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6年,伏尔泰发表《风俗论》,将中国列为最古老的民族,并盛赞中国的高度文明与繁盛,得到欧洲启蒙哲人的广泛认同。魁奈则说道: “中国人不区分道德和政治,在他们看来,良好的生活技艺即是良好的统治技术,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合二为一。”雷诺多发现“哲学家在中国比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有权力”,所以中国的政治具有一种“哲学王”色彩……这种“开明专制”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使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可靠。伏尔泰声称,中国的政府官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经过传教士与启蒙思想家的传播, “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传统的封建等级制逐渐发展为专家治国的官僚政治。

——摘编自张慧《 “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特别是自全球史开始以来,东西方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说明“西方中心论”其实是缺乏历史支撑的,好像“皇帝的新衣”。如果从更远的世界大历史来看, “西方中心论”更像是一个“新事物”,甚至是偶然现象。以历史事实说话,无异于是对“西方中心论”的釜底抽薪。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法国“中学西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西方中心论”。
2024-01-31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博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15、16世纪欧洲冒险家关于美洲的著述中,曾屡次描述美洲人的怪异,如约翰·洛克描述,圭亚那居住着洞穴人,他们以食蛇为生;无头人的眼睛和嘴长在胸脯上。但很多人描述的奇形怪状之人,均为道听途说。这反映了(     
A.自然科学对人类的研究认识不足B.欧洲人秉持“欧洲中心论”观点
C.欧洲人冒险的目的是研究美洲人D.欧洲人全面建立起对美洲的殖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提到人类触犯了天神,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由于吉尤苏得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诚,天神把消息告诉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这一传说(     
A.证明了古代世界洪灾频发B.体现苏美尔人生死无常的生命观
C.影响了古代欧洲文化发展D.推动古巴比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至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垦荒。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

——摘编自吴军 王延荣《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彻底解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
5 . 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代汉宇的书写形式。据此可见(     

A.文明起源多元一体B.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6 . 景德镇瓷器。

材料一   

                         海上陶瓷之路示意图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1)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在欧洲文明进步方面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见证:百廿一中

从1903年到2023年,临沂一中纵跨两个世纪,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

【启程】

·1903年,沂州府于考棚成立沂州中学堂,临沂一中的历史由此开始。临沂一中的前辈们,与当时全国仅有的769所近代新式学堂一道,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发展】

·1928年,徐眉生担任校长后开始在校内发展共产党员,并于1931年成立了省立五中党支部——这成为了临沂一中“坚定跟党走”的光明起点。

·1934年,省立五中改名山东省立临沂中学。虽然由于后来抗战爆发,临沂中学师生被迫停止招生,但在党的领导下,艰难困苦中的师生从未停下教育救国的脚步。

·1937年,中共党员、国文教师段雪生和进步教师刘惜愚带领一部分师生历尽艰难去了延安,跟着党把近代教育的星火洒在了新中国的摇篮里。

·1947年,原省立临沂中学校长刘承攽和一部分撤往大后方的教职工才又返回临沂,在原五中校址上恢复了临沂中学,为沂蒙中等教育的重生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临沂专署决定在临沂城恢复中学教育。

·1985年,临沂一中在山东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大力推行实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展望】

·2023年,临沂一中发展站在了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时代优秀学子。

——据《一首优美的沂蒙教育复兴“诗”》等


结合材料,以“一中·见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1-20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收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8 .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2024-01-20更新 | 994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岳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A.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B.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D.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