贸易,随同贡使一起来的商人则可以在指定的边境口岸进行交易。中国处于这个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三拓展型课程教材《历史》

材料二: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

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三: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材料四: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还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中英两国社会状况。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2024-04-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儒学的流变
(1)就“儒学的演变及其传播”的主题,将下列关键史实与其相应时间配伍。(将代表相应时间段的字母填入括号中,答案请涂答题卡选择题对应位置)。

①儒学初创的源头②孔孟之道③辐射日本④经学⑤宋明理学
(2)儒学流变,有若干重要时间节点。将下列选项,填入下图中空格处。

A董仲舒B格物致知C儒学独尊D东周E宋代朱熹F未成显学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这句话出自(     
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4)历史小论文“儒学流变”的某段落出现“家国同构”“忠君孝亲”“援礼入法”“仁义礼”等关键词,那么其写作的视角最有可能是(     
A.时代背景B.主要阶段C.核心主张D.重大影响

(5)明清之际,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黄宗羲C.朱熹D.李贽

(6)你认为上述哪一时期阶段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儒学流变的重要转折,并简要说明理由。
2024-04-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上海专用)
8 . 后世学者在研究司马迁《史记》的过程中,总结了其两种叙史的方法——“互见(现)法”和“迭见(现)法”。互见法是将某人事迹分散在若干篇目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如:某人物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事,却记载或详载于他人传记。这种叙述方法在《项羽本纪》等篇目中较为典型。

材料一   《史记学概要》中指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称帝后与诸臣讨论何以得天下时,大臣王陵等人评价项羽“仁而爱人……(却)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后曾说:“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材料三   朱东润在《<史记>及史家的传叙》中指出:在史家的著作里,……若干人必然有若干共同的事迹,要把每个人的事迹,都在(各自的)本传里叙述,那么必然有若干的重复或雷同。……(若用互见法)就可以节省笔墨。

材料四   张大可的《司马迁怎样塑造历史人物》认为:既要选择和集中材料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之真,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互见法来统一二者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材料五   朱自清所著的《<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评述:《史记》互见的体例,……又常用来寄托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作者认为某历史人物该褒,便在关于其人的篇章里,专叙其人的长处,……遇到该褒的人确有短处,无可讳言,……便也用“互见”的办法。

《史记》中的迭见法是指在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

材料六   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霸),不亦宜乎?

——《史记·齐太公世家》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举行了周天子才能进行的祭祀活动)僭端见矣。

——《史记·六国年表》

孔子布衣,(逝后)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1)《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断代史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断代史D.编年体通史

(2)《史记》体例,本纪叙天子,世家叙诸侯,列传写人臣,等级森严。但司马迁却破格将未曾称帝的项羽列入本纪,这总体上是对项羽(     
A.历史地位的肯定B.未曾称帝的失望C.行为乖张的讽刺D.地位出身的贬低

(3)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司马迁如何运用“互见法”来描述项羽?
(4)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描述项羽的原因。
(5)“三家分晋”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发生变化的典型事件。这两个时期是(   
A.西周与东周     B.春秋与战国C.三国与西晋D.西晋与东晋

(6)从表中四例归纳,司马迁运用迭见法重复记录的事件,有何共同特征?
(7)司马迁对以上四例运用迭见法进行叙事,寄寓着其怎样著史意图?
(8)司马迁以互见法、迭见法叙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试说明之。
2024-04-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建国初为纪念近现代各时期的革命英雄而建立。其设计也颇具匠心与历史底蕴。

观察角度一:题词;纪念碑正面由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背面由毛泽东撰写碑文,周恩来题写(写于1949 年):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观察角度二: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腰部,分别镶嵌八幅巨型浮雕,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革命斗争史。


(1)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起”三个时间尺度,分别代表哪三个历史时期?
(2)请将以上四图按时间顺序插入其它四幅浮雕标题所呈现的时序中。

(3)以上四图所反映的革命运动,以反清作为革命目标的是:____________(双选)
(4)以上四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____________(双选)
(5)由于纪念碑奠基于 1949 年,未能反映 1949 年之后的“人民英雄”。如果要设计一幅反映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英雄”的浮雕,你会选择什么图案?请具体说明理由。
2024-04-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学完唐朝两税法后,某小组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围绕着两税法的细节展开进一步研习。

材料一   (天下起兵)人户凋耗,版籍空虚……(炎)乃请作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重赋》

材料三   下图是出土于敦煌的唐代文书《乙末年前后赤心乡百姓令狐宜宜等状》


材料四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辅囤仓,直(价值)虽轻而众以为富……一概计估算缗,宜其失平长伪。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材料五   第一,资产税开始取代人丁税;第二,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这一取代过程虽然经过多次反复,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却一直贯彻着……从唐中叶两税法开始……到清中叶摊丁入地改革,这种取代终于最后完成了。

——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1998年)


(1)材料一、二对两税法的记载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
(2)材料三可印证步骤一中的哪则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3)就研究两税法而言,材料四、五补充了哪些视角?
(4)根据研习小组的研究步骤,请你归纳研习的路径。
(5)综合以上材料,简述你对唐朝两税法的看法。
2024-03-2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