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3 道试题
1 . 王守仁曾设立了多所书院,并制定《社学教条》,要求教者“以启迪为家事,不但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王守仁此举旨在(       
A.规范家庭伦理B.推行社会教化
C.促进社会进步D.培养科举人才
2023-11-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王安石变法推行赋役新政之前,钱彦远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自五代迄今,敛名杂出,两税之法渐弊,民已竭力供矣。加以非时配率、和市、举放,利尽归官。”

——据赵汝愚《宋名臣奏议》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正式命令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和丁银作为定数,以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人丁和丁银固定以后,又陆续把丁银摊入田亩。这就是所说的地丁制度。摊丁入地以后,从原则上来说无地的农民可以不负担丁银,能够减轻一些少地或无地农民的繁重赋役。但这并没有丝毫动摇封建秩序和财政压榨。实行地丁制度以后,清政府的加征仍然源源而来,如雍正以后“火耗”和“平余”的归公,以及“漕折”的浮收就是很具体的例子。

据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合编《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内容,并概括钱彦远对两税法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历史影响。
2023-11-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他强调“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个性。他的主张(     
A.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B.揭开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
C.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D.反映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A.提倡个性自由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抨击君主专制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023-11-09更新 | 339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观察如表,可知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都(     
思想家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年)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主张。
王夫之(1619—1692年)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倡导自由平等B.批判封建君主专制C.主张工商皆本D.宣传西方民权思想
2023-11-0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某学者以“财政约束决定朝贡贸易规模”为主题,绘制了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示意图(如图)图中朝贡贸易的净收入为AB两线之间的部分,两线相交于O点,此时朝廷收益达到最大。若要保证收入在O点之后不再继续减少,最为理想的做法是(     

A.扩大对民间贸易的征税力度B.取消政府对外赏赐数量限制
C.限制朝贡贸易的规模与次数D.强化海禁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2023-11-08更新 | 170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2023-11-06更新 | 78次组卷 | 3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己”。这表明清朝(     
A.内阁权力空前加强B.中央集权遭到了削弱
C.军机大臣成为宰相D.皇权专制达到新高度
2023-11-0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族及文化等结构差异所决定的。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3—6世纪中西发展进程的比较。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另选19世纪以前某一历史时期,比较中西文明发展的“同中之异”,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时间段和同中之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02更新 | 306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仁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2023-10-28更新 | 775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