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思想家,在当时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全部学说,正是从维护专制王朝的大一统出发,但他的文化史意义,又绝不仅于此。董仲舒自觉地用儒家精神改造阴阳五行说,建构起天人一统的宇宙论系统图式,创造性地完成了自战国末年以来,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大提高而产生的对于宇宙、社会、人生作出统一的规律性解释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撰,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三: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做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们,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
2023-07-31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延安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同盟会宣言中提出四项“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1、驱除鞑虏,2、恢复中华,3、建立民国,4、平均地权。……《民报·发刊词》将这四项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特别提出民生主义的本意是为防止已发达国家发生的“国强民困”、两极分化的问题。孙中山设想采取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方针。……多数史家认为孙中山的核定地价的思想是受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1839-1897)的影响。亨利·乔治主张以征收土地的单一税制,来实现反对垄断,达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的。

——摘编自马金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材料二:孙中山其实并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革命是什么内容,却认为“社会革命”就是他所谓平均地权。当时他所说的平均地权,意思是首先由国家核定土地的价格,以后在地价上涨时,国家仍按原定的较低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因此,这也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因此这个纲领实际上是要打碎封建主义的枷锁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纲领。由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恰恰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主要目的及其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路,就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情结,谈谈你的看法。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2年日本对上海等地发动武装进攻后,中共中央在发给各地党部的信函中明确提出,各地党的中心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一切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的南京政府与一切国民党的派别,以及一切反革命派别”,在反日斗争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建立下层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张涛《从“保卫苏联”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二:1935825日至2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召开会议,全面讨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会议详细阐明了中共制定新策略的两个基本出发点,指出中共的迫切任务是“不仅吸收最广大的、真正革命的、有觉悟的和忠实的分子,而且吸收中国社会上各阶级和阶层中,一切可能的、哪怕是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及同路人”共同参加民族解放斗争。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共甚至不排除与蒋介石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摘编自张涛《从“保卫苏联”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三: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宣布:“我们为求得国家的自由平等和民族的独立生存,到了忍无可忍的最后关头,就非发动我们全国的力量与日本决战不可!”……共产党指出:“中国的长期抵抗,将使日本帝国主义本身走上崩溃的道路。中国的抗战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它的伟大责任。”中国进行全国性抗战,不仅在于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还在于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两党均认为,抗日战争不仅是拯救民族危亡,而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

——摘编自张皓《国共两党各自的性质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两种认识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
2023-04-0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究竟该走向何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从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的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红色政权建设的实践中明确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方向。毛泽东等人认识到坚持革命武装以及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与此同时,许多根据地都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仅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例,1930年前后,解决了50多个区、5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60多万人得到了土地。20世纪30年代以来,红色政权建设比以前更加有条不紊,内容更加全面,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摘编自刘孝连《浅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红色政权建设》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摘编自郑广谨、方十可《中国红军长征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确立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方向,并简析其确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并结合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 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 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明清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且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新发展。
2023-03-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抗战爆发后,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 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广大农民 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的军队和民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材料二:1947年7月—9月,中共中央工委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土改政策方面,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进行土改较早、较彻底的山东,解放战争期间共有96万人参军,动员民工超过1000万人,而人均负担公粮则从内战 前的100斤左右下降为1948年的63斤。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开展的背景。
2023-03-25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到神宗朝时,人口约有百万之众,门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金银器、生产工具等……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两宋时期,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造船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罗盘针的使用,我国瓷器、丝绸等商品畅销南洋等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海商群体。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发布诏令“遣内侍八人,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珍珠、龙脑”。两宋政府在主要通商口岸设置了“怀远驿”“来远驿”等机构以接待外国客商。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爪哇)、占城、勃泥(加里曼丹)、麻逸、三佛斋(苏门答腊)诸蕃并通货易”。

——摘编自金亮新《宋朝经济立法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
2023-03-2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村改革并非来自领导层的“事先”设计,它发端于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化而产生的“自救”,普及于领导层的“允许”和合法性“追认”。大规模的改革是在1982年“1号文件”下发之后展开的,1980年底到1983年初,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所占比重由14.9%提高到了93%。农村的改革,无论就其改进生产效率,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言,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变化,冲击了传统体制的合理性。

——摘编自杨启先、石小敏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理论》

材料二: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国家经委推广山东等省市的经验,将盈亏包干引入扩权让利改革,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1981年10月至1982年11月,国务院将完善经济责任制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责任制上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两个大锅饭”的问题。从1983年起,实行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的改革,即“利改税”改革。“利改税”规范了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国营企业由原来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使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6.3%上升为1984年的63.1%。

——摘编自李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3-03-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虽有初步发展,但存在许多弱点。1895-1913年创办的549家厂矿中,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仅17家,资本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却有303家,占总数的55.2%。同时,民族工业大都是投资少的轻工业,重工业缺乏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器制造业更难发展。民族工业的机器厂实际上大都是不能制造机器的修配厂,而进口的机器也很少,产品达不到“价廉物美”的市场需求。外资在华企业凭借特权,一般获利较高,以此为诱饵,招华商入伙附股,结果往往被兼并或倒闭。

——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代”。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资产阶级因而一度受到鼓舞。人民群众开展的“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活动,在经济上抵制了外国侵略,促使一些海外华侨也竞相回国投资。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昙花一现的中国民族工业再度陷入了发展艰难的“严冬”时期,致使一度振奋人心的“春天”被过早地封杀。

——摘编自唐秀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短暂兴盛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存在的弱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兴盛”的原因。
2023-03-2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内部的格局整齐严密,内城将禁宫大内、政府机构和居民区分开,居民区依直线划分为东西南北整齐排列的108个坊,有专门的里长在早晚负责启闭坊门。长安的东西两市,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可能想到的物品,政府在两市均设专门机构负责征收税赋和管理市场……大食、天竺、大秦的商人和僧人,东南亚商人,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学问僧,甚至还有非洲人往来于长安。

——摘编自李夏恩《忆昔开元全盛时》

材料二:宋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比较成熟和高度繁荣的阶段,达到了封建社会商业的发达形态。从宋代开始,政府实行恤商政策,免除了一些商税,尽量保护商人的利益。同时,宋代地区性中心城市通过众多的水陆交通干、支线与其他地区联结起来,形成了若干区域市场和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从交易程序上看,宋代的商品交换已有较完备的程序,并较多地采用赊销、广告推销和注意陈设等方式,以方便顾客。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都城长安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023-03-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